九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 检测题
(90分钟 100分)
第一部分(24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根据汉字注音。(4分)
家yù 户晓 名fù 其实 一chóu 莫展
浮光lǜe 影 晦 涩 禁锢
陶冶 俨 然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2分)
业精于勤,荒于喜 焚膏油以继咎 横兀兀以穷年 蜚声中外
冬哄先生 物竞天择 推陈出新 博而寡约
3.默写古诗文名句。(6分)
(1)天时不如地利, 。
(2)得道者多助, 。
(3)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4) ,为伊消得人憔悴。
(5)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 。
4.下面论据最适宜用来证明的论点是哪一项( )(4分)
中国著名作家闻一多早年留学太平洋彼岸,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的经济不知要比旧中国繁荣多少倍,但在这位爱国诗人眼中,“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他成天思念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中国的人”。
A.一个热爱祖国的人,始终保持着民族气节。
B.一个热爱祖国的人,祖国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都是珍贵的。
C.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总是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前途紧紧联系在一起。
D.一个热爱祖国的人,有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
5.下面三个论据,可以用来证明同一个论点,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这一论点。(不得超过15个字)(4分)
论据①:若有恒,何须三更起,半夜眠;更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论据②:爱迪生说:“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
论据③:巴尔扎克每天坚持用十六七个小时写作,不肯有丝毫懈怠,一生留下了90多部小说。
论点:
6.对本单元课文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成功》《学问和智慧》《论美》三篇议论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从不同角度谈读书治学、心灵美的内容,使读者从中得到很大启发。
B.《成功》一文的作者是季羡林,他以个人经历说道理,分析成功的三个必要条件,指出只有通过勤奋,才能走向成功,语言亲切自然。
C.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写的《论美》语言精美,在表达上有丰富的想象力,善用比喻,充分论述了德行美才是人类最高的美。
D.《学问和智慧》中作者阐述了学问与智慧的辩证关系:学问不能离开智慧,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二部分(36分)
(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造就你自己的规则
按照古代寓言书的记载,谁能解开奇异的高尔丁 ( http: / / www.21cnjy.com )死结,谁就注定成为亚洲王。所有试图解开这个复杂怪结的人都失败了。后来轮到亚历山大来试一试。他想尽办法要找到这个结的线头,结果还是一筹莫展。后来他说:“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他拔出剑来,将结劈为两半。他成了亚洲王。
多问几个假若
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 ( http: / / www.21cnjy.com )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如果动物变得比人的智慧还要高,会怎么样?如果高速公路依不同车速限制分别做成蓝色、红色而不是清一色的黑色怎样呢?如果男人生孩子会怎么样呢?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
从你的箱子里走出来
每一种文化、每一个企业和机构都有自己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世界的方式。新的观念、好的主意常常来自拦腰截断那些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把目光投向新的领域。正如新闻记者罗伯特·怀尔特所说:“任何人都能在商店里看时装,在博物馆里看历史。但是具有创造性的开拓者在五金店里看历史,在飞机场上看时装。”
顺其自然
一位建筑师设计了位于中央绿地四周的办公楼群。竣工后园林管理局的人来问他:人行道应该修在哪里?“在大楼之间的空地上全种上草。”他回答。夏天过后,在大楼之间的草地上踩出了许多小道。这些踩出来的小道优雅自然,走的人多就宽,走的人少就窄。秋天,这位建筑师就让人们沿着这些踩出来的痕迹铺设人行道。这些道路的设计相当优美,同时完全满足了行人的需要。
7.如何理解“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3分)
8.有人说,成天想些离奇的事是“异想天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你也写出你感兴趣的两个问题。(4分)
9.“你的箱子”指什么?简要概括这一则短文中作者的观点。(3分)
10.你认为这位建筑师设计人行道的方式妙在何处?(3分)
(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
生命是一种过程,你无法超越。
无论你出身豪门还是穷家陋 ( http: / / www.21cnjy.com )室,向人世间报到的第一声是嘹亮的啼哭。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你必须在大人的帮助下,完成属于你的生命初级阶段的探索,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成熟丰稔的中年再到壮志不已的暮年,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必然要被时间轮船载着驶向不同的港湾。
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
所以有圣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有哲人高呼:当机会迎面扑来时,你牢牢抓住它,你就是人才。
选择是痛苦的。
你要么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让生命在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手中变成一张白纸,在时间的风里飘来荡去。你要么另辟蹊径,按照预定的设想选择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是磨烂双脚也义无反顾。这时,你所面对的,也许是孤独和寂寞;但你奉献给社会的也许是科技领域的重大发现,也许是艺术作品给人以赏心悦目的享受,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你生命的充实。
作为常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生命过程 ( http: / / www.21cnjy.com )临近尾声时,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你只要说一句:“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你的生命便结出了虽不丰硕但却饱满的果实。
11.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3分)
12.作者认为“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的理由是什么?(3分)
13.本文观点鲜明,说理透彻,但缺少典型的事例论据,你能补写一个事例论据吗?(4分)
(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知入”与“知出”
张运辅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 ( http: / / www.21cnjy.com )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 ( http: / / www.21cnjy.com )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1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15.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3分)
16.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3分)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 ( http: / / www.21cnjy.com )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17.第⑤段加点的词“这样”在文中指代什么?(2分)
18.读了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感悟联想。(3分)
第三部分(40分)
19.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40分)
(1)根据要求作文。
自古以来,人们总是说 “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怎样的感觉?你又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呢?
要求:以“勤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600字以上,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请以“责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九年级语文(上)(配套江苏版教材) 第三单元 学会读书(三) 学学牛吃草 检测题 参考答案
1.喻 副 筹 掠 huì gù yě yǎn(注意汉字书写的正确性, 如“喻”不要写成“逾”,“副”不要写成“符”,“筹”不要写成“愁”,“掠”不要写成“略”;拼音的书写,注意音调的位置。)
2.喜—嬉 咎—晷 横—恒 哄—烘(考查词语书写,注意据义辨形法的使用,如“晷”指日影,比喻时光。继晷指接续日光,形容勤奋地工作或读书。而“咎”是过失。罪过之意。)
3.(1)地利不如人和 (2)失 ( http: / / www.21cnjy.com )道者寡助 (3)昨夜西风凋碧树 (4)衣带渐宽终不悔 (5)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名句默写题要注意字词的书写要准确,如本题中的“寡”“阑珊”等字词。)
4.D(本题中的论点原文没有直接给出答案,需要我们加以整合提炼。在材料中,闻一多先生身在物质条件优裕的外国,但心中思念的却是贫穷的祖国,想回到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这是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体现。)
5.做事要有恒心。(三则材料都强调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恒心”这一思想,总结时我们要围绕“恒心”展开,同时,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不得超过15个字”,语言要简洁。)
6.A(《成功》一文谈了“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勤奋”。)
7.我要用自己的思考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文章中句子的理解必须把句子放在文章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语句的含义。一般来说,对所要理解的句子,答案就在它前面或后面的句子中,或者直接就在原句中,或者需要同学们稍微变通一下。因此,理解句子,要瞻前顾后,审读语境。题目中要求我们分析“我要建立我自己的解结规则”这句话的含义,其实答案就在本句中,我们稍微变通一下即可总结得出。)
8.不同意。这种奇异的想象表明了人不满足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处境,这样才有创新,才有进步。示例:爱迪生想象有一种长明灯,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改进了电灯。我最感兴趣的是:雨披的面罩既能遮风,又不沾雨水;睡前把衣服挂在多功能衣架上,就能去除灰尘、油污、褶皱,并能散发清香,这样省去洗衣的麻烦。(本题中最后一问的回答较为简单,自己写出自己感兴趣的两个问题即可,关键是前两问的回答。在回答前两问时,我们首先应找准信息所在段落,在选文第二则中明确说了“经常问自己离奇的问题:如果怎么怎么样,会怎么怎么着……这类问题可以扩展你的思路并导致新的观念”。这句话给出了明确信息,即应该想一些离奇的事。明确了这些信息,答案便不难概括。)
9.“你的箱子”比喻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即文中所说的“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这一则短文作者的观点就是:要转换思维视角,以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对文章中具体词语的理解必须把词语放在文章具体句子语境中来辨析,通过对具体词语前后句含义的分析,弄清所问词语的含义。“你的箱子”的含义,在选文第三则第二句就做了明确的解答:“经训练而成的思维疆界。”对于概括文章观点题目可以采用以下策略解答:一是直接摘引文章主旨性句子解答;二是先划分层次,再根据文章层次简要概括。本题第二问答案较为简单,我们根据本则短文标题、内容就可以较容易地概括出来。)
10.妙在按照事物本身的规律来解决问题。(此题答案我们需要结合选文第四则加以提炼,选文第四则标题为“顺其自然”,其实标题的深刻含义为“按规律办事”,从这个切入点入手,答案不难概括。)
11.过程比结果重要得多。(找中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看标题;②看开头,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般在篇首;③看结尾;④分析论据,概括出论点,注意使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本文的标题即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12.一个人一生只要努力过,奋斗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即使没有什么丰硕的成果,仍然很充实,会无怨无悔。(做好本题的关键是找准信息所在段,文章的结尾明确写道:“我努力过,奋斗过,此生无悔矣。”这提示我们:人的一生,重要的是努力、奋斗的过程,而不是一定要有丰硕的成果。我们可从此处入手提炼答案。)
13.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命只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短短的三十几年,但却一直为人类的伟大事业努力奋斗,他没有痛恨缠绕自己最辉煌年龄时的病魔,他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而感到无悔。他的生命是短暂的,但他的生命是充实的。(补写论据通常有三方面的要求:①补写的论据要能证明观点,即论点与论据一致。答题时先要把握段落论述的中心,再看段中列举的事例,把握好观点和论据后,要迅速地选择与段落论据相同或相似的事例,从而确保论点与论据一致。②补写论据的内容要典型、真实、准确。补写的论据一定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还必须是真实发生的事例。③补写论据的语言要简明、概括、连贯。选准论据后最重要的是用简明、概括、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最简便的方法是看文中例证的句式进行仿写。)
14.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 ( http: / / www.21cnjy.com )“出”,是读书取得效果的关键。(或:读书的精髓关键是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或:既能“入”又能“出”,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本文谈的是“怎样读书才能 ( http: / / www.21cnjy.com )取得效果”的问题,作者认为“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找到了(概括出)阐述这个观点的句子,便找到了中心论点。答案可以是文中的原话(第①段中的第二句话或文章最后一句话),也可以自己概括。]
15.首先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然后从“入” ( http: / / www.21cnjy.com )与“出”两个方面分别分析论证了其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最后再一次明确中心论点。(本文第①段用设问的方式提出问题:“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接着进行回答,点明了中心论点。第②③④段从“入”的方面,第⑤⑥段从“出”的方面论证了两者在阅读中的意义和运用,第⑦段点明“入”与“出”的关系,再次点明中心论点,收束全文。)
16.第②段,这段文字引用叶圣陶的话阐述了读者通过文字和作者会面,了解作者心情,和作者心情相契合的观点。与第②段所阐述的阅读中的“入”是“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的观点一致。(本题考查的是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所提供的文段是论据,要想正确还原到文中,主要是看其论证的观点与哪一个自然段吻合。分析材料可以发现,这段文字阐述的是“通过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而这个观点正与第②段“阅读中的‘入’……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相一致。)
17.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或: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首先要仔细阅读第⑤段,找到问题的相应位置。在“这样”的前面有两句话,一是“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这句话直接摆明了观点;二是“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是列举具体事例加以阐释。只要对这两句话稍加提炼,选取一种说法答题就可以了。)
18.略。围绕“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来谈感悟联想。(主观性题目,答案不唯一。但根据要求“联系实际”谈谈对“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这句话的感悟联想,答题时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扣住谈的中心,即“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二是要联系实际,可以举名人的事例,如毛泽东、鲁迅等人的读书方法,也可以以自己的读书体验为例。只要所谈有理有据,符合逻辑均可。)
19.思路点拨:(1)写好话题作文,首先要善于“化大为小”,其次要善于“以小见大”。“独辟蹊径、表现个性”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对于初中生来说,写议论文不容易失分,写散文更讨巧。没有很好的写作功底,尽量不要写小说、戏剧和诗歌,一旦写不好,得分会很低。“勤学”,我们可以从自身经历入笔,也可以选取新颖的角度,写一些名人勤学的事例。此作文题总体来看并不难。
(2)“责任”在字典上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分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应做的事;二是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中学生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就意味着要承担不同的责任,构思作文时可以写对自己承担的某种责任的认识,可以写自己打算如何承担某种责任,还可以写如何培养自己的责任意识,或者还可以记叙一件和承担责任有关的事情。总之,可写的题材很多,在下笔之前,一定要先确定好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然后再选材构思。
(1)例文:
一勤天下无难事
俗话说:“一勤天下无难事。”我认为,这是句至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名言。任何成功,都是从勤奋的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若想成功,就一定要经过漫长的风风雨雨,“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有的人,做事前总爱沉溺于幻想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中,不敢努力地去追求、拼搏,结果往往沦为平庸无志之人。“梦里走了许多路,醒来还是在床上”,即形容这种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有的人,有壮志豪情,也敢于勤奋地拼搏,只是毅力太差,遇到点艰难险阻便踌躇不前,打退堂鼓,结果同样一事无成。
有的人,有睿智的大脑、过人的天资 ( http: / / www.21cnjy.com ),却没有发挥潜能,因为后天教育不够,逐渐退化为普通人,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淹没。少年方仲永有“指物作诗立就”的本事,却因没受过良好的教育,后来“泯然众人矣”。况且我们不是仲永般的神童,如果再不勤奋学习,那么必定沉沦于滚滚红尘之中,“得为众人而已耶”。
有的人,天资较差,却以顽强的毅力勤奋读书,而且奇迹般地为社会做出了伟大贡献。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同学们一致认为是笨学生,但爱迪生并未因此而丧失信心,以勤奋使自己成为著名发明家。
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打开鸽笼,先将领队的鸽子放出,再放第二、第三只……对此做法,有些人感到不解。原来,梅兰芳年少时双目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不灵活。这对一名演员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梅兰芳因此才想出放养鸽子的办法,以锻炼目力。梅兰芳天天望着鸽子,数年坚持不断,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眼睛不知不觉变得有神了。这使他的京剧表演形神并茂,最终成为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老天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谁能勇于克服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耐得住寂寞,坚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谁就可以获得成功。从出生那天起,上天就将种种坎坷与苦难织成一个厚重的茧套,套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但只要我们勤奋拼搏,总有一天,你会重见艳阳天。而那时,破茧而出的自己,会惊异地发现,自己已经化为一只翩然起舞的彩蝶!
此可谓,一勤天下无难事。
【点评】作者用一句名言为题,十分取巧, ( http: / / www.21cnjy.com )既切合话题,又点明中心。“谁能勇于克服困难,耐得住寂寞,坚持勤奋学习,勤奋工作,谁就可以获得成功”,更是直接论述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论证系统深入,不愧为一篇优秀的议论文。
(2)例文:
谈责任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后,有一件行李便被安置在我们的背包中,无论经历多少长途跋涉,都不可能缺少它。这件行李被我们称为——责任。
责任常常是双向的。父母对子女有抚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的责任。比如,社会对未成年人有义务教育的责任。
能够承担责任的被称为勇者。古人常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训,才有历史上种种惊天动地之举,而不能承担责任的是懦夫。要承担责任,光有勇气是不够的,还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不信,让我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 ( http: / / www.21cnjy.com )将邻居家的玻璃打碎,邻居愤怒不已,向他索赔12.5美元。这12.5美元在当时可谓是天文数字,足够买下125只生蛋的母鸡了。男孩儿把闯祸的事告诉了父亲,并且忏悔。看见儿子为难的样子,父亲拿出了12.5美元,说:“这笔钱是我借给你的,一年后要分毫不差地还给我。”男孩赔了钱之后,便开始艰苦地打工。终于,经过半年的努力,他把这“天文数字”分毫不差地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他还回忆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到底什么是责任。”
的确,承担责任是需要付出艰苦劳动的。有的责任是我们应当承担的,而不是可以逃避的。但是,承担责任也要有一定的原则,有的责任是不可以盲目地承担的,要量力而行。我们在做事之前,要对整件事有个大概的了解,正确地估计一下自己的能力。否则,你将会迎来不能承受的后果。
有时候,也常常会发生不负责任的事情,它们往往会酿成悲剧。
1982年5月28日,一列火车向关内行驶,一位铁路工人把起道机放在铁路上,没拿下来,便去买冰棍。结果造成了震惊中外的火车翻车事故。造成10节车厢报废,3名旅客丧生。这次事故,原因无疑是这位工人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责任是诚信的表现。尽管它有苦有甜,但是,该承担的我们必须承担。让我们承担起肩上的责任,高呼一声:“扛起来吧,做一个坚强的勇者!”
【点评】本文的思路非常清晰,先紧扣 ( http: / / www.21cnjy.com )题目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用充实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呼应开头,结束全文。全文如行云流水,丝毫没有滞涩之感。另外本文选用的材料很有典型性和说服力,体现出作者广博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