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第19课:辛亥革命
时空坐标1
时空坐标2第19课: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背景
辛亥革命的过程
辛亥革命
的意义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成立
三民主义提出:民族、民权、民生
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
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是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局限性: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缺乏一个发动大多数民众的政党领导
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西方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为了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主权在民、国民权利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性质: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
导入新课:
查理一世被处决
由于对外作战,可议会拒绝给他战争拨款,他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向富有臣民强行借款;让士兵住进民宅白吃白喝;不经议会批准而征收关税。
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路易十六被迫组织立宪派拥立资产阶级掌握实权、表面上接受君主立宪政体,暗地里想借助国外势力绞杀革命。
在工人和士兵的要求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将尼古拉二世及其家属逮捕,禁于皇村。 1918年7月,尼古拉二世家族被布尔什维克秘密警察赶到地下室,使用机关枪扫射集体处决。
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辛亥革命的背景一革命的必要性1.《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紧侵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加重了清朝统治危机。二革命的可能性:1.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2.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3.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与三民主义的提出;4.组织:民主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5.军事:革命党人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三有利时机:四川发生保路运动使湖北防务空虚。(2)内容:政治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军事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经济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教育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1)背景: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峻;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清政府统治危机加深。(3)影响:客观上推动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和社会风气的进步。清末“新政”(1901—1911年)材料: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建工矿企业全国有549家。这促使中国资产阶级真正形成一个独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利用商会有组织的参与地方或全国性的经济与政治活动。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章炳麟
邹容
陈天华
革命党人陈天华说:“国家譬如一只船.皇帝是一个舵工.官府是船上的水手.百姓是出资本的东家,倘若船工水手不能办事.东家一定要把这些舵工水手换了.另用一班人.才是道理。1905年,为唤醒沉睡的国人。陈天华在日本跳海自杀。
1905年部分留日学生群体合影
张之洞:各省出洋游学诸生......不思朝廷之恩,不念官师之教,乃歆羡逆党,稍有一艺片长,转作反噬倒戈之用。
科举制的废除,割裂了皇权与民间联系的纽带,并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后备力量——留学生和新军。
——《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在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核心) 民生主义
来源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内容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局限性 没有提出明确反帝口号 没触动专制政体存在的社会基础;没规定一般民权。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进步性 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实践 指导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什么是三民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
创立民国
民权主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平均地权
民生主义
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涨价归公,国民共享
核心
如何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革命党人认为,清廷是一个“异族”的朝廷。
孙中山成立兴中会,宣传:“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即反清复明,把入关主政的满人视为“异种”,不认他们是中国人,是“逆胡”,是“鞑虏”,必须驱除。
(2021·广东·7)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D
名称 概况
兴中会 1894年美国檀香山 留美学生为主 两广为主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光复会 1904年蔡元培、章太炎、徐锡麟、秋瑾 上海为主
纲领: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
华兴会 黄兴、陈天华、宋教仁 两湖地区
中国同盟会 1905年日本东京,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共进会 1907年日本东京,中国同盟会的外围革命团体
起义 概况
萍浏醴 起义 1906年(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武装反清起义。最终失败。
浙皖 起义 浙皖起义是光复会员徐锡麟于1907年领导的起义,击毙清廷巡抚恩铭。失败。
广西镇南关 起义 1907年12月,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
广东黄花岗 起义 1911年4月,孙中山、黄兴领导的起义,最终失败,“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一位革命党人给妻子的情书
“意映卿卿如唔……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
林觉民:(1887-1911),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代表作有《与妻书》。
二、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保路运动
2.武昌起义:①武昌起义爆发。②成立了湖北军政府。③全国十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3.建立中华民国:1912年1月1日。
4.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
5.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目的:为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共和制度。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责任内阁制。
(3)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的进步意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军在武昌成立湖北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建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总统:孙中山
3.国旗:五色旗
4.国都:南京
5.纪元:公历,民国纪年
6.性质:资产阶级革命政权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5个省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爆发四天之后,清廷急忙起用了已经被免职三年的袁世凯,率领北洋六镇前去镇压。
袁世凯借机不断向清廷要权,最后得到了内阁总理大臣之职。
袁世凯的北洋军实力是远胜于革命军,袁世凯强攻汉阳后,完全可以一鼓作气拿下武昌,但他没有那样做。因为老袁意识到,革命党宣传的共和的呼声渐渐深入民心。自己不能与时代为敌。
革命党人声称只要老袁顺应共和了,可以给你共和总统的位子坐,革命党人希望袁世凯能掉转枪口,推翻清朝。
1912年,坚决反对清帝退位的军咨使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这时,清廷负隅顽抗的意志全线崩溃了。
清朝走到这一步,除了退位,已经没有选择了。清廷于1912年2月12日正式下诏退位。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
(1)袁世凯在英国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又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在重重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发表让位声明。
(3)袁世凯施压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
(4)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入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建立(1)建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目的 防止袁世凯专权 内容 国体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关民权 ①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②国民有人身、言论、出版、结社、宗教信仰及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政体 国家 体制 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分权制衡)
行政 体制 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责任内阁制)
性质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议会
内阁总理
总统
责任内阁制的特点
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而非对总统负责;
总理对总统要办的事项如不同意,可以驳回;
总统颁布命令须由内阁总理签署才能生效。
内阁总理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拥有高级官员的任免权,国家政策决策权。
内阁总理是议会多数党的领袖。
选举产生的总统, 只是名义上的国家领袖,并无实际权力。
(2018.11·浙江高考·1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这说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行
A.君主立宪制 B.总统制 C.责任内阁制 D.君主制
责任内阁制下,老袁就是想不明白:
国家大事居然不是总统说了算,自己被“虚化”了
唐绍仪当了民国第一任总理后,决定履行自己的职责,他并不想做袁世凯的傀儡,按他的话说就是“总理就要对国会负责。而不是对老袁负责。”只要是袁世凯发布的政令,唐绍仪觉得不妥的话,就拒理力争,反对反对再反对,死活不签字。
袁世凯发现,这个多年的老朋友''不会再听从自己''了。袁世凯习惯了大权独揽,费尽心思得来的大总统,岂容被虚化?
最后袁世凯玩弄手段让唐绍仪回家了。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积极:(1)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2)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3)经济: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思想观念: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5)社会习俗:促使中国的社会风俗发生新的变化。
2.局限性:(1)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科学革命纲领、没有发动广大民众
1912年—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剪掉辫子:男人从此改头换面
当时,革命党人视蓄辫为清王朝的恶政,是满洲贵族奴役汉人的象征。
"剪辫文"规定:“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20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违法论。”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辛亥革命后,给裹脚的孩子放脚
不再缠足:女人终于可以大步走路而自宋以后,随着纲常礼教束缚的加强,缠足便成为妇女应该普遍遵守的规矩。因此,放足也就成为妇女从封建桎桔下解放出来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缠足到天足 从长袍到西装
不再跪拜:平等就是不要卑躬屈膝
跪拜之礼,是一种提倡愚忠愚孝的封建礼节,反映了人格上的极不平等。
孙中山即提出废止跪拜礼,规定普通相见为一鞠躬,最敬礼为三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