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封建专制制度下救亡图存的失败,理解失败背后深层的经济因素以及封建制度灭亡的必然性,掌握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以史料为抓手,通过与历史事件相联系的史料,探究晚清救亡图存运动失败的必然性,学会在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述时能够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据。
3.通过学习戊戌变法有关史实,分析相关史料,通过史实与史料相结合理解戊戌变法的进步性及局限性,能够将史实描述与历史解释结合起来。
4.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给我们民族带来的深重侵害,以及学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反思历史,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反对侵略的正确价值观,加强勇于斗争、坚强探索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戊戌维新运动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封建专制制度走向灭亡的必然性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等内容。 请学生回顾甲午中日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的影响 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并为维新运动帽背景的分析做准备
一、析背景 通过回顾甲午中日战争,明确此次灾难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但,同时向学生强调容易为人所忽略的,即甲午中日战争带给国人的精神强击。 展示如下两则材料: 材料一 李鸿章在与伊藤博文进行马关谈判时表示:“余认为今日的战争得到两个好的结果,第一是欧洲的陆海军作战方式,被黄色人种成功应用得到了验证。第二是沉睡的中华开始觉醒,日本给予清国的刺激,相信对我国将来的进步会发生最有益的影响。 材料二 梁启超:“唤起吾国前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 通过材料情景再现,从这两段对华中感悟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而当时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除了国人的爱国行动之外,还体现在国人对甲午中日战争所进行的深刻反思。 而当时国人的反思主要有三种: 材料一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 人欲图存,必用其才力心思,以与是妨生者为斗。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胜者非他,智德力三者皆大是耳。 ——严复《天演论》 反思结果:建立民主政治;主张变法革新;宣传进化论思想,培养“智德力”全面发展人才 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反思: 材料一 奕 说:“中国之败,全由不西化之故,非鸿章之过”。 ——黄遵宪《马关纪事》 反思结果:中国要更多的接纳资本主义 甲午战争幸存者的反思: 材料一 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仿照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从之,不合宜者去之。盖去一不合宜,则生一私弊。 ——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三《甲午中日战争》 反思结果:力言“西化”或“西法” 种种反思都已说明,一场以救亡图存为目的政治体制变革迫在眉睫。 阅读材料,理解甲午中日战争带给中华民族灾难的同时,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 阅读材料,归纳出资产阶级维新派反思的内容 阅读材料,归纳出洋务派反思的内容 阅读材料,归纳出甲午中日战争幸存者反思的内容。 通过当时社会主要反思内容的分析与归纳,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的迫在眉睫。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细节的戊戌变法知识,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深化学生对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性的理解
二、述过程及意义 1.序幕拉开: 材料:清廷对知识分子的限制 第一,生员不得言事; 第二,不得立盟结社; 第三,不得刊刻文字。 违犯三令者,杀无赦。 ——1648年清廷颁布禁令 通过清廷对知识分子不得干政的材料展示,知识分子甘愿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积极参与到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这是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群众性爱国运动,是近代知识分子群体性觉醒。 2.变法高潮 明确变法标志,使学生认识到变法的性质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通过材料阅读,学生归纳出变法的具体措施,对变法措施的内容及目标逐条解读,认识维新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3.展示材料,将变法具体措施同维新派思想主张相对比: 变法主要内容 一、教育方面: 废八股改试策论;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设立新式学堂 二、行政管理: 裁撒冗员和不必要的机构;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三、工业方面: 建设铁路、发展农工商、奖励发明 四、其他方面: 高级官员游历外国、改进和简化法规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内容整理 康有为上清帝第四书 1.革新科举制度和法律规范; 2.设立政府制度局和创设十二个新局来取代无用的军机处、六部和其他现有的机构; 3.设立各级民政局和地区分局,作为地方自治的初步形式; 4.在北京设立议院; 5.采用宪法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 ——根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变法措施中并没有维新派极力提倡的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措施。虽然体现了维新派的务实性,但也使得变法大打折扣,同时也为失败埋下伏笔。 3.戊戌政变 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了解戊戌变法的结局:囚光绪;杀六君;废措施 阅读材料,理解“公车上书”前人不可比拟的时代意义 阅读材料,归纳维新变法措施并分析其性质和时代意义 对比两者则材料,找出变法措施与维新派思想主张的不同之处,并进行评价 结合材料,联系课内外知识,有利于学生了解更多细节的戊戌变法知识,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通过多种史料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深化学生对封建制度的腐朽落后性的理解
三、探究失败原因 材料一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材料二 在当时中国社会内部,还没有足以支持变法取得成功的社会力量。 在朝廷内部也好,地方上也好,旧社会势力仍然占着绝对优势。 维新派希望依靠一个并无多少实权的皇帝自上而下地推行某些重要改革,在不触犯地主阶级根本权利的基础上求得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 这对那些无拳无勇的书生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缺乏可以依靠的社会基础就终究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幻想。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展示材料,请学生阅读材料并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阅读材料,分析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主观及客观原因
教学反思
在本课设计的过程中,我感觉其亮点在于开头对背景的分析,采用了比较新颖的角度,即在日常教学中提到甲午中日战争,我们跟学生总是强调其危害性,但甲午中日战争对国人民族意识的激发是绝不可能忽视的,继而再从这条线出发引出当时的主要反思,再推出维新变法的主要背景。这样,可以打破常规的背景知识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不足之处,就在于对失败原因的介绍没有上升到理论层面的归纳,可以为学生总结为规律性的知识点,引导学生进行运用,对于这一点,我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