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文档属性

名称 4.2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一上学期生物人教版必修1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6-04 08:4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主要学习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及其生理学意义;
2.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课程体系中主要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上一节已经学习了被动运输的两种方式,对物质运输有了更深的认识,本次课继续给同学们讲述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概念;
2.高一学生对生物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课堂氛围热烈,同学们善于思考,可以安排课堂讨论环节,并且在课堂中与同学们多一点互动,培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并掌握主动运输的条件和过程;
(2)认识胞吞胞吐的过程和其意义;
(3)比较主动运输、被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不同之处。
2.能力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上节课的知识延伸,掌握主动运输的条件和作用;
(2)通过对比学习的方法,掌握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点;
(3)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理解物质运输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命的自主性,初步形成生命的物质观,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2)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乐于学习生物科学,养成求实、创新及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1)主动运输的过程和条件
(2)胞吞胞吐的过程和条件
2.难点
主动运输和被动运输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1.演示法:通过直观的观看PPT演示,对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的过程有更深的印象。
2.讨论法:通过导入回顾上节课知识;课堂中间提问,加深重难点理解;课堂结束提问,留下悬念。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用日常, 新知导学。 带学生们复习巩固上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并且引出这节课的新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物质跨膜运输的两种方式,一种是自由扩散,一种是协助扩散。这两种扩散都属于顺浓度梯度的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其中,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温故旧知识,引出新知识。
感知教材, 创建模型。 问题探究:人体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在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内碘浓度比血液中的高20~25倍。 问题:甲状腺细胞吸收碘是通过被动运输吗? 思考时间,提问学生。 提出问题,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运输方式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第一个新知识——主动运输 主动运输 过程:与膜上载体蛋白的特定部位结合→在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推动下,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所结合的离子或分子从细胞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并释放出来→载体蛋白随后又恢复原状,又可以去转运同种物质的其他离子或分子 用板书形式画出整个过程 2.条件:需要能量,需要载体蛋白 3. 意义:保证细胞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转运蛋白虽然能运输许多离子和小的分子通过细胞膜,但是对于蛋白质和多糖这种大分子物质该怎么办呢? 二、胞吞胞吐 1.过程: (1)胞吞 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大分子与膜上的蛋白质结合→引起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包围着大分子→小囊从细胞膜上分离下来,形成囊泡 (2)胞吐 当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组胞膜处,与细胞膜结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该过程体现了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 条件:能量 这一部分由同学们观看PPT上的视频来回答问题。 问题一:胞吞和胞吐属于跨膜运输吗? 问题二:胞吞和胞吐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回答:不是,因为被动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而甲状腺吸收碘是从浓度低到浓度高的。 认真听讲,记录笔记。 观看视频,思考并回答。 在问题中思考得出答案,使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印象更深。 引入正题,导入新知。 通过直观的画图方式,学生对主动运输的过程有更深的认识。 再次引入下一个知识——胞吞胞吐。 加深学生对刚刚所学知识的印象,起到巩固基础的作用。 锻炼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课后思考,总结升华。 通过一道较基础的习题将上节课和本节课程的内容串联起来,并且解答。 以及课程一开始的问题探究环节再现,留给同学们课下解答。 学生跟随老师回顾课堂知识,对上节课和这节课的知识点有区别和对比记忆。 及时巩固新知并且预习下一小节
七、板书设计
4.2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主动运输
需要载体蛋白和ATP
(图解)
胞吞胞吐
需要ATP
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