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9.古诗三首《元日》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8.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4 14:4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三年级下册语文
《元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
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注释理解诗意,知道诗中描写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
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激趣
1.师:孩子们,提到春节,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画面?
2.概述春节是中华第一大节。
师:同学们,春节作为中华传统节日最为重要的节日,是持续时间最久、投入精力最多、华夏民族最为重视的节日。古时候这一节日历时很长,大约从腊月初八就拉开了序幕,腊月二十三、四年味越来越浓,到了除夕进入高潮。除夕与新年两天是春节民俗活动最为集中体现的时间,节日活动一直持续到上元节即元宵节,然后逐渐进入尾声,有的地方一直延续到农历二月二才真正结束。
3.谈话导入古诗。
师:除夕与新年(正月初一)意味着岁月流逝的界限,是人们增岁的临界点,又值新春来临之际,是除旧迎新活动的高潮,最容易引发诗人的创作灵感。今天让我们走进一首关于春节的古诗,感受诗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体味春节的魅力。我们先来诵读一首春节代表诗作——王安石的《元日》。
板书诗题,解释题意。
过渡:今天我们首先要一起来学习的,是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这首《元日》。请大家读一读注释,“元日”指哪一天?(农历正月初一。)它和“元旦”有什么不同?(一为农历,一为公历。)
元日的演变:
正月一日,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叫法。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叫做“三朝”、“正旦”、“元日”、“岁旦”;魏晋南北朝时期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岁日”、“新正”、“新元”等;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古时的正月初一这节日称为“年节”,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5.师生交流讨论对诗人王安石的了解,教师给出课件进行补充。
王安石(1021—1086) 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为守旧派反对,变法失败。
过渡: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古代的人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吧。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初读课文,感知诗意。
(1)同学们,请你们先自由朗读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2)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
(3)检查交流情况。(多媒体出示会认字)
屠 苏
2.利用课件检查生字新词,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教师重点指导“屠”字。
师:请大家伸出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一边书写一边说明:半包围结构)
3.师:学习生字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把古诗读好。尝试读出诗的节奏。(指名学生读古诗——范读古诗——齐读)
三、懂诗意,悟诗情
1. 过渡:除了读出节奏,我们还要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感情,这就是要理解诗的意思。现在请同学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主研读诗歌,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词语的意思。看看还有哪些字词的意思不能理解,做上记号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3.汇报交流,扫清理解障碍。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除,去。
屠苏:这里指一种酒,根据古代风俗,常在元日饮用。
曈曈:形容太阳出来后天色渐亮的样子。
新桃,旧符:桃符是古代新年时悬挂于大门上的辟邪门饰,春联的前身。
4.引导学生再读诗歌,边读边展开想象。理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
送暖入屠苏”。
(1)在元日这一天,旭日东升的时候,当你走在路上,你会看到些什么?会听到些什么?又会闻到些什么呢?(我会听到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可热闹了!)
(2)现在过春节的时候我们又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这种热闹的气氛呢?(放烟花。我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还能看到漂亮的焰火呢!)
(3)那你们知道,从古到今,人们为什么喜欢在农历新年的时候放爆竹和烟花吗?(听我爷爷说,以前是为了赶走年兽,后来是为了辞旧迎新。)
(4)课件适时出示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引导学生解释诗意,教师进行简单补充。(人们在一片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
(5)除了听到爆竹声,我们还似乎闻到了什么呢?(屠苏酒的香味。)
(6)人们在元日那一天喝屠苏酒又有什么讲究呢?(据说可以驱除瘟疫。喝屠苏酒也寄寓了人们美好的新年愿望,就是能够赶走不好的运气,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好运相伴。)
(7)课件出示诗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指名学生说说诗意,教师适时补充。(人们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8)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欢乐,充满希望。)
5.引导学生继续展开想象,理解“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在诗句中找找看,节日里人们除了放爆竹、饮屠苏酒以外,还有什么习俗?(新桃换旧符。)
(2)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并说一说过春节时家里贴春联的情景。你们知道怎么诵读春联吗?(春联是对联的一种,读的时候应该先读右边再读左边,竖联读完了,再读横批。)
(3)古人“新桃换旧符”有着怎样的意义?(按照古代的风俗,正月初一清晨人们会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挂在门上,用来避邪和祈求平安。表达了人们祈求新年平安、吉祥、好运的愿望。)
(4)大胆想象,人们有什么美好的愿望呢?
(5)课件出示“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引导学生说说诗意。(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6)想象诗句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明亮,美好,喜庆,欢乐……)
6.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全诗的大意,并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注意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画面。
7.揭示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情感。
过渡:同学们,我们大胆猜想一下,诗人王安石在看到眼前这番热闹欢乐、明亮美好的情景时,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1)教师介绍并出示王安石变法的相关背景资料。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20岁以前随父亲在各地游历,了解老百姓的疾苦。21岁中进士;当过十年地方官,做了很多有利于国家和老百姓的事情。49岁时被任命为宰相。为了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不顾大官僚的反对,推行新法,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在这喜庆的节日里,他更坚信新法的实行会让老百姓每天都能像过节一样幸福。《元日》这首诗就写于这一年的春节,那时他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推行新政。所以这首诗并不只是单纯地记录北宋的春节民俗,还表达了诗人除旧革新的政治理想。
(2)读完资料,你觉得王安石仅仅是为我们描绘春节的喜庆场面吗?你对哪个词、哪句诗有了新的理解?
示例:
·“爆竹声中一岁除”:过去的不仅是旧的一年,还有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
·“千门万户曈曈日”:“曈曈日”不仅仅指初升的太阳,还指新的生活,新的希望,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
·“总把新桃换旧符”:“旧符”暗指不合理的制度、陈旧的法规;“新桃”也暗指新政策、新法规。“总把新桃换旧符”有推陈出新的意味。
(3)再读题目“元日”,它仅仅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吗?还是什么的开始?(美好生活的开始,新政策的开始。)
(4)诗人此时除了迎接新年的喜悦,还会有什么心情?(富国强民的美好愿望和坚定信心。)
8.学生再次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试着进行背诵并齐背诗歌。
四、总结回顾,作业设计
1.总结填空,回顾全诗内容。
填空:这首诗写了古时候人们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诗中写到了三种过节习俗: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一年复始,万象更新,整首诗读来给人一种积极奋发的感情。
2.课后延伸,布置作业。
(1)过春节,除了诗中描写的这三种习俗,流传到现在的还有哪些习俗呢?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2)搜集另外一首描写春节的古诗,与《元日》对比阅读,看看两首诗之间的区别,读一读并试着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