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9张PPT)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冯至
冯至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新课导入
现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那即使是只有万分之一才能激发诗情的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
作家简介
冯至(1905-1993),现代著名诗人。原名冯承植,河北涿县人。1921年考入北京大学,1923年后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开始发表新诗。1927年4月出版第一部诗集《昨日之歌》,1929年8月出版第二部诗集《北游及其他》,记录自己大学毕业后的哈尔滨教书生活。1930年赴德国留学,其间受到德语诗人里尔克的影响。五年后获得哲学博士学位,返回战时偏安的昆明任教于西南联大任外语系教授。1941年他创作了一组后来结集为《十四行集》的诗作,影响甚大。冯至的小说与散文也均十分出色,小说的代表作有二十年代的《蝉与晚秋》、《仲尼之将丧》,四十年代的《伍子胥》等;散文则有1943年编的《山水》集。
鲁迅称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散文也写得清新明澈,别具一格。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在抗战中最苦闷的岁月里,多赖那朴质的原野供给我无限的精神食粮,当社会里一般地趋向腐烂时,任何一棵田埂上的小草,任何一棵山坡上的树木,都曾给我许多启示,在寂寞中,在无人可与告语的境况里,它们维系住了我向上的心情,它们在我的生命里发生了比任何人类的名言懿行都重大的作用。”
——冯至·散文集《山水·后记》
写作背景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是冯至写于1942年的一篇散文,本文写于1942年抗日战争最艰难之时,彼时作者在西南联大德语系任教。这是他在昆明近郊森林下一所孤独的小茅屋里创作的。
当时,身处自然怀抱中的冯至得以短暂地远离战争的阴影以及都市的喧哗,孤独地面对自然,开始思考生命与自然的更深层的联系,从亘古的大自然中领悟生命和历史的奥秘。
正是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一棵老树》《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等散文精品。
阅读准备:积累词语《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采撷(xié) 赭色(zhě) 靛蓝(diàn) 悚然(sǒnɡ)
嗥叫(háo) 飓风(jù) 麂子(jǐ) 孑然一身(jié)
①清冽:清冷,清凉。
②浩劫:大灾难。
③卑躬:谦恭逊让;低身、屈身、伏身。
④矜持:庄重,严肃;拘谨,拘束。
⑤声息:声音(多用于否定式);声气,消息。
⑥孑然一身:只有孤单的一个人,没有亲友。
⑦俯拾皆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
⑧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后用来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
第一部分(1-3):点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隐藏着一段兴衰史,引人关注平凡的山水。
第二部分(4-10):作者由眼前之景生发联想,抒发了独特的人生感悟。
第三部分(11):总述自然风物给作者的启迪,事物在生命的深处有着某种联系。
浅读:梳理层次,整体感受
对自然,人生的感悟
研 读
A作者猜想山村隐藏兴哀史的依据是什么?
B作者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C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怀?
1-3段:
1.“但是一条窄窄的石路的残迹泄露了一些秘密”中的“秘密”,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山路的尽头曾经有过人类生活的村庄,有过房屋,有过田园。(答对1点得1分;答对2点得2分;3点都对得4分)
2、作者开篇从人们进入人口稀少的森林或草原的感受写起,有什么作用?
明确:
①以“总觉得它们在洪荒时代大半就是这样”等感受衬托山林的荒寂;
②“其中可能发生的事迹,不外乎空中的风雨,草里的虫蛇,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与下文山村丰富且充满生命力的景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绝不会问道:这里也曾有过人烟吗”为下文交代“这里实际上有过村落”做铺垫。
3、平常的事物一旦成为冯至笔下的意象,便具有了灵动的生命韵味与鲜活的生命气息。文章第1—2自然段中几次出现的“路”该作何解释?
明确:
在文中出现的众多意象中,“路”这一意象极具代表性。古今文人大都喜欢“路”,如屈原说“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在他们看来,“路”是人类历史的载体,承载着历史。
本文赋予“路”更具体、更丰富的历史内涵。
文章开篇,作者先亮出“路”的意象:“我们走的路,是二三十年来经营山林的人们一步步踏出来的,处处表露出新开辟的样子。眼前的浓绿浅绿,没有一点历史的重担”“我在那条路上走时,好像是走着两条道路:一条路引我走近山居,另一条路是引我走到过去”。冯至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这条路诱发了他对历史的思考,从而联想到从现在走向过去,再现了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山村。之后随着路的延伸,思想又从过去走到现在,冯至发现纵然如今的村民和动物都已消逝,但山村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了一个充满韵味的世界。
文学类文本的做题顺序:
读文前先看主观题,读后先做主观题再做选择题。
散文整体阅读方法
1、 明对象,找出写作对象相关语句。
2、带着三个要点去读
线索:有没有时间、空间、物、人、情感等线索。
形象:重点写了什么形象(关注特点与手法)
情感:哪些议论抒情的地方?
自然风物 特 点 内 涵
4-10段
请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文,分条阐释作者是通过哪些风物感受到“余韵”的?并完成下表。
小溪
鼠麴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任务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第六至十节,要求:每个组探究一节,按照示例写每一段鉴赏性的文字,可从修辞手法、景物特点、描写方法、生发的感悟等角度进行思考。
小组展示要求:小组集体朗读该节,然后1人展示鉴赏性文字。
小溪
1.作者引用宋代诗人李之仪的《卜算子》中的诗句“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的有何巧妙之处?
答:引用诗句使文章富有文采,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这两句诗表明人和人之间,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2.内涵:
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
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特点:
清冽、养人
示范分析第五节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人类声息相通
/
关注:层次、状态(特点)、思想、语言,
示范分析第五节
这一段写山脚下的泉水,感悟接受滋养的人类可以跨越时空而声息相通。作者由眼前的小溪想到“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将今人与昔日的人们联系起来,说明他们之间不可分割的关系;进而越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到更广阔的世界:“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它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这样由近及远、由个人到整体的展开联想,赋予文章以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并形象的阐发了生命声息相通的哲理。
鼠麴草
1.如何理解“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句话?
明确:
(1)运用通感手法,把心理纷扰变成可视的黄叶,形象生动。
(2)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谦虚、纯洁、坚强的小草,朴质的村女,让作者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作者在这种联想中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自身所有的纷扰在死去后将不留下一些值得夸耀的事迹。
2.内涵:
生命的宁静之美
特点:
谦虚、纯洁、坚强
《鼠麴草》
冯至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避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1941年
第六节
这一段写鼠麴草和村女,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纯洁、坚强、谦虚、恬静、担当和质朴之美。
作者先将描写和议论巧妙结合,既写出鼠麴草的外形特征,又写出其内在品质;句式长短不一,整散结合,自由活泼生动;拟人修辞形象的突出了花朵身上具有的纯洁和坚强的品格。
夕阳、山村、羊群、树木以及一丛一丛的鼠麴草构成村女的背景,突出村女的神态悠然和恬静之美。鼠麴草和村女构成的静谧图画让作者消解了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作者运用通感,将人心理上感觉到的“纷扰”和视觉看到的“黄叶”相联系,形象地写出受到触动时的感受。
彩菌
1.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2.内涵:
生命的灿烂之美
特点:
多彩、热闹
第七节
这一段写山中的菌子五彩斑斓,表现大自然中生命的灿烂之美,感悟大自然对人类生命、生活和心灵的滋养。
作者先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的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间的菌子色彩斑斓的颜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接着写作者的感悟,灿烂美好的大自然滋养人类的生命,点缀过人们的生活。整段由彩菌感悟到生命和自然的灿烂之美。
有加利树
1.赏析: 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茵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胭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赭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
答: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太阳出来后,草闻茵子的色彩斑斓和旺盛的生命力。
2.内涵:
生命的渺小
特点:
速长、最高
有加利树
特点:
速长、最高
内涵:
生命的渺小
野狗
麂子
特点:
威胁、吓人
内涵:
生命对各种威胁的恐惧
特点:
温良、机警,却难逃人的诡计
内涵:
对死亡的思考生命的宝贵
第八节
这一段写有加利树,表现大自然生命力之蓬勃,感受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写有加利树,突出它生长之快以及这种生长带给人的感受,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力的强大和大自然的崇高与尊严,透露出人类生命的渺小。
《有加利树》
冯至
你秋风里萧萧的玉树——
是一片音乐在我耳旁筑起一座严肃的庙堂,
让我小心翼翼地走入;
又是插入晴空的高塔,
在我的面前高高耸起,
有如一个圣者的身体,
升华了全城市的喧哗。
你无时不脱你的躯壳,
凋零里只看着你成长;
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
我把你看成我的引导:
祝你永生,
我愿一步步,
化身为你根下的泥土。
第九节
这一段写秋后山林中野狗的嗥叫、深夜的狂风,联想当年村庄里人们的感受。野狗嗥叫的声音令人恐怖,作者由此想到“海上的飓风,寒带的雪潮”,又联想到历史深处那个村庄里“眠的老人,夜半惊醒的儿童和抚慰病儿的寡妇”。因此,野狗象征了生命所面临的威胁和苦难。
第十节
这一段写麂子、鹿,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麂子的嘶声感悟到死亡的可怕,联想到人类对自然地侵犯,委婉的表现了要珍爱自然、与自然和平共处的情感。
研读课文
自然风物 特 点 内 涵
小溪
鼠麴草
彩菌
有加利树
野狗的嗥叫
麂子的嘶声
清冽、养人
谦虚、纯洁、坚强
点缀、滋养
速长、最高、圣洁
威胁、吓人
难逃人的诡计
人类声息相通
生命的宁静之美
生命的美好
生命的渺小
生命对疾苦的恐惧
对死亡的思考
自然风物 特点 联想 内 涵
小溪 清冽、养人 曾养育昔日的人们 生命
声息相通
鼠麴草
谦虚、纯洁、坚强
少女、村庄
生命的宁静之美
彩菌
多彩、热闹
点缀民族的童话,滋养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
生命的灿烂之美
有加利树
速长、最高
崇高的严峻的圣者
生命的渺小
野狗的嗥叫
威胁、吓人
海上的飓风
寒带的雪潮
生命对各种威胁的恐惧
麂子的嘶声
温良、机警,却难逃人的诡计
幻境
生命的宝贵
(死亡的可怕)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描绘了哪些风物作为感怀的载体?
答案 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风物有“小溪”“鼠麹草”“彩菌”“有加利树”“野狗的嗥声”“麂子的嘶声”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和情感寄托的,小溪是可爱亲切的,鼠麹草是谦虚纯洁坚强的,彩菌是点缀民族童话的,有加利树是崇高的严峻的圣者,野狗的嗥声是对生命痛苦的恐惧,麂子的嘶声是感于死亡的可怕,各有生命力,各彰其盛。在冯至笔下,人和动物生活在自然之中且彼此相通相息,和谐共处,从而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11段:
文章结尾,作者说“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联系全文,概括说明消逝了的山村给了作者哪些生命的滋养?作者说“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你如何理解?
明确:
(1)①消逝了的山村提供了养育作者的物质条件;
②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学会了谦虛、纯洁和坚强;
③消逝了的山村让作者懂得了生命的美好与崇高。
(2)①作者认为人与人,只要有相联系的事物,不管时空的间隔有多远,彼此的生命都有声息相通的地方。
②如今土地上的一切曾经以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山村。
③现今居住的山村同样给作者的生命以许多滋养。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在特殊时代,寄寓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怎么理解第11段中“风雨如晦的时刻”的内涵?
明确:
“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这是一个浩劫的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
本文表面写是山村里的自然风物,实则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
课文小结
作者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赋予对自然、对人生的独特感悟,让人生发出时空变幻、物是人非的慨叹,寄予了作者珍爱自然、珍爱生命、共创和平家园的美好愿望。
写作特点
(1)营造丰富意象。
本文注重象、情、理的有机融合,由意象构成意境,大大地拓展了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具有极大的情感张力。作者最为偏爱的山村意象有“路”“小溪”“鼠麴草”“彩菌”“有加利树”等,这些意象是富有生命色彩的,作者通过这些意象,勾勒出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原始野性的山村意境。
(2)凸显鲜明画面。
作者选取了最典型、最有表现力、最能体现山村环境的景物,用简约、流畅的笔触进行勾勒,描绘出了一幅幅鲜明的画面,如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和充满热闹生机的雨后采菌图。
(3)兼用多种表达方式。
本文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抒情等,看似有些散漫,但整体却不失法度。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生发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4)赋予哲思理趣。
在本文中,冯至由眼前之景,回眸历史,观照现实,使生命跨越了时空,阐发了对人生的感慨,表达了对存在意义的思考,流露出沉重的历史感。
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
冯志散文的语言特点:明净、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一篇意境含蓄、韵味隽永的散文。作者细致地体验自然中的一景一物,通过诗意的渲染,丰富意象的营造,凸显鲜明生动的画面。李广田曾对冯至的散文做出过很高的评价:“又如冯至先生,他近年来写了若干散文,实在都是诗的,那么明净,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见出崇高,在朴素文字中见出华美,实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马长风在《中国新文学史》这样评价冯至:“无论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广度和深度,冯至都算得上是收获期最伟大的散文家。”
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取了几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凸显了韵味无穷的美感。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答案 ①文章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图景:“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荒寂的一座森林或一片草原,却从洪荒时代、人类历史开述,冯至用深厚的沉思和丰富的联想设造了一个宏大有力的画面,为整个作品开拓了壮阔的天地,也为即将出场的风物布下了相应的背景。
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选取了几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凸显了韵味无穷的美感。请选择你最喜欢的画面进行赏析。
答案 ①文章开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宏伟的图景:“在人口稀少的地带……林中出没的走兽和树间的鸣鸟。”荒寂的一座森林或一片草原,却从洪荒时代、人类历史开述,冯至用深厚的沉思和丰富的联想设造了一个宏大有力的画面,为整个作品开拓了壮阔的天地,也为即将出场的风物布下了相应的背景。
②体现宁静之美的村女放羊图。“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从杂草中露出头来。”作者描绘了一个宁静幽远的画面,如同一幅清新淡雅的图画,生动形象地渲染了人物和环境的自然和谐。通过对那纯洁而坚强的装饰着山坡的从杂草中露出头来的鼠麹草、那无忧无虑聚精会神的村女、涌动在“四面是山,四面是树”的旷野中的羊群的描绘,使画面动静结合,呈现出鲜明生动的视觉效果。山村的宁静能让人消解尘世的纷扰,回归到生命的宁静。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
冯至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里以描写为主,但又把议论缀于其中,还不时插入联想和抒情,似乎有些散漫,但整体仍不失法度。
1.《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运用了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答案 (1)文章表达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多样转换。文章通常是由眼前景物,产生联想,引发感悟,在结构上回环往复,首尾一贯,显示出一种从容舒展又严谨完整的艺术面貌。
(2)如第五段,文章先用描写的方式描绘眼前的溪水,“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交代了小溪的特点和存在的环境。接着产生联想,想象小溪曾经养育昔日的人们:“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进一步发出议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之源就是生命之源,就是文明的摇篮,感悟人类声息相通:“人和人……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
(3)从而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冯至借用古诗来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人事的怀念,使主题得以升华,有画龙点睛的作用。此外,还由鼠麹草联想到生命宁静之美,由有加利树联想到生命之渺小,由野狗的嗥声联想到生命对疾苦的恐惧,由麂子的嘶声联想到死亡的可怕。议论、联想和抒情的穿插,极大地增强了散文的表现力。
2.《一个消逝了的山村》是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的?请就“热闹生气的雨后采菌图”加以赏析。
答案(1)采菌图的描绘如同五彩缤纷、鲜活而美丽的中国彩墨画。作者在比喻、排比句中着重运用了丰富的色彩形容词“红”“青”“褐”“白”“赭”“靛蓝”等,把着色明丽的色彩因素置于描写的焦点上,通过色彩的搭配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营造了一种色彩的“热闹”。
答案 (2)此外,作者在使用这些颜色形容词时,不仅描绘彩菌的色彩斑斓,而且还赋予彩菌生命的力量:人们的采菌活动是一种热闹,但热闹之中各人有各人的世界。彩菌色彩的热闹和采菌活动的热闹相得益彰,但又层次分明,前后有序,从而使画面呈现出气氛感、整体感和层次感。
3.《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句式的长短变化和整散结合运用十分合理,请选择一个片段加以赏析。
答案 (1)文中有描写鼠麹草的一段话:“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没有矜持,只有坚强。”先散后整,句式长短不一,自由活泼生动,语气平和舒缓。第一句既是长句又是散句,长句的特点使得句子表意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把“我”爱花朵、这些花朵是由叶子演变成的、花朵上面有白色的茸毛、花朵掺杂在乱草中间多重信息巧妙糅合,自然流畅。
(2)散句则使表达灵活而有变化。第二句是短句及整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把鼠麹草的纯洁坚强有力地凸显出来。句式短小精练,对称整齐,简洁明快,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
4《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一文塑造了众多意象,其中作者在“路”和“鼠麹草”的意象中赋予了怎样的历史内涵呢?
答案 ①文章开篇,作者首先亮出“路”的意象,在山村残存的景象中,发现了这条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路,诱发了对历史的思索,从而思想从现在走向过去,再现了历史上充满活力的山村。作者也随着路的延伸,思想从过去走到现在,发现纵然如今村民和动物都消逝,但山野仍风物犹存,依然传递着生命的信息,山村的过去和现在组成了一个充满意味的世界。
②鼠麹草虽然“孑然一身”,孤独地生存,但是它“鄙弃了一切浮夸”,能“担当着一个大宇宙”,使生命得到延伸和扩展,可以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礼赞。万物存在的意义,最能体现于如何存在,尤其是他们对孤独的忍耐,当其以一种超然的勇敢来担当“一个大宇宙”时,就消解了时空上个体存在的有限性,得到永恒。
5、作者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悟?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答案 (1)实质意义上的山村已然消逝,但曾经的那些自然景象并没有随着历史和人事的变迁而消逝,依然在无声地诉说着山村的曾经的存在及辉煌,有力地补充了历史的空白和虚无。
5.作者在《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抒发了怎样的感悟?怎么理解文末“风雨如晦的时刻”这一句话的内涵?
答案 (2)文章的最后一段是点睛之笔,概括了对自然的总体感悟:①自然滋养人类。②生命跨越时空,声息相通。而“风雨如晦的时刻”即作者写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个经历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带有浓厚的时代色彩,寄予了珍爱自然、珍爱生命、珍爱和平、共创人类美好家园的愿望,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拓展阅读
按照示例,选择课文内容(或者其他内容)仿写句子
示例:诗是王维空山的新雨洗去俗世的尘埃与喧哗后留下的那份禅意,诗是杜甫浣花溪边的那阵秋风卷走层层茅草后袒露的那份情怀, 。
诗是李白桃花潭边的离别/在历经繁华后/咂摸出的那份情义
诗是苏轼赤壁下的巨浪/在淘尽千古风流后/沉淀的那份感喟
诗是陶潜东篱下的秋菊/在繁花尽凋后/绽放的那份悠然
诗是冯至山脚下的泉水/在不分昼夜流淌后/感悟到的的那份亲切
自由讨论
作者的描述或抒怀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人不能为了无谓的喧嚣,而忘却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对草木鸟兽的观察中体验人生的意义。”
——冯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