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
——柳诒徵
志
老师问志——学生言志——老师评志
“志”中见人物风采
何为“志”?“志”者,藏也。志者,心之所向。
陈涉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班超说: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陶渊明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人物 述志 性格 描写方法 孔子评志
子路
冉有
公西华
曾皙
1.子路谈志:
杨绛:四书里我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孔子最爱重颜渊,却偏宠子路。钱钟书曾问过我:你觉得吗?孔子最喜欢子路。我也有同感。子路很聪明,很有才能,在孔子的很多弟子里,他最直率,对孔子最忠诚,经常跟在夫子身边。
子路的“志”,是救民于水火,扶社稷于危境,是强国。“摄乎”“加之”“因之”“且”,子路言“志”多用加法。他不断给自己设置难题,然后又信心满满地去解决它们。
这样的子路,体现的是自信、有抱负,敢于担当。
这样的子路,会冲动地第一个举起手,他鲁莽、轻率,然而又鲁莽地这样可爱。
2.冉有言志
冉有的志是“足民”,这也是一个极好的理想。
让人关注的是冉有“言志”的态度。
冉有是第二个起来发言的人,在四个发言人中,不为最先,不为最后。时机把握得特别好,在发言时,他应该是对孔子进行了一番察言观色。对于第一个发言者子路的话,夫子的态度是“哂之”,这是一个非常不明朗的笑,冉有看在眼里,于是,他小心地收起了自己的野心。
和子路不同,他的发言里到处都是减法:从六七十到五六十,从仅仅“足民”而不谈礼乐,冉有的话是谦虚的,但谦虚中也有藏不住的野心。不过是大国和小国的区别。孔子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最后点评的时候说: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子路是肆意张扬的,冉有是不动声色的。冉有是低调的,却难掩其锋芒。
3.公西华言志
公西华的理想是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时候,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非曰能之,愿学焉”,年轻的公西华,是谦虚的、内敛的、沉稳的,但他的理想在庙堂之上,又是高远的。难怪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在三个人言志的铺垫之下,曾皙出场了。他的出场是优雅的,诗意的。鼓瑟稀,舍瑟而作。这是个课堂上看似不专心但把问题回答得十分让老师满意的学生,他回答了些什么?他的“志”为什么让孔子怦然心动?
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异”在何处呢?
子路的“志”:强国 冉有的“志”:足民
公西华的“志”:礼治 曾皙的“志”?
怎样理解曾皙的“志”?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有点像我们现代人的一次春游,但这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次了不起的春游。
春风涤荡,春寒褪尽,阳光正暖,万物在蓬勃生长。脱去厚重的棉衣,迎着温暖的春风,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一起去沂河里沐浴,洗去一个冬天的尘垢和沉重,在高台上吹风,风吹起长发,吹动衣袂,唱着歌归来。
这样的一幅画面里有什么?
世界的安宁、万物的生长、生命的解放、人与人的融洽、人与自然的亲善……社会安定,人民富足、安乐,国家太平,人能像人一样活着。仁者,人也。
一部巨著才能表述清楚的内容,曾皙用了一个鲜活的场景来表达,让人心动不已。
子路们的理想不好吗?
强国、足民、礼治,这些不也正是孔子周游列国所希望的吗?
但子路们所谈的理想:强国、富民、礼治,都还在去往理想的途中。
曾皙已站在理想的终点,他描绘的是理想世界的其乐融融。
这个理想,不正是大同的模样吗?“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个理想,让我们自然而然想起孔子的理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知古鉴今,读有所用】
兼济天下的理想情怀
无论是风华正茂的公西华,还是年过半百的子路;无论是谨小慎微的冉有,还是潇洒出尘的曾皙,他们怀揣的都是一颗滚烫的救世之心,怀揣着重构人间秩序的理想。他们永远热情洋溢,并且随时准备启程去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他们胸怀天下,他们的理想不是一己的显达,不是一己的安稳。正是他们,开启了中国读书人兼济天下的追寻之路。
【热点对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需要有坚定的理想和信仰,需要兼济天下的眼界和胸怀,个人的力量只有融入国家发展的洪流,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祖国和人民,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
【热点人物一】
闻健来自武汉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软件工程1701班,2014年入学,2015年就报名参军,携笔从戎,志愿去西藏服役。
那年,国际形势突变,闻健所在的连接到命令赶赴边境线,他接到的任务是到最前线护卫国旗。接到指令,写好遗书,荷枪实弹,时刻准备上战场。
30多个日夜,他和战友冲在最前,在国境线上挺起脊梁,护卫国旗,保卫家国,他们寸土不让。2021年1月,获得了2020中国“最美大学生”称号。
不仅治沙,刘智卓还是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洱海,刘智卓传递知识,帮助困难学生,被当地人称为“板扎老师”(“板扎”当地语是“靠谱,能干”的意思)。
【热点人物二】
高原上寒风凛冽,沙漠里酷热难耐。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刘智卓曾在2016年夏天带领八个同学来到沙漠,这里远比想象中的荒凉、贫困。白天治沙,顶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却只能住在临时扎起的帐篷里。 五年治沙,脚步从未停歇。在治沙过程中,刘智卓还提出了梭梭树嫁接经济作物的治沙循环新模式,把肉苁蓉种植和防风固沙结合在一起,既能防风固沙又可实现经济效益。
无论是闻健,还是刘智卓,“最美大学生”们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把青春梦融入中国梦。他们的事迹将激励生科学子不惧风雨,勇挑重担。新时代的青年人,就是要以这样真挚的情怀,让人们感受青春的蓬勃力量;新时代的青年人,就是要以这样无私的付出,让奉献之光闪耀整个青春!我们要做有志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2.因材施教
这篇古文带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就是孔子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读全文,我们发现孔子让学生们各言其志,之后并没有给予太多的语言评价。这和我们今天长篇大论的语言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相比而言,孔老夫子不随意给学生“塑造灵魂”,而“让每个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尊重每位学生,充分发展其个性,此为孔子教育第一成功之处。
同时,孔子的各言其志其实也就是让学生们表达出自己内心所想,并没有什么标准答案。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根据自己长期以来所学到的东西,勾画出未来发展的蓝图。他从来不追求结果的统一,也不对学生妄加褒贬。
对于志向远大的子路,孔子的态度“哂之”,但是并非认为这是子路的自负,只不过认为他是“其言不让”,不够温和略显鲁莽。而对于谦虚过度的公西华,孔子给出了“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的评价,加以鼓励。
没有简单粗暴,只有循循善诱。因此,反思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不应该再停留于分数的表面,记得爱因斯坦那句教育箴言的真谛:“学校的目标始终应该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3.开放式学习与探究
因为探究,我们领悟到自然中气候的奥妙与极光的绚丽;因为探究,我们认识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因为探究,我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真挚的友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学会探究,让我们有了别样的收获。
想要学会探究,就应当开放式地学习,认识世界。两千多年前,孔子与弟子们畅谈理想,探究人生。面对冉有“礼乐君子”的谦虚,孔子叹之;面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含蓄,孔子惜之;而面对曾皙“风乎舞雩”的理想,孔子喟然而叹,深表赞同。在探究中,孔子及他的弟子更好地领悟世界,也更好地认识了自己,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