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学习内容
1、认识柳宗元生平经历、文学成就以及柳氏民居背后的文化传承;
2、熟读文本,剖析文本寓意,探究柳宗元的为政思想。
一、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汉族,河东(山西运城)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宗元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以山水游记、寓言和传记的文学成就最高。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溪居》《江雪》《渔翁》。
2、文学成就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古文大致为六类。
(一)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
(二)寓言: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三)传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种树郭橐驼传》。
(四)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小石潭记》等,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他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
(五)诗词: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江雪》《渔翁》《溪居》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祖训:耕读为本,族产勿分,合族聚居,勿宣门庭。
柳宗元遗族世居 柳氏宗祠
即使五百年不宣门庭,
这个古老的家族依然显露着德高望重的身份。
魁星阁 关帝庙
让人万分惊讶的是,这个偏僻的角落里竟然还收藏着朱熹、王阳明和吴道子的书法、绘画碑,柳氏一脉根基之深厚可见一斑。
选A【解析】试题分析:“柳屯田”指的是柳永。
课上练习:下列各句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柳屯田”,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B.柳宗元留世诗文作品有600余篇,其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有所寄托,存有《河东先生集》。其诗歌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等。
C.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仅有的两个唐朝作家。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复兴儒学。
种柳戏题【唐】柳宗元
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垂阴当覆地,耸干会参天。好作思人树,惭无惠化传。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出任柳州刺史时所作。②思人树:出自《史记·燕召公世家》,古代召公有惠化(德政与教化)于民,他死后,人们自觉地爱护他亲手种的甘棠树,还作了诗篇歌咏他,以表示对他的怀念。
1.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对诗的首联进行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诗的首联语言幽默、轻松活泼。(2分)
②连用四个“柳”字,以姓柳的柳州刺史在柳江边种柳树的绝妙巧合,来自嘲自勉,诙谐而开朗。(3分)
2.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表达了诗人努力造福于民的强烈愿望。(2分)
②颈联,诗人想象硕大的树冠应当能遮蔽住骄阳覆盖着大地,高耸的树干一定能长大成材高入云天,坚信自己今天种树能使百姓得利,能惠及后人;(2分)
③尾联用思人树这一典故,表达后人怀念时,自己只感到惭愧没有什么良好政绩可以流传。(2分)
在柳州的柳宗元;宛若一个鲁滨逊。他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毕竟劳累,在47岁上死去。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
古人植树的N个理由
在中国,植树的历史可谓悠久。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桑、枣等经济林木的产出能够作为庄稼的补充,为百姓的衣食生活提供保障。
种树不仅可以保障温饱,还能致富。据《史记》记载,那些有“千树枣”“千树栗”“千树橘”“千树萩”“千亩竹”……的人,堪称“素封”。他们虽然没有朝廷的封爵,但是其富裕程度能与王侯将相比肩。
古代种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作为军事屏障。战国时期的函谷关就是一个例子。彼时,函谷关附近有茂密的森林,并不适宜大规模行军,其关隘作用因此大大提升。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任柳州刺史时,大力倡导绿化,而且亲手在柳州地区遍植柳树。他写诗自叙曰:“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手种黄柑两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一副亲力亲为的风范。此外,他还总结了绿化的许多方法和技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这些经验之谈,今天读来依然有指导意义。
清末名将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期间,下令军队在河西走廊沿途六百多里种柳二十六万株,人称“左公柳”,至今仍为西北人民所称道。清人杨昌溪曾写诗赞道:“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文题解读
种树:种树的人
郭橐驼:本文的主人公。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传:本指人物传记,但本文从内容上来看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从形式上看实际上是一篇兼具寓言和政论色彩的讽喻性极强的寓言式说理文。
从内容和风格看,本文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
文体介绍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杂记文的一种。
“寓”是寄托的意思,用假托的故事或比喻拟人来说明某个道理,它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大都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与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把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
传记:一种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我国古代的传记可分两类:
一是历史传记,作者一般是以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撰写,实录成分多,虚构成分少,被称为“史传文学”。
另一类是文学传记,它多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典型人物传记,有的不一定实有其人,即使有原型,加工虚构的成分也很多。
《庄子》中描绘了许多异于常人的人。
有的外貌奇丑或形体残缺不全,如《养生主》中的右师(只有一只脚),《德充符》中的王骀(tái)、申徒嘉、哀骀它;
有的具有特异技能,如善解牛的庖丁,运斤成风的匠人,承蜩的佝偻(gōu lóu)丈人等。
柳宗元写这篇传记,把这两种特点都集中在郭橐驼一人身上,他既有身体残疾的特点,又有精于种树的非凡技能。
体裁
寓言,是一种带有劝谕和讽刺性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篇幅短小,情节有趣。寓言作品中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或者物品。它的主题思想大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言总是通过夸张、比喻的方式,使简单的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给人们以智慧、启发、训诫,给丑恶者以无情的讽刺。寓言的内容多反映人们对生活的看法,对某种社会现象作出批评,或对某个人有所讽刺和箴诫。它的故事情节虽然是虚构的,但又总是集中概括了人类社会的某种现象,因而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第一段: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橐驼”。橐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
1.橐驼,即骆驼。郭橐驼因驼背而得名。 始:当初,原来。
2.病偻:患了脊背弯曲的病。 隆然:脊背高起的样子。 伏行:弯着腰走。
3.类:像。 故:因此。
4.号,名作动,给……称号,称作。
5.名我固当:用这个名字称呼我确实很恰当。名:名作动,起名。
6.因:于是,就,副词。 自谓:谓自,称呼自己。宾语前置。 谓:称为。
7.云句末语气词,此处可译“了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原先叫什么。(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高起而弯着腰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橐驼”。橐驼听到这个外号,说:“好得很,用它来称呼我确实很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称呼自己为“橐驼”。
因:
介词: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因击沛公于坐。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名词:于今无会因。
副词: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动词:蒙故业,因遗策。
1.凭借,依靠。
2.依据,依照。
3.趁机、趁。
4.经由,通过。
5.因为、由于。
原因,缘由。
于是,就。
沿袭。
思考:橐驼是个什么样的人?
答:身残形丑,而豁达、随和、自信 。
①“隆然伏行”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
②“甚善,名我固当”:残疾者多忌讳他人言及其残疾,此老竟坦然纳受“驼”名,还自谓“橐驼”,可见其性情谐趣、坦荡豁达,不因病偻而自卑,形丑而豁达,身残而自信。其言行中亦隐约可见“顺天致性”之意。
启示:
1.要有一技之长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
2.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
3.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
4.性情谐趣、坦荡明达,学会与世界和解。
不抬杠,不对人,而是坦然接受,顺天意,他种树的顺天意与为人的顺天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适用人生的各个层面,比如给孩子报补习班;找工作,这样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2.从郭橐驼身上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①自己瞧得起自己,不能妄自菲薄。
②正视他人讥讽和嘲笑,坚持走自己的路。
③要懂得自我解嘲,不为外界所烦扰。
第一、二段介绍传记主人公的姓名、形象特征,以及籍贯、职业和技术特长。这二段看似闲笔,却生动有趣,引人遐思。
小结:
本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一般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
此段,由奇处入笔,名、貌之奇是宾,性格之奇是主,为写其不凡业绩、不凡言论张本。
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1.业种树:以种树为业。 业,名词作动词,以……为业。
2.为:从事,经营。 观游:观赏游览。
长安……卖果者:定语后置,凡长安(为观游及卖果的)富豪。 卖果:指种树卖果。
3.争迎取养:争着迎接和雇用郭橐驼。
迎取,迎接。 养,用、使。 或:或者。
4.移徙:移植。 硕茂:高大茂盛。
5.早实以蕃:结果实早且多。实,名作动,结果实。 蕃,多。
6.窥伺效慕:暗中观察仿效。 效慕,仿效。
7.寿且孳: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 孳,繁殖。 如:比得上,动词。
译文: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西边。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家,都争着迎接和雇用他。看橐驼种的树,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一棵不成活的;而且(树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早并且多。其他种树的人虽然暗中观察仿效,也没有能像(橐驼的树)那样的。
阅读第二段回答:
1.种树为橐驼带来了什么“际遇”?
答:争迎取养 ——豁达个性背后的深层原因
2.第二段橐驼种树可谓“天下奇绝”,“绝”在何处?如何体现“绝”的?
答:技艺高超:树挪能活(人挪活,树挪死)
——“视驼所种树,或迁徙,无不活” (正面描写)
树品质优:“且硕茂,早实以蕃” (正面描写)
独门本领:“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侧面描写:对比、反衬)
技术全面:
精神需求(观赏)——“凡长安豪家富人为观游”(侧面描写)
物质需要(卖钱或满足口腹之欲)——“及卖果者”(侧面描写)
生意兴隆人气旺:“皆争迎取养”(侧面描写)
小结:
第二段作者从买树者、树、他植者三个角度,极写郭橐驼种树之业绩非凡,令读者悬念陡生:此老宁有养树仙方乎?为橐驼言论张本。
郭橐驼的“种树秘技”究竟是什么呢
思考:哪句话可以概括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并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总括了郭橐驼的种树经验。
含义:“顺天性”就是“顺其自然”,顺应事物的自然规律。
这句话暗含了全文的寓意,一语破的,简单明了地揭示了万物的生长规律。
第三段: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1.寿且孳:活得长久且孳长茂盛。孳,繁殖。 天:天性,指自然生长规律。以:表目的。
2.致其性:使它依照本性生长。 焉尔:罢了。 致,使达到。
3.植木之性:指种树的方法。 性,性质、方法。 本:根。 培:培土。
4.其土欲故:意思是种树要用旧土。 筑:捣土。8
译文: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真的)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生长茂盛啊,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使它依照本性生长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平均,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捣土要紧实。
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shì)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fán)之也。
5.既然已:已经种完了。既,已经。 然:这样。 顾,照看。 莳:栽种。
6.若子:像对待孩子那样。 置,放下。 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得:得以(发展)。
7.害:妨害。 硕茂:使……硕大,使……茂盛。 抑耗其实:损伤它的果实。
8.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早:使……早。蕃: 使……多
译文:已经这样完成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照看它,离开后就不再去照看它。栽种时要像对待孩子那样(细心呵护),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损伤它的果实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
1. 然:这样,代词 拳:拳曲,伸展不开。 土
2.易:土换成了新的。 易更换。
3.若…则…:不是…就是…。 焉:语气词。
4.苟:假如。 反是者:与此相反的人。
5.恩:宠爱。 勤:(次数)多;经常。 旦: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译文: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新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是又养护太过,担心它太过分了。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
4.甚者:更严重的。 爪,指甲,用作动词,用指甲抠、掐。 肤,指树皮。
5.生枯,生死。 疏密:指土的松紧。 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6.以:用在状语与动词之间,表示修饰,不译。 离:背离。
7.其实:这实际上
不我若:宾语前置,不如我,比不上我。 若,及,赶得上,动词。
8.吾又何能为哉:“吾又能为何哉!”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
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更严重的,用指甲划破树皮来察看它是活着还是枯死了,动摇树根看土捣得实不实,这样就一天天背离了树木的天性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然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种树)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我又哪里能有什么别的特殊本领呢)”
1.“顺其自然”是否就意味着放任自流,撒手不管 请大家从课文中找到根据。
答:郭橐驼在种树时能做到“顺其自然”,但并不是放任自流。
他在种的时候是非常小心谨慎的,“其莳也若子”;种好之后,他才撒手不管,文中“其置也若弃”说明了这一点。顺其自然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该放手时才放手。
2.对于种树,郭橐驼和他植者的做法、态度有什么区别?
郭橐驼 他植者
道
术 移植:
管理:
结果
角度
种树之道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
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正
反
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
若不过焉则不及。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根本
木之性日以离、
害之仇之、不我若
无
对比论证
其置也若弃:勿动勿虑,去不复顾,不害其长,不耗其实
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句式富于变化。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文章显得错落有致。“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用押韵的辞句,使重点突出。从介绍橐驼的种树经验上可以看出,柳宗元的观点同老庄思想还是有差别的。
柳是儒、道两家思想的结合,他并不主张一味听之任之的消极的“顺乎自然”,而是主张在掌握事物内部发展规律下的积极的适应自然。他要求所有的种树人都能做到认识树木的天性,即懂得如何适应树木生长规律去种树。把种树的道理从正反两面讲清楚以后,文章自然就过渡到“养民”。
木之性(理论说明)
种植方法(实践总结)
顺其自然(议论)
他植者违反(反面申述)
种树之术,并不高深
(自谦明理)
总
述
能
顺
木
之
天
以
致
其
性
分
述
对比
映衬
第三段结构示意图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zhǎng)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译文: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移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做官的人喜好多发政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但到头来给他们造成了灾难。
1.道:指种树的经验。 官理:做官治民。 理,治。唐人避高宗李治名讳,改“治”为“理”。
2.长人者:做官的。长,统治、治理。 指当官治民的地方官。
大县的长官称“令”,小县的长官称“长”。人,民。
3.好烦其令:喜好多发政令。烦,繁多/使繁多。
4.若,好像。
5.卒以祸:省略句,以祸(民)结束。或者:而卒以(之)祸民。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译文:从早到晚,那些小吏(都)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早地煮茧抽丝,早早地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养好你们的鸡和猪(家禽牲畜)。'
6.旦暮:一天到晚。 勖尔植:勉励你们种植。 勖,勉励。
7.获:收割。
缫: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8.而,你们的。 绪,丝头。 缕:线。
9.字:养育。 遂:成、养好。
字:①<动>生育;养育,抚育。
②教育;教化。 以至德字黔首
③抚爱;爱护。 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是不慈。
④旧时称女子许配,出嫁。 以女字之;待字闺中。
文本解读
在写官吏的行为“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时,作者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铺陈手法。写“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多个动词,把官吏们来乡,闹得鸡犬不宁的画面描绘得淋漓尽致。同时,一连串短促的排比句,把官吏们神气活现的情景写得几乎可见可闻。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sūn)饔(yōng)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1.木:这里指木梆。 吾小人:我们小民。
2.飧,晚饭。饔,早饭。
3.以:来,连词。 劳:慰劳。
4.且:尚且。
蕃,使繁盛。 安:使…安顿。 性:生命,这里指生活。
5.何以:“以何” ,靠什么。宾语前置。
译文:一会儿打鼓聚拢乡民,一会儿敲梆子召集大家。我们小民停止吃饭来慰劳官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人口增多、生活安定呢?
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
7.故病且怠:所以困苦并且疲倦。病,困苦。
8.若是:像这样。 业:从事的。 其:大概。 类:相似。
9.善:好。 术:治理百姓的方法。
养人:养民,唐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民”为“人”。
10.传:记载。 以为:以(之)为,把它作为。 戒:鉴戒。
译文:所以我们困苦并且疲倦。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的官,与干我这一行的人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问的人说:"啊,不也是很好吗!我问种树的方法,得到了治民的方法。”(于是)记载这件事(把它)作为官吏们的鉴戒。
1.【殆】
①危险。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我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
②几乎,差不多。例1、且燕处秦革灭殆尽之际。例2、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③副词,表推测,大概,恐怕。例1、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例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豫国事,殆过矣。”(广东卷)
(章献太后)告诉李迪说:“你先前不想让我参与国家政事,(现在看)大概是你错了!”
④通怠
2.【迨】①及,到,等到。例1、迨诸父异爨。
②乘,趁着。请迨其未必陈而击之。(未必陈,没有完全摆好阵势。)
③通殆
3.【绐】欺骗,哄骗。例1、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②通殆
4.【怠】①疲倦,疲乏。及其怠而踬也。(直到它疲倦不堪而摔到了。)
②懒惰,懈怠。(卫)灵公老,怠于政,不用孔子。
③怠慢,轻慢。守卒皆怠炎。(炎,人名。)
做法 结果 实质 手法
种 树 误 区 种树 培育
根拳而土易 旦视而暮抚 旦视暮抚 已去复顾 爪其皮肤 摇其根本
理 民 误 区 其言 其行
木性日以离
勤虑害树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繁政扰民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种树”和“治人”有何相似之处?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无以蕃生安性,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病且怠
柳宗元
为政特点:
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颁布政令: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耕织养殖,重视教育
督促执行:
顺其自然,宁静无为
百姓生活: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按照时令,春耕秋收。
旦暮吏来而呼
鸣鼓而聚
击木而召
文本解读
本文把种树之道移之官理,“种树”和“理民”有何相通之处?(表现、结果、共同点)
他植者 官 吏
行为描述
结果
相似之处
结论
根拳,土易,培不当 ,旦视暮抚,已去复顾/爪其皮肤,摇其本
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击木而召
木性日以离
无以蕃吾生安吾性,病且怠
勤虑害树
繁政扰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由此及彼 类比说理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当官治民应该怎样做呢? 思考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
本文是一篇寓言式的传记。作者借郭囊驼之口,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给百姓带来的灾祸,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探究:柳宗元的为政思想
这篇文章题目虽称为“传”,但并非是一般的人物传记。文章以老庄学派的无为而治,顺乎自然的思想为出发点,借郭橐驼之口,由种树的经验说到为官治民的道理,说明封建统治阶级有时打着爱民、忧民或恤民的幌子,却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仍旧民不聊生。这种思想实际上就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的老庄思想的具体反映。
唐代从安史之乱以后,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只有休养生息,才能恢复元气。如果封建统治者仍借行政命令瞎指挥,使老百姓疲于奔命,或者以行“惠政”为名,广大人民既要送往迎来、应酬官吏;又不得不劳神伤财以应付统治者摊派的任务,这只能使人民增加财物负担和精神痛苦。
第四、五段揭出本文主旨——吾问养树,得养人术。
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相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先简要概括“养人”“不善”:“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遥相呼应。
接着用铺陈手法,描述官吏烦政扰民的种种表现,刻画地入木三分。
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百姓劳作,一连用了七个短句构成排比,被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作者最后画龙点睛,以“问者”的口吻点出“养人术”三字,这个“养”字很重要。
可见使天下长治久安,不仅要“治民”,更重要的是“养民”,要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在元气大伤后得到喘息恢复的机会。
——这才是柳宗元的为政思想。
作者怎么会从“养树”联想到“养人”?
写作背景:在天宝十四载(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后,虽出现过“永贞改革”、“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不过昙花一现,作为中晚唐政治痼疾的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相争(后演变为宦官、朝官之争,宦官、藩镇之争)却愈演愈烈,民不聊生。
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由此可知,作者真正意图并不在谈种树,而在谈“养人”,抨击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古代中国文人向帝王或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本文主旨是讲顺民之性以养民治道,但文章却不是从理论上辨证,而是巧妙地通过给郭橐驼立传,巧妙地把“养树”与“养民”联系起来,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苛政繁令对百姓的骚扰侵害。
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意图:警示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宽简为政,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让他们休养生息,安居乐业,以维持承平之世。
文本梳理
委婉 含蓄
种树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对比
治民
现实:官吏烦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其民
类 比
种树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
违反木之天性,勤虑害树
治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
委
婉
含
蓄
结 构:
感谢观看
《种树郭橐驼传》
不抬杠,不对人,而是坦然接受,顺天意,他种树的顺天意与为人的顺天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可以适用人生的各个层面,比如给孩子报补习班;找工作,这样的文章值得一读再读。
1.本文中,郭橐驼种树移栽易活的特点揭示了一个平凡却实际很难做到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本欲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筑欲密”,既概括了树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3.本文中违背了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_________________”,因此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矣”。
4.“勿动勿虑,去不复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郭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5.本文中一般种树的人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关心太过,什么也放不下,结果适得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虽曰忧之,其实仇之”,压抑了甚至扼杀了树的生机。
答: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2. 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3.若不过焉则不及。
4. 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
5. 虽曰爱之,其实害之
6.本文中对“养人”之不善,文章简要用几句话概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与上文“他植者”养树管理之不善相呼应。
7.本文中与养民治国构成类比关系的种树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文章最后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
9.郭橐驼提到做官的喜欢不断发号施令,具体做法:官命促尔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织而缕,_______________,遂而鸡豚。
10.百姓面对命令只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无法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答:6.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
7.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8.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9.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
10.(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