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了解人类居住条件的变迁及各地民居的差异及其特征;
了解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课程标准
目标导航
识记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认识古代民居和自然条件的关系
了解古代社会不同地区的民居特征
认识古代村落、集镇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通过问题探究及本课基本史实,逐渐掌握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方法和能力,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
人类为了生存,必须创造一个居住的环境和空间。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梦想和追求。
(一)人类居住形式的演变
一、村落的产生
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原因: ①生产力的发展。
②农业产生要求定居生活,便出现了房屋的建造
材料一 半坡遗址的房屋有圆形,也有方形,房屋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是一种土木合筑的建筑。每间房屋的面积多在二十平方米左右。房屋周围的墙壁下部是用坑壁作墙基,上部是用草拌泥筑成的。墙壁中间立有木柱支撑屋顶。屋顶用排列整齐的木椽架起来,外表盖着拌泥的草,以便抵御风雨。
思考1:半坡遗址的房屋属于何种建筑?为什么采用“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的样式?
(1)半穴居、土木合筑式建筑。
(2)冬暖夏凉而且能抵御野兽的侵袭。
1.原因:
农业出现—筑屋定居—居民聚居点——村落。
2.分布:
最早出现在两河流域。
3.构成: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服务场所。
4.影响:定居、繁衍和防卫的条件和保障,为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便利。
半坡村落遗址
兴隆洼聚落遗址
耶莫遗址
姜寨遗址复原图(距今约6600-6400年)
(二)村落的出现
一、村落的产生
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2)商人的出现使手工业者聚居的地方逐渐成为一定地域内的经济中心。
(3)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保护其财富和人身安全,在聚居的地方筑垒设防,形成集镇。
聚落
生产力的发展导致集镇逐渐形成
生产力的发展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便于手工业品与农产品交换的农村聚落逐步发展成为了集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适应手工业生产相对集中的需要和商人务商的便利,集市就演化成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共同定居的具有多种功能的集镇。——据张虎林《农村经济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集镇的出现有哪些原因?
(一)集镇兴起
二、集市的出现
原因: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社会分工、商业发展;
(3)地理位置重要和优越;
(4)防御需要。
集镇
集市
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1)两宋:
工商业者经营及定居的集镇发展起来。
有些镇成为一级行政机构所在地。
(2)元朝:
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3)明清:
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了专门分工。
明清四大名镇:
汉口镇、朱仙镇
景德镇、佛山镇
河南朱仙镇(版画、年画)
江西景德镇(瓷器)
广东佛山镇(手工业)
湖北汉口镇(商业中心)
(二)中国古代的集镇
二、集市的出现
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据统计,明清江南地区有蚕桑与丝织专业市镇25个;有棉花与棉纺织专业市镇52个;有米粮专业市镇13个;还有以冶铁著称的嘉兴炉镇、吴江屯村市,以陶业著称的嘉兴千家窑、杭州瓶窑镇等。—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
概括指出材料三反映出的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特征。
归纳古代民居和集镇的特征
(1)早期人类生产力水平低下,基本依靠采集和狩猎获得食物,民居主要受自然环境条件制约,大多都是挖穴而居。
(2)进入农业社会之后,因为农业生产需要水源,所以民居多靠近水源之地,分布于大江、大河附近,便于生产和生活,同时民居样式逐步走向地面建筑。
(3)早期民居分布范围广泛,散布于亚非各处,往往是农业文明的起源地,民居和农业活动密切相关,建筑材料多为木、土和石块。
(4)集镇往往是伴随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集而兴起的,以便于商品的交换。早期集镇还伴有浓厚的政治、军事色彩,后来出现专业化市镇。
1.产生:
约公元前3500前--3100年,
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
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
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
世界上主要的农业区域,
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2.功能:
一定区域内的政治权力、
军事防御、
经济活动、
宗教祭祀的中心。
“在新的设防城市的周围屹立着高峻的墙壁并非无故:它们的壕沟深陷为氏族制度的墓穴,而它们的城楼已耸入文明时代了。”
——恩格斯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城市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人类早期城市的产生
三、城市的产生
西方的城市起源于古希腊城邦文明。无论是古希腊、罗马时代还是中世纪后期的复兴,西方的城市几乎都是商品经济的载体。因此城市的兴起标志着封建经济结构分解的开始,这不仅使具有商业精神的新兴的市民阶级代表了一种进步的、革命的社会力量,而且使以市场为中心、以契约为纽带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也代表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城市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本身的繁荣并开拓了市民阶级从卑微地位上升为资产阶级的道路,商业精神孕育了政治意义上的平等自由观念。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城市就是现代民权的摇篮,是引领西方由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桥头堡和主要阵地。
——唐巍人《统治堡垒与民权摇篮——浅析中西方古代城市文化的异同》
1.布局:
宫殿区、手工业区和商业区、居民区
2.商朝:
城市初具规模
宫殿和宗庙位于城市中心
3.周朝:
营建城市形成制度
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各有定制
天子王城
诸侯都邑
卿大夫采邑
材料: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周礼·考工记》
(二)中国古代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中国古代的过行政命令兴建并发展起来的。中国封闭的地理环境,稳定的小农经济使中国很早进入封建社会,又很晚进入工业社会。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封建社会中,城市不仅缺少促使发展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积极因素,甚至还是封建保守势力的核心堡垒,因为封建帝王、官僚、世家大族、富商豪绅等特权阶层几乎都集中在城市。城市中的居民由上至下,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与广大村庄中的农民依存共处,使中国封建制度异常稳固。所以中国传统城市的格局变化小,没有大的变迁,从中几乎找不到现代文明的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古代城市的特点及其原因。
(1)特点:中国的传统城市注重政治职能,主要是贵族富商的聚居地,是封建专制统治的堡垒。
(2)原因:
①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
②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和思想文化专制。
1.代表: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城市
2.表现:
(1)古希腊:
城市布局中已反映出行政、
防御、宗教和商业的功能
(2)古罗马:
城市的道路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建设的标准
(3)欧洲中古时期:
出现了一些以手工业者和商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和城镇
“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西欧中世纪谚语
(三)西方古代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古代西欧城市 古代中国城市
不同点 作为经济中心而出现 作为政治中心而出现
建立在商品经济发展基础上 建立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上
通过金钱赎买或武装斗争争取自治权 处于中央集权管理之下
城市规模小,人口少,生产水平不高 城市规模大、人口多、商品经济发达
古代东西方城市的不同
(三)西方古代城市
三、城市的产生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随着经济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木构架建筑的墙壁逐步以砖代替……——《中国古代建筑史》
(一)影响民居的因素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尼罗河沿岸缺少良好的建筑木材,这就注定了在古埃及的民居中无法大量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所以泥土、芦苇等是比较理想的建筑材料。古埃及平民的民居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以木结构作为框架,用芦苇编制成墙和屋顶,上面涂泥土。另一种是以卵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密排圆木成屋顶, 再铺上一层泥土。无论哪种建筑形式,其结构都是相当简单的,规模不大,建筑难度很小。
——摘编自黄道旋《古埃及和古希腊民居之比较》
(1)自然环境; (2)经济水平;
(3)文化、习俗。
房屋面阔九间为皇帝专用,七间为王以上用,五间限贵族、显宦用,小官及庶人只能建三间之屋;……在油漆彩画上,只有皇宫、寺观、贵邸方可用朱,一般官可用土红,庶民只用黑色……——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状况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王公已下,凡有舍屋,不得施重拱、藻井。三品已上堂舍,不得过五间九架……士庶公私第宅,皆不得造楼阁,临视人家……庶人所造堂舍,不得过三间四架,门屋一间两架,仍不得辄施装饰。——《唐会要 舆服上》
①两河流域以黏土和芦苇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②古埃及大多数房屋用泥和木材修建。
③中国早期民居地理分区明显,南北特色不同,巢居和穴居是两大类型。
④古希腊罗马民居带有列柱围廊。
⑤北美平原地区的印第安人过着游猎生活,住圆锥形帐篷;雨林地区的印第安人过着耕作迁徙的生活,住在圆形的公共居所中。
文明 建筑材料 建筑风格
两河流域 黏土 、芦苇混合制成的砖块 墙壁贴着墙壁
结构相同,前庭、前室、主室
古埃及 泥和木材、椰子叶 庭院、院落有柱廊
古代中国 木、砖 布局讲究对称、主次分明、院落有序
古希腊、罗马 木、石、砖、混凝土 带有列柱围廊的中庭拱券、希腊柱式
古印第安 野牛皮、木头 圆锥形的帐篷
共性:因地制宜、用最经济的手段去建造最宜居的居所。
世界各地的民居状况
(二)世界各地的民居状况
四、世界各地的民居
习近平:“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奋斗的目标!
——《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
1.如图是中国古代都城迁移示意图。据图可知
A.交通因素决定都城选址 B.经济水平决定都城位置
C.古代都城呈东移的趋势 D.开封成为古代政治中心
C
2.“罗马建筑师想让罗马市民欣赏到他们创造的宏伟”,通过这种方法“更能使罗马人感到自身是高大建筑物和建筑物所代表的巨大帝国的一个有意义的部分”。当时罗马的主要建筑形式是
A.圆锥形帐篷
B.山丘顶部的卫城
C.复合式公寓
D.高大木柱支撑的吊脚楼
C
3.清江浦于1415年开埠,明清时期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繁荣的交通枢纽、漕粮储地和商业城市,史载“舟车鳞集,冠盖喧阗,两河市肆,栉比数十里不绝”。到清末民初,“自海道开通,河运失效,商业遂一落千丈。津浦铁路通车后,出此途者益鲜”“昔之都会遂成下邑”。据此推断
A.外来侵略导致清江浦衰落 B.交通变迁影响清江浦发展
C.商业发展影响城市的兴衰 D.政府政策影响着城市经济
B
4.14世纪以后,无论是佛罗伦萨、威尼斯,还是米兰、罗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出现,如大型城市广场、图书馆、博物馆等。近代西欧城市建设的变化从本质上( )
A.促进了人文精神的萌发 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
C.推动了民主政治的构建 D.体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