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3张PPT)
第一部分 专项提分
专题四 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
(一)(15分)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_________________
(2)以光先帝遗德 __________
(3)恐付托不效 __________
研究儒家经典。
发扬光大。
效果。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另外用新的眼光看待他,长兄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
不应该随意地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出师表》开篇即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至忠至爱之情统领全文。
B.《出师表》中,诸葛亮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其中劝谏刘禅严明赏罚是主要用意。
B
C. 《出师表》中,诸葛亮叙述自己生平,历数先帝之殊遇,既表达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利于打动后主。
D. 《孙权劝学》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鲁肃见到吕蒙时的惊异和钦佩之情,表现了学习使吕蒙有了巨大变化。
【解析】B. “亲贤远佞”是主要用意。
4.说话人需要根据目的、听话对象、场合讲究说话的策略、方式。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孙权、诸葛亮的语言智慧。(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作为君主的孙权设身处地为吕蒙考虑,且现身说法,取得实效;②为臣子,诸葛亮注意君臣之礼的同时,以情动人,让刘禅顺利接受自己的观点。
(二)(15分)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晓雾将歇 __________
(2)夕日欲颓 __________
(3)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__________
消散。
坠落。
离开。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竹林,四季都有。
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3.写景方面,甲、乙两文都注重写时间变换,分别举例说明。(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写出了晨昏景物变化之美;乙文“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写出了一天之内的晨昏变化之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写出了一年之内的四季变化之美。
4.甲文在结尾处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结合全文,思考并解答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康乐是“能与其奇者”,表现出作者对谢灵运的钦慕;②自康乐之后,不再有人能够“与其奇”,惋惜于世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③“我”是继康乐之后又一“与其奇者”,为自己的审美情趣而自许,期与康乐比肩。
(三)(15分)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__________
(2)臣之妻私臣 __________
(3)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__________
确实。
偏爱。
想要。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宫里侍妾一类女子和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的:由此看来,大王所受的蒙蔽太严重了。
【乙】
上以兵部郎中戴冑忠清公直,擢①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②荫③赦令自首不肯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 ”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
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释】①擢:提拔。②资:资格。③荫:封建时代子孙因祖先的官爵而受到封赏。
参考译文:【乙】皇上因为兵部郎中戴胄为人忠心清廉、公正正直,提拔(他)为大理寺少卿。皇上因为候选人大都对自己的做官资历造假,下令他们自首,不自首的人判处死刑。没过多久,有伪造做官资历的人被发现了,皇上想杀他。戴胄上奏说:“按照法律应当流放。”皇上愤怒地说:“你是想要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 ”戴胄回答说:“陛下的命令只是因为一时的喜怒;
法律是国家用来向天下公布大信用的。陛下因为愤怒候选人造假,所以想要杀他,然而既然已经知道不可以这样,再按照法律来决断,这正是忍耐小的愤怒保存大的信用。”皇上说:“你能够执行法律,我还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戴胄经常像这一次一样,宁肯触犯圣颜也坚持执行法律,言辞像泉涌一样,皇上都听从他(的建议),天底下没有冤案了。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而既知其不可/既加冠
B. 复断之以法/皆以美于徐公
C. 上皆从之/隶而从者
D. 天下无冤狱/小大之狱
D
【解析】A.既然/已经;B.按照/认为;C.听从/跟从;D.案件。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上 以 选 人 多 诈 冒 资 荫 赦 令 自 首 不 肯 者 死。
/
/
5.甲文中的邹忌和乙文中的戴胄的性格有什么相似之处 他们的劝谏方式又有什么不同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似:都敢于进谏。邹忌是以自身的经历设喻,委婉地规劝齐王;戴胄为守法度直接提出不同于皇上的意见。
(四)(15分)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 分)
(1)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
(2)不蔓不枝 __________
(3)亭亭净植 __________
多。
横生藤蔓。
竖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只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乙】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节选自《宋史·周敦颐》)
【注释】①任:推荐。②手版:笏板,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③仕:做官。
参考译文:【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辩,只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离开,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3.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有狱久不决 __________
(2)将弃官去 __________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部 使 者 荐 之 调 南 安 军 司 理 参 军 有 囚 法 不 当 死 转 运 使 王 逵 欲 深 治 之。
案件。
离开。
/
/
/
5. 你从甲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乙文哪一件事表现了周敦颐的这一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的“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一句表现了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更表现了作者坚守志趣,洁身自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乙文中周敦颐与王逵争辩,宁可弃官也要主持正义,表现了他正直的君子之德。
(五)(15分)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 心乐之 _______________
(2) 俶尔远逝 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为乐。
忽然。
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乙】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菖蒲被之,青藓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鱼。又北曲行纡余,睨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石、怪木、奇卉、美箭②,可列坐而庥③焉。风摇其巅,韵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节选自柳宗元《石渠记》)
【注释】①渴:指袁家渴,一泉水名。 ②箭:小竹。 ③庥:同“休”,休息。
参考译文:【乙】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地流淌着,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它。(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
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但是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小竹,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之间回荡。它看起来虽然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长可十许步/潭中鱼可百许头
B.青鲜环周/如鸣珮环
C.清深多倏鱼/以其境过清
D.然卒入于渴/并怡然自乐
A
【解析】A.大约;B.环绕/玉饰;C. 清澈/凄清;
D.但是,表转折/……的样子。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自 渴 西 南 行 不 能 百 步 得 石 渠 民 桥 其 上 有 泉 幽 幽 然。
/
/
/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5分)
(1)甲、乙两文所描写的水各有什么特点?结合具体内容简要概括。(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文中“如鸣珮环”“水尤清冽”的描写,写出了水清澈透明、水声悦耳的特点;乙文中“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的描写,写出了水清澈幽深、鸣声多变的特点。
(2)甲、乙两文都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所作,其共同的写作手法是什么?都表达了什么情感?(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都表达了作者被贬谪后心情抑郁,寄情山水以寻求精神慰藉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六)(15分)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虽有嘉肴》)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1)不知其旨也 __________
(2)虽有至道 ________________
(3)学学半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味美。
最好的道理。
同“敩”,教导。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乙】
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①,秋登②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_____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
【注释】①华(huā):花。②登:进用,这里指摘取。
参考译文:【乙】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己,弥补自身的不足;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对别人炫耀,并夸夸其谈。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广利大众,积极推行自己的主张来造福社会;现在求学的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修身养性以求得一官半职。求学就如种树,春天可以玩赏它的花朵,秋天可以摘得它的果实;讲论文章,就恰似玩赏春花;修身利行,就好像摘取果实。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弗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知不足/以补不足_____也
C.故曰:教学相长也/故虽有名马
D.行道以利世也/无从致书以观
A
【解析】A.吃/同“饲”,喂养;B.缺点;C.所以;D.来。
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讲 论 文 章 春 华 也/修 身 利 行 秋 实 也。
/
/
5.根据甲、乙两篇选文回答问题。(4分)
(1)甲文开篇用类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乙文开篇则用对比手法论述了学习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结合乙文,用自己的话谈谈求学的真正意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要性
目的(或:作用)
充实自己,弥补自身不足;推行主张,造福社会;涵养德行,以利于事。
(七)(15分)
【甲】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__________________。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白云千载空悠悠
【乙】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
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 把《黄鹤楼》补充完整。(1分)
2. 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仙人乘着黄鹤离开的传说入笔,既为黄鹤楼蒙上了神秘感,让人如临仙境,又让人产生物是人非的感慨。
B.颈联中诗人选取“汉阳树”“芳草”等意象,描绘了汉阳城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的黄鹤楼远望之景。
B
C.尾联中“乡关”“愁”直接点明了诗人的思归之愁,黄昏时分诗人看到江上烟雾笼罩,更增添了心中浓浓的愁绪。
D.本诗结构严谨,首联紧扣诗题,营造渺茫不可见的意境,尾联抒发愁情,但整体上给人“愁而不怨”的感觉。
【解析】B. “鹦鹉洲芳草一片凄凉”不正确,应是芳草茂盛之景。
3.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名之者谁/大名鼎鼎
B.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豁然开朗
C.野芳发而幽香/整装待发
D.朝而往/朝思暮想
D
【解析】A.命名/名称,名字;B.散开/开阔;C.开放/出发;D.早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醉翁亭。
(2)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天高气爽,霜色洁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水流减少,石头裸露
5. 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4分)
选文 黄鹤楼 醉翁亭记(节选)
关键词选取 ①__________ 乐
内容概括 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的所见所想,抒发了诗人吊古伤今之情,表达了诗人思乡的愁绪。 ②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愁
示例一:描写了醉翁亭周边宜人的环境,优美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示例二:叙写了醉翁亭周边环境,得名由来,山间朝暮、四季之美景,表达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乐趣。
(八)(17分)
【甲】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丙】
陶潜传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①。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
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节选自《晋书》)
【注释】①属文:作文章。
参考译文:【丙】陶潜,字元亮,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
(他)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1.下列对《饮酒(其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以草庐开篇,叙述免除喧扰的归田生活,起笔舒缓,“在”与“无”之间转折有势。
B.第三、四句巧用设问,转换叙事角度发问,颇富情趣,答语精炼,一语中的,超凡脱俗。
C.以“采菊”“见山”造悠然之境,寄情山水,投身自然,物我分离,不工而工。
D.全诗集叙事、议论、绘景于一体,自然理趣与个人志趣相映,言有尽而意无穷。
A
【解析】A. “庐”是指简陋的房屋,并非专指草庐;“喧扰”也并非免除了,根据第三、四两句可知,只不过是诗人的心意使然罢了。
2.下列对《桃花源记》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渔人“缘溪行”拉开故事序幕,溪水通幽、桃林奇美,为桃花源的出现自然铺垫。
B. “皆叹惋”意蕴丰厚,从中感受到渔人所说的与桃花源内的生活相比,差异巨大。
C.渔人辞别桃花源后,得其船并循来时路而返,这与渔人入桃花源的情节形成照应。
D.作者通过真实存在的桃花源,寄托政治理想,反映美好愿望,笔多曲致,富有波澜。
D
【解析】D. 桃花源并非真实存在,而是作者虚构的一个故事,从文章的结尾可见端倪。
3.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时殊世异,有些词语沿用至今,但词义已发生变化。请写出《桃花源记》中加点词语的古今义。(4分)
词语 古义 今义
妻子 ①_____________ 对已婚男子配偶的称呼。
绝境 ②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论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连词,表示在任何条件下
结果都不会改变。
妻子儿女。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没有出路的境地。
不要说,更不必说。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
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义 熙 二 年 解 印 去 县 乃 赋 《归去来兮辞》。
/
/
6.《桃花源记》中三处出现历史时间名词,即“晋太元中”“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联系上下文,分别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汉”“魏晋”这些历史时间名词,一方面交代了桃花源中人的来历,使故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另一方面,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与世隔绝、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的地方,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理想社会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