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5.《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4 14:3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语文
《守株待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文。读好“因释其耒而守株”。
2.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体会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3.能用自己的话说“守株待兔”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文意,初步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体会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忆寓言,揭课题
1.出示单元导语页,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能折设很多道理。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及语文要素。
2.看图猜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3. 名言激趣。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这节课我们再来见识一个“魔袋”——《守株待兔》,看看你能从这个魔袋里找出什么东西。来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借助图片和注释理解题目。
(设计意图:本单元的导语页揭示了单元的阅读主题和语文要素,从导语页入手,可以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二、读故事,促理解
1.明确要求,初读感知
①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②.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点拨“释、耒、冀”的读音。
③.教师相机指导读好课文中的长句子。
2.正确读文,把握节奏
①听范读音频,划分课文朗读节奏。
②两个动词之间稍作停顿:(PPT出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③自由读课文
④反复朗读,读好停顿。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学习应以读为本,通过范读让学生学习本课朗读节奏。通过自由读,指导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为后面的理解、背诵打好基础。)
3.多种方法,疏通文意
① 回顾梳理: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方法,读懂文言文的意思,可以运用哪些方法?(读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
②学生运用以上方法,自主默读课文,小组讨论,了解故事大意。
③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注意古今词义的不同。
A“株”就是树桩,“耒”就是一种农具。
B 借助字根,拓展理解“耒” “耕”和“者”。
什么样的人是耕者?(农夫)
那古代把经常捕鱼的人就叫——(渔者)
驾驭马车的人就叫——(御者)
专门研究学问的人就叫——(学者)
C 提到耕者,我们会想到哪句诗?是呀,封建时代的农夫每天辛勤地劳作,就是为了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D 古今差异处:“走”本义就是“跑”。“因”本义就是“于是”。
(设计意图:要掌握古文正确停顿,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运用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引导学生疏通文意,循序渐进,读懂故事。)
三、读故事,明道理
1.文中的耕者不仅被当时的宋国人笑,更被全天下人笑,到底笑耕者什么?从文中找关键词句。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①守(守兔):侥幸心理
②冀(希望):盲目幻想
③释(放下):不劳而获
2.补充句子,梳理故事的逻辑关系。
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所以(因释其耒而守株)。
因为宋人“因释其耒而守株”,所以(田地荒芜、一无所获)。
因为“兔不可复得”,所以(身为宋国笑)。
(设计意图: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是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学生常常是心里懂,但表达却不容易抓住要领。本教学环节让学生说说宋国人会怎样嘲笑农夫,就是为学生提供表达的支架,降低学生畏惧情绪。)
四、联系生活,设置情景
1. 这篇故事出自《韩非子·五蠹》,韩非子讲述的寓言故事中我们熟悉的还有《自相矛盾》《老马识途》《滥竽充数》《郑人买履》等,每一个故事背后都蕴含着 作者的智慧,课后我们可以找来读一读以便更深入地了解韩非子。
2.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什么道理?试着联系生活,说说你对故事的理解。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做事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想法,想成功必须付出实际行动。
3.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像农夫一样的人?你打算怎样劝说?
①如果你的身边也有这样的当今耕者,你不妨也劝劝他——面对生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不要沉溺(盲目幻想),不要想着(不劳而获),而要学着(踏实、勤劳、努力),也可以把《守株待兔》的故事说给他听
②如果某一天发现自己也成了耕者,抱有(侥幸心理),沉溺(盲目幻想),想着(不劳而获),那得赶紧劝诫自己面对生活要(踏实、勤劳、努力),更可以把曾经学过的《守株待兔》讲给自己听。
(设计意图:寓言的重要价值在于能够指导生活。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故事和明白的道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将寓言和生活进行了巧妙的链接。所有知识的学习都应该将其与生活相连,体会文言文言简意赅的特点,这样的知识才会变得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