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陈情表》课件(共7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1《陈情表》课件(共76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4 21:48: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6张PPT)
《陈情表》
李密
学习内容
1、作者简介
2、文体知识
3、创作背景
4、全文赏析
导入:
《韩诗外传》卷二记载:“楚昭王使石奢为理道,有杀人者追之,则父也。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于是刎颈而死。”
为忠臣不得为孝子,为孝子不得为忠臣。面对这个千古难题,李密是如何解决的?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赵与时《宾退录》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后人续)
中华第一孝
一往情深深几许?
深山夕照深秋雨。
——纳兰容若
君臣之义
祖孙之情
叔侄之爱
文体介绍
“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
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统称“书”。汉代,这类文字被分为四个小类,即章、奏、表、议。
章以谢恩,奏以弹劾(揭发别人),
表以陈情,议以执异(表示不同主张)。 ——《文心雕龙》
此外,专议朝政的文章也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这种文体还有自己的特殊格式,如开头要说“臣某言”,结尾常有“臣某常诚惶诚恐,顿首顿首,死罪死罪”之类的话。
另外“疏”:逐条陈述,是古代大臣进言陈事、议论朝政的一种文书。
陈情表
陈述、禀报
隐情、衷情
奏章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为何陈情?
陈什么情?
怎样陈情?
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西晋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晋初散文家。
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乡里。师事当时著名学者谯周,博览五经,尤精《春秋左传》。
初仕蜀汉为尚书郎,后主刘禅的郎官。屡次出使东吴,极有才辩。
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蜀亡后,晋武帝多次征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奉养,上《陈情表》辞不赴召。
祖母死,密出仕晋朝,历任太子洗马、尚书郎、河内温县令、汉中太守等职。因怀怨赋诗,得罪权贵,遂免官。后老死于家中。
是谁陈情?
向谁陈情
公元263年,曹魏灭蜀,时司马昭为曹魏权臣,号晋王;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昭之子,为人阴险多疑)继承父亲司马昭的晋王位,数月后靠野蛮杀戮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
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征兆蜀汉旧臣到洛阳任职,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
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
为何陈情
李密以文学见称,曾多次出使东吴,历职郎署的李密当然被列为笼络对象。然而,李密
一要供养祖母。
二、李密是蜀汉旧臣,对蜀汉则是念念于怀。“忠臣不事二君”。况且他还认为汉主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对于晋灭蜀汉是有一点不服气的。
三、司马氏是以屠杀篡夺取得天下,内部矛盾重重。伴君如伴虎,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晋武帝又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对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顾虑,不是不想做官,而是此时此刻不宜做官,暂存观望之心了。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古文观止》收录了《陈情表》,认为它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李密是如何应对这种危机?
《古文观止》收录了《陈情表》,认为它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至性:诚挚纯厚的性情。 自尔:自然悲恻:悲痛
诵读课文:在陈情过程中,让我们一边感受他的辩才,一边体会感受李密的悲恻。
【第一段】臣密言:臣以险衅(xìn),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
1.以:因为。
险衅:艰难祸患,指命运不好。险,坎坷。
衅,祸患。②衅,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用牲畜的血涂在所祭的器物上。
③(挑衅:事端争端祸端)
2.夙,早年。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闵凶,忧患凶丧之事。
3.见背:弃我而去,指尊长去世。
﹝行年〕年岁,年龄。(经历过的年岁)行,经历。
4.夺:强行改变 ﹝愍〕怜惜。 躬:亲自。
5.﹝不行〕不会走路。这里形容柔弱。 零丁:孤独的样子。
﹝成立〕成人自立。
译文: 臣李密上言:臣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了不幸。生下来刚六个月,慈父便弃我而去;到四岁时,舅父又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向(逼她改嫁)。祖母刘氏,可怜臣幼年丧父又身体虚弱,亲自抚养(臣)。臣小时多病,九岁还不能走路,伶仃孤苦,直到成人自立。
悯:形声字,从心闵声。本义,动词,怜悯。又引申义:(1)形容词,忧愁;烦闷。(2)形容词,哀伤。
愍:形声字,从心敃声,本义,名词,忧患;痛心的事。引申义:(1)动词,怜悯;哀怜。(2)动词,爱抚;抚养。
祚①<名>福;福分。《陈情表》:“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②<动>赐福。《论衡·艺增》:“天地祚之,子孙众多。”
③<名>皇位。班固《东都赋》:“往者王莽作逆,汉祚中缺。”
④<名>年岁。曹植《元会》:“初岁无祚,吉日惟良。”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答案.C践政、践莅:当政在任之意。践事:供职、充役之意。践袭:蹈袭,沿用之意
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jī)功强(qiǎng)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5.﹝鲜〕少。这里是“没有”的意思。
﹝门衰祚薄〕家门衰微,福分浅薄。祚,福分。
﹝儿息〕子嗣。 息,子女。 【息男】亲生儿子。【息女】女儿。
6.外,指自己一房之外的亲族。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确定丧服和服丧的时间。期,穿一年孝服的亲族。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这都指关系比较近的亲属。强近,勉强算是亲近的。
7.﹝应门〕指守候和应接叩门。 ﹝五尺之僮〕指儿童、小孩子。
僮:①未成年人②奴仆。
译文: (臣)既没有伯叔,也没有兄弟,家门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什么近亲,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小童,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贾竖,与“竖子”“陬生”同为秦汉时骂人之语,文中称秦将为“贾竖”,含有贬义。B.“独韩信可属大事”与“举匏樽以相属”(《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字含义相同。C.“诸侯期不至”与“期年之后”(《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期”字含义不同。D.子房,是张良的字。古时称字是出于对人的礼貌,即使贵为天子的刘邦也称张良为子房。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含义相同”错误。属:委任,托付;劝酒,敬酒。句意:只有韩信可以委任大事。/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C.期:约定时间;满一年。句意:诸侯们到了约定的时间还没到。/满一年之后。D.正确。故选B。
文言常识
期,穿一年孝服的人。功,按关系亲疏又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的亲族;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亲族。 期功”亦用以指五服之内(关系较近)的宗亲。
丧礼五服
“五服”共分为五类,这五类分别是:
第一类,称斩衰(衰通“缞”cuī)。是最重的丧礼,一般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着粗麻布衣服,不缝边,手拿哭丧棒(父以竹,母以桐)脚穿草鞋,丧期三年。
第二类,称齐衰zīcuī ,分为四等:
1.齐衰杖期。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适用于夫为妻;
2.齐衰不杖期。手不执杖,其余同上。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
3.齐衰五月。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
4.齐衰三月。使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
第三类,称大功。衣用熟麻布,白色,丧期九月。适用于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为伯叔父、兄弟
第四类,称小功。衣用较粗熟布,丧期五月。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父、从堂兄弟。
第五类,称缌sī麻。衣用精细熟麻布,丧期三月。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
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制服丧的轻重。
五服,是由父系家族组成的中国古代社会,以父宗为重。其亲属范围包括自高祖以下的男系后裔及其配偶,即自高祖至玄孙的九个世代,通常称为本宗九族。
“五服”有4种含义:
古代王畿外围,以五百里为一区划,由近及远分为甸服、侯服、绥服(一曰宾服)、要服、荒服,合称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书·益稷》:“弼成五服,至于五千。”孔:“五服,侯、甸、绥、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为方五千里。”又周称侯、甸、男、采、卫为五服。见《书·康诰》。
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
古代以亲疏为差等的五种丧服。
谓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五代。
第二代:一世孙,儿子。
第三代:二世孙,称呼为孙(孙子)。
第四代:三世孙,称呼为曾孙。
第五代:四世孙,称呼为玄孙。
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担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这叫丁忧。
1.丁忧:“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后多专指官员居丧。丁母忧(母亲的丧事),丁父忧
丁外艰,旧指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 。丁内艰,即丁母忧,旧指母丧。
丁忧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如无特殊原因,国家也不可以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2.夺情:因特殊原因国家强招丁忧的人为官。
3.起复:①古代官吏遭父母丧,守制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明清两代专指服父母丧期满后重新出来做官。
②指官吏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4.服阕(止、息):守丧期满除服。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 [拓展] “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2017·全国卷Ⅰ)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1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起用,回到原职。(×) [拓展] “起复”是指起用了丁忧未满之人,或是降职、革职之后重被任用;“夺情”是指官员丧服未满而朝廷强令出仕。明清两代,官员守孝期满而起用叫“起复”;而丁忧期间,朝廷或官府有重要政务需要守孝者回去供职的,则称“夺情”。
茕(qióng)茕孑(jié)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rù),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8.﹝茕茕孑立〕孤单无依靠地独自生活。茕茕,孤单的样子。孑,孤单。
9.﹝形影相吊〕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吊,安慰。
﹝夙婴疾病〕早已疾病缠身。婴,缠绕。
10.﹝蓐〕草垫子。 废离:停止侍奉而离开(祖母)
译文:(臣)孤单无靠地独自生活,(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而祖母刘氏早已疾病缠身,经常卧床不起,臣侍奉她服用汤药,从来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过她。
1.在陈情过程中,李密悲恻体现在“夙遭闵凶”,作者究竟有哪些“闵凶”
答:父丧母嫁,少多疾病,内外无亲(门衰祚薄) ,祖母卧病。
2.围绕“闵凶”,作者的叙述角度、层次是怎样的?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陈:孤苦之情 祖母情深似海
横:家庭环境(外、内)
既无——伯叔 终鲜——兄弟 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品析:强调“无(鲜)”字,“儿息”虽有却“晚”,可见“门衰祚薄”,祖孙相依为命。“无”“鲜”等写出了人丁不旺、两代孤传的特殊关系。故不能“废远”,为下文“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张本。
纵:时间顺序(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见背 四岁:舅夺母志
少:多疾病 九岁:不行
品析:父死母嫁,写“躬亲抚养”的原因;多病不行,写“躬亲抚养”的不易。年迈的老人带着一个孤苦无依的孩子,艰辛劳苦不言而喻。为下文“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张本。
(5)如何陈情?
李密先自诉家庭的悲惨情况,让晋武帝一开始就落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凄苦悲凉的氛围之中。
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
1.有意提起家里人少,所以只能自己奉养祖母。(否则为何隔辈奉养?)
2.先示弱会让人放掉戒心,若先说理,会让人生疑。
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持不仕的托辞吗?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4.语言特点及作用是什么?
答:①多用四字骈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短促,行文通畅,灾祸接踵而来。
②以白描手法见情感的朴素、真挚。
③对偶句:语气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朗朗上口,感情倍感热切,更具说服力。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内外对举,都强调一个“无”字,把自己举目无亲,后代尚小,无人终养祖母的困苦境地形象生动表现出来了,让人觉得急切而无可置疑。
④委婉含蓄。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
作用:极尽渲染、以情动人,让晋武帝化严为慈,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第一段:1.有意提起家里人少,所以只能自己奉养祖母。(否则为何隔辈奉养?)2.先示弱会让人放掉戒心,若先说理,会让人生疑。
两世单传,人丁稀少,母孙二人,相依为命。
细节描写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夙婴疾病,常在床褥。
C、哪些语句可见祖孙的相依为命?哪些词语直接写其凄苦?
相依为命:
零丁孤苦——靠祖母之悯惜、抚养(照应“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夙婴疾病——靠孙子侍汤药(照应“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凄苦:
零丁孤苦、茕茕孓立、形影相吊等词语生动地表现其孤苦之情状,令人读而生悲。
作者陈说一家不幸,其目的何在?
答:让武帝对自己由恼怒峻责化为同情怜悯。
(三)试用简练的语句概括本段内容。
答:本段主要通过陈述家庭不幸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情形,力图博得晋武帝的同情。
仅仅有第一段的悲苦说辞,能够打动阴多疑的晋武帝吗?
晋武帝会不会认为这是他为保留名节坚持不仕的托辞吗?
第二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1.逮,及、至。(等到:迨、逮、及、比、洎) 奉,承奉。 圣朝,指晋朝。
2.沐浴,这里指承受恩泽。清化,清明的教化。
3.﹝察〕经考察后予以推举。
孝廉:汉代所设荐举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晋时仍保留此制。
4.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长官,这里指益州刺史。
5.﹝秀才〕汉代所设选拔人才的一种科目,推举优秀人才。晋时仍保留此制。
与科举考试的“秀才”不同。
茂才和秀才同义,东汉时为了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
6.主,主事的人。 拜,授官。郎中,尚书省的属官。
7.﹝除〕授官。 ﹝洗马〕即太子洗马(冼马),太子的侍从官。古代官名,秦始置。汉时亦作“先马”。秦汉时为太子的侍从官,出行时为前导,故名。
译文:到了当今圣朝,(臣)浸润在清明的教化中。从前太守逵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荐臣为秀才。臣因为(一旦外出做官)供奉祖母之事没人来做,(所以)辞谢而未接受任命。(陛下)特地颁下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典,任命臣为太子洗马。
文言常识
察举制
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汉武帝元光十年(公元前134年)冬。察举制不同于先秦时期的世袭制和隋唐时建立的科举制。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考察名目:“孝”、“廉”、“贤良方正”、“贤良文学”、“秀才”等
2.“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一句很奇怪,秀才不是通过考试才能取得资格的吗?
明确:这时候的“秀才”和科举制度时的秀才完全是两回事。汉魏两晋时的“秀才”和“孝廉”都是由地方推举,所谓“乡举里选”,实际上是地方官说了算,不需要考试。
晋朝实行九品官人法,设专门的官员(中正)来考察人才,选拔后备官员;同时仍然实行“察举”,由地方官推荐。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所谓“科举”,乃是隋唐以后新有的制度。
现在人们提到的“秀才”一般指明、清科举制度下知识分子的一种身份,要经过考试(县试、府试,统称童子试)才能取得。
猥以微贱,有两种解释:
1、猥,辱,自谦之辞.以:介词,凭借.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贱低微的身份.整句译为:我凭借卑贱低微的身份.
不堪如我
2、猥:鄙陋.以:表并列.整句解释为:见识浅鄙而又身份卑微.
猥(wěi)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bū)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1.﹝猥〕谦辞,辱。(鄙)
“先帝不以臣卑鄙,~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以:介词,凭借。 微贱:形容词作名词,卑贱低微的身份.
2.当:担当。 东宫,指太子,太子居东宫。
3.陨首,头落地,指不惜性命。
4.闻,使上闻、报告。以表具闻 ﹝切峻〕急切严厉。
5.﹝逋慢〕有意拖延,怠慢上命。逋,逃避。 慢,怠慢、轻慢。
6.﹝郡县〕指郡县的官员。 ﹝州司〕州官。 ﹝星火〕流星。
译文:臣凭借卑贱低微的身份,承担侍奉太子的职务,(皇上的恩遇)实在不是臣用生命所能报答的。臣(把自己的苦衷)在奏表中一一呈报(臣通过上表仔细陈述让您听到我的想法),辞谢而不去就职。(不料)诏书(又下)急切严峻,责备臣有意回避、怠慢上命。郡县长官逼迫,催臣上路;州官登门催促,急迫过于流星。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日笃〕一天比一天沉重。笃,病重。
2.苟顺:姑且迁就。 告诉,申诉(苦衷)。
3.﹝狼狈〕形容进退两难的窘状。
译文:臣想接受诏命赶路(就职),但刘氏的病一天比一天沉重,想姑且迁就私情,但申诉(苦衷)不被许可:臣目下实在是进退两难,处境窘迫。
笃 论议浅而不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
上顺下笃
对上顺从,对下厚道
② 《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③ 《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 《南史》:“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
这是由于当时君主本人儒雅,酷爱文学。
①<形>厚,深厚。
<形>坚定。
忠诚;厚道。
<形>(病)重。
<副>很;非常。
笃①<形>厚,深厚。论议浅而不笃。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仆道不笃,业甚浅近。”
我的道德修养不深,学识非常浅薄。
忠诚;厚道。 上顺下笃
对上顺从,对下厚道
②<形>坚定。《礼记·中庸》:“明辨之,笃行之。”
③<形>(病)重。《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④<副>很;非常。《南史》:“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
这是由于当时君主本人儒雅,酷爱文学。
质疑解析
第二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殷切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
晋对李(征召) 李对晋(回应)
察臣、举臣 供养无主 辞不赴命
拜臣、除臣 具以表闻 辞不就职
(郡-州-朝廷) 责臣、催臣 刘病日笃 进退两难
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官职越来越大
杜甫最羡慕最期待自己能被三顾茅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1.本段分几个层次 各自写了什么
第一层重点叙朝廷征召之殷; 第二层重点写自己进退两难的境地。
2.本段哪些地方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任用?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郡-州-朝廷:诏、责、逼、催
时间:逮、前、后、寻
征召、官职:察、举、拜、除、当;
孝廉、秀才、郎中、洗马
(“孝廉”“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
所以用“辞不赴命”;
“郎中”“洗马”是官职,所以用“辞不就职”)
忠孝难以两全 进:无以报答祖母的养育之恩
退:无以报答朝廷的知遇之情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3.面对晋武帝的重用,李密是如何应对?
答:一方面感激朝廷知遇之恩
a.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自黑、感恩、表忠心)
b.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见征召级别越来越高,表达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列举朝廷对自己的重视)
一方面又提出自己的苦处
供养无主,辞不赴命;欲奉诏奔驰,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博得武帝的同情。)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语言特色
①多用四字短句,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短促,行文通畅,写出皇帝的提拔接连不断以及自己不赴任后事态严重、紧迫。
②对偶句:“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前后对举,恰当地表达了自己深受圣朝恩宠的感激。
③比喻句: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急于星火”用比喻形容情势紧迫。
形象生动,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
④语言的得体和机智,情真恳切。如: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奔驰"二字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欲赴任就职以报答君恩的焦急心情,切合亡国旧臣身份。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这几句情真意切而含蓄精当的叙述,既含蓄地抚慰了皇帝的愤怒,又直率地表现出自己基于孝心的为难,合情人理地把自己不就征辟的理由暗示出来。
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伏惟:俯伏思量,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
2.﹝故老〕元老,旧臣。 ﹝矜育〕怜惜养育。矜,怜悯。
3.﹝少仕伪朝〕年轻时做伪朝的官。伪朝,非正统的朝廷或非法政府,指蜀汉。
4.历职郎署:指曾在蜀汉官署中担任过郎官职务。
﹝郎署〕郎官的衙署。李密在蜀汉曾任郎中和尚书郎。
5.﹝本图宦达〕本来就希图官职显达。
6.矜,看重、推崇。 名节,名誉与节操。
译文:臣想到圣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元老旧臣,均受到怜惜养育,何况臣的孤苦,(情况)特别严重。再说臣年轻时曾在伪朝做官,历任郎官之职,本来就希图官位显达,并不想自命清高(并不想顾惜名誉与节操)。
矜:①挥动。臣望君之在台上也,手足矜者,此兵革之色也 。我望见您手足挥动,这就是要用兵打仗的神色。
②自夸;夸耀。不伐己功,不矜其能。
不夸耀自己的功绩,不吹嘘自己的本领。
③<形>得意;骄傲。《促织》:“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
蟋蟀昂首挺立振起翅膀得意地鸣叫着,好象给主人报捷。
④<动>庄重;自重。《论语·卫灵公》:“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矜持 矜重。
君子庄重而不与别人争执,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⑤注重;检点。《尚书·旅獒》:“不矜细行,终累大德。”
不顾惜小节方面的修养,到头来会伤害大节,酿成终生的遗憾。
⑥怜悯;同情。《陈情表》:“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过蒙拔擢〕过分地受到提拔。拔擢,提拔、擢升。
2.﹝宠命〕加恩特赐的任命。对上司任命的敬辞。 ﹝优渥〕优厚。
3﹝盘桓〕犹疑不决的样子。
﹝希冀〕这里指非分的愿望。(幸、愿、庶、唯)
4.﹝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这里比喻人的寿命即将终了。薄,迫近。
5.﹝奄奄〕气息微弱、将要断气的样子。 ﹝危浅〕垂危。
6.﹝更相为命〕相依为命。更相,相互。
﹝区区〕自己的私情。 远:形容词作动词,远离
译文:如今臣是卑贱的亡国之俘,极为卑微鄙陋,过分地受到提拔,荣宠优厚,怎么敢犹豫徘徊,另有所图呢?只因刘氏(已如)迫近西山的落日,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早晨不能想到晚上怎样。意思是随时都可能离世)。臣(如果)没有祖母,就无从(长大)以至今日;祖母(如果)没有臣的照顾,就不能尽其余生。祖孙二人,相依为命,因此(就臣)内心(而言)不能够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词类活用
躬亲抚养
刘病日笃
夙遭闵凶
猥以微贱
愿陛下矜悯愚诚
无以终余年
保卒终年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躬亲:名词作状语,亲自。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闵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忧患凶丧之事
微贱:形容词用作名词,微贱的身份
诚:形容词作名词,诚心
卒: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终了
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结束
文言常识
一、表示任职
任、征、授、拜、举、起、简、进、拔、辟、赐、选、复、仕、迁、除(左除表降级)
二、表示升官
升、陟[zhì]、擢、徙、加、提、晋、迁(升级、降级、平调三种情况)
三、表示降职、免职
贬、谪、出、罢、黜、放、夺、免、窜
四、表示调动
调、转、徙、改、补、累迁(多次)、出、放、入
五、表示兼职
领、判(高位兼低职)、摄、权、假(暂时代理)、行、署(代理官职)、兼(同时掌管)、知、主(无官职变动,表掌管执掌)
六、表示退休辞官
告老、请老、乞骸骨、致仕、解官、乞身、移病、谢病
还白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
班超回来,向窦固禀告了出使经过,窦固十分高兴,上书朝廷详细报告班超的功劳,并请求另行选派使者出使西域。
更gēng
①<动>改正;改变;更换。《庖丁解牛》:“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
②<动>经历;经过。《与吴质书》:“年三十余,在兵中十岁,所更非一。”
三十多岁,在军队中十年,所经历的事不止一件
③<副>交替;交互。《活板》:“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gèng
①<副>另;另外。《荆轲刺秦王》:“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希望您再考虑一下刚才您的建议吧”,或“希望您再想想其他办法吧”。长者:品德高尚之人
②<副>再;又。王维《送元二使西安》:“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③<副>重新。《琵琶行》:“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④<副>更加;愈加。
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李密处在二难的境地里十分被动,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关于“以孝治天下”
“孝”的观念产生较早。“孝”字,上面为一老人,下面为一小孩。康殷说;“象‘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用扶持老人行走之形,以表示‘孝’。” 东汉许慎则解释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从子,子承老也。”清段玉裁注:“《礼记》‘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这些解释虽然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但是意思完全一样,都认为“孝”是尊敬长辈,侍老奉亲。
1、自奴隶社会后期至封建社会,历朝都注重“孝道”。早在西周王朝,统治者主张敬天、 孝祖、敬德、保民,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要恪守君臣、父子、长幼之道:在家孝顺父母,至亲至爱;在社会上尊老敬老,选贤举能;在国家则忠于君王,报效朝廷。《礼记 礼运》也说;“何为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因此,“孝”首先是一种社会道德原则,是处理家庭中长辈和儿女间关系的准则。 
2、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孝道由家庭伦理扩展为社会伦理、政治伦理。“以孝治天下”也成为贯彻两千年帝制社会的治国纲领。
3、为贯彻“以孝治天下”的方针,两晋统治者采取了很多措施。太始四年晋武帝有诏:“士庶有好学笃道,孝悌忠信,清白异行者,举而进之,有不孝敬于父母,不长悌于族党,悖礼弃常,不率法令者,纠而罪之。” 皇帝还亲自讲《孝经》。
孝悌观念既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优良美德,但不可否认其中也必然杂有不正确的成份,也即后人所说的“愚忠”和“愚孝”。正确地看待孝悌观念和推崇孝道孝行,就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引起注意和重视的。
李密处在二难的境地里十分被动,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①抓住“以孝治天下”国策纲领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
(治国之道-符合国法 祖孙之情-忠于私情 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②自陈宦历和职场追求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不矜名节。”
③自黑颂君。 拔擢宠优vs贱俘微陋
④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更相为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很有说服力。
李密处在二难的境地里十分被动,言辞稍有不慎,不仅达不到陈请的目的,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那么李密是如何化解矛盾,变被动为主动的呢
提示:三层,分别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
①抓住“以孝治天下”国策纲领 孝治大道:“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特为尤甚。”
(治国之道-符合国法 祖孙之情-忠于私情 孝顺祖母既为私情,又合法理。
借孝来掩饰自己的观望之意,从而解除晋武帝的疑忌之心,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
②自陈宦历和职场追求 不矜名节:“且臣少仕伪朝……不矜名节。”
李密最担心晋武帝怀疑他哪一点? 坚守名节。
(古代士大夫崇尚一种观念“忠臣不事二君”,魏晋文人名士尤其看重气节。“竹林七贤”为了保持自身高洁,或隐居竹林,或放浪形骸,或醉酒避难,或直面死亡。)
③自黑颂君。 拔擢宠优vs贱俘微陋
④祖母病笃,不能废远 更相为命 “但以刘日薄西山……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逻辑严谨,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感情真挚,很有说服力。
1.“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明确: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古代的名士在政权更迭之际往往被逼表明政治态度,并与统治者合作,否则往往会被认为别有用心,招来杀身之祸。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更是以此为由杀戮名士。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有必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
李密本是蜀汉的官员,历任州从事、尚书郎、大将军主簿、太子洗马等职,晋王朝建立后,鉴于他是著名的孝子,多次请他出来当官,先征为郎中,泰始三年(公元267年)又征为太子洗马。他却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
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的严重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怎会不知?所以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
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品味语言
1.比喻: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效果:以落日喻人命,刻画了祖母苍老多病的形象,融入浓烈的抒彩,能极大地引发读者的同情;“朝不虑夕”虽是夸张却给人无可置疑的真实;再加上四字骈句,有诗一般的韵律,如泣如诉,读之无不令人动容泣下。
2.对偶: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效果:“臣”与“祖母”对举,突出一个“无”字,强调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现实。
3.四字短句:如“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4.语言委婉、流畅、诚恳。“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
特点:此段中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
归纳段意:
本段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理念,陈述自己的从政经历和人生态度,并强调自己的特别处境,进一步打消晋武帝的疑虑,求得体恤。以“孝治”大理为依据,明确提出“辞不复命”的原因。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1.﹝乌鸟〕乌鸦。传说乌鸦能反哺其母,常比喻孝亲之人。
2.﹝愿乞终养〕希望求得奉养祖母以终其天年。
“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亲人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辛苦〕辛酸悲苦。
3.二州牧伯:指太守逵与刺史荣。二州,指梁州和益州。牧伯,称州郡长官。
4.﹝所见明知〕明明白白知道的。见,表被动。
5.鉴,照察、审辨。
译文:臣李密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臣在陛下面前尽忠的时日(还)很长,(而)报答奉养刘氏的时日(却)很短了。(臣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求得奉养祖母到最后。臣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明明白白知道,天地神明实在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6.﹝矜愍〕怜恤。 ﹝愚诚〕谦辞,指自己的诚意、衷情。
﹝听〕任从。这里指应许。
7.庶,希望。
8.﹝死当结草〕《左传·宣公十五年》后世用“结草”代指报恩。
9.﹝犬马怖惧之情〕这是臣子谦卑的话,用犬马自比。
﹝拜表〕上表章。
译文:祈望陛下能怜恤臣的衷情,准许臣(实现)卑微的志愿,希望刘氏能幸运地(蒙您恩典),(得以)终其余年。臣生时应当献身,死后也当结草报恩。臣怀着像犬马对(主人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谨地上奏章以达天听(谨此上表禀告使您知晓)。
庶1几乎、差不多
差不多。《左传·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亲兄弟之国,庶免于难。”
2.但愿,表示希望
3.众;多。平民;百姓。
(2)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江河湖海不舍弃细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有志建立王业的人不拒绝民众,所以能彰明他的德行。(“择”,同“释”,舍弃;“就”,成就;“却”,拒绝,推辞。每点1分,语意通顺1分,共4分)
庶几:
结草衔环:原是古代两个受恩报答的故事。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结草,典故见本课注释。
衔环,古代神话小说记载:东汉杨宝救了一只黄雀,某夜有一黄衣童子来见杨宝,说:“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成全周济)。”把四枚白环给他,并对他说要让他的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后杨宝子、孙、曾孙果真显贵,四代官职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诵。
1.本段中哪一句话表明了全文的主旨
明确:愿乞终养。
2.李密最后提出解决尽孝与尽忠两者矛盾的办法是什么?其理由是什么?
明确:先尽孝后尽忠。
答:先尽孝——时日无多
后尽忠——来日方长
3.由本段可见全文感情真挚,悲恻动人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明知、共鉴。
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语言特色
1.比喻:①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效果:以鸟喻人,回溯至动物的本性,鸟亦如此,其诚挚恳切之情溢于言表,岂能不打动人?
②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效果:似犬似马,忠恳之情,怖惧之态溢于言表。
2.无比恳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言”
3.有说服力:人证、神证。
除了严谨的逻辑外,从语言特色角度赏析。
1.饱含真情。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尽孝的情感,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
2.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3.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散交用,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本文语言既有委婉含蓄、卑己敬人、也有直陈利弊。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
1、情理结合,融情于理。
2、以情动人:化抽象为
具体。
3、以理服人:坚定立场,
有理有据。
概括段意:
明确提出陈情的目的:“乌鸟私情,愿乞终养。”先尽孝后尽忠。作者先比较自己和祖母的年龄,说明尽孝之时短,尽忠之日长,然后提出终养的要求。再极其诚恳地说明自己的情况,祈求皇上恩准“终养”。
内容 梳 理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 屡不奉召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先陈往日苦情
再陈现今后陈孝情、畏情
后陈日后之忠情
博得同情
打动真情
消除疑情
精心布局
纵观全文,李密是如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的?
1.严密的逻辑: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忠
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内容 梳 理
第一段:自诉家境困顿多舛,祖孙更相为命之状。
第二段:明写感激朝廷之情,实诉 屡不奉召苦衷。
第三段:喻之以孝道之大义,明降臣之不矜名节。
第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
先陈往日苦情
再陈现今后陈孝情、畏情
后陈日后之忠情
博得同情
打动真情
消除疑情
精心布局
叙孝情
表忠情
祖母情深似海
圣上恩重如山
忠孝两难的矛盾境地
找依据
释误会
“以孝治天下”
“岂敢盘桓 有所希冀”
先尽孝
后尽忠
庶刘侥幸 ,保卒余年
纵观全文,李密是如何解决这个千古难题的?
1.严密的逻辑: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乞矜愍
陨首结草
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示之以忠
除了严谨的逻辑外,从语言特色角度赏析。
1.饱含真情。文章简洁生动、真挚朴实。写自己的遭遇和对祖母尽孝的情感,如倾吐肺腑,没有一点藻饰、做作或夸张,于朴实中见至真、至美、至善。
2.融情于事。强烈的感彩是作者说服晋武帝的重要因素,但作者无论是述自己的孤苦无依之情,还是述自己和祖母相依为命的深厚亲情,都是通过叙事来表达的。而自己对朝廷恩遇的感激和对晋武帝的忠诚之心,也是以充满情感的笔调来写的。
3.形象生动、自然精粹的语言。本文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对偶句,有骈散交用,但语言却决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丝毫不见斧凿痕迹。文章语言如第一段写孤苦无依之状,第二段写州县催迫之景,第三段写祖母病笃的惨苦之象等都十分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4、陈辞婉曲,屈伸适宜。本文语言既有委婉含蓄、卑己敬人、也有直陈利弊。如:不说“父死”,而说“慈父见背”,不说“母亲改嫁”,而说“舅夺母志”;又如“猥以微贱”“犬马怖惧”“伏惟”等,以典雅谦恭的语言,恳切真挚的语气,多方面表明自己的心迹。
“陈”的方法:融理于情,融情于事,朴素细腻,曲折委婉(或以情动人)
文笔简洁流畅,语言生动形象,叙事婉转亲切,文章情透纸背。
《古文观止》认为本文“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明确:《古文观止》的评语,点出本文抒情真实自然(“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驾饰”)的特色。作者在文中所陈之情,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因处境狼狈而产生的忧惧之情,二是对“诏书切峻,责臣逋慢”的畏惧情绪,三是对祖母刘氏的孝情。正因为作者所写的都是“至性之言”,所以才会产生“悲恻动人”的效果。
文中的孝表现在哪里?你如何看待李密的“孝”?1、臣侍汤药,未曾远离 2、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3、刘日薄西山,奄奄一息,不能为远 4、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作者比较真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境遇和终养祖母的愿望,这种在长期艰难生活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骨肉之情,在利欲熏心、尔虞我诈的封建统治阶级中,应该说是少有的,因而是可贵的。
假设你是晋武帝,李密在此提出终祖母的请求,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就把他驳得哑口无言?晋武帝可能会说,既然你要终养祖母以尽孝心,为什么在蜀汉你又出来做官呢?尔既须终养祖母,为何出仕伪朝?
因此,李密深知这正是矛盾症结所在,这段历史是不能回避的,只能剖明自己心迹:一、仕伪朝“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二、在圣朝“宠命优渥,岂敢盘桓”让晋武明白自己的忠心。三、祖母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第一段:说家境闵凶,显祖孙相依为命的情状;第二段:感朝廷恩命,示祖母供养无主的苦衷;第三段:晓圣朝孝治,言降臣盘桓废远的处境;第四段;释忠孝矛盾,提愚诚共鉴终养的请求。
1、述身世的孤苦,突出祖母“躬亲抚养”之恩和除却自己再无旁人照料祖母的困境,博得同情和体谅,为不能应诏造势;2、讲“进退狼狈”,再次博得同情和体谅,在感情上为辞诏进一步铺垫;3、借感激皇恩表明自己辞诏并非“不与当朝合作”,消除嫌疑,为成功辞诏化解阻碍;4、以承诺将来再表效忠之心,以博皇上“放心”和“欢心”,为成功辞诏再加一码。
赏析语言 《古文观止》评论《陈情表》的语言,说它“至性之言,悲恻动人。”有人说,《陈情表》的语言是有形的,有声的;读《陈情表》你可以看到李密形影相吊的孤寂,看到祖母奄奄一息的悲恻,看到帝王微笑背后的恼怒,看到作者诚惶诚恐的怖惧……;你还可听少年的无助哀叹,老人病中无奈的呻吟,孝子恳切的哀告,帝王严厉的呵斥……
说的艺术
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诏”,允其不仕。
本文是从何一步步说服晋武帝的?
严密的逻辑,真实的理由,真切的感情在层层推进中得到清楚的表现,陈述委婉得体,章法曲折严谨。
——《丽泽文说》曾指出:“文章贵曲折斡旋。”
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
背景补充:
1、魏武帝阅其表后,赞曰:“士之有名,不虚然也。”停诏,允其侍祖母,后出仕。且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其祖母奉膳。
2.后祖母刘氏死,李密方入京任太子洗马,出为温县令,官至汉中太守。在温县为官时,他曾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差一点被人举报。后来他在汉中勉县倡建武侯祠,某天酒后赋诗:“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中无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激怒晋武帝,免官回乡。李密曾言:“吾独立于世,顾影无俦;然而不惧者,以无彼此于人故也。”
3. 著名历史学家杨伯峻在《经书浅谈》中指出:“现在只谈东晋孝武帝这个人,他十岁死了父亲,便不哭丧,还说什么‘哀至便哭’。他在位时,权柄他一人掌握;却饮酒好色,贪得无厌,卖官鬻爵,流毒人民…..还宣讲什么《孝经》作什么《孝经讲义》?由此可见,统治者之讲《孝经》,为《孝经》作解说,都不过是骗人的把戏罢了。”
我独自立于人世,自顾其影而没有伴侣,但我却心无恐惧,就是因为我对别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
我独自立于人世,自顾其影而没有伴侣,但我却心无恐惧,就是因为我对别人没有厚此薄彼的缘故。
思考互动6:
有人认为,李密反复强调孝亲,其实是为自己不奉诏仕晋而故意寻找借口。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通过诵读全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李密对祖母的浓浓深情。
最后一段,李密首先从年龄上强调——尽忠陛下来日方长,侍奉祖母时日不多;并极力表白——赡养祖母之心,天地可鉴;最后发誓——愿结草衔环,报答皇帝准许之恩。
总之,这份孝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一往情深,感人肺腑,绝不是故意寻找的借口。
《祭十二郎文》是韩愈为侄子韩老成(十二郎)写的一篇祭文,表达了对骤然逝去的侄儿的深切怀念和无限痛惜之情。
拓展诵读
呜呼!汝病吾不知时,汝殁吾不知日,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得抚汝以尽哀,敛不凭其棺,窆(biǎn)不临其穴。吾行负神明而使汝夭,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吾实为之,其又何尤!彼苍者天,曷其有极!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祭十二郎文》
此段文字乃作者放声长号之语,多用排句,情绪激宕,一气呵成。这一切从肺腑中流出,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孤苦伶仃:形容孤单困苦,无依无靠。孤苦:没有依靠,生活困苦。伶仃:孤独
茕茕孑立:形容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茕茕:孤独无靠的样子。立:孤单单地呆着。
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单。形:身体。吊:慰问。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临近残废或事物腐朽即将灭亡。薄:迫近。
气息奄奄:气息微弱,形容快要断气的样子。气息:呼吸时进出的气。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皇天后土:指天和地。古人认为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实所共鉴,有渝(改变)此盟,神明殛(jí杀死)之。
人命危浅:形容寿命已经不长,即将死亡。人命:寿命。危:危险。浅:不久,时间短。
朝不虑夕:早晨不能考虑晚上会怎样,情势危急,随时都可能发生变故。
乌鸟私情:古时传说小乌能反哺老乌。比喻侍奉尊亲的孝心。
下列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 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 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 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气息奄奄”中“奄奄”是气息微弱的样子,指人生命垂危,即将断气。用于此处不合语境,应改为“日薄西山”,用日落比喻人的寿命将终,修饰“暮年”恰当。
B

慈父见背
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躬亲抚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日薄西山
门衰祚薄

死当结草
当侍东宫
代“我”“自己”,助词
被动
亲自
亲戚,名词
迫近,动词
微薄,少,形容词
应当,副词
任,充当,动词

行年九岁
九岁不行

夙遭闵凶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拜臣郎中
谨拜表以闻

犹蒙矜育
不矜名节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经历,动词
走路,动词
早时,名词
早晨,名词
授予官职,动词
奉,上,动词
怜惜,动词
看重、推崇,动词
比,介词
对于,介词
特殊句式
判断句: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实为狼狈
被动句:刘夙婴疾病
省略句:举臣秀才 拜臣郎中 除臣洗马
具以表闻
倒装句:急于星火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