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小猴子下山》
教学设计
【课前解析】
关注课文结构:《小猴子下山》是一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小猴子下山掰玉米、摘桃子、摘西瓜、追兔子的经历和结果,课文的四个自然段都是按“小猴子来到什么地方,看到什么,心情怎样,做什么”这样的语言形式构段,比较有特色,在讲课是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这个形式来理解课文。
关注字词学习:本课的会认字以合体字为主,其中8个表示动作的词“掰、扛、扔、摘、捧、抱、蹦、追”中5个是提手旁。本课要书写8个生字,其中“瓜”是独体字,书写时注意观察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非”字注意笔画顺序,先写左竖与三横,再写右竖与三横。“瓜”字注意与“爪”字区分。文中“又大又多、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这种“又……又……”形式的词语较多,要引导学生在读课文时积累并运用。
关注课文理解:文中描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较多,在理解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表演中理解。另外,可联系课后第二题,进一步落实“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简单推断”这项能力训练。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生字,会写“块、非”等8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并能选几个词各说一句话;了解并积累“又__又__”形式的词语。
3.借助插图,图文对照,读懂故事内容,并仿照“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就(怎么做)”这个句式,说说故事主要情节。
4.能推断“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初步明白做事情要目标明确,有始有终。
【教学重点】
了解表示动作的词的不同含义,并学习运用;
【教学难点】
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猴、结”等12个字,会写“块、非、往、常、空”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认识并能利用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掰、扛、扔、摘、捧、抱”这些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只、空”;会写“瓜、进、片、扛”4个字。
2.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等词的意思。
3.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4.读懂故事内容,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动作演示等方法,正确理解“扔、摘、捧、抱、蹦”等词的意思。
2.学会提取信息、整理信息,并根据课文信息明白“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3.读懂故事内容,图文对照,尝试讲故事。
教学技术与学习资源应用:
课件、板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回顾写法
1.回顾内容,引导学生填空。
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块()里,再走到一棵()下,接着走到一片()里,最后看见了一只()。
2.齐读第一自然段,回顾写法。
3.引导学生按词条顺序,讲一讲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至四自然段,借助插图讲故事
过渡:自由朗读第2-4自然段,想一想: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女生读
(2)指名回答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3)学习“扔、摘”
小火车读“扔”,指名学生做动作、造句。
自主学“摘”,指名学生做动作、造句。
2.学习第三自然段
(1)分组读
(2)指名回答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3)学习“捧”
小火车读“捧”,指名学生做动作、造句。
3.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男女生读
(2)指名回答小猴子走到哪里,看见什么,做了什么。
(3)学习“抱”
自主学“抱”,指名学生做动作、造句。
4.学习第五自然段
(1)齐读,想一想:小猴子最后为什么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2)个别读。
(3)指名回答:小猴子有没有追到兔子,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4)指名回答:小猴子没有追到兔子是什么心情?(失落、后悔)
(5)齐读,体会小猴子的失落、后悔。
5.引导学生探究小猴子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去的原因,填空说一说。
因为小猴子看到(),就扔了();看到(),就扔了();看到(),就扔了(),最后只好空着手回家。
6.引导学生借助插图讲一讲故事。
三、巩固生字,书写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瓜、进、片、扛”的字形及书写要点。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评价。
【板书设计】
17小猴子下山
玉米地 又大又多 掰、扛
桃树下 又大又红 扔、摘
瓜地里 又大又圆 捧、扔、摘
树林边 蹦蹦跳跳 抱、扔、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