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川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08简答题组、选择 简答
一、简答题组
1.(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立夏过后,小满翩翩而至。作为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小满”之意有两层,其一说雨水丰盈,其二说农作物小有收获。俗语云:小满江河满。小满之后,南方雨水开始增多,江河湖塘水量日渐丰沛,清流击打着石头,泠泠作响,仿佛在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而怡在此时,北方的小麦开始灌浆饱满,微风吹起层层麦浪,如丝绸般柔滑。麦穗籽粒将熟未熟,孕育无限生机,饱含着对盈满的期盼。
。顾名思义,小满有着“满而不足”“满而不盈”的含义,正好符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主张。古人以五谷为养,且以作物的籽满粒足为满足,于是便将这种心情寄托于节气。因此,小满不仅是一个节气,也是一种清丽而静、和润而远的心态。
(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2)在横线处填写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不超过15字。
(四川省自贡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与过去相比,这种情况更加适合于今天。由于经济生活现代化的发展,家庭作为传统和教育的传递者已经削弱了。因此比起以前来,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健康,① 。
有时,人们把学校 ② ,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知识是死的;而学校却要为活人服务。它应当发展青年人中那些有益于公共福利的品质和才能。但这并不是意味着个性应当消灭,而个人只变成像一只蜜蜂或蚂蚁那样,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因为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作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1个字。
3.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炎炎夏日,热浪来袭,人们经常会感到食欲欠佳,甚至头昏脑涨、四肢无力, ① 。在经历“苦夏”时,人体大量流汗会引起盐分大量丢失,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 ② 。要知道,铁、钙可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所以,要及时补充水分和盐分。在水分补充上,汤茶饮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从中医角度来看, ③ 。冷饮只能暂时解暑,不能持久解热、解渴,且不可饮之过多,否则会使肠胃温度下降,引起不规律收缩,诱发腹痛、腹泻等;而喝热茶则可刺激毛细血管普遍舒张,体温反而能明显降低。因此,夏天喝热茶是简便易行的降暑良方,可以单独泡茶叶喝,也可喝水果茶、花茶等。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仿照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语句,另外写一句话。要求内容贴切,与仿句使用的修辞一致,并与之构成整句。
冰冷和肤浅未必不是一种美。雪山冰冷,但她有着别具一格的晶莹美; ① 。只要你愿意欣赏冰冷背后的皎洁,你就能够与一窗的月光交融; ② 。
(四川省内江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诗经》中提到的在六月振翅发声的莎鸡并不是鸟儿,而是一种昆虫。其实, ① ,例如络纬、洛纱婆、络纱娘、梭鸡等,其实大家最熟悉的俗称还是纺织娘。 ② ?因为它的鸣声很有特色,每次开叫, ③ ,声如“轧织、轧织、轧织……”至二十声后,它的叫声便开始响亮起来,为“织、织、织、织……”最后发出“咯啦啦、咯啦啦、咯啦啦……”的主旋律。如果两三只纺织娘同时鸣叫,声音此起彼伏,就像一支小乐队在演奏一样。而在很多纺织娘齐声高唱时,就像千百架纺车同时发出转动声,如一曲交响乐。
6.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词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7.请指出划线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疫情防控的当下, ① 。一部手机,一个绿码,成了进入公共空间的通行证。然而,这让不少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扫码、亮码的老人和儿童出行很不方便。近日,某市通过与公安部门防疫大数据对接,运用数字技术手段, ② ,并制卡发放。目前,已制发6000余张二维码卡片供老人、学生等群体使用。有了这样的二维码,无智能手机的群体在需要亮码的时候,只需工作人员扫一下二维码卡片即可。从“扫码”到“被扫码”即“反向扫码”, ③ ,又让疫情防控变得精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积极的解决方案。
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9.请使用并列关系的复句来概括上面这段新闻报道,不超过40个字。
(河南省安阳市中原名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有偿获得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以及在以后的一定时期内依法享有的权益。所以,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种公共的约定,①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消费者在强大的经营资本面前,② ,更有甚者,一些生产经营者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择手段,使消费者置身于丧失财产乃至生命的危险之中。因此,要对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进行保护。国家依照社会经济运行的需要和市场上消费者的主体地位,③ 。
为维护消费者权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政府部门在每年都举办3·15公益晚会。今年3月15日20点,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的以“公平守正安心消费”为主题的2022年“3·15”晚会充分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了解种种消费陷阱的收视期待。
10.在上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1.文中画波浪线处是一个长句,请改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二、选择 简答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文明 ① 、博大精深,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国灿烂的文化。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考察时走进三苏祠,他强调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不能封闭僵化,更不能把一切外国的东西 ②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没有可以视为 ③ 的教科书,也没有可以对中国人民 ④ 的教师爷。
苏氏三父子又称“三苏”,堪称中国古代文坛最著名的“父子档”。如今,三苏祠占地约106亩左右,保管多处古建筑及苏家遗迹,收藏有关三苏的数千件文物、文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12.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并写出正确的语句。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4.下列四处引号的用法与文末画横线处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美国政府在给黑人的民主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
B.每天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C.觉新最终离开了旧家庭,到外面寻找“新生活”。
D.王羲之,字逸少,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各题。
在庄稼人的心目中。芒种的两头是,有芒的麦子该收了,① 。所以芒种时节是“亦稼亦穑”,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
二十四节气里,芒种应该是最有获得感的日子。麦子收起最后的锋芒,以一颗谷粒的播种,再一次憧憬着未来。这些节气的更迭,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时光的老去、流年的斑驳。② ,对应的是中国人古老而朴素的思想。
芒种时节的到来,标志着仲夏时节就正式开始了,同时广袤的乡村也吹响了抢收抢种的号角。地里已成熟的小麦要收割,如果碰到连续的阴雨天气,麦秆容易倒伏,饱满的麦穗就会落粒、发芽、霉变。为了尽快收割麦子,乡人必须抓住短暂的晴好时候,③ 。夏熟作物在芒种时节收获,秋收作物也在芒种时节播种。人们就在“收”与“种”之间迅速转换着。对于他们来说,生命的丰厚来自于耕作,耕作的过程必定繁忙,马不停蹄地辛勤劳作才是这个时节的主旋律。
15.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6.下列选项中画横线的词语和文中“主旋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C.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川省眉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四川,地处祖国西南,多民族聚居、多种地貌、多样的气候成就了四川的 ① ,也成就了星光闪耀的蜀汉文化。一大批文坛巨匠,无不与四川紧密相连。这些灿烂的星河般的文化记忆,都烙印在中小学课本里,亿万中国人自小就认识了悠久历史的四川,为这一方壮丽山河深深自豪。
在课本里,四川是雄奇峻秀的自然诗篇, ② ,造化天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诗仙李白发出这样的感叹;“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即便是登临家乡绵阳涪江边的越王楼,他也可以写得动人心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山、月、江水等景致的融合变幻,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憧憬和喜悦。
在课本里,四川又是婉约秀美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给四川绘制了一幅鲜活的田园画卷;“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一生 ③ 的杜甫客居四川,在此度过的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四川给了他最好的庇护,舒适的时光也让他写下了如此清丽的诗句。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种渗入生活的美,糅合在宁静的时光里。
B.这种美渗入生活,在宁静的时光里糅合。
C.这种美渗入生活,糅合在宁静的时光里。
D.这种渗入生活的美,在宁静的时光里糅合。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表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的组成部分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这种飞动之美,成为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
很多文章描写当时的宫殿建筑① ,看来似乎只是夸张,只是幻想,其实不然。我们现在从地下坟墓中发掘出来的实物材料,看到那些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说明古代文献中的描写是有现实根据的,离现实并不是那么遥远。东汉王延寿有一篇《鲁灵光殿赋》,这篇赋告诉我们,这座殿内部的装饰,有许多飞动的动物形象:有飞腾的龙,有愤怒的奔兽,有红颜色的鸟雀,有张着翅膀的凤凰,有转来转去的蛇,有伸着颈子的白鹿,有伏在那里的小兔子,有抓着椽在互相追逐的猴,还有一只黑色的熊,背着一个东西,蹬在那里,吐着舌……各种动物造型② 。
不但是建筑内部的装饰,就是整个建筑形象,也着重表现一种动态。中国建筑特有的“飞檐”,就是起这种作用,屋顶上部巍然高耸,檐部如翼轻展,使本来极无趣、极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建筑物美丽的冠冕。本来建筑物是以静态而存在的,而这种反宇飞檐的③ ,化静态为动态,翩翩欲飞,显得轻盈俏丽,可谓④ 。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A.美轮美奂 惟妙惟肖 匠心独运 天造地设
B.精妙绝伦 栩栩如生 独树一帜 鬼斧神工
C.精妙绝伦 惟妙惟肖 独树一帜 天造地设
D.美轮美奂 栩栩如生 匠心独运 鬼斧神工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2.与文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包身工的身体是属于带工老板的,所以他们根本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B.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C.红军长征时期,许多红军战士腰上别着一双厚布鞋,他们唤作“量天尺”。
D.中国曾有“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古训。
(四川省宜宾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① 。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单凭这一结果也可以自豪。
正因为这样,② 。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③ ,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可以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个20个字。
24.下列各项中,与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刚闻到五粮液的酒香,我们就醉了。
B.霎时间,东西长安街变成了喧腾的大海。
C.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
参考答案:
1.(1)巧用比拟。赋予清流以人的特点,把清流击打着石头,泠泠作响,比拟成是人在谱写一曲赞歌,表现了夏季来临江河水满,一切都越来越具有生命的活力。使表达生动活泼,形象有力。
(2)小满还是一个蕴含丰富的节气。或:小满还有(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赏析句子的能力。
清流拍打石头发出响声,仿佛是赞歌,运用比拟的修辞,把“清流”赋予“人”的特点,好像人在谱写赞歌。前文提到小满到来,意味着雨水丰盈和农作物有收获,这是一个好的开始,是生命力的象征,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运用比拟,使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有活力。
(2)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的能力。
“顾名思义”,指从名称想到所包含的意义。后文提到小满的含义是“满而不足”,符合中国传统哲学主张,而且还有美好的寓意,所以横线处应该填和小满有关的;最后总结,用了“不仅……也是”,所以应该填“小满还是一个蕴含丰富的节气/小满还有(或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含义”。
2.①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②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 3.①将丧失个性的人,比喻为蜜蜂或蚂蚁;说明没有个性的人,如蜜蜂或蚂蚁一样,只会周而复始的重复一种工作,没有独立的思想意识。
②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校教育的作用是传授知识,发展人的品质和才能,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
【解析】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位于第一段段尾。根据“学校向来是把传统的财富从一代传到下一代的最重要手段。”可知,文段主要说明学校教育的作用,根据“更加适合于今天”的表述可知,学校的作用在现代社会表现的更加重要和突出。故本处填:要在更高程度上依靠学校。
第二空,根据后文“靠它来把最大量的知识传授给成长中的一代”“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仅仅是社会的一种工具”可知,此部分文段是说,有人把学校简单的看成了一种工具。故本处填:简单地看作一种工具。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效果的能力。
比喻的修辞手法能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能使人物形象鲜明。能使景物形象化。能给人丰富的想象。能使语言简练、明快、生动。能使标题醒目、动人。
画线句子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丧失个性的人,比喻为蜜蜂或蚂蚁。蜜蜂和蚂蚁都是一种有着严格分工的群体。每一个工种都是周而复始的重复着自己的本职工作。本句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说明了学校教育的作用。
4.①这种情形俗称“苦夏”
②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③夏天喝热茶比喝冷饮更好 5.①小溪肤浅,但她有着超凡脱俗的清秀美
②只要你期望品味肤浅背后的热情,你就能够与满眼的春色融合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空前主要讲的是炎热夏季人们出现的一些症状,空后讲“苦夏”;可见,此处承上启下,应该总结症状引出“苦夏”,故填:这种情形俗称“苦夏”;
第二处,根据前文“影响胃液中盐酸的生成”和后文“铁、钙可是人体维持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可知,本处应该讲明此种情况对身体的影响,故填:不利于铁和钙的吸收;
第三处,根据后文“冷饮只能……而喝热茶则可……因此,夏天喝热茶……”可知,夏天喝热茶比冷饮要好,本处总领后文,故填:夏天喝热茶比喝冷饮更好。
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仿写句子的能力。
根据“冰冷和肤浅未必不是一种美”,可知,文段主要在讲对待“冰冷和肤浅”这两种美的态度。
根据“雪山冰冷,但她有着别具一格的晶莹美”可知,其句式为:(名词)冰冷\肤浅,但她有着(四字形容词)的(双音节形容词)美。仿照句式,上文已说“冰冷”,本处需说“肤浅”,可写:小溪肤浅,但她有着超凡脱俗的清秀美;
根据“只要你愿意欣赏冰冷背后的皎洁,你就能够与一窗的月光交融”可知,其句式为:只要你(动词词组)冰冷\肤浅背后的(名词)你就能够与(修饰语+名词+动词)。仿照句式,上文已说“冰冷”,本处需说“肤浅”,可写:只要你期望品味肤浅背后的热情,你就能够与满眼的春色融合。
6.①莎鸡还有许多俗称②莎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呢③必有短促的前奏曲 7.①比喻。将纺织娘的鸣叫声比作“一支小乐队在演奏”“千百架纺车发出转动声”“一曲交响乐”。既形象生动的突出了众多纺织娘鸣叫时的声音如纺车声的特点,回应了前文莎鸡被称为纺织娘的设问。
②拟人。“高唱”一词将很多纺织娘齐声鸣叫的情态人格化,直接写出纺织娘齐鸣时声音欢快的特点。
③表达了作者对纺织娘的喜爱之情。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例如络纬、洛纱婆、络纱娘、梭鸡等”内容可知此处在说莎鸡的别称,可填写莎鸡还有许多俗称。
第二空,前面“大家最熟悉的俗称还是纺织娘”,后面“因为它的鸣声很有特色”可知要表达的意思是莎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可填写莎鸡为什么被称为纺织娘呢?
第三空,后文在说莎鸡的叫声,“声如“轧织、轧织、轧织……”可知叫声短促,可填写必有短促的前奏曲。
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的能力。
比喻,把纺织娘的鸣叫声比作“一支小乐队在演奏”“千百架纺车发出转动声”“一曲交响乐”,写出了莎鸡叫声如纺车声的特点,照应前文为什么莎鸡被称为纺织娘。
拟人,“齐声高唱”赋予纺织娘以人的情态,写出纺织娘叫声的欢快,表达了作者对纺织娘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8.①扫码、亮码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或者:扫码、亮码成了人们的出行必备) ②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 ③既方便了无智能手机的人群 9.哈尔滨市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使用“反向扫码”,既方便了无智能手机人员,又能精准防控。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手机和绿码“成了进入公共空间的通行证”,一句后文反复出现的“扫码、亮码”字眼和“出行不方便”来推断,此处可填“扫码、亮码成了人们生活的日常(或:扫码、亮码成了人们的出行必备)”;
第二处,上文说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扫码、亮码的老人和儿童出行很不方便,所以他们需要二维码,联系下文“并制卡发放”可推断,此处应填“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二维码”;
第三处,根据“既……,又……”的句式,和前文无智能手机的人群出行无码时的“不便”到“被扫码”的“方便”推断,此处可填“既方便了无智能手机的人群”。
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和选用句式的能力。
概括新闻报道,首先要准确理解句意,然后明确句子之间关系,理清层次,最后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同时使用并列关系的复句,注意字数限制。
前三句话主要讲在疫情防控的当下,扫码、亮码成了人们的出行必备,但没有使用智能手机而无法扫码、亮码的老人和儿童出行很不方便。
四至六句主要讲某市运用数字技术手段给无智能手机人员生成的二维码只需工作人员扫一下即可。
第七句主要分析“反向扫码”的好处:既方便了无智能手机人员,又能精准防控。
综上分析,抓住主体“某市”、前提条件“在疫情防控的当下”、主要事件“使用‘反向扫码’”及其意义“方便了无智能手机人员”“能精准防控”等关键信息作答即可;意义涉及两个方面,可运用并列关系的词语总结为“既方便了无智能手机人员,又能精准防控”。
10.①还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②常常呈现出无力的状态。 ③制定明确的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1.2022年“3.15”晚会充分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了解种种消费陷阱的收视期待。
2022年“3.15”晚会以“公平守正安心消费”为主题。
2022年“3.15”晚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根据原文“消费者权益不仅是一种公共的约定”可知,此处所填句式应与之构成递进关系,可使用关联词“而且”或者“还”;其次“所以”句与上一句构成因果关系,根据上文“消费者权益是……依法享有的权益”推断,此处关键词应该是“法律”,故可以填写“还得到国家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或相似信息。
第二空,根据后文“更有甚者……置身于丧失财产乃至生命的危险之中”可知,此句意在强调强大的经营资本带给消费者的伤害,横线处所填内容程度上应该轻于后面“更有甚者”句,故可以填写“常常呈现出无力的状态”或相似信息。
第三空,根据前文得出的结论“因此,要对处于弱势的消费者进行保护”,那么应该怎么保护呢?从国家层面来讲,那就是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来保护消费者,故可以填写“制定明确的法律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或者相似信息。
1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变换的能力。
长句变短句可以采用“抽取法”,先把句子的主干抽取出来单独成句,然后将长句的修饰成分抽出来,变为复句里的分句,或者单独成句,如果修饰成分有多个,就依次把它抽出来单独成句。
文中划线句,先抽出主干句“2022年‘3.15’晚会充分满足了广大观众渴望了解种种消费陷阱的收视期待”,再将修饰成分“在中央电视台一套直播的”“以‘公平守正安心消费’为主题的”提出来,补充主语“2022年‘3·15'晚会”让它单独成句。
12.示例:①源远流长②奉为圭臬③金科玉律④颐指气使 13.示例:如今,三苏祠占地106亩左右,保存多处古建筑及苏家遗迹,收藏数千件有关三苏的文物、文献 14.A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此处与“博大精深”从不同方面修饰“中华文明”,根据“中华文明”的特点,可填“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
第二空,根据“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可知,此处是说不能把外国的东西当做准则,可填“奉为圭臬”,意思是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奉为准则。
第三空,人们一般信奉教科书,可用“金科玉律”修饰“教科书”,意思是不可改变的规章条文。
第四空,此处指轻视中国人,有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可以用“颐指气使”,指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共有三处语病:
一是成分赘余,“约”和“左右”重复,去掉一个。
二是搭配不当,“保管多处古建筑及苏家遗迹”搭配不当,应把“保管”改为“保存”。
三是语序不当,数量短语“数千件”应放在“有关三苏的”前面。
1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与原文“打卡”都是表示特殊含义。
B.表特定称谓。
C. 表强调。
D.表特定称谓。
故选A。
15.①有芒的稻子该种了
②收获夏粮,播种秋实
③抢割、抢运、抢脱粒 16.D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说到芒种时节是“亦稼亦穑”,而前文说到芒种的两头,一头是有芒的麦子该收了,另一头是有芒的稻子该种了,所以可填“有芒的稻子该种了”。
第二处,前文说到芒种时节,麦子收起最后的锋芒,即收获夏粮;以一颗谷粒的播种,再一次憧憬未来,即播种秋实。所以可填“收获夏粮,播种秋实”。
第三处,前面说到乡人,为了尽快收割麦子,必须抓住短暂的晴好时候,进行抢割、抢运、抢脱粒。所以可填“抢割、抢运、抢脱粒”。
16.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文中“主旋律”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A.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蛾眉”指女子秀美的眉毛,用来比喻美女。
B.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一苇”来比喻小船。
C.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樊笼”来比喻官场生活。
D.运用了借代的手法,用“孤帆”代指船。
故选D。
17.①多姿多彩(或者:绚丽多彩、绮丽多姿、丰富多彩等)
②鬼斧神工(或者:神工鬼斧等)
③颠沛流离(或者:流离转徙、流离失所、漂泊不定、背井离乡、浪迹天涯等) 18.这些星河般灿烂的文化记忆,都记录在中小学课本里,亿万中国人自小就认识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四川,为这一方壮丽山河深深自豪。 19.C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处,前文涉及语境“多民族聚居、多种地貌、多样的气候”,这种特色成就了四川的丰富多彩,故此处可用“多姿多彩(绚丽多彩、绮丽多姿、丰富多彩)”。(多姿多彩:指丰富多彩,形容颜色形态多样,很多种形状,很多种颜色。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绮丽多姿:各种各样的色彩灿烂美丽、五彩缤纷。丰富多彩: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第二空处,前文说四川是“自然诗篇”,后文又说四川“造化天然”,很明显这里的成语应用“鬼斧神工(神工鬼斧)”。(“鬼斧神工、神工鬼斧”都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高超,像是鬼神制作出来的。)
第三空处,此处作答时应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众所周知,杜甫一生过着颠沛流离、漂泊不定的生活,再结合语境“一生 的杜甫客居四川,在此度过的是他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光,四川给了他最好的庇护”,此处可用“颠沛流离(流离转徙、流离失所、漂泊不定、背井离乡、浪迹天涯”。(“颠沛流离、流离转徙、流离失所、漂泊不定、背井离乡、浪迹天涯”,这些词语都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横线的句子有以下语病:
一、“灿烂的星河般的文化记忆”语序不当,应为“星河般灿烂的文化记忆”;
二、“烙印在中小学课本里”搭配不当,“烙印”应改为“记录”“记载”等;
三、“认识了悠久历史的四川”成分残缺,在“悠久历史”前加“具有”,或把“悠久历史”改成“历史悠久”。
故整个句子可改为:这些星河般灿烂的文化记忆,都记录在中小学课本里,亿万中国人自小就认识了具有悠久历史的四川,为这一方壮丽山河深深自豪。
19.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前文说“四川又是婉约秀美的”,此处应用“这种美”紧承“婉约秀美”,排除AD;
“渗入生活”呼应后面的诗句及解说,并与“糅合在宁静的时光里”句式一致,这样更通顺,排除B。
故选C。
20.D 21.中国汉代,舞蹈杂技等艺术十分发达,以至于绘画、雕刻也无一不呈现一种飞舞的状态。图案画常常由云彩、雷纹和翻腾的龙构成,雕刻也常常是雄壮的动物,还要加上两个能飞的翅膀。 22.C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第一空,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精妙绝伦:精巧美妙到了极点。根据语境可知,形容对象是“宫殿建筑”,后文又有“颜色华美的古代建筑的点缀品”和“内部的装饰”,故选“美轮美奂”。
第二空,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生动逼真,像活的一样。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语境形容的是文学作品中的动物造型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故选“栩栩如生”。
第三空,匠心独运:指在文学、艺术等方面独创性地运用巧妙的心思。多用于文艺创作、建筑设计等方面。独树一帜:侧重自成一家。语段中“反宇飞檐”为建筑设计方面的构思,且这种设计是创造性运用的成果,故选“匠心独运”。
第四空,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艺术技巧极其高超、精巧,不似人所为。侧重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天造地设:事物自然形成,合乎理想,不必再加工。此处形容建筑技巧高超,应用“鬼斧神工”。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语病有:
①否定不当。“无一表现”否定不当。根据文段语意可知作者持肯定态度,故应改为“无一不……”,双重否定表肯定;
②搭配不当。“表现……状态”搭配不当,应将“表现”改为“呈现”;
③语意重复。“组成部分”与“由……构成”语意重复,应删去“的组成部分”。
22.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表示强调;
B.“自由”表示低头,屈服,引号作用是表反讽、讽刺。
C.表示特殊称谓,专用术语,和文中引号作用一样。
D.表示直接引用的话。
故选C。
23.①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
②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③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24.B
【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根据后文“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可知,马克思把斗争看得很重要,并为之坚持不懈,可填“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一类句子。
第二处,此处是一个表结果的句子,可用关联词“所以”连接;根据“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可知,马克思遭受了严重的嫉恨和诬蔑,可填: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
第三处,前文说他遭受嫉恨和诬蔑,后文说“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此处是一个转折句,表现他不在意的态度,可填: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
24.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句:暗喻,“当作”暗喻比喻词,把“它们”即嫉恨和诬蔑比作“蛛丝”。
A.夸张,刚闻酒香还没喝就醉。
B.暗喻,“变成”暗喻比喻词,把“东西长安街”比作“喧腾的大海”。
C.明喻,“像”明喻比喻词,把“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
D.对偶,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
故选B。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