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探索分式的性质》(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探索分式的性质》(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14-09-05 22:11:52

文档简介

课件14张PPT。幂的乘方与积的乘方探索分式的性质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郑玉兵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郑玉兵二〇一三年五月十七日1、数学与生活:
(1)今年,老师的年龄比你大,那么再过若干年后,谁的年龄大?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复习与回顾(2)、甲在某银行里存的钱比乙在同一家银行里存的钱多,利率相同,一年到期后,谁拿到的利息多呢?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正确吗?c>0 数学式子表示:数学式子表示:2、说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说出分式的基本性质:
复习与回顾 性质1、如果a>b,那么a+c>b+c,a-c>b-c对比它们的性质,
同学们有什么联想?问题情境 已知:一杯糖水的质量为 a 克,里面含糖 b 克,
如果再向杯子里加c克糖,糖水是不是变得更甜?
(1)原来杯中糖水的浓度是 ;
(2)加糖后糖水的浓度是 ;
(3)糖水变得更甜了,
用数学式子可表示为 。>我们有什么发现?分子、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数或整式 分式的值变大了 即:由糖水加糖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将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数
或整式,分式的值将会变大。能下这样的结论了吗?提出问题探索:对于任何分式,上述结论是否都成立呢? 说一说:

通过探索、归纳、猜想,我们得出怎样的结论?
问题探索 想一想:我们准备怎么做?

归纳猜想在a>0,b>0,c>0条件下,将分式 的
分子分母都加上c,分式的值不一定变大。有不同的
结论吗?这个结论
一定正确吗?证明猜想若a>0,b>0,c>0,则:
如何证明呢?证明猜想a>0,b>0,c>0 概括结论若a>0,b>0,c>0,则:
结论运用 用所得结论说明:在糖水里再加一些糖 ,
糖水为什么会变得更甜呢?分子、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数或整式∵ a>0,b>0,c>0 , 且a>b ∴ 加糖后,糖水的浓度变大了;∴ 加糖后,糖水就会变得更甜。活动总结本节课通过探索,你们有哪些收获?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体会?你们对本节课的问题还有没有什么想法? 小组合作完成:
《数学实践活动评价报告》课外活动 *有兴趣的同学合作完成:
在不规定a>0,b>0,c>0的条件下,
进一步探索本节课的问题。祝同学们:学习进步!健康快乐!
安庆市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活动研讨会
实践活动研讨课活动设计
课题:《探索分式的性质》
活动时间:2013年5月17日
活动地点: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活动年级:七 年 级 (701班)
授课教师:郑 玉 兵
QQ邮箱:437018324@qq.com
联系分式:13955661960
探 索 分 式 的 性 质
安庆市白泽湖中学 郑玉兵
【活动目标】
(1)通过类比、探索,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产生联想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
(2)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从而获得亲身体验,积累活动经验,强化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3)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能力。
(4)经历类比、分析、归纳、证明等探索过程,渗透类比、转化、分类等常见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养成科学的学习态度。
【活动重点】
1、启发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
【活动难点】
1、用类比的方法探索:当a>0,b>0时,将分式 的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相同的正数,分式的值变化规律。
2、如何证明上述规律。
【活动流程】
一、导入
1、今年,老师的年龄比你大,那么再过若干年后,谁的年龄大?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如果a>b,那么a+c>b+c)
2、甲在某银行里存的钱比乙在同一家银行里存的钱多,利率相同,一年到期后,谁拿到的利息多呢?用数学式子表示出来。(如果a>b,c>0,那么a c>b c)。
3、分式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即==(m≠0)。
对照不等式的性质和分式的性质,同学们可有什么联想呢?(预设: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分式的值会不会不变呢?)从而引入课题。
二、开题
1、问题情境:
已知:一杯糖水的质量为a克,里面含糖b克,如果再向杯子里加c克糖,糖水是不是变得更甜?
(1)原来杯中糖水的浓度是 ;
(2)加糖后糖水的浓度是 ;
(3)糖水变得更甜了,用数学式子可表示为 。
2、发现问题
上述问题中,将分式 的分式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数c,分式的值变大了!
3、提出问题
上述发现正确吗?
其实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们先规定a>0,b>0,c>0,探索此时将分式 的分子分母都加上c,分式的值是否一定变大。
三、做题
1、你们准备怎么做?
教师:探索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从分数出发)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2、你们有什么发现?
学生:小组代表发言。
教师:板书学生的发现。
3、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学生:小组代表继续发言。
教师:板书关键步骤。
4、有没有不同的的发现(或方法)
5、能用文字和数学式子表示出你们的发现吗?
(通过以上探索、交流,逐步完善学生发现的结论)
6、提问质疑
你们的发现一定正确吗?
7、怎么办?
8、证什么?
证明:在a>0,b>0,c>0的条件下,
当a>b时,>
当a<b时,<
当a =b时, =
9、怎么证?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寻求证明方法、步骤。
学生:展示小组证明过程。
四、结题
1、通过本节课的探究,你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2、除了得出上述结论外,你们还有哪些收获与感受?
3、你们是否还有什么感想?
4、填写实践活动评价报告。
【课后思考】
如果没有规定a、b、c都大于0,上述所得到的结论是否仍然成立呢?如果不成立,分式的值又会是怎样的变化规律呢?
数学实践活动评价报告
活动内容
探究在a>0,b>0,c>0条件下,将分式的分子、分母都加上同一个整式c,分式的值如何变化?
活动时间
班级
教师
参加
活动
小组
人员




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探究的?(简要说明)
在活动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
你还有什么发现?你打算怎么办?
你是否乐意参加这样的数学活动?
非常乐意、乐意、无所谓、不乐意
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探索分式的性质》的教学设计说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综合与实践”作为课程内容之一,提出“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的学习活动。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提出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平台,学生通过主动观察、思考、猜想、探索、交流、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形成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有效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本节课以分式的相关知识为背景,紧扣教材相关内容,从学生非常熟悉的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经过探索、猜想、证明,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意识,学会合作与交流,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的设计中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现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2、问题让学生提出,培养学生学会观察、思考的习惯,并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3、创造合作学习的机会,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
本节课设计认为,学生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学生是否得到正确的结论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生是否主动参与了,学生是否积极的探索了,学生能否有效地进行合作、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何,学生是否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
4、拓展实践与探索空间,增大活动过程的开放性
本节课的设计,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过程没有预设,教学过程中也不进行干设,教师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另外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思维活动(即学生是怎么想的),要及时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捕捉课堂上的生成素材。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活动,经历类比、分析、归纳、证明等探索过程,渗透类比、转化、分类等常见数学思想;同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6、进行多元评价,升华活动成果。
一方面评价关注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关注的是数学活动经验的获得;关注的是活动中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式,关注的是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另一方面,本节课设计为一种小课题,长作业。鼓励有兴趣的同学,在a、b、c不一定大于0的条件下,进行进一步地探索,将本节课成果延伸到课外,或者是一个长期的活动,几年甚至几十年。
初中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种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知识、重视问题解决、培养学生意识与能力、促进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课程,它体现了创新教育改革的方向,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实施模式的多样性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广泛实践,在此我只是抛砖引玉,恳请得到各位专家、学者、以及同行们的殷切指导,谢谢!
2103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