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历史压轴试卷(一)(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历史压轴试卷(一)(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5 08:5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年安徽省合肥市中考历史压轴试卷(一)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
1. “商代的征伐,只不过迫使叛乱者屈服,尚未有把被征服地区的土地人口授予自己的亲戚子弟统治的史实;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材料表明西周分封制(  )
A. 强化了西周中央集权 B. 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
C. 促进了不同民族交融 D. 使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权
2. 汉武帝即位之初,面临着“王国问题”“相权太盛”“思想混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表明汉武在位初期施政的核心目标是(  )
A. 发展经济 B. 强化皇权 C. 统一思想 D. 保障民生
3. “尽管这是一个分裂的时代,但是整个社会仍然表现出发展的趋势,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都表现出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它是隋唐盛世的渊源。”材料中“发展的趋势”是指(  )
A. 科技发达,文化昌盛 B. 中央集权,国家统一
C. 开放包容,繁荣稳定 D. 民族交融,江南开发
4. “炀帝此举,为其国促(缩短)数年之祚(国运),而为后世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者矣。”材料中的“万世之利”是指(  )
A. 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 B. 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C.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D. 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
5. 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下列举措与其观点一致的是(  )
A. 确定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 B. 册封喇嘛教首领
C. 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归三司 D. 设置澎湖巡检司
6. 阅读如图,我们可以了解(  )
A. 两宋时期民族政权对峙 B. 元朝末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
C. 明朝中期抗击外来侵略 D. 明朝初期与亚非国家的交流
7. 中国共产党指出: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没有了”。国民党也不得不承认: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材料旨在说明“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  )
A. 扭转了国共兵力对比 B. 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
C. 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 D. 使红军取得战略主动
8. “当时的西方世界看到中国如此落后的一个国家,竟然敢出兵和世界头号军事强国相抗衡,并且成功地迫使强敌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妥协,对此,西方媒体惊呼: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材料表明这场军事行动(  )
A. 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B.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 提高了我国国际地位 D. 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
9. “1955年下半年,中国农民结束了自己在三岔路口上的摇摆不定,不仅是广大的贫农群众,而还有广大的中农群众,他们抛弃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土地改革 B. 实施农业合作化运动
C. 土地革命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 “12世纪前后,教俗两界为确立自身的权威地位,极力拉拢和控制大学……大学也由于为教权和王权论战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探讨平台,得到教俗两界的支持,获得办学自主权。”材料表明西欧大学兴起(  )
A. 顺应了经济发展需要 B. 是古典文化传播的需要
C. 得到国王和教会支持 D. 推动了文艺复兴的开始
11. “欧洲殖民者在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他们还将美、非和亚洲殖民地的物产运回欧洲,把欧洲的葡萄酒等销往殖民地。”材料旨在表明殖民主义(  )
A. 实现了非洲资本原始积累 B. 推动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促进殖民地社会的大发展 D. 改变欧洲工业生产方式
12. 如图反映的是华盛顿在制宪会议上发表演讲。下列符合此次演讲主题内容的是(  )

A. 推翻殖民统治 B.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C. 限制国王权力 D. 废除南方奴隶制度
13. 如图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导致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
A. 蒸汽机的发明 B. 生产组织变革 C. 交通工具革新 D. 环境污染严重
14. “1916年英国宣布征兵后,有16500人拒绝服兵役……前线士兵中也有高昂的反战情绪。1917年5月底,法国西线士兵的哗变扩大,3万多名法国士兵离开战壕,回到后方……在一个城市,哗变者宣布成立反战政府。尽管哗变被残酷镇压,但还是不断扩大。”材料反映了“一战”(  )
A. 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B. 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C. 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矛盾 D. 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
15. 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购稞麦,每千克付给农民13卢布,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材料表明在苏联模式(  )
A. 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 B. 遵循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C. 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D. 过多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二、辨析改错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8.0分)
16. 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吃着香喷喷的米饭。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7. 隋炀帝时期,开通了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洛阳,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交流。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8. “状元实业家”张謇创办了大生纱厂等企业,推动了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19. 20世纪70年代,屠呦呦成功培育出了籼型杂交水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
判断: ______
改正: 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0分)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1) 材料一中的“重大变革”出现于哪一历史时期?根据材料一,分析归纳这一时期出现变革的原因。
材料二:购销相抵后,凤阳农民不仅没有为国家贡献一粒粮食,反而吃进了3.71亿斤。每年到了春荒,凤阳县一些生产队由队长带领,拿着盖上公章的介绍信,打起花鼓,唱着辛酸的歌谣,踏上乞讨的道路。
——吴晓波《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
(2) 根据材料二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农村出现材料中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党和政府是如何解决农村这一困境的?
(3) 综上所述,中国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给我们怎样的启迪?
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国主义列强为了这个目的,曾经对中国采用了并且还正在继续地采用着如同下面所说的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说19世纪末列强为达到这一目的采取了哪些手段?
材料二:经历过无数次深重灾难的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将永远记得这个珍贵的时刻:它宣布了旧中国完全死亡,宣布了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
——林韦《记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盛典》
(2) 材料二中的“珍贵的时刻”具体指什么?如何理解“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与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
(3) 综上所述,你认为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动。

(1) 阅读地图,为了维护国家统一而废除奴隶制的国家是 ______ 。(填写字母)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 根据如图,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A.西周的分封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诸侯容易形成割据状态,排除A。
B.分封制有利于扩大周王室的统治疆域,不符合题意,排除B。
C.根据材料“而周人的各封国却造成了前所未有的不同族人混居在一起的现象”可知,西周的分封制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故C正确。
D.分封制下诸侯具有相对独立权,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选:C。
本题考查分封制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理解分封制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2.【答案】B
【解析】A.汉初的主要目标是恢复发展经济,排除A。
B.材料中的诸多问题都表明汉武帝初期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威胁,因此,汉武帝初期的核心工作是要强化皇权,巩固大一统局面,故B正确。
C.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思想主张,加强了思想统一,不符合主旨,排除C。
D.材料未涉及汉武帝保障民生的信息,排除D。
故选:B。
本题考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准确解读材料主旨。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准确解读材料主旨的能力,识记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相关措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答案】D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分裂”“隋唐盛世的渊源”分析可知,这一时代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据此可以明确,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由于政权分裂,推动民族交融;在经济上,由于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的开发,D符合题意;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与秦汉时期科技文化有关,排除A;中央集权,国家统一与秦朝时期政治特点有关,排除B;开放包容,繁荣稳定与隋唐时期社会特点有关,排除C。
故选:D。
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呈现的社会特征是民族交融;南方经济的发展;为统一奠定了基础。
本题主要考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特征,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4.【答案】C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隋炀帝此举是指开凿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故C符合题意;材料中的“万世之利”是指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不是维护了社会秩序的安定、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提升了全社会文化水平,排除ABD。
故选:C。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中的“万世之利”是指加强了南北地区的联系。
5.【答案】A
【解析】忽必烈在《中统建元用》中称:“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制定制。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材料表明忽必烈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他继承了汗位。忽必烈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参照中原文化创立元初体制,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故A符合题意;册封喇嘛教首领属于清朝时期管理西藏的措施,排除A;明太祖废除了丞相制度权归三司,排除C;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地区,排除D。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了元世祖忽必烈的统治措施,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举措。
6.【答案】C
【解析】根据“戚继光”“倭寇”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明政府派遣戚继光等抗倭。戚继光组建了一支作战勇敢,纪律严明的“戚家军”,1561年在台州地区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C符合题意;民族政权对峙发生在两宋时期;排除A;元朝末年倭寇进犯东南沿海与戚继光无关,排除B;明朝初期与亚非国家的交流与郑和有关,排除D。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戚继光抗倭。明朝政府派戚继光抗击倭寇,他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胜利,后来他又率军开赴福建、广州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戚继光抗倭的相关史实。
7.【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中央红军放弃中央苏区,就使敌人‘几年经营的堡垒地带的依靠是没有了’”“红军的突围西走,使国民党军实在是很难捕捉其踪迹而一举将其歼灭。”可以看出,遵义会议对红军长征转移做出了正确的分析,摆脱了国民党对红军的围追堵截,有助于红军夺取战略主动权,D符合题干要求;辽沈战役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共双方总兵力的对比,对加速解放战争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排除A;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开始了工农武装割据,排除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排除C。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红军长征,要求学生结合红军长征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本题需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红军长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说法,选出正确答案。
8.【答案】C
【解析】阅读材料可以明确这一军事行动是抗美援朝战争,紧扣“中国几乎在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军事强国”分析可知,这场军事行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C符合题意;A与材料描述不符;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完全统一,B错误;D夸大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排除。
故选:C。
本题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
本题主要考查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A.土地改革是1950—1952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B.由题干中的“1955年下半年……他们抛弃了资本主义的道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1953年起,对农业实行合作化,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集体化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建立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正确。
C.土地革命指的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根据地开展打土豪等措施,排除。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1978年开始实行的,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三大改造,侧重考查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认识。
10.【答案】C
【解析】据“大学也由于为教权和王权论战提供了思想理论的探讨平台,得到教俗两界的支持,获得办学自主权”可知,材料表明西欧大学兴起在思想方面顺应了教俗两界的需求,得到国王和教会支持,C项正确;题干内容未体现“经济发展”“古典文化传播”“文艺复兴的开始”,排除ABC项。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西欧大学兴起的原因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殖民者推动了各洲物产的交流,世界市场初步形成,B项正确;财富流入欧洲,有利于欧洲资本原始积累,A项排除;殖民掠夺导致了殖民地贫穷,C项排除;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重点掌握殖民扩张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
本题考查欧洲殖民主义的影响,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答案】B
【解析】紧扣题干中的“制宪会议”分析可知,制宪会议制定了1787年宪法,依据宪法,设计了联邦共和国,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分享权力,因此,在华盛顿的演讲中会涉及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符合题意;美国在1783年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A排除;美国的联邦制政府不存在国王,C排除;南北战争废除南方奴隶制度,D排除。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评价华盛顿与拿破仑。识记美国制宪会议的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美国制宪会议的内容。
13.【答案】B
【解析】漫画反映了19世纪末经济领域出现了垄断,据此分析,工业革命使生产组织与管理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建立,垄断组织出现,B符合题意;1785年,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到“蒸汽时代”,A排除;材料未涉及交通工具革新和环境污染严重,CD排除。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识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本题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运用历史史实的能力。
14.【答案】B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英法等国的士兵反对战争,说明人们渴望和平,材料反映了“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了“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不能反映“一战”削弱了欧洲的国际地位、激化了欧洲国家间矛盾、改变了欧洲的社会结构,排除ACD。
故选:B。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一战”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15.【答案】D
【解析】题干材料表明苏联农产品价格较低,农民利益被牺牲,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的发展,故D符合题意;ABC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D。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苏联模式,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表明苏联模式过多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16.【答案】×,将“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生活在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居民,居住在干栏式房屋中,吃着香喷喷的米饭。半坡原始居民的建筑特征是半地穴式房屋。故题干说法有误。
故答案为:
判断:×;改正:将“半地穴式”改为“干栏式”。
本题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掌握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识记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17.【答案】×,“洛阳”改为“余杭”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故题干表述错误,“洛阳”改为“余杭”。
答案为:
×;“洛阳”改为“余杭”。
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
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
18.【答案】√,√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后,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推动了中国近代轻工业的发展。题干表述正确。
故答案为:√。
本题主要考查张謇兴办实业,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张謇兴办实业,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19.【答案】×,屠呦呦改为袁隆平
【解析】农业科学家袁隆平经过多年探索,1973年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亩产量很高,依靠科技,提高了粮食产量,被称为“东方魔稻”,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重要贡献。屠呦呦团队发现了治疗疟疾的青蒿素。
故答案为:
×;屠呦呦改为袁隆平。
本题考查袁隆平成就,难度不大,熟练记忆基础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科学家及科技成就,做到融会贯通、灵活应答。
20.【答案】【小题1】时期:战国时期。原因: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经济兴起;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实力增强;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小题2】人民公社制度使农民缺少生产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社会民生。实行了家庭联产包责任制,赋予农民更多自主经营权。
【小题3】生产关系一定要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国家政策影响社会经济,要制定合乎国情的政策并及时调整。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及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第(1)问,结合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及变法运动的背景分析作答;第(2)问,重点掌握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容;第(3)问,围绕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分析作答。
本题主要考查战国时期的改革变法风潮及新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侧重于考查考生阅读和提取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21.【答案】【小题1】把中国变成半殖民地和殖民地;手段: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强租租借地,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小题2】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理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小题3】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等。
【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马关条约》及其影响;第二问考查新中国的成立及其意义;第三问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主要任务。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要完成任务的理解。
22.【答案】【小题1】A
【小题2】
【解析】(1)国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美国对应A。特征:美国内战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2)图片“19世纪中期的世界”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和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改革后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可确定观点为: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论述:1861年,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为了稳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等,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中期,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渐成为亚洲强国。总之,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可以使国家摆脱危机,推动社会发展。
故答案为:
(1)国家:A。特征: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2)观点: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能够推动社会进步。
论述:1861年,俄国面对农奴制危机,为了稳固统治,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法令,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等,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19世纪中期,面对民族危机,日本实行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渐成为亚洲强国。
总之,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可以使国家摆脱危机,推动社会发展。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扩展,侧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主干知识的理解掌握,考查考生的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