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第1课时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课型:新授课
1.课程标准与教材内容分析
课程标准与本节对应的“内容要求”是:“阐明有性生殖中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使得子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有多种可能,并由此预测子代的遗传性状”。
“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二)”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遗传与进化》第1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展开,教材按照科学发现过程构建框架体系,并按孟德尔的实验过程,由现象到实质,层层深入地展开讨论。在呈现方式上,强调科学史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让学生犹如亲历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从历史感中获取科学知识和对科学方法的领悟,从而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科学探究的能力。
2.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再加上受到电视报道等媒体的影响,对转基因等生物科技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较容易掌握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出现的遗传和变异现象。同时,学生在学习了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一)的基础上,已经初步了解了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过程、现象以及对这个实验现象的解释和验证方法,对遗传因子及假说-演绎法都有了初步接触,而且也掌握了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分离定律。这节课将进一步基于假说-演绎法,探讨两对(及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自由组合定律。
另外,随着高中数学的学习,学生掌握了比例、二项式幂等数学知识,在杂交实验(二)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掌握实验结果“不同性状的数量比”等内容。
3.设计思路:
本课时的设计思路:通过学习分离定律,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遗传信息控制生物的性状,并代代相传”,这一核心概念,初步体会了假说——演绎法这一科学方法。本节课主要采取“探究合作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在学习中不断产生新的认知需要,层层递进,发展学生科学思维,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4.本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孟德尔的探索历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养成质疑求实的严谨科学态度,并以此逐步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方法和思维。
(2)学会运用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验证两对遗传因子在遗传过程中产生的自由组合现象、配子种类及比例,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设法求证的科学意识。同时形成遗传与变异、进化与适应、多样性与统一性等相匹配的生命观念。
(3)学会运用遗传图解法、数学方法等解决遗传学问题,得出相关结论,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的习惯。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分析。
(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教学难点:(1)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
6.教学准备
希沃课件
7.教学过程
【环节一】温故知新,引领学生共同回顾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
【情境1】设疑:豌豆的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两对相对性状同时考虑时又将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活动1】 依据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运用分离定律,以小组为单位,画出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杂交的遗传图解。
【评价1】点评学生的书写。
【设计意图】通过重温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发现过程,体会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搭建本节教学框架。
【环节二】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观察现象,分析现象。
【情境2】展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过程及结果。组织学生对比实验结果及预测结果。设疑:
(1)黄色和绿色、圆粒和皱粒这两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分别是?
(2)F2出现新的性状组合是什么
(3)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得到F2的四种性状分离比为9:3 :3 : 1,这与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中F2的3:1的数量有联系吗?(从数学角度分析)
(4)对F2中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进行分析,结果是否遵循分离定律?
【活动2】学生阅读教学第9页,对比实验结果和预测实验结果,初步分析思考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F2中出现的性状类型及比例。
小组思考讨论完成导学案中的【学习活动2】里教师提出的对应问题。
【评价2】归纳得出结论,构建重要概念。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遵循仍遵循分离定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实验结果(数据),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问题驱动,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并能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环节三】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作出假说
【情境3】通过实验结果设疑:F2为什么会出现新的性状组合?是否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也发生了自由组合呢?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回顾“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引导学生提出假说,即两对相对性状分别受两对遗传因子控制,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活动3】组织学生探讨:提出的假说是否能合理地解释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现象?
学习小组根据以下问题提出自由组合现象的假说,并将先前绘制的图解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图解。
(1)豌豆的这两对相对性状由几对遗传因子控制?
(2)F1在形成配子时遗传因子怎么分配?结果形成哪几种配子,数量比如何?
(3)各小组完成F1雌雄配子结合过程的遗传图解
小组根据表中F2 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并回答相关问题。
(4)F1雌雄配子结合方式有多少种?F2性状表现有多少种?
(5)F2中得到的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分别有几个?这四种性状的遗传因子的组成各有哪些?
(6)根据分析结果,总结F2中遗传因子组合类型共有几种?
(7)根据分析结果,总结F2中纯合子占多少?杂合子中双杂合占多少?单杂合占多少?重组型性状占多少?亲本型性状占多少?
【评价3】通过小组讨论的结果,构建重要的概念:由于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因子发生了自由组合,导致这两对相对性状也发生了自由组合。
【设计意图】鼓励并引导学生结合孟德尔先前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大胆预测F1能产生4种等量的配子,并通过模拟F1配子形成过程实验验证配子的种类及比例。在问题的引领下,对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求知态度。通过小组活动,学生主动建构重要概念。
【课堂反馈】
(1)根据孟德尔假说的观点,下列各项中不是配子的是( )
A.HR B.YR C.Dd D.Ad
(2)以下个体能产生的配子及比例分别是
①AABb: ②AACC: ③aaBb: ④BbCc:
【环节四】三、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习了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并对其结果进行了假说,合理的解释了自由组合现象。但我们的假说是否经得起验证呢?怎样才能验证呢?请同学们思考验证的方法并预期结果。
【设计意图】结合一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探究过程,激励学生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假说。
【活动4】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验证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并展示学生设计的方案,组织学生完善。展示孟德尔测交实验结果的统计表格。与学生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从而验证了孟德尔的假说。
【评价4】思考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孟德尔通过严谨的测交实验证明了他的假说是正确的。无论以F1作母本还是父本,均能产生4种类型的配子,且数量比为1:1:1:1。只有F1既能产生4种等量的雄配子,又能产生4种等量的雌配子,F2才会出现9:3:3:1的数量比。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感悟孟德尔碳素过程中大胆的想象和创新。启发学生理性思考实验方案设计的严谨性和巧妙之处,理解进行科学探究必须要有严谨的推理和缜密的科学思维。
【环节五】归纳概括总结规律
【活动5】问题:通过以上学习,参照分离定律的表述,大家能否总结出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规律?
【评价5】完善学生的总结,共同归纳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设计意图】归纳总结,明确本节教学核心内容,分析自由组合的实质。
8.板书设计
1.2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1.观察现象
2.分析现象
3.提出问题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4.作出假说 假说——演绎法
三、对自由组合现象的验证 5.演绎推理
6.实验验证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内容 7.得出结论
9.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及对试验的解释,通过学习应该掌握子二代出现新性状是由于遗传过程中不同对基因之间发生了组合。本教学设计在巩固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切实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类比推理、数学统计、举例说明等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积极参与问题探究过程,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自觉运用已有知识,利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世界、解决问题,这必将有益于促进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提升。应该对子二代中9种基因型和4种表现型的规律进行理解记忆,以便在以后的解题过程中直接运用。通过复习一对相对性状的旧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本节课的兴趣,课堂上课件的辅助教学也使本节课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教学内容有点多,学生刚刚接触遗传知识对某些问题还不是很理解,这些问题只能到课后的习题中去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