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
《纸的发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创、携、蔡、伦”等10个生字,重点指导“验、欧、洲”的笔顺,能正确读写“ 创造、携带、蔡伦、传承”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纸发明的过程。
3.学生反复诵读,通过品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纸的发明过程。
4.小组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体验,交流。
5.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从纸的发明过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祖先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清纸的发明过程。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灿烂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四大发明,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四大发明视频)
学生谈感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视频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白四大发明对世界的意义,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之情。
二、学习检测
1.检测字词
①出示:创造 携带 保存 制作 朝鲜 欧洲
点读,小老师带读
②出示:累多音字
这个字有三种读音,试着根据字典中的解释来选择它的读音
积累 劳累 果实累累
2.梳理重点句型
造纸术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造纸术是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不断在改进中产生的。
(1) 学生通过拆词法理解改进的意思
(2)对关键词进行质疑
板书:为什么?怎么改,影响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并提供平台让孩子当小老师,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根据关键词质疑的能力。
合作学习
学习提示:
自由读第2-3自然段,根据表格自学2分钟。
小组成员共同完成表格2分钟,小组成员根据表格汇报。
时间 记录文字的材料 优点 缺点
几千年前
后来
再后来
西汉
1.学生根据图表,自学二三段。
2.小组合作交流2分钟。
3.小组上台汇报,其他同学补充。
4.学生根据汇报内容,填写纸的发明图表。
过渡:我们发现在东汉时期,造纸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那造纸术是怎样改进的呢?
【设计意图】小组讨论,研究重点知识,这样可以兼顾所有学生,也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和乐于表达的热情。
四、品读课文
1.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到造纸术是如何改进的?
出示句子:
他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一种既轻便又好用的纸。
2.品读句子,学生谈感受
出示造纸过程的动词
3.感受蔡伦造纸的辛苦,体会他身上的精神。
4.学生通过图片排序,并用关联词说一说造纸的过程。
问:同学们,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呢?
出示: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期,有个叫蔡伦的人,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
5.写“验”字
6.学生梳理在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中,改在哪里?进在哪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体会蔡伦的发明很了不起,从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会了解一段话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写清楚的。
五、总结全文
从时间轴可以发现,纸的发明经过一代又一代劳动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这就是传承,齐读,出示句子: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的劳动人民凭借智慧和勤劳,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文化遗产,我们不仅要感到骄傲和自豪,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正如习爷爷告诉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既须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加深理解,升华了主题。
六、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将纸发明的过程讲给家长听。
2.搜集中国古代另外三大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