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四川各地区2021-2022高一下学期语文期末试题汇编-10语言表达、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语言表达
1.(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邀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
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中国人在太空一次次迈出的一小步,汇聚成了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
2.(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联合国“语言日”旨在推动联合国系统内的文化多样性和六种正式语言的平等使用。其中“中文语言日”定在农历二十四节气之“谷雨”,①______。相传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②______。虽然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千年前的传说过于虚幻,③______,它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3.(四川省乐山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根据下面的一段话,概括湿地的主要作用,不超过25个字。
湿地是一种介于水域和陆地之间的生态系统类型。湿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其储水如同海绵一样,在汛期吸收和蓄存多余的水分,在干旱季节将水释放出来,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造成的洪水或干旱。滨海湿地,如盐沼和红树林,能有效抵御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保护生物栖息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芦苇、香蒲、狐尾藻等湿地植物可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富集、降解,从而去除各类污染物。湿地植物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湿地中的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其中含有各种葡萄糖、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
4.(四川省达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请将下面这篇新闻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85字。
近日,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以丰富开放的劳动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根据不同学段,各任务群的内容要求也不一样。如烹饪与营养任务群,新课标建议1~2年级学生可在教室开展削水果皮、泡茶等活动,了解水果、饮品的营养价值,学习后能参与简单的家庭烹饪劳动。5~6年级学生要会用简单的烹饪方法制作两三道家常菜,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能根据家人需求设计一顿餐食的营养食谱。
新课标提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四川省遂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能源供应紧张的今天,对清洁的地热能的利用为我们开辟了能源利用的一个新领域。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主要圈层,从地表向下平均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约3℃ 。科学家研究显示:地核与地幔边界的温度大约为3700℃,而地核内部温度可能高达5000℃,几乎与太阳表面一样炽热。因此,地球内部蕴藏着惊人的热量。众所周知,地热资源指的是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是一种清洁能源。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地热能源具备数量巨大、可再生、不污染环境三大要素以及清洁、环保、可就地取用等优势。
地热井,指的是利用井深3500米左右的地热能或水温大于30 ℃的温泉水来进行发电的方法和装置,地热分高温、中温和低温三类。高于150℃,以蒸汽形式存在的,属高温地热;90℃~150℃,以水和蒸汽的混合物等形式存在的,属中温地热;高于25℃ 、低于90℃,以温水、温热水、热水等形式存在的,属低温地热。
地球物理测井,简称测井,是应用地球物理方法测量井中岩层的各种物理信息,研究油气田、煤田等钻井地质剖面,解决某些地下地质、生产及钻井技术问题的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测井方法众多,声、电、放射性只是最基础的方法。每一种测井方法都只能间接地、有条件地反映岩层特性的某一个侧面,要想全面认识地下地质情况,发现和评价储层,应该综合应用多种测井方法。
地热测井是对地热井钻孔所穿透的地层的各种特性数据记录下来的所有作业。地热钻孔内异常高温,不利的井孔条件,异常的地质环境(破碎的、火成的、变质的)及特殊的参数要求等,大大地限制了现有的石油测井仪器的应用。因此要求研制专门用于地热环境的测井设备。在进行测井作业时通常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有时井孔需要冷却。地热测井工作除在钻井、完井和试井过程中进行外,还将持续到整个生产期间。
自1927年法国斯伦贝谢兄弟发明电测井以来,测井技术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从第一代的半自动测井仪,又经历了模拟、数控、成像等阶段。我国测井仪器经历了引进、集成、吸收几个阶段,目前已实现了国产化,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先进的测井仪器。例如在青海干热岩开发现场进行的地热测井,使用的都是国产测井仪器,常规测井仪器能达到200℃以上的耐温指标,成像测井仪器也能达到175℃~200℃的耐温指标,基本满足干热岩测井的需求,但如果要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地热测井仪器的性能还远远不够,仍需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研发出更高性能指标的地热测井仪器。
总之,地热开发利用的技术原理虽然简单,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的技术性难题,例如在干热岩中钻井,对钻杆、钻头的使用寿命及有“钻井的血液”之称的钻井液稳定性都是极大的挑战;地热井的高温对测井等井下仪器的考验也是极大的。又如地层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在地热开发过程中会气化,然后在井壁结垢,沉积时间一久很容易将开采通道堵死,类似“血栓”。如何才能在这场国际能源竞赛中拔得头筹,是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
(摘编自《发现地球深部绿色能源的眼睛——地热测井》)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热资源是指地壳内可供开发利用的地热能、地热流体及其有用组分,与传统的化石能源相比,优势较为明显。
B.地球物理测井是一门应用技术学科,测井方法众多,但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任何一种测井方法都有其局限性。
C.电测井技术最先是由欧洲人发明的,我国从国外引进测井仪器以后,经历了五次迭代升级,目前已实现国产化。
D.青海干热岩开发现场的国产化地热测井仪器基本满足干热岩测井的需求,但目前还不能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质工作者要想全面认识地下地质情况,发现和评价储层,需要综合运用声、电、放射性等多种测井方法。
B.用于地热环境的测井设备必须专门研制,否则难以应对钻孔内温度过高、井孔条件不利、地质环境异常等问题。
C.在地热开发过程中,矿物质在气化后会在井壁结垢,随着时间累积容易堵死开采通道,从而造成重大损失。
D.地热开发利用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存在大量技术难题,但目前我国的相关设备仪器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7.未来我国如何才能在国际地热能源开发竞赛中拔得头筹?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七一勋章”获得者陈红军:铁拳尖兵永驻喀喇昆仑
巍巍喀喇昆仑,座座雪峰耸峙。在这样的生命禁区,一茬茬年轻的官兵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守卫着祖国安全和人民幸福安宁。在位于喀喇昆仑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某机步营营区门口,矗立着一座由原营长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雕塑,这座雕塑由拳头和战车组成,象征着“铁拳”永远守护在这片雪域高原。
“祖国山河寸土不让”
2020年6月,有关外军公然违背与我方达成的共识,越线搭设帐篷。按照处理边境事件的惯例和双方之前达成的约定,团长祁发宝本着谈判解决问题的诚意,仅带几名官兵前往交涉,却遭对方蓄谋暴力攻击。赶到对峙点增援的陈红军,在得知团长祁发宝被围困的消息后,带人冲入人群营救,冒着敌人的“石头雨”“棍棒阵”,奋不顾身、英勇战斗,成功营救出祁发宝,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出来。团长顶在最前面阻挡外军,营长救团长、战士救营长、班长救战士。回顾那场战斗,一名指挥员动情地说,我官兵上下同欲、生死相依是这次战斗以少胜多的关键所在。
翻开陈红军看过的一本书,一段被标注的话格外醒目:“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巍巍喀喇昆仑山,就是陈红军建功立业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数千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从军十余载,历经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陈红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铮铮誓言。
壮美的牺牲彰显忠诚的底色,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精神可歌可泣、壮举动人心魄。他用生命践行的“铁拳尖兵忠诚守防、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誓言,激励着官兵们奋勇前行。
“ ”
陈红军从西北师范大学毕业后,从条件优越的城市,跋涉3600多公里,奔赴清苦高寒的西陲边关,他一干就是10年。
从排长、连长再到作训股长、机步营营长,在战士的心中,陈红军一直是一名“老大哥”。野外驻训开饭时,他总是排在队尾最后一个打饭;日常巡逻中,他与战士们同住地窝子、同爬执勤点、同吃大锅菜、同站深夜哨;每次蹚河时,为了防止战友摔倒,陈红军会先下河亲自试水深,哪里路好走就会给战友标记起来。
为了让部队能在高原站得住、打得赢,争当“昆仑铁拳”,陈红军带领全营下定决心全心备战,组织训练时,他亲自示范、手把手帮带基础薄弱的战士,总是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一起练战术、瞄枪,并在石头地上示范出枪、卧倒、卧姿装退子弹。
平时战友情深同甘共苦,战时一往无前同生共死。谈到陈红军,官兵们都说:“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
“你以后要以他为榜样”
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平时只有在工作之余,陈红军才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们说上几句话。2020年10月25日,陈红军的儿子出生了,这天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纪念日。而这一切,陈红军再也看不到了。“墙上挂的照片里的人,就是你爸爸。你爸爸叫陈红军,是个解放军,你以后要以他为榜样……”陈红军的妈妈经常对宝宝念叨,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英雄勇敢无畏,只因责任在肩。一线官兵常说,我们身后就是祖国,当国家受到侵犯时,义无反顾、冲锋向前。陈红军血洒边疆一年之际,战友们再次来到烈士们的牺牲地,加勒万河谷崖壁上“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誓言越发醒目,年轻的边防战士依然像陈红军那样扎根在这里,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永远守卫着祖国的边防线,只因心中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清澈的爱,只为中国。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选自李龙伊、刘博通《人民日报》,2021年07月19日,第04版)
8.根据选文内容,填入文中横线处作第二部分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干就是10年 B.老大哥
C.昆仑铁拳 D.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
9.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红军和战士们亲手制作的象征“铁拳”的雕塑矗立在喀喇昆仑,永远守护着这片雪域高原。
B.在得知外军恶意围困祁发宝等人时,陈红军带人冲入人群营救,最终带领祁发宝等人成功突围。
C.陈红军在生活中团结友爱,在工作中身先士卒,与战友们同甘共苦,赢得了官兵们的信任和爱戴。
D.陈红军的儿子出生后,陈红军的妈妈希望他以陈红军为榜样,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英雄。
10.请结合材料,“从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角度,谈谈如何以陈红军为榜样捍卫国家利益?
(四川省南充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谁是最可爱的人(节选)
魏巍
①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②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③也许还有人心里隐隐约约地说:你说的就是那些“兵”吗?他们看来是很平凡、很简单的哩。既看不出他们有什么高深的知识,又看不出他们有什么丰富的感情。可是,我要说,这是由于他跟我们的战士接触太少,还没有了解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④让我还是来说一段故事吧。
⑤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这支部队的先头连(三连)就匆匆占领了汽车路边一个很低的光光的小山岗,阻住敌人,一场壮烈的搏斗就开始了。敌人为了逃命,用三十二架飞机,十多辆坦克和集团冲锋向这个连的阵地汹涌卷来。整个山顶都被打翻了。汽油弹的火焰把这个阵地烧红了。但勇士们在这烟与火的山岗上,高喊着口号,一次又一次把敌人打死在阵地前面。敌人的死尸像谷个子似的在山前堆满了,血也把这山岗流红了。可是敌人还是要拼死争夺,好使自己的主力不致覆灭。这激战整整持续了八个小时,最后,勇士们的子弹打光了。蜂拥上来的敌人,占领了山头,把他们压到山脚。飞机掷下的汽油弹,把他们的身上烧着了火。这时候,勇士们是仍然不会后退的呀,他们把枪一摔,身上、帽子上冒着呜呜的火苗向敌人扑去,把敌人抱住,让身上的火,把要占领阵地的敌人烧死……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这个连虽然伤亡很大,但他们却打死了三百多敌人,特别是,使我们部队的主力赶上,聚歼了敌人。
⑥这就是朝鲜战场上一次最壮烈的战斗——松骨峰战斗,或者叫书堂站战斗。假若需要立纪念碑的话,让我把带火扑敌及用刺刀和敌拼死在一起的烈士们的名字记下吧。他们的名字是:王金传、邢玉堂、胡传九、井玉琢、王文英、熊官全、王金侯、赵锡杰、隋金山、李玉安、丁振岱、张贵生、崔玉亮、李树国。还有一个战士已经不可能知道他的名字了。让我们的烈士们千载万世永垂不朽吧!
⑦这个营长向我说了以上的情形,他的声音是缓慢的,他的感情是沉重的。他说他在阵地上掩埋烈士的时候,他掉了眼泪。但他接着说:“你不要以为我是为他们而伤心,我是为他们而骄傲!我感觉我们的战士是太伟大了,太可爱了,我不能不被他们感动得掉下泪来。”
⑧朋友们,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觉得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值得自豪吗?
⑨朋友们,用不着繁琐的举例,你已经可以了解到我们的战士,是怎样的一种人。这种人是一种什么品质,他们的灵魂是多么的美丽和宽广。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他们是世界上一切善良爱好和平人民的优秀之花!是我们值得骄傲的祖国之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骄傲,我们以生在这个英雄的国度而自豪!
⑩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看我:“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1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我”的切身感受入题,既交代创作动机,更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抒发在朝鲜战场上的强烈感受,以唤起读者的共鸣。
B.文章第⑤段写敌人在装备、数量上的优势,既暗示敌众我寡、敌强我弱的现实,也从正面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
C.文章第⑨段中“他们是历史上、世界上第一流的战士,第一流的人”分别从时间与空间上赞颂志愿军战士是古今中外的第一流人物。
D.文章最后一段运用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强调志愿军战士是祖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卫者,呼吁大家要热爱我们最可爱的人。
12.在第⑤段中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来叙述战斗过程,请简要概括作者是从哪两个角度展开叙述的,并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13.本文具有强烈的抒彩。请结合文本,从人称、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等方面分析本文的抒情效果。
(四川省达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孙晶岩:我想为中国奥运留史
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的赛事如火如荼,孙晶岩的作品《走向世界的人们》《中国冬奥》《冬奥来了,中国蓄势待发》相继问世,人民文学出版社更是重磅推出其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
孙晶岩从2017年开始,为采写冬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无数次走近冬奥的幕后英雄,她说:“我们不仅要重视金字塔的顶端,更要关注、关爱到金字塔的底座,我想通过这部书唤起更多人对这些幕后英雄的关注和关爱。”
中华读书报(以下简称中):北京是世界上唯一举办夏奥会和冬奥会的“双奥”城市,您也是中国唯一一位全景式记录“双奥”的作家吧?时隔多年,您的心态、体力和创作方法与过去有何不同?
孙晶岩(以下简称孙):由于长期坚持体育运动,时隔多年,我的体力没有变,连轴转采访不觉得累。由于近年来注重读书,走出国门看世界,心态上少了浮躁,多了思考;创作上有了国际视野,同时注重文学性,着力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中:您写《中国动脉》走了16000里路,写《西望胡杨》跑遍新疆,写《中国冬奥》采访了国内外200余位与冬奥运动相关的人员。您觉得这种“地毯式采访”是必须的吗?
孙:非常必要,我的采访不是问出来的,而是悟出来的。军事地形学是我踏勘战争遗址的金钥匙,不到现场根本捕捉不到当年的刀光剑影。采访冬奥会也是如此,在孟庆余教练的小屋,我仔细观察他的日常用品,找孟教练的弟子深谈。我在长春农村学校采访体育老师和学生,在延庆比赛场馆采访建设者。我写的很多内容都是独家报道。人与人之间直接对话是可以互相激发的,能捕捉到很多独特的细节,如果只是电话采访或者上网浏览是根本做不到的。
中:虽然您很早就写过体育题材,也出版过北京奥运会的作品,但是对于冬奥会的一些项目也未见得都熟悉吧?您是如何克服写作中的困难的?
孙:采访冬奥会之前,我对冰雪运动一窍不通。我就从零开始,认真读世界冬奥会历史的书籍,前往冰雪运动强国实地考察,与冰雪运动爱好者聊天,熟记各个国家的冰雪运动强项。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虚心当好学生才能写好冬奥会。
中:14年前,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曾评价您的采访“最为深入、最为刻苦”。《中国冬奥》这本书中依然能看到您勤奋拼搏的足迹。支撑您一路写下来,最大动力是什么?
孙: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一个热爱文学的作家,让我夜以继日地写作丝毫不觉得累,我有三件质量很好的毛衣肘部都磨破了,这是长期伏案的结果。我已经出版了20多部书,共计800多万字,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存在的方式,定力和毅力来自于热爱。
中:奥运题材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作者的知识储备、沟通能力、吃苦精神等都有很高要求。多数人看到真实感人的文章,却不了解文字背后的故事。采访“双奥”,您也吃了不少苦头吧?
孙:物质上的苦不算苦,比如早晨四五点爬起来开车赶路,几天几夜连轴转忙采访,在暴雨狂雪中奔波摔得身上到处都是泥,冒着疫情的风险走南闯北。吃苦是我的工作,我想为中国奥运留史,困难再多也心甘情愿。
(摘编自《光明日报》)
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晶岩认为冬奥会的幕后人员像金字塔的底座,默默无闻却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关爱。
B.孙晶岩认为自己记录冬奥比记录夏奥时,更多了思考,更有国际视野,作品更有文学性。
C.孙晶岩因对冬奥会的项目不熟悉,就采取大量读书、实地考察、与人交流等方式学习。
D.孙晶岩写《中国冬奥》时,把三件毛衣的肘部都磨破了,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勤奋刻苦。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晶岩创作的关于冬奥的作品能备受肯定,跟她用漫长的时间做充分准备工作密不可分。
B.本文记者在访谈提问时,重点关注孙晶岩的创作过程而不是书的主要内容,是主次不分。
C.孙晶岩能够作出很多独家报道,重要原因是坚持“地毯式采访”,与采访对象面对面交流。
D.孙晶岩想为奥运留史,需要为此做大量工作,即使吃再多苦也甘愿,她把吃苦当作工作。
16.孙晶岩写纪实文学作品的好方法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四川省雅安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①2021年12月9日,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内,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小陀螺快速旋转。“同学们,你们好!大家还记得我吗?”熟悉而亲切的声音响起,神舟十三号航天员、“太空教师”王亚平与翟志刚、叶光富出现在镜头之中……“天宫课堂”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这是继2013年以来,中国航天员进行的第二次太空授课。
②将科学课堂搬到距离地面400公里外的太空,难度可想而知。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
③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实际上,不仅地面上的孩子们可以看到“太空教师”的精彩表现,王亚平等航天员也可以通过空间站内的液晶屏幕,清楚地看到孩子们的一举一动。
④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进行了升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仪表与照明分系统主任李皖玲表示,空间站内的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具备人机交互功能,能够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同时为航天员在轨期间的舱内工作、生活、出舱活动、交会对接等任务提供环境照明。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幕正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设备之一。
⑤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8年前,天宫一号的活动空间约15立方米;如今,天和核心舱的活动空间则达到约50立方米。此次“天宫课堂”的第一个主题,便是由王亚平展示在轨生活的场景。镜头中,除了授课所在的工作区,航天员的睡眠区、卫生区、锻炼区和就餐区等生活区域都精彩亮相,让人大开眼界。
⑥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此次太空授课,除了展示微重力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现象等内容外,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关于生命科学的研究——在失重条件下,通过空间站中的荧光显微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跳动。而在教具方面,在太空物资极为宝贵的情况下,教具的选择要精打细算。在失重环境的影响下,从教具的使用到摄像设备的稳定,航天员都进行了认真的准备和练习。
⑦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天宫课堂”将结合载人飞行任务,持续开展太空授课活动。
⑧“在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给人很大的想象和实践空间。10年后,也许这些孩子就可以进入空间站讲课。”太空授课科普专家团成员、北京交通大学副教授陈征说,这次太空授课为新时代科学普及、青少年科学教育和科学素质培养开了个好头。
⑨此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中国不仅通过空间站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太空实验室,还通过“天宫课堂”搭建起公众和航天事业之间的桥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和文化。太空授课是开展公众科普教育的良好时机,让更多人对航天事业有直观的认知,给孩子们带去更多的惊喜。特别是“天地”实验的差异,让学生看到地面上几乎看不到的现象、观察到物理规律的异同,在一连串“为什么”“原来是这样”的疑问和惊叹中,确立梦想的起点。
(摘编自《“天宫课堂”点亮科学梦想》《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6日)
1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有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的技术支持,“太空教师”才能与同学们如约见面。
B.升级后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既能为航天员操作空间站提供交互及操作平台,又能提供环境照明。
C.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实现常态化。
D.此次“太空授课”的课程更丰富了,除了展示物理、化学现象,航天员叶光富还展示了对生命科学的研究。
1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从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小陀螺写起,并且引用航天员亲切的问候,起到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的作用。
B.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这一事实,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
C.虽然“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但是从教具到摄像设备的稳定,仍然要考虑失重环境的影响。
D.作者在行文时将此次太空授课与八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肯定此次太空授课取得的成功。
19.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的原因。
参考答案:
1.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的神舟十三号飞船携3名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中国航天站在了新起点。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之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新闻共三大句话,包括事件、成就以及意义。
第一句是事件,根据“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在太空邀游半年的神舟十三号飞船在东风着陆场平安降落,太空‘出差’的3名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安全顺利出舱,重回地球的怀抱”概括为:2022年4月16日9时56分,神舟十三号飞船携3名航天员平安返回地球。
第二句是成就,根据“离开地球的日子里,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神舟飞船首次太空径向交会对接、中国人连续在轨飞行时长新纪录、中国女性首次出舱活动、中国人首次在太空过春节、神舟飞船首次快速返回……”概括为:它(神舟十三号)创造了一项又一项新的航天纪录。
第三句是意义,根据“中国航天,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概括神舟十三号成功返回地球的意义,即:它(神舟十三号)的凯旋标志着中国航天站在了新起点。
2. 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或“这与一个中国神话故事有关”) 因此后人把这天定名为谷雨 但人们创造文字的意义值得肯定(或“但它对我们有重大意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后文“相传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是说仓颉和“谷雨”节气的关联,据此可知,此处是说“中文语言日”定在“谷雨”的原因:以纪念仓颉造字的贡献。
第二处,“相传仓颉造字成功的那一天,下了一场不平常的雨,落下无数的谷米”是解释“谷雨”这一节气名称的由来,故填:因此后人把这天定名为谷雨。
第三处,此处与上文“虽然以现在的目光审视,千年前的传说过于虚幻”形成转折关系,应用关联词“但是”连接,从后文“它标志着中华民族进入了文明时代”可知,此处说的是仓颉造字的意义,可填:但人们创造文字的意义值得肯定。
3.抵御自然灾害,净化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材料。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季节分配不均造成的洪水或干旱。滨海湿地,如盐沼和红树林,能有效抵御海浪、风暴潮和海啸的破坏,保护生物栖息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可知,抵御自然灾害。
根据“芦苇、香蒲、狐尾藻等湿地植物可直接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并对水体中的重金属等污染物质进行富集、降解,从而去除各类污染物”可知,净化生态系统。
根据“湿地植物芦苇是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湿地中的药用植物有200余种,其中含有各种葡萄糖、生物碱、乙醚油和其他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可知,为人类提供各种原材料。
4.教育部要求今秋开学起,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课程。课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10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任务群数量。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这则新闻共有四段,其中第一段是新闻的导语,可以从中概括出主要事件。可找出主语“教育部”,谓语“提出”,建议改为“要求”;宾语“从今年秋季开学起,劳动课将正式成为中小学的一门独立课程”可概括为“今秋开学起,中小学将独立开设劳动课程”;
第二段是开设义务教育劳动课程的目的,属于背景内容,不是本次新闻主要内容,可不压缩;
第三段第一句为劳动课程设置情况,“劳动课程设置为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推荐了10个任务群”,可压缩为“程包括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三大版块共10个任务群”,后面是不同学段任务群的具体内容,可不压缩;
第四段属于对第三段的总结或补充,“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可压缩为“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任务群数量”。
整理以上信息即可得出答案,注意字数限制。
5.C 6.D 7.①国家加大投入,为研发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保障。
②相关部门机构努力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③科研工作者努力攻关,加快技术探索步伐。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我国从国外引进测井仪器以后,经历了五次迭代升级”有误,原文说的是“自1927年法国斯伦贝谢兄弟发明电测井以来,测井技术经历了五次更新换代”,不是说我国引进以后,进行了五次迭代升级。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
D.“但目前我国的相关设备仪器已经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说法错误。根据第5段“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先进的测井仪器”可知,我国的相关仪器设备与国外的先进设备还有差距。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由“地热钻孔内异常高温,不利的井孔条件,异常的地质环境(破碎的、火成的、变质的)及特殊的参数要求等,大大地限制了现有的石油测井仪器的应用。因此要求研制专门用于地热环境的测井设备”可知,国家加大投入,为研发更先进的仪器设备提供保障。
由“我国测井仪器经历了引进、集成、吸收几个阶段,目前已实现了国产化,性能指标接近国外先进的测井仪器。例如在青海干热岩开发现场进行的地热测井,使用的都是国产测井仪器”“但如果要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地热测井仪器的性能还远远不够”可知,相关部门机构努力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
由“但如果要进行更深层的地热勘探,地热测井仪器的性能还远远不够,仍需科研人员进行攻关,研发出更高性能指标的地热测井仪器”可知,科研工作者努力攻关,加快技术探索步伐。
8.D 9.B 10.①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功立业;
②忠诚守防、寸土不让。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③团结同志、锻炼本领。陈红军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练就“昆仑铁拳”;
④舍“小家”为“大家”。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D.第二部分主要写陈红军带兵的情况,用“营长,我还想做您手下的兵”作为标题既可以表现陈红军带兵时身先士卒、关爱战友等特点,也能表达战士们对陈红军的感激与爱戴之情,较其他三个语意更丰富更准确。
故选D。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最终带领祁发宝等人一起成功突围”表述错误,依据原文“成功营救出祁发宝,而他自己却再也没有出来”可知,陈红军为营救战友而壮烈牺牲了。
故选B。
10.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根据“党把自己放在什么岗位上,就要在什么岗位上建功立业”“巍巍喀喇昆仑山,就是陈红军建功立业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数千米,年平均气温低至零下30摄氏度,从军十余载,历经风与雪的洗礼、生与死的考验,陈红军用生命践行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铮铮誓言”可知,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党和国家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建功立业;
根据“陈红军为捍卫祖国领土,战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精神可歌可泣、壮举动人心魄。他用生命践行的‘铁拳尖兵忠诚守防、祖国山河寸土不让’誓言,激励着官兵们奋勇前行”可知,忠诚守防、寸土不让;
根据“为了让部队能在高原站得住、打得赢,争当‘昆仑铁拳’,陈红军带领全营下定决心全心备战,组织训练时,他亲自示范、手把手帮带基础薄弱的战士,总是和战士们一起铆在训练场上,一起练战术、瞄枪,并在石头地上示范出枪、卧倒、卧姿装退子弹”可知,团结同志、锻炼本领;
根据“陈红军几乎把全部心思精力投入到营队建设和执行任务中,对妻子、对家人的牵挂只能深深藏在心底。平时只有在工作之余,陈红军才能通过视频与家人们说上几句话”可知,舍“小家”为“大家”。
11.B 12.答案示例①主要是从作者直接讲述和借营长之口讲述两个角度展开叙述的。②作者直接讲述战士与敌人战斗的场面,对战斗的经过、场景等进行全面描述,能更全面体现出志愿军战士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③借营长之口讲述,从事件参与者的视角描写战士牺牲时的各种姿势,从侧面反映出战士们的英勇顽强和对敌人的痛恨,表现战斗的壮烈,同时由目击者讲述战斗细节,使人感到更真实可信。 13.答案示例①人称: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交替变换,情感显得直接而迫切。人称的变换,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②句式:在文章开头与结尾使用了大量的问句和感叹句,对引起读者兴趣,突出文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或回答在第3段与第10段中的整句,句式整齐,一气呵成,感染力强。③修辞手法:设问“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第2段),提出问题,直接点题;排比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第3段),高度概括和热情赞颂志愿军战士的高贵品质。“当你……”(第10段),激起读者的联想,把感情推向高潮。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也从正面突出了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表述错误,对敌人方面的交代是从侧面烘托,不是正面突出。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第⑤段,首先是作者对战斗场景进行了叙述,“还是在二次战役的时候,有一支志愿军的部队向敌后猛插,去切断军隅里敌人的逃路。当他们赶到书堂站时,逃敌也恰恰赶到那里,眼看就要从汽车路上开过去……”,接着,又通过营长的讲述描写了一些战场上的细节,“这个营的营长告诉我,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
之所以从两个角度来叙述战斗的情景,是因为作者的讲述是从整体上叙述战斗的场面,是对战斗的经过、场景等进行全面描述,从而在整体上反映志愿军战士顽强作战、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
而营长的讲述则是从事件参与者的视角描写战斗的场景,体现了战斗的细节。如“烈士们的尸体,做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折断了”,这些细节的讲述,体现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给读者以真实的感受,让读者似乎来到当时的战场。
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小说,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小说中注入了浓厚的情感。
首先,在人称方面,小说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交替变换,如“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是第一人称;“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是第二人称;“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是第三人称。正是通过多人称的变换叙事,让作者的情感显得直接而迫切,似乎有着激情要蓬勃的喷发出来。同时,运用不同的人称,能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便于作者抒情。
其次,在小说的开头与结尾使用了大量的问句和感叹句,如“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等,这是通过加强情感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兴趣,从而突出文章的主题。
最后,在小说中作者使用多种的修辞手法,为抒发作者的情感增色不少。如小说的开头“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运用设问的修辞,作者自问自答,从而点出小说主题。而在第③段中“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则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通过四个句式相同,内容相关的句子来加强语势,让作者的情感得到充分抒发,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而在第⑩段中作者更是通过“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这一排比句式,激起读者的联想,把感情推向高潮。
14.D 15.B 16.①视角独特。 ②实地走访。 ③虚心学习。 ④敢于吃苦。
【解析】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写《中国冬奥》时,把三件毛衣的肘部都磨破了”错误,文中是“我有三件质量很好的毛衣肘部都磨破了,这是长期伏案的结果”,并未表明是在写《中国冬奥》时磨破了三件毛衣。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B.“是主次不分” 错误,这篇访谈就是要让大家知道幕后的故事,不是主次不分。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我们不仅要重视金字塔的顶端,更要关注、关爱到金字塔的底座,我想通过这部书唤起更多人对这些幕后英雄的关注和关爱”可知,视角独特。
根据“在孟庆余教练的小屋,我仔细观察他的日常用品,找孟教练的弟子深谈。我在长春农村学校采访体育老师和学生,在延庆比赛场馆采访建设者”可知,实地走访。
根据“我就从零开始,认真读世界冬奥会历史的书籍……作品要上去,作家要下去,虚心当好学生才能写好冬奥会”可知,虚心学习。
根据“早晨四五点爬起来开车赶路,几天几夜连轴转忙采访,在暴雨狂雪中奔波摔得身上到处都是泥,冒着疫情的风险走南闯北。吃苦是我的工作,我想为中国奥运留史,困难再多也心甘情愿”可知,敢于吃苦。
17.C 18.B 19.①技术支持:信号畅通保障了“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
②设备升级:仪表和照明分系统的升级、“天宫课堂”的“教室”的升级。
③教学资源扩充: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能够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和文化。
④团队合作: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护航。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中国太空授课实现常态化”错误。由原文“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表示,伴随本次太空授课成功开讲,中国首个太空科普教育品牌‘天宫课堂’正式推出,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可知,原文说的是“中国太空授课将实现常态化”。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评价的能力。
B.“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这一事实”错误。由原文第四自然段“在授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液晶屏幕正是仪表与照明分系统重要设备之一”可得知,“作者使用了‘师生通过授课的液晶屏幕能够清楚地看到对方’这一例证”,不是为了说明“空间站信号畅通”,而是为了说明“仪表与照明分系统升级”带来的便利。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
结合“信号畅通是‘太空教师’与同学们如约相见的关键。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可知,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是因为有技术支持:信号畅通保障了“太空授课”的顺利进行。
结合“此次‘天宫课堂’授课过程中,宽敞明亮的‘太空教室’令人印象深刻”“据了解,天宫空间站的仪表和照明分系统进行了升级”“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天宫课堂’的‘教室’升级了”可知,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是因为设备升级了:仪表和照明分系统的升级、“天宫课堂”的“教室”的升级。
结合“与8年前的太空授课相比,……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授课内容和教具选择也有讲究……”可知,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是因为教学资源扩充了:课程丰富了、“教师团队”也扩员了,能够更好地普及航天知识和文化。
结合“为了保障通信链路通畅、确保音视频信号稳定,天链卫星和地面各测控站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空中,天链一号中继卫星接力保障;在地面,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以及航天员支持等数十个岗位严阵以待——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让太空授课‘信号满格’,为更充分的天地互动护航”可知,本次“太空授课”取得圆满成功是因为团队合作:从空间站到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为“天地”互动护航。
试卷第1页,共3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