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件(共30张PPT)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0.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4 15:28:3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1.学习内容:政治生活
国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


对内
职能
对外职能
政治统治
社会治理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
官员选拔
第三单元
法律

教化
第四单元 国家关系
第五单元
货币赋税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2.时空范围
时: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来
空:中国+西方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政治
制度
中国
西方
制度形成与演变
历代变法与改革(第4课)
古代(第1课)
近代至当代(第3课)
古代至近代政治制度演变(第2课)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一单元
禅让制
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宗法制
礼乐制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重要名词
世袭制、内外服制、宗法制、分封制、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中外朝制、郡国并行制、
三省六部制、二府三司、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

课程标准
①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②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本课
重点
如何理解禅让制到世袭制的变化?
政权性质:
权力传承:
社会形态:
公天下 → 家天下
传贤 → 传子
原始公有制 → 奴隶私有制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一)夏朝
世袭制
约BC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王位世袭制是私有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对立的必然趋势。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
公元前,英文是Before Christ,缩写是B.C.
公元,常用A.D表示(Anno Domini 的缩写)
(二)商朝
1.职官制度:
2.内外服制度:
内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外服
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
⑴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⑵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诗经》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特点: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相结合;
弥漫着神权色彩,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
(三)西周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记·北山》
封立亲戚为诸侯之君,以为蕃篱,屏蔽周室。-- 顾炎武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灭商,西周建立
1.目的—为什么分?
2. 内容—分什么?
3.对象—分给谁?
4.义务—分到后做什么?
5.影响—分的效果?
快速问答
1.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分封制
一个目的
三个对象
四大义务
两点内容
巩固统治
同姓贵族
功臣
先代贵族
土地
人民
镇守疆土
缴纳贡赋
随从作战
朝觐述职
(三)西周
1.分封制——权力分配(天下归周)
积:①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结构,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最高统治者)的地位;②扩大了西周的统治范围,巩固了统治;
消:后期导致诸侯国势力膨胀,王权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影 响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绣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许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西周的统治者是如何维持分封制统治的?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持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政权与族权相结合;确立了大小宗的等级关系。
影响:①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 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2.宗法制——权力继承(天下归宗)
故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 ——《吕氏春秋》
3.礼乐制——权力认同(天下归心)
(季孙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等级 乐队 乐舞
天子 四面 八佾
诸侯 三面 六佾
卿大夫 二面 四佾
士 一面 二佾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上的表现
血缘纽带
互为表里,相互依存
权力分配形成贵贱有序的政治关系
权力继承依赖长幼亲疏的血缘关系
国家层面
家族层面
拓展1
分封、宗法、礼乐制的关系?
是统治阶级内部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
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利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
家国一体
【P2思考点】:商朝内外服制与西周分封制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①与王室关系:内外服制之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较为松散;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与王室有血缘或姻亲关系。
②对地方控制力:内外服制下,商王对地方控制力相对较弱;分封制下诸侯国义务明确,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相同
①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②都是国家结构的体现,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的一种形式。
不同
提醒:可从目的、本质、与王室关系、控制力等方面思考
【思考1】:阅读P3“史料阅读”,商周时期君主的权力是无限制的吗?商周时期是通过什么限制君主权力的呢?
【思考2】:结合材料和所学,说明先秦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神权与王权结合
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④具有原始民主传统
⑤等级森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文王孙子,本支百世。凡周之士,不显亦世。
——《诗经·大雅》
原始民主传统;征求平民意见;国人可以通过舆论影响朝政
(四)原始民主传统
【名词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皇帝
中央
地方
君主专制
中央集权
集权到皇帝
皇权VS相权
集权到中央
中央VS地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1.核心——皇帝制度
立足教材并结合所学,概括皇帝制度的特点?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特点:
参政方式:
作用:
2.中央行政制度——三公九卿制
以皇权为中心,家国同治,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色彩。
公卿以“廷议”的方式讨论国家要务,最终由皇帝裁断。
互不相属,互相牵制,集思广益,减少决策失误。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3.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据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有何作用?
古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
(地域取代血缘)
有利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
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为汉承秦制提供条件,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4.文书行政系统
“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东汉王充《论衡》
睡虎地秦墓竹简
任务一:梳理从秦到清朝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画出权力结构图)
皇 帝
尚书令
侍 中
常 侍
丞 相
御史大夫
太 尉
有事上报
九 卿
由皇帝亲信担任
外朝—执行机构
中朝—决策机构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利削弱
东汉:尚书台
西汉:中外朝制度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尚书台
尚书省
皇帝
三 省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六 部
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
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宋]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职官志》
唐:三省六部制度
起草诏令
封驳审议
负责执行
政事堂(议政)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特点)③三分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熟与完善,为后世所沿袭。
宋:二府三司制度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财政
皇帝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同平章事
(宰相)
参知政事
(执政)
行政
枢密使(执政)
枢密副使(执政)
军政
三司
三司使
台谏
御史中丞
知谏院
监察
御前会议
不参与政事
枢密院
中书门下(政事堂)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元:中书省一省制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御史台(监察)
枢密院(军事)
左丞相
右丞相
平章政事
相权反弹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宣政院:宗教、西藏
明:废丞相设内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中书省
(行政)
内阁
(辅政)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明:废丞相设内阁
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低、仅顾问、无决策)
——奠定基础
明成祖: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
——正式确立
明宣宗:内阁大学士(票拟权)
——发展
明神宗:内阁首辅(部权尽归阁臣,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 ——全盛
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臣僚章奏,先将拟定之辞书写于票签,附本进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批红高于票拟。
司礼监:
明中后期,由于皇帝怠政,批红权逐渐交由司礼监太监代理。除此之外,司礼监太监还控制东厂、
锦衣卫等特务
机构,监察臣
民言行,权力
日渐加重。
名词解释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废丞相设内阁
司礼监
(东厂、西厂、锦衣卫)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清:军机处制度
皇帝
内阁
军机处
(雍正)
办理一般事务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过程
议政王大臣会议
(皇太极)
南书房
(康熙)
特 点
简、速、密
性 质
中枢秘书机构
本 质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秦:三公九卿制 西汉:(汉武帝) “中外朝”制 东汉: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 隋唐:三省六部制
宋:二府三司制 元:中书省一省制 明:废丞相,设内阁 清:(雍正)军机处
(一)中央行政制度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2.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西汉
东汉
魏晋南北朝
隋朝
唐朝
宋朝
郡国并行制;景帝、武帝后诸侯国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州、郡、县三级制,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州、郡、县三级制
州、县二级制
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
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
三、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
2.汉至明清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地方行政制度



实行行省制,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
省、府、县三级制
明初废除行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后来,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省、府、县三级制
巡抚为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演变特点:
由高降低、由虚入实、下稳上动。
原因: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要因素。(如监察区转化为行政区)
朝代 中央行政制度 地方行政制度 演变趋势
夏 世袭制
商 内外服制;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原始民主传统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遭到压制乃至废除。
(2)中央与地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日益强化,中央战胜了地方。
西汉 中朝 郡国并行制→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 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隋 三省六部制 州、县二级制 唐 州、县二级制→道、州、县三级制→藩镇割据 宋 (中书门下)二府三司制 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路、州(府)、县三级制 元 中书省(一省制) 省、路、府、州、县多级制 明 废宰相(洪武)设内阁(永乐) 省、府、县三级制 清 军机处(雍正) 本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