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一课时
三、溶 液
1、溶液的组成
被溶解的物质
溶质:
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
常用的溶剂有水、酒精、汽油、丙酮等
2、常用的溶剂
3、溶液的特征
均一的、稳定的
4、溶液的概念
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1.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
同一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的能力一样吗?
1.在室温下,在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加入10克的硫酸铜和食盐(氯化钠),并进行搅拌,观察两种物质是否都能完全溶解?
硫酸铜
食 盐
硫酸铜在水中能够完全溶解,而食盐则不能完全溶解。
说明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2.在室温下,取另一只装有20毫升的酒精烧杯,加入
10克的硫酸铜,并进行搅拌,观察是否能完全溶解?
硫酸铜在酒精中不能完全溶解。
说明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涵义
2.从以上视频和实验可以归纳出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内因)
3.溶解性还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提出问题 :
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温度有关?
2.建立假设 :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3.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实验目的
条件控制
实验方案
实验数据
实验结论
研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
同一种溶质、溶剂。同样质量的溶剂。
(1)烧杯中注入20毫升水,加入10KNO3,室温下进行溶解。
(2)烧杯中注入20毫升水,加入10KNO3,50℃下进行溶解。
室温下,硝酸钾不能溶解,50℃下完全溶解。
其他条件一样,温度越高,溶解越多。
4.取一只透明的玻璃杯或烧杯,打开汽水或
啤酒瓶盖,将其中的汽水或啤酒倒入杯中,
你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你的判断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气泡冒出
压强减少,原来溶解水中的CO2冒出
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性可能跟 因素有关?
压强
(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外因)
5. 物质溶解时,是从外界吸收热量,还是向
外界释放热量呢?
1. 把一个小烧杯放在一块光滑的小三夹板上,板上先加一些水,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50克硝酸铵(NH4NO3),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温度显著降低,烧杯底和板之间的水结成薄冰,拿起烧杯,可以提起木板。
说明:
硝酸铵(NH4NO3)
溶解于水时要吸收
热量。
2. 把一个小烧杯用熔化的蜡烛粘结在一块小三夹板上,然后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沿器壁慢慢地注入40毫升浓硫酸(H4SO4),边注边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温度显著升高,烧杯底和板之间的蜡烛熔化,拿起烧杯,木板就掉下来。
说明:
浓硫酸(H4SO4)
溶解于水时要放出
热量。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二、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实验表明:
3. 在烧杯里注入100毫升水,把温度计放入烧杯里,再加入30克氯化钠(NaCl),小心用玻璃棒搅动溶液,注意温度变化,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
氯化钠溶解,温度没有变化。
说明:
氯化钠(NaCl)溶解于水时,既没有放出热量,也没有吸收热量。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物质溶解时吸热与放热的原因
物质溶解在水里,通常发生两种过程: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扩散过程,这种过程吸收热量,是物理变化。
一种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和水分子作用,形成水合分子(水合离子)的过程,这种过程放出热量,是化学变化。
物质溶解过程,温度升高还是降低,要看这两种过程的热量多少。吸收多于放出,温度下降,例如硝酸铵溶解。
6. 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
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1.如图1-41所示,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
2.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
到的现象是 。
蔗糖溶解了
放入一定量后,蔗糖不溶解了
结 论: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7.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概念叙述中为什么要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的条件限制?
如果没有这两个条件限制,上述概念无意义。
8.如何用实验证明两瓶溶液中,一瓶是饱和
溶液,而另一瓶是不饱和溶液?
加少量的溶质,溶质能继续溶解的是不饱和溶液,不能溶解的是饱和溶液。
9.如何将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饱和的
硝酸钾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 加硝酸钾
② 蒸发溶剂
③ 降低温度
4、 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在2支装有10毫升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1小匙蔗糖和熟石灰,振荡后,静置片刻,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结 论:
熟石灰在水里溶解的量极少,溶液很稀,但已经达到饱和了 ;蔗糖在水里溶解的量较多,溶液很浓,却还未达到饱和。
根据上述实验事实,思考“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句话是否正确。你能举出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吗?
不正确。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
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在同一条件下,对同一物质而言,
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浓一些。
通常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溶解性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一、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1)与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
(内因)
(2)与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有关。
(外因)
有的物质溶解时,会放出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吸收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
二、物质溶解时的热量变化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1、涵义
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2.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增加溶剂,升高温度
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
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4、 浓溶液和稀溶液:
在溶液中,溶有较多溶质的叫做浓溶液。
有的溶有较少溶质,称为稀溶液。
1. 如何在常温下将硫酸铜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
溶液?
2. 不断地加热一杯不饱和食盐水,蒸发其中的
溶剂,该溶液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加溶剂
逐渐析出食盐晶体。因为随着溶剂的蒸发,溶液渐渐饱和,继续蒸发溶剂,溶质就会析出。
3. 下列物质溶解于适量水中时,溶液温度显著
升高的是-------------------------------------( )
A、食盐 B、蔗糖 C、浓硫酸 D、硝酸铵
C
5. 通常情况下,欲将一杯不饱和食盐水变成饱和
食盐水,最适宜的方法是-------------------( )
A、往食盐水中加入食盐
B、往食盐水中加入水
C、往食盐水中加入饱和食盐水
D、把食盐水放入冰箱中
A
4. 要使固体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一
定可行的方法是-------------------------------( )
A、增大压强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