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重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借助对诗歌大意的感知,真正融入诗歌意境中。
2.展开想象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想象诗人的心理活动,从而体会诗人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 开门见山,引入新课
1.在古代,当深深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许多诗人就用手中的笔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诗人王维就写下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读题、释题。(板书题目: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题目很重要,是我们走进课文、走进古诗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资料。
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点明写诗的时间。
(2)借助注释理解“山东”不是指现在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
忆山东兄弟: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点明了诗歌内容。
朗读节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多媒体出示诗人简介。
二、自读古诗,感悟乡思
1.出示古文全诗,引导学生初读古诗,注意把生字读准确,语句读通顺。
2.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形近字比较:兄—只 独—蚀 异—导 佳—挂
(2)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独、佳”:都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异”:上下结构,上窄下宽。
(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
“独”:部首是“犭”,不要写错。
“异”:上面是“巳”,不是“已”,也不是“己”。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3.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借助已有古诗朗读经验试着感受古诗的朗读节奏。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引导学生再读古诗,结合书中注释或者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意思,实在不懂的字词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并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
5.集体交流理解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指名学生说说从这句诗中读到了什么。
示例:我读到了诗人一个人在外地,每次碰到这种美好的节日都会格外思念故乡的亲人。
(2)你是从哪里看出诗人是独自一人在外地呢?
示例:“独”这个字表示诗人是独自一人的,
“异乡”代表的就是故乡以外的地方。
两个“异”表明诗人所处的环境是陌生的,看到的面孔也是陌生的,他远离家乡,无依无靠,举目无亲。
(3)你在什么时候感受过“独”呢?(思考一个人做一件事的时候,比如一个人上学)
你有过一个人在外地的经历吗?这时候又遇上过节,当别人都在家人身边的时候,你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非常孤独,非常想家。)
(4)教师介绍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倍思亲”。
创作背景 诗人在十五岁时离开故乡蒲州(今山西永济)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这一去便是两年,其间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孤身在外,自然分外想念家乡,尤其是佳节到来、举家团聚之际,这种思乡思亲的情感更为强烈。“倍思亲”,一个“倍”字,道尽了游子思念之深。
(5)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歌的意思。(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
(6)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注意体会诗人内心的孤独、思念之情。
6.集体交流理解后两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教师引导学生带着疑问去想象:当诗人强烈思念着家乡和久未谋面的亲人时,他的兄弟们又在做什么呢?
(2)学生自读、思考与交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描述兄弟们也在思念诗人的画面。
(3)适时补充“重阳登高”“插茱萸”的相关知识。
重阳节登高 在我国,几千年来一直流传着重阳登高的习俗,为什么要在这一天选择登高这样一项活动呢?目前人们最为推崇的析因主要有以下几种。其一:登高辟邪气。其二:登高山祈福。古代人的生活环境比起现今要艰苦许多,最早的时候人们的很多食物都来自采集和狩猎,而山林中生长的各种植物和动物让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对于山,特别是高山是有崇拜的。在九月初九这一天登高山也是表达人们敬畏崇拜和祈福的一种行为。其三:辞青。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春节的踏青一说,实际上与之相对的还有秋季的辞青一说。
插茱萸 茱萸是一种香草,古时候人们认为重阳节插茱萸可以辟灾克邪。
(4)归纳诗句的意思。(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个而生遗憾之情。)
(5)有感情地朗读后两句诗,想象画面,进一步体会王维和兄弟们的深厚感情。
7.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果你就是诗人王维,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拿起笔来给自己的兄弟们写些什么话呢?(如表达思念之情的话。)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诗人借这首诗表达的情意。
8.课件出示整首诗,教师激情引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整首诗。
9.引导学生尝试背诵整首诗,学生齐背。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1.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搜集到的其他有关思乡、思亲的诗歌,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余光中的《乡愁》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歌。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乡愁 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2.教师小结。
小结:孩子们,将来你们长大了,或许也会像大诗人王维一样,离开生你养你的故乡,远离你的父母亲人,你们也一定会在心里时时牵挂着远方的家。让我们最后再用饱含深情的语调来诵读一遍今天学过的这首诗歌,读出诗歌中满满的思念的味道。
3.作业布置:
(1)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了解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节日里有哪些习俗。
活动形式: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先商量决定了解哪些传统节日,怎么了解,用什么方式记录,然后按照教材第36页表格中给出的范例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以备进行学习成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