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古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4课 古诗三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共1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1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5 09:57:44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6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情境导入

教学过程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安史之乱以后,杜甫流落到四川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到了一块荒地,盖了一间小茅草房,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刚盖起不久,就在这年的八月遭到一场暴风雨的洗劫,屋顶的茅草被刮走,屋内彻夜漏雨不止,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歌写的是诗人栖身的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自主学习
读准字音,认准字形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沉塘坳(ào)
布衾(qīn) 大庇(bì)
怒号(háo) 突兀(wù)
广厦(shà) 见此屋(xiàn)
读准节奏,选择一节划分节奏,并试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读通诗意。
(选择第一、二节)
八月秋深,狂风怒号,风卷走了我屋顶上的好几层茅草。茅草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江对岸。飞得高的茅草悬挂在高高的树梢上,飞得低的飘飘洒洒沉落到低洼的水塘里。
南村的一群儿童欺负我年老没力气,居然忍心这样当面做贼抢东西,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去了。我喊得唇焦口燥也没有用处,只好回来拄着拐杖独自叹息。
请给这首诗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层意。
每节为一层。
第一节:秋风破屋。
第二节:群童抱茅。
第三节:长夜难眠。
第四节:直抒感慨。
3.合作探究
朗读第一节诗,思考问题:
(1)作者描写秋风,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凶猛”等词语?
“怒号”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地体现了风之大、猛烈和无情。
(2)“卷”和“吹”“掀”相比,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好在哪里?
“吹”字不能写出风的力度;“掀”字又表现不出茅草的动态。
“卷”字则既写出风的迅猛,又表现出茅草的动态,更形象,更有力。
(3)“卷”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使用这些动词有什么好处?
“飞”“洒”“挂”“飘转”“沉”,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态画面。
研读赏析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
(1)当看到茅草屋被秋风摧毁后,诗人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着急、无可奈何。
(2)诗人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写此诗时,杜甫只有49岁,为什 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没有不准确。“老”字是写心境,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归来倚杖自叹息”,诗人叹息什么?
一叹天公无情,吹破诗人栖身的茅屋;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难;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第三节诗中,哪些词语用得好?找出来赏析一下,体会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语言锤炼功夫。 示例一:“雨脚如麻”中的“麻”字说明雨点密密麻麻,很形象。
示例二:“冷似铁”中的“铁”字说明被子很旧,很脏,说明长期颠沛流离,没有时间洗,或者没有钱买,只有一床被子,无法拆洗;很冷、很硬,并且还破了,这说明作者的生活很困窘。
怎样看待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崇高理想?
诗人的茅屋几乎被狂风和顽童完全摧毁,又遇上了连绵不断的秋雨,屋漏床湿,被冷似铁,全家无法安眠,处境十分悲惨。但诗人从切身体验,推己及人,以天下之忧为忧,渴望有广厦千万间为天下贫寒之士解除痛苦,甚至想以个人的牺牲来换取天下寒士的欢颜。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舍己为人的奉献情怀。
4.课堂小结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一座破败的茅草屋,却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篇。
让我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再次齐读全诗,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5.扩展延伸
找一找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①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③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6.反馈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