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猜想
押题猜想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1
押题猜想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33
押题猜想三 文言文阅读 64
押题猜想四 诗歌鉴赏 87
押题猜想五 名句默写 103
押题猜想六 语言运用 111
押题猜想七 写作 133
押题猜想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福建舰”是继“辽宁舰”与“山东舰”之后,中国拥有的第三艘航母。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备有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滑跃式起飞方式,电磁弹射可以让战斗机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还可以满足大到运输机、预警机,小到无人机等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由于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高,此前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因此,“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摘编自乐水《“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
材料二:
电磁推进技术的原理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人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人们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由于受相关研究领域技术的影响,上述模型的性能距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0年代以后,超大功率脉冲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磁发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78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等人用550MJ的单极发电机作为电源,采用等离子体电枢在5m长的导轨炮上把3g重的聚碳酸脂弹丸加速到了5.9km/s的初速度。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用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由此也将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美国海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研制航母舰载电磁弹射器模型,2013年10月11日,全球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美军“福特”号航母下水。
(摘编自《新航母福建舰中的“大亮点”》)
材料三:
目前,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是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实现起飞,其主要应用于轻型航母上,如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海鸥”舰载机。
滑跃起飞方式是采用航母舰舷部的上翘甲板结合舰载机发动机的推力实现起飞,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维护方便、节约淡水。但滑跃起飞的飞机,不仅起飞重量小导致滞空时间短,还有一个致命缺陷是不能部署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直接影响航母的作战他力。
弹射起飞方式是利用飞行甲板上布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推力来达到舰载机的离舰起飞速度。弹射起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另一种是电磁弹射起飞。
蒸汽弹射起飞的原理是使用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弹射出去。蒸汽弹射器体积庞大,工作时要消耗大量蒸汽,淡水浪费严重,只有约6%的蒸汽被利用。为了制造和输送蒸汽,航母要备有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锅炉和无数的管线,工作维护量惊人。此外,蒸汽弹射器的缺陷在于其弹射力度太大而无法弹射无人机——现役的无人机因为重量过轻,在弹射时会被扯碎。
电磁弹射起飞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是新一代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与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具有容积小、对舰上辅助系统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轻、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廉等优点,而且电磁弹射器的弹射力度可控,可以弹射无人机,相比传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的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共体积和重量都要小得多,更小的空间意味着其操作人员也可以更为精简,同时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同样的时间内,起飞和降落的舰载机数量更多,这就大大提升了航母的连续作战能力,其次,电磁弹射系统迎合了未来航母的发展趋势从长远看,无人机航母已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蒸汽弹射装置并不能很好地适配各种吨位的无人机,而电磁弹射系统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电磁弹射起飞方式虽然优势明显,但是与蒸汽弹射相比,它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虽然美国海军的“福特”级航母采用了该技术,但是“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故障频发,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正常作战能力。中国能够攻克这一关键技术,说明“福建舰”的技术世界领先。“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电磁弹射器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直接促成了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方式转变为电磁弹射起飞方式,越过了蒸汽弹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弯道超车般地追上了美国海军的发展脚步。
作为中国第一艘平直甲板的大型航母,“福建舰”只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开始,在掌握了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后,中国未来核动力航母的研发肯定会提上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还将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这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摘编自沈羡云《中国航母“福建舰”新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滋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B.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式、滑跃式和弹射式等起飞方式。英国“伊丽莎白”级航母的“海鸥”舰载机采用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起飞。
C.电磁弹射器系统占用的空间小,而且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射飞机。“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使用电力推动战机起飞,直接促成了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方式转变为电磁弹射起飞方式。
D.电磁弹射起飞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是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新方式,但技术难度大。美国2013年下水的“福特”级航母因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故障频发,目前没有作战能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所采用的科技亮点。该航母的顺利下水,标示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B.材料二简单梳理了电磁推进技术的发展脉络。在19世纪,人们虽然相继研制出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这些模型的性能距离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C.材料三列举了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主要起飞方式,并对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突出了电磁弹射系统和阻拦系统的优点。
D.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很高,但是中国和美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我们相信,中国海军还会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4.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母“福建舰”的新科技特点。
5.有网友认为:“‘福建舰’造价不菲,国家花那么多钱发展航母,还不如去改善民生”。请结合文中材料对上述说法进行点评,拟出评论要点。
【答案】1.D 2.C 3.C
4.①排水量大,拥有大吨位舰体建造技术;②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③配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起飞。
0.①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但发展民生与发展航母并不矛盾。建造航母意义重大。“福建舰”顺利下水意义非凡,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标志了中国已掌握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大大增强了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②发展航母有必要。因为中国当前的海军实力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需要之间尚存差距,航母仍然是中国进行海上作战和威慑的战略性力量。
③在发展航母的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发展航母事业,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完善、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超过美国海军的发展水平”说法错误,依据原文“越过了蒸汽弹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弯道超车般地追上了美国海军的发展脚步”可知,是“追上了”,而不是“超过”。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说法错误。依据原文“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可知,该选项省略了“就排水量而言”的前提,扩大了范围。
B.“英国‘伊丽莎白’级航母的‘海鸥’舰载机采用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起飞”说法错误,张冠李戴。原文说的是“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是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实现起飞,其主要应用于轻型航母上,如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海鸥’舰载机”。
D.“目前没有作战能力”说法错误,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故障频发,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正常作战能力”。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并对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突出了电磁弹射系统和阻拦系统的优点”说法错误,无中生有。材料三没有对三种起飞方式进行比较,也没有谈及“阻拦系统”。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可知,中国航母“福建舰”排水量大,拥有大吨位舰体建造技术;
由材料一“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可知,中国航母“福建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
由文中“配备有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可知,中国航母“福建舰”配备了先进的电磁弹射系统,舰载机采用电磁弹射技术起飞。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发展航母和改善民生并不矛盾。保障和改善民 的确是加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这和发展航母并不冲突,建造航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由材料一最后一段“‘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和材料三最后一段“作为中国第一艘平直甲板的大型航母,‘福建舰’只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开始,……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还将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这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可以看出,“福建舰”顺利下水意义非凡,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标志着中国已掌握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大大增强了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发展航母十分必要。由材料三“‘福建舰’只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开始,在掌握了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后,中国未来核动力航母的研发肯定会提上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还将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这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可推断出,中国当前航母发展才刚刚开始,我国的海军实力与维护国家海洋安全的需要之间依然存在差距,航母仍然是中国进行海上作战和威慑的战略性力量,只有大力发展航母,才能更好的保卫海疆安全。
发展航母的同时也能够保障和改善民生。由文中“‘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可知,世界各个国家都在不断积极发展航母事业,因为发展航母可以适应国家防御需要,巩固国家海上实力,提高国家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我国大力发展航母事业,能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世界和平,这样就能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得以提升,促进民生发展。
【押题解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多选择学术论文、新闻类、科普类、传记类、文艺评论类和政论类文章;文体以论述或说明为主;选文非连续文本居多(也有连续文本)内容涉及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前沿理论、革命文化、文化自信等领域;题型为三选择两简答,选择多考核信息筛选、归纳概括、文意推断、理解概念词语、文章论点论据、图文转化等,主观题多考查概括文意、比较侧重点、探究文章内容或文体特征、分析文章脉络或论证结构方法特征以及说明方法等。
【考前秘笈】
1.信息筛选。
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
2. 归纳内容要点。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选择题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概括类主观题要全面准确地抓住文本要点,不缺漏也不滥加。要注意概括是否具有准确的限制。这种限制, 有范围的限制,如“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全体”等;有态度的限制,如“肯定”“可能”等,还有其他如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3. 理解概念。
概念类试题一般要命制一道“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的一项是”的题目,答题时要明确要求判断概念的内涵,然后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概念的内涵要求。
给概念下定义。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是……,……(种差)的(临近属概念)。重点注意,一定要是“临近的属概念”,种差一定要全面,要照顾全文,不要遗漏信息。注意种差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
4. 分析论点和论据。
论据类试题把握与论据相关的四个方面。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
(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重点注意事实的。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
(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5. 分析文章脉络或论证特征。
作答此类试题要明确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三种:
并列式:
(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
对照式:
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
层进式(递进式)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往往围绕筛选信息的正误进行。
6. 探究类试题。
牢记共同话题。非连续性文本几则材料既然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么在探究材料的个性时,时刻不要忘记其共性,那些看似讲述不同主题的材料,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考生在进行分析比较时,需要找出它们的共性。
筛选整合信息的两个原则。由于把握文本内容类试题答题区间广,有时甚至包括文本的全部材料,考生在解答时应把握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多则材料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的,其中每则材料的多个段落也是在逻辑上紧密相连的;二是每则材料乃至每个段落是各有其角度和侧重点的。
材料对照研读式探究,一般为用文中的观点分析解释文外的文外的事例或他人的观点,答题时注意先明确事例的要点,然后用材料中的观点解读。
7. 比较类试题。
强化角度意识。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特别注意每则材料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快速准确地寻找到答题区间。根据答题区间来组织答案,从而做到答案重点突出、角度清晰全面。
寻找、发现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见方法。①注意文章中表示内容侧重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和语句,如指示代词、顺序词、范围(时间、空间)词、类别词、关联词等,区别不同内容的重点。②找出关键句、中心旬,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要点。
8. 图表类试题。
分析框架图
分析框架图正误的题目给出的框架图一般为关系图或流程图,关系图一般为材料提供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文章的结构层次;流程图为材料所述事件的流程。“关系图”经常采用要素遗漏或和材料内容不对应的方式设错,答题时注意“要素全面”“复述材料准确”“关系清晰”。
分析统计图
(1)掌握读图的方法。(1)关注表头、标注、图例,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注意两种统计图混搭一起的现象;(2)注意极值和图像的趋势变化,对图表纵向分析;(3)注意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进行横向比较。(4)明确题干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中找到限定区间的数据。
(2)注意描写图表信息的词语的确切含意。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之前是降低/升高)、反弹、负增长(减少)、回正、失衡(相对于平稳而言)、平稳、递增(减)、稳重有升/降(整体是升/降的,但幅度不大)、追赶势头、持续上涨、相差悬殊、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强劲、井喷式、急剧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表述对象的限制的有:均、同步、每(年、月)、逐(年)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以上对象的变化数据。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 根据图表内容进行相应的推断答题时注意两点,第一是表述用词的分寸,重点关注表意绝对的词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
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 “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一成熟的甲骨文 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
(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材料二:
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遣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在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促进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的出现。
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玉琮、玉璧等重器的考古发现,成为夏鼐先生所命名的良渚文化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产方式的有力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不过,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
B.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独尊时代,这个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对整体遗址群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D.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
B.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
C.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
D.《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梳理。
5.请结合材料,谈谈“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答案】1.B 2.D 3.C
4.材料一采用总分结构。先总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接着对良渚文明、屈家岭文明等地域性文明以及中原夏文明进行阐述,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
材料二采用分总结构。先谈良渚文明的命名和陆续发现:接着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角度对刘斌的考古工作进行说明:最后就玉架山考古、德清雷甸镇考古等情况总说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
5.①20世纪30年代,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址被发现;
②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更多良渚遗址特别是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③2007年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④临平茅山遗址大面积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说明良渚已具备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
⑤玉架山考古现场环壕内的良渚从早起到晚期的墓葬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
⑥德清雷甸镇发现的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果不当。材料一第三段中说的是“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选项将一部分果变成了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将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错误。原文的表述是“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故选项的表述曲解文意。
B.“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逻辑错误,“中原夏文明”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不是承续关系,材料一第五段中说的是“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
C.“刘斌……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错误。从原文“刘斌他们……,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来看,“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并不是刘斌一个人的发现。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
C.“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错误。从原文“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来看,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首先,要指出文章的结构类型:其次,要分析文章的主要论证过程,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还要厘清作者的逻辑思路,即先后之间的逻辑关系。
材料一:
由“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可知,先概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引出对中华文明的重要因素的探讨:
由“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可知,接着按时间顺序分别解说作为第一个国家文明的良渚文明、作为地域性文明的屈家岭文明等以及“独尊”的中原夏文明,并从政治思想和经济方面对初生的中华文明进行解读;
由“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可知,最后阐述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以及汉字系统的诞生。
很显然材料一属于总分的结构。
材料二:
由“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可知,先谈良渚文明的命名和陆续发现;
由“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可知,接着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角度对刘斌的考古工作进行说明;
由“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可知,最后就玉架山考古、德清雷甸镇考古等情况水到渠成地说明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整体上属于分总结构。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该题要求考生对“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进行归纳概括,实际上是要求梳理良渚古城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条件,这需要考生从材料二中筛选出与良渚古城的考古历程相关的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整合,这既需要既分门别类,又要兼顾时间线索。
由“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遣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可知,20世纪30年代,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遗址被发现;
由“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可知,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更多良渚遗址特别是玉器的发现,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由“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可知,2007年300万平方米良渚古城的发现,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由“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可知,临平茅山遗址大面积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说明良渚已具备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
由“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可知,玉架山考古现场环壕内的良渚从早起到晚期的墓葬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
由“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可知,德清雷甸镇发现的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只有真正理解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生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秩序是一个永恒追求。农耕和游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彼此有着强烈的冲突和互补。资源互换,通常有抢夺、贸易这两种方式。如果抢夺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就会越来越多。长城的修筑,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游牧民族在长城外面放牧,二者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来进行贸易。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时,垒起坚固的城墙,封闭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传承发展才能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的。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长城内外,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的发展,也应当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造福社会 首先,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如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能够因为长城保护和利用而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艰难、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
材料二: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创造力,是世界历史文化奇迹。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上下两千余年,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要想研究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一些问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 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不研究长城文化。研究长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其内蕴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今天,我们既要努力打造夯实新时代的绿色长城,又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小康社会筑稳保障长城;既要着眼实现强军梦,为民族复兴筑牢钢铁长城,又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长城,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宋圭武《研究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筑长城为华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构建了良好的秩序,进而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B.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必将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
C.从时、空角度看,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D.中华民族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格局,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B.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修缮长城是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
C.推进长城保护形势不断向好,除了思想重视和主观努力,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长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应当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
8.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唐·汪遵《咏长城》)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家书》)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唐·陆畅《题悟公禅堂》)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9.材料二作者宋圭武先生认为,“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长城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答案】6.D 7.B 8.A
9.①长城作为纽带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②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③围绕长城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
10.①积极推广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②培养专业人员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呼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③把长城旅游做实,讲好长城故事,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理解错误。依据原文“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等内容可知,“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应该只是“有的人”认为的,而不是“世人”都认为中国人封闭、保守。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这意味着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无中生有。依据原文“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等内容可知,文章只是说“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但并不是说“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只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即可。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依据原文“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等内容可知,“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应该是与“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相关联。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说的是秦朝修筑的长城比铁还牢固,使得“蕃戎(当时北方的匈奴等少数民族)”全都无法越过临洮,该诗句说明的是“生存和安全”的问题,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说的是万里长城今天还在,但是当初命令修建长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意在劝人心胸宽广,不要争一时之长短。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说的是出家已经十三年了,家乡应在长城附近。该诗句只是叙述了一个事实,和“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没有关系,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说的是我白白的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感叹时光流逝,壮志难酬的感叹。不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可知,长城作为南北民族分界线的同时又是南北民族的联系纽带,正是长城的存在,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其次,依据原文“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等内容可知,长城的存在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与发展。
最后,依据原文“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等内容可知,以长城为中心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
1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首先,依据原文“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以长城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推广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华文明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
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专业人员的身份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并且积极呼吁社会力量的参与与支持。
最后,依据原文“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等内容可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把长城旅游做实,讲好长城故事,挖掘长城的文化内涵,以此来“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
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
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
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
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
(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
材料二:
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
袁小圆
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
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
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东汉郑玄说:“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古人眼见的具象,称作“采”;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由此就不难明白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这就是色的由来。
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
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黄鹂鸟的身影翩翩,杜甫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大好春光。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
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文化之美。如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屏风中的苏梅和紫茎,多可以在诗中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娴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
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
(资料来源:豆瓣读书,有删改)
【注】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
1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
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
C.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
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
1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
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
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
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
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
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1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
我骑良马过世间
溜达市井和大川
眼中颜色翻波澜
天地呈现出五官
青白黄赤黑 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 织出山与水
千红万紫顺东风
雨过千峰泼黛浓
青风渡金风玉露
地有盛色天有虹
梅红、鞠衣、松花、丁香
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
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
伽罗、浅云、月白、绿沉
天缥、黄丹、米汤娇
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
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
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
杨妃、青骊、银朱、松石
霁红、岱赭、凝夜紫、
海天霞、远山黛
色彩有万千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
【答案】11.A 12.D 13.A
14.材料一侧重阐述“色(色彩)”内涵的发展历程;材料二侧重介绍这本色谱画册主要内容和带给读者的收获。原因:材料一是陈鲁南为其研究成果所写的序言,意在向读者交代对本书核心概念的认知历程;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他人著作写的书评,意在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这本书。
15.来源:传统文化色来自天地之大美(天地万物),来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特点: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名称生疏又浪漫;影响:传统文化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称赞、探索、传承和弘扬。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其实是”以偏概全,根据材料一“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可知是“多以……为主”。
C.“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错误,根据“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可知。
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强加因果,根据“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可知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无中生有,材料二是说“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B.偷换概念,根据材料二第二段“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可知是“中国传统美学”,不是“中华民族”。
C.“故宫建筑和文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错误,根据“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可知“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的是出现在古画和古代器物中的颜色的名字。
故选D。
1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B.“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错误。材料一认为色彩来源于对光的感知,材料二认为色彩源于对自然的模仿,材料二“天垂象而圣人则之”意思是上天显示各种天象,圣人就要效仿它们。
C.“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错误,材料二认为可以以“古画、古诗、古物”来认知。
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以偏概全,材料一没有呼吁。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材料一“‘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侧重阐述“色(色彩)”内涵的发展历程;材料二“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侧重介绍这本色谱画册主要内容和带给读者的收获。
原因:材料一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是陈鲁南为其研究成果所写的序言,意在向读者交代对本书核心概念的认知历程;材料二题目是“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结合注释可知,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意在吸引读者关注和阅读这本书。
1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来源:结合“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可知,传统文化色来自天地之大美(天地万物),来自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特点:结合“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色彩丰富,种类繁多,名称生疏又浪漫。
影响:结合“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可知,传统文化色彩对后世影响深远,值得称赞、探索、传承和弘扬。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8.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19.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20.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6.C 17.D 18.A
19.文章学是讲文章艺术的,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为根本目的,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的一门学问。
20.①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②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文章烂兮”意思是“花纹色彩简直灿若霞辉”,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其他三项意思是“作品”,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给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结合“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等内容可知文章学是一门学问。
结合第二段中“追求”“根本目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等词语可以提取出关键句“文论追求文章艺术”“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据此整合信息,删除重复信息,组成“文章学是一门……的学问”的句子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目前分类有200余种”“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可知,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
结合“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可知,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结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可知,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
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
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
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
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
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
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
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一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
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
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
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 )
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
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
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
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
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
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
2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
2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⑤一⑧段具体分析。
【答案】21.B 22.B 23.A
24.①第一段采用了记叙和描写的方式,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描写了火星的地形地貌,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
②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
③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是山峰吗?”等引人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25.①说明内容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反照率特征”等术语专业,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命明原理叙述清晰准确。
②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以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
③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采用了分类别、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
④说明语言严密准确:“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
【解析】
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错误。由原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可知,“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于文无据。
C.“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错误。由原文“I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可知,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命名原则,不可以被“不断创新和突破”。
D.“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可知,就近原则”不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的命名。
故选B。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临淄的人口超过了10万,IAU命名原则包括“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错误。由原文“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可知,火星地形不仅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
故选A。
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对文章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原文“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可知,文章第一段记叙了祝融号第一次着陆工作的有趣过程。“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可知,这是对火星的地形地貌的描写,形象生动,鲜活有趣,极富画面感。
由原文“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可知,本处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将祝融号的工作状态做拟人化描写,生动有趣。
由原文“是山峰吗?”“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可知,文本向读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由原文“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可知,这里提到了专业术语“反照率特征”;由原文“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可知,IAU为火星地形命名的历史事实清晰。第⑤段说到反照率特征名称命名原理,第⑦段说到对环形坑命名的原理,第⑧段说到对谷进行命名的原理。所以命明原理叙述清晰准确。
第⑤段说到用早期天文学家的名字命名来说明反照率特征,而随着天空时代的到来,开始给环形坑、谷以及及其它地形的命名原则,所以这一部分是按照时间先后的顺序以及地形分布广泛程度由大到小的顺序逐一说明的,说明顺序清晰有条理。
由原文“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可知,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由原文“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所以这一部分综合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由原文“长约1700公里的”“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可知,“约”“较少”等词汇的使用使文章严密准确,令人信服。
押题猜想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2023年高考语文终极押题猜想
押题猜想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1
押题猜想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23
押题猜想三 文言文阅读 43
押题猜想四 诗歌鉴赏 53
押题猜想五 名句默写 61
押题猜想六 语言运用 66
押题猜想七 写作 78
押题猜想一 信息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6月17日,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航空母舰“福建舰”在江南造船厂顺利下水。“福建舰”是继“辽宁舰”与“山东舰”之后,中国拥有的第三艘航母。其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备有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就排水量而言,“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兹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相较于传统的滑跃式起飞方式,电磁弹射可以让战斗机满载燃料和弹药起飞,还可以满足大到运输机、预警机,小到无人机等各类机型在航母上的起飞条件。由于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高,此前只有美国掌握了这项技术,因此,“福建舰”的下水无疑掀开了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新篇章。
(摘编自乐水《“福建舰”下水掀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新篇章》)
材料二:
电磁推进技术的原理早在19世纪初就已有人提出,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研究,人们相继研制出了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由于受相关研究领域技术的影响,上述模型的性能距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70年代以后,超大功率脉冲技术和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磁发射技术有了重大突破:1978年澳大利亚的马歇尔等人用550MJ的单极发电机作为电源,采用等离子体电枢在5m长的导轨炮上把3g重的聚碳酸脂弹丸加速到了5.9km/s的初速度。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证明了用电磁力把较重的弹丸推进到高速的可能性,由此也将电磁发射技术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1988年美国海军与卡曼航空航天公司联合研制航母舰载电磁弹射器模型,2013年10月11日,全球第一艘装备电磁弹射器的美军“福特”号航母下水。
(摘编自《新航母福建舰中的“大亮点”》)
材料三:
目前,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滑跃起飞和弹射起飞等。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是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实现起飞,其主要应用于轻型航母上,如英国“无敌”级轻型航母的“海鸥”舰载机。
滑跃起飞方式是采用航母舰舷部的上翘甲板结合舰载机发动机的推力实现起飞,其优点是技术简单、维护方便、节约淡水。但滑跃起飞的飞机,不仅起飞重量小导致滞空时间短,还有一个致命缺陷是不能部署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直接影响航母的作战他力。
弹射起飞方式是利用飞行甲板上布置的弹射装置,在一定行程内对舰载机施加推力来达到舰载机的离舰起飞速度。弹射起飞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蒸汽弹射起飞,另一种是电磁弹射起飞。
蒸汽弹射起飞的原理是使用高压蒸汽推动活塞带动弹射轨道上的滑块,把与之相连的舰载机弹射出去。蒸汽弹射器体积庞大,工作时要消耗大量蒸汽,淡水浪费严重,只有约6%的蒸汽被利用。为了制造和输送蒸汽,航母要备有海水淡化装置、大型锅炉和无数的管线,工作维护量惊人。此外,蒸汽弹射器的缺陷在于其弹射力度太大而无法弹射无人机——现役的无人机因为重量过轻,在弹射时会被扯碎。
电磁弹射起飞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是新一代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方式。与传统的蒸汽弹射器相比,电磁弹射器具有容积小、对舰上辅助系统要求低、效率高、重量轻、运行和维护费用低廉等优点,而且电磁弹射器的弹射力度可控,可以弹射无人机,相比传统的蒸汽弹射,电磁弹射的优点十分明显。首先,共体积和重量都要小得多,更小的空间意味着其操作人员也可以更为精简,同时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在同样的时间内,起飞和降落的舰载机数量更多,这就大大提升了航母的连续作战能力,其次,电磁弹射系统迎合了未来航母的发展趋势从长远看,无人机航母已经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蒸汽弹射装置并不能很好地适配各种吨位的无人机,而电磁弹射系统则能解决这个问题。
电磁弹射起飞方式虽然优势明显,但是与蒸汽弹射相比,它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虽然美国海军的“福特”级航母采用了该技术,但是“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故障频发,直到现在也没有形成正常作战能力。中国能够攻克这一关键技术,说明“福建舰”的技术世界领先。“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中国的电磁弹射器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直接促成了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方式转变为电磁弹射起飞方式,越过了蒸汽弹射,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弯道超车般地追上了美国海军的发展脚步。
作为中国第一艘平直甲板的大型航母,“福建舰”只是中国航母发展的开始,在掌握了大型常规动力航母的完整技术后,中国未来核动力航母的研发肯定会提上日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海军还将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这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摘编自沈羡云《中国航母“福建舰”新科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福建舰”仅次于美国的“福特”级和“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领先于俄罗斯的“库滋涅佐夫”号、英国的“伊丽莎白”级和法国的“戴高乐”号核动力航母,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头号常规动力航母。
B.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主要有垂直/短距滑跑式、滑跃式和弹射式等起飞方式。英国“伊丽莎白”级航母的“海鸥”舰载机采用垂直/短距滑跑起飞方式,利用舰载机发动机推力矢量的控制起飞。
C.电磁弹射器系统占用的空间小,而且能以更高的速度发射飞机。“福建舰”在国内首次应用了电磁弹射技术,使用电力推动战机起飞,直接促成了中国航母从滑跃起飞方式转变为电磁弹射起飞方式。
D.电磁弹射起飞是采用电磁的能量来推动被弹射的物体向外运动,是航母舰载机的起飞新方式,但技术难度大。美国2013年下水的“福特”级航母因电磁弹射阻拦系统故障频发,目前没有作战能力。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列举了由中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福建舰”所采用的科技亮点。该航母的顺利下水,标示着中国海军航母发展和远洋作战的水平达到了新高度。
B.材料二简单梳理了电磁推进技术的发展脉络。在19世纪,人们虽然相继研制出各种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发射装置或模型,但这些模型的性能距离工程实用尚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C.材料三列举了国外现役航母固定翼舰载机的主要起飞方式,并对这三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突出了电磁弹射系统和阻拦系统的优点。
D.电磁弹射的研发难度很高,但是中国和美国已经掌握这项技术。我们相信,中国海军还会迎来更加先进的航空母舰,将大大增强中国保卫海疆和维护世界和平的能力。
4.请根据以上相关材料简要概括中国航母“福建舰”的新科技特点。
5.有网友认为:“‘福建舰’造价不菲,国家花那么多钱发展航母,还不如去改善民生”。请结合文中材料对上述说法进行点评,拟出评论要点。
【押题解读】
信息类文本阅读,多选择学术论文、新闻类、科普类、传记类、文艺评论类和政论类文章;文体以论述或说明为主;选文非连续文本居多(也有连续文本)内容涉及科技创新、传统文化、前沿理论、革命文化、文化自信等领域;题型为三选择两简答,选择多考核信息筛选、归纳概括、文意推断、理解概念词语、文章论点论据、图文转化等,主观题多考查概括文意、比较侧重点、探究文章内容或文体特征、分析文章脉络或论证结构方法特征以及说明方法等。
【考前秘笈】
1.信息筛选。
命题的方式一般为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等。主要错误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与文中概念的内涵、外延的细微差别。
2. 归纳内容要点。
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选择题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设错方式一般为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近几年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推断成为一个热点,重点注意无中生有、强拉因果和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混淆。
概括类主观题要全面准确地抓住文本要点,不缺漏也不滥加。要注意概括是否具有准确的限制。这种限制, 有范围的限制,如“个别”“少数”“一些”“许多”“多数”“绝大多数”“全体”等;有态度的限制,如“肯定”“可能”等,还有其他如时间、地点、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3. 理解概念。
概念类试题一般要命制一道“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的一项是”的题目,答题时要明确要求判断概念的内涵,然后判断选项是否符合概念的内涵要求。
给概念下定义。定义的格式是“(被定义概念)是……,……(种差)的(临近属概念)。重点注意,一定要是“临近的属概念”,种差一定要全面,要照顾全文,不要遗漏信息。注意种差之间的先后逻辑顺序。
4. 分析论点和论据。
论据类试题把握与论据相关的四个方面。
(1)辨别论据类型。论据主要分为事实论据(具体事例、概括事实、统计数字、亲身经历等)和道理论据(名人名言、谚语等)。事实论据是从实践上证明论点,道理论据是从理论上证明论点。考生要注意选项对论据类型的判定是否正确,是否有遗漏或增添。
(2)明确各论据证明的论点(分论点)。要关注论据与论点是否对应,重点注意事实的。
(3)论据在使用过程中的限制条件。选项往往故意忽略论据使用的限制条件而设错。
(4)积累常见的论证方法。比如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考生要明确其内涵,要注意选项中比喻类比等形式的论据。
5. 分析文章脉络或论证特征。
作答此类试题要明确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趣味性,权威性,让文章浅显易懂。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对比论证: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
比喻论证: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因果论证:让人弄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有三种:
并列式:
(1)并列分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一——分论点二——分论点三——结论,照应全文)
(2)并列论据:(引论——本论——结论)
对照式:
正反论述:(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反面阐述——结论)
层进式(递进式)
层进式的文章一般有三种格式:
(1)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2)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论证结构,即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三个问题:①是什么,②为什么,③怎么办。
(3)针对某些不好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危害,挖掘其产生根源,指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摆现象——析危害——挖根源——指办法”的格式。
在论述类文本阅读中,考查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往往围绕筛选信息的正误进行。
6. 探究类试题。
牢记共同话题。非连续性文本几则材料既然共同讲述一个主题,那么在探究材料的个性时,时刻不要忘记其共性,那些看似讲述不同主题的材料,其实只是形式不同,而实质是相同的,考生在进行分析比较时,需要找出它们的共性。
筛选整合信息的两个原则。由于把握文本内容类试题答题区间广,有时甚至包括文本的全部材料,考生在解答时应把握住以下两个原则:一是多则材料是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的,其中每则材料的多个段落也是在逻辑上紧密相连的;二是每则材料乃至每个段落是各有其角度和侧重点的。
材料对照研读式探究,一般为用文中的观点分析解释文外的文外的事例或他人的观点,答题时注意先明确事例的要点,然后用材料中的观点解读。
7. 比较类试题。
强化角度意识。对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考生在答题时应该特别注意每则材料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侧重点,以快速准确地寻找到答题区间。根据答题区间来组织答案,从而做到答案重点突出、角度清晰全面。
寻找、发现文本的不同角度的常见方法。①注意文章中表示内容侧重点转换的标志性词语和语句,如指示代词、顺序词、范围(时间、空间)词、类别词、关联词等,区别不同内容的重点。②找出关键句、中心旬,如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前呼后应句等,提取不同文本的要点。
8. 图表类试题。
分析框架图
分析框架图正误的题目给出的框架图一般为关系图或流程图,关系图一般为材料提供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文章的结构层次;流程图为材料所述事件的流程。“关系图”经常采用要素遗漏或和材料内容不对应的方式设错,答题时注意“要素全面”“复述材料准确”“关系清晰”。
分析统计图
(1)掌握读图的方法。(1)关注表头、标注、图例,读懂图表,明确比较分析的对象和内容,尤其注意两种统计图混搭一起的现象;(2)注意极值和图像的趋势变化,对图表纵向分析;(3)注意不同对象之间的差别,进行横向比较。(4)明确题干中要求的比较区间,在图中找到限定区间的数据。
(2)注意描写图表信息的词语的确切含意。主要有上升(上涨)、下降(下滑)、峰值、低谷、回升/回落(之前是降低/升高)、反弹、负增长(减少)、回正、失衡(相对于平稳而言)、平稳、递增(减)、稳重有升/降(整体是升/降的,但幅度不大)、追赶势头、持续上涨、相差悬殊、遥遥领先等。
(3)关注描述对象及图表信息的词语前的修饰限制词语。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大的有:明显、迅猛、强劲、井喷式、急剧等;表示数据差别比较小的有略有、放缓等;对表述对象的限制的有:均、同步、每(年、月)、逐(年)等,这时需要同时关注两个或以上对象的变化数据。
(4)正确判断对图表信息的推断。 根据图表内容进行相应的推断答题时注意两点,第一是表述用词的分寸,重点关注表意绝对的词语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02年春开始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大成果,就是以考古资料实证了“中华文明诞生五千多年”这一历史性结论。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到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各要素及人地关系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财富积累,社会分工日渐复杂,人口数量与聚落不断增加;城市数量日渐增多并出现区域中心城市,都、邑、聚的城乡聚落分层结构形成;少数人占有大量财富并形成权势阶层;包括礼制在内的精神文化不断丰富,出现跨族群跨文化的社会流动。到5300年至5000年前左右,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平原南部,终于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这个地域性国家文明拥有三层城垣环绕的都城、建设在人工高台上的王宫、最早的“太仓”、玉礼系统、制玉制石制陶制漆等国家官营手工业经济系统、观象授时系统、发达的水利系统和农田耕作系统、祭坛式王陵、“国民”精神符号系统甚至早期文字等。其统治区域可能是整个太湖平原地区乃至宁绍平原一带。良渚国家文明延续了大约1000年。
就在良渚文明诞生后不久,长江中游也出现了屈家岭文明,黄河中游出现了陶寺文明、石峁文明、河南龙山文明,淮河流域和济水流域出现了大汶口文明、山东龙山文明等地域性文明。这些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既是各个地域文化连续万年发展的结果,也是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中创造而成的。
初生的中华文明保存着血缘与地缘的有机结合,构建了“家国一体”“法祖尊贤”的最初形态,通过天文观测和农时季节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天人合一”“敬天礼神”的思维模式,通过族群内部分工和协调奠定了“仁政德治”“民惟邦本”的政治思想,通过跨族群跨文明互动与交流生成了“协和万邦”、多样共生的文明间和平交往的理念;在经济方面,形成了由国家控制的农业、高技术和官营手工业,即最初的“公田”“工商食官”体制及公共水利工程形态等。我们不否认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但从总体上看,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等的衰亡并不是战争的结果。
在距今4400年前后,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进入衰亡期,而中原夏文明却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属于自己独尊的时代,从蚌埠禹会村、登封王城岗,到新密新砦,再到偃师二里头,一个涉及淮河流域并立足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即后来称为 “天下之中”的地方,建立了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中华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它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考古学家发现的二里头遗址以及二里头文化便是这一文明的具体实证。
从二里头夏都王宫,到偃师商城王宫、安阳洹北商城王宫,其功能布局一脉相承,即左祖庙、右王宫的结构,突出表现了华夏文明“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在此过程中,华夏文明的另一重大成果一成熟的甲骨文 系统亦即后来的汉字系统也在中原诞生。此后,继承夏商文明的西周文明把中华文明带入了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以“封邦建国”和“礼仪文明”为特征的统一国家阶段,这也为日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国家建立开辟了先河。
(摘编自贺云翱《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材料二:
良渚文化,从1936年施昕更发掘良渚镇所在的棋盘坟等遗址,并于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报告《良渚》开始,就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为特征的良渚遣存划归龙山文化的杭州湾区。20世纪50年代,江浙沪一系列相关遗址的发现,证明良渚遗存明显有别于山东龙山文化。夏鼐先生遂于1959年首先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此后在杭州湾和太湖流域陆续发现了许多良渚文化遗址。其中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更发现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说明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
更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余杭长命村西北一处人工堆筑的土山上发现了良渚文化贵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号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达6500克被称为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面各刻画了两个神人兽面纹,线条之精细与表情之神秘令人叹为观止。这座大墓也是迄今发现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级的大墓,因而被称为良渚王之墓。刘斌正是这座大墓的发掘者。他精细的清理工作使我们能够一睹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余杭安溪的瑶山发现了良渚文化的祭坛以及埋葬于祭坛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刘斌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不忘对整体遗址群的全面考察,把宏观和微观巧妙地结合起来。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迁安置而发现了葡萄畈遗址石块垫底的黄土堤,这引起了刘斌的思考与关注,随即于2007年跟踪调查勘探,最终发现了30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着良渚文化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这是继20世纪殷墟之后中国考古界的又一重大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考虑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围一定有相关的配套设施。刘斌他们发现良渚古城之后,一方面对城内外进行细致的调查发掘,另一方面又进行大范围铺网式的调查,不但新发现了上百处遗址,对良渚古城的内外遗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面认识,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发现。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还在临平茅山遗址发现了大面积的水稻田及由6个环壕组成的玉架山环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发现和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是我们认识良渚高度发达的文明社会的基础。在玉架山考古现场,每个环壕内的墓葬从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续1000年,反映了中国古代超稳定的血缘家族社会。近几年又在德清雷甸镇发现了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边的专门化生产方式。至此,一个东方古国的雄伟面貌便呈现在世人面前,良渚已经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考古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
(摘编自严文明《考古是科学也是艺术(序与跋)》,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文明在5500年前左右已经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等方面发展到较高水平,这促进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的出现。
B.中华大地上出现的初期国家文明及其彼此间在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等各种文明要素不断交流提升,使各个地域文化在连续万年中得以发展。
C.江苏吴县(今属苏州)草鞋山和张陵山等地玉琮、玉璧等重器的考古发现,成为夏鼐先生所命名的良渚文化进入中国特有的玉器时代的重要标志。
D.玉架山环壕聚落的发现反映出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社会的超稳定性,而大规模的玉器作坊群的发现则是良渚古城周边专门化生产方式的有力证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华早期文明时代存在暴力、战争、阶级冲突,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早期文明的消亡,不过,良渚文明、屈家岭——石家河文明的衰亡是例外。
B.中原夏文明继中国大多数区域性文明衰亡之后,从龙山文明时代进入独尊时代,这个中国最初的广域性“王国”开启了中国乃至东亚文明的“青铜时代”。
C.刘斌是良渚文化贵族大墓的发掘者,他的考古工作极为精细,同时又对整体遗址群进行全面考察,最终发现了良渚古城和令人震撼的超大型水利工程。
D.良渚古城的发现,将极大地推动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进程和考古学发展,在2019年世界遗产评审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广义的“文明”与“文化”同义,但材料一中所讨论的“文明”是指人类在数百万年发展中最终形成并延续至今的一种高级社会形态和成果。
B.文明的诞生经历过漫长的历程,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学探索,首先是中华文明各要素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等的起源探索。
C.良渚遗址实证了中华五千年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史,大量玉器雕饰精美,上面的纹饰主题神人兽面纹,是良渚先民“仁政德治”政治思想的体现。
D.《乡土中国》中说:“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
4.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不同?请作简要梳理。
5.请结合材料,谈谈“良渚古城遗址理所当然地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只有真正理解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生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秩序是一个永恒追求。农耕和游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彼此有着强烈的冲突和互补。资源互换,通常有抢夺、贸易这两种方式。如果抢夺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就会越来越多。长城的修筑,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游牧民族在长城外面放牧,二者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来进行贸易。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时,垒起坚固的城墙,封闭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传承发展才能走向未来。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呈现出多元一体的格局。这样一种辩证关系,耐人寻味。几千年来,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正是在这样的碰撞、融合中发展进步的。修筑长城,体现了对长城之外生活族群的承认,代表着一种共存共生、融合发展的关系。长城内外,是独立存在、相互依赖的一个整体。长城,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一文化情结的表达。长城的每一块砌砖、每一块垒石上,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和平愿望。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人类的发展,也应当以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城是人类文明的标志。如何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并且造福社会 首先,要把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理清了文化的根、生命的源,爱国就变得自然而然、发自肺腑了。长城,应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其次,要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排除长城险情,保护其完整性、真实性和历史风貌,通过修缮防止墙体继续坍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历史信息。换言之,长城修缮应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长城保护的形势,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但与客观需要相比,我们的重视和努力还远远不够,除了加速培养专业人员,还需要更多社会力量的支持及参与,如让祖祖辈辈生活在长城脚下的农民,能够因为长城保护和利用而受益,过上更好的生活。除此之外,还要把长城旅游做实,把长城故事讲好,尽可能将长城的文化内涵挖掘出来。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很艰难、很繁重,但也迫切需要!
(摘编自董耀会《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新时代意义》)
材料二:
长城,巍峨峻拔,气势磅礴,纵横十万余里,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历史结晶,表现了伟大的民族创造力,是世界历史文化奇迹。长城,穿越时空,历经沧桑,上下两千余年,见证和伴随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要想研究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一些问题,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 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
在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长城成为中华各民族不断碰撞、交流和融合的地带。长城以北,主要是以从事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长城以南,主要以农耕民族为主,二者以长城为纽带,共同创造演绎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长城在进一步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沿河西走廊修筑长城,设置敦煌等河西四郡,汉宣帝又设置西域都护等,这些措施进一步保障了丝路贸易交往的安全,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围绕长城,还产生了数不清的文学艺术作品。有关长城的诗词歌赋、铭记碑文、民间传说、楹联匾额、雕刻建筑等,以它们独特的内容和风格,成为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更加熠熠生辉。
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今天,我们研究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不能不研究长城文化。研究长城文化,更重要的是要弘扬其内蕴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新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长城。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的精神力量。
长城文化极为丰富,而且不断地充实着新的内容和特色。今天,我们既要努力打造夯实新时代的绿色长城,又要勇敢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为小康社会筑稳保障长城;既要着眼实现强军梦,为民族复兴筑牢钢铁长城,又要进一步推进社会公平建设,筑牢社会和谐稳定长城,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工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摘编自宋圭武《研究长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修筑长城为华夏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构建了良好的秩序,进而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
B.在国家层面上积极推广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必将促进长城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走向世界。
C.从时、空角度看,长城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更替和荣辱变迁,也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
D.中华民族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是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给世人留下的封闭、保守的印象。
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城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多元利益平衡基础上的一体利益最大化格局,对当今世界和人类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B.以现状保护和最小干预为原则修缮长城是把长城保护落到实处的重要举措,这意味着长城修缮应当杜绝回砌。
C.推进长城保护形势不断向好,除了思想重视和主观努力,还要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动员社会力量大力参与。
D.长城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历史载体;长城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应当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充实。
8.下列选项中,最符合材料一关于“长城的出现和存在”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唐·汪遵《咏长城》)
B.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清·张英《家书》)
C.临坛付法十三春,家本长城若下人。(唐·陆畅《题悟公禅堂》)
D.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宋·陆游《书愤》)
9.材料二作者宋圭武先生认为,“只有读懂长城,我们才能更深刻地读懂中国”。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长城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10.根据材料内容,结合你的思考,简要说明处在新时代的我们应当如何“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色”字,按照明末闵齐假在《六书通》中的考证,最早的写法,乃是一个人驮着另一个人,仰承其脸色。而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也注解说:“色,颜气也。”也就是说,“色”在中文里,最初的含义,是指人们的脸色。孔夫子讥讽喜欢作秀的人,说:“君子者乎,色庄者乎?”太史公描写秦舞阳的外强中干,说他刺嬴政时“色变振恐”:乃至杜工部盛赞公孙大娘剑舞绝技,说围观群众“观者如山色沮丧”,用的都是“色”字的本义。
这个本义,显然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产物,是人们内在的情绪通过面部肌肉、眉眼口鼻这些物质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结果。现在我们还常说“喜形于色”、“谈癌色变”,仍用的是脸色的意思。
当然,现在说“色”,多以“色彩”这一含义为主,似乎更强调其客观性。科学家们说,什么是色彩呢,就是物体发射或反射的光,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应该有很多人,小时候都曾经拿着三棱镜,去分解阳光的色彩吧。事实上,人类眼睛的特殊构造,可以使我们看到可见光形成的所有色彩。
我们的祖先,虽然没有掌握物理学与人体解剖学的先进知识,无法客观地分析色彩的发生机制,但却敏锐把握到了色彩可能对人产生的影响。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类可能因贪婪和孱弱,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里迷失。
然而世人几乎没有睿智如老子的,所以都听不进老子的话。人说到底是感性的动物,容易依赖感官,也容易沉溺于感官。江淹“见红兰之受露,望青楸之离霜”,离愁别绪更重,作了黯然销魂的千古一叹;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却衬出了大英雄羁旅思乡的寸寸柔肠。色彩,除了构建了美丽的自然,还帮助我们衍生出丰富的情感世界。
而且先人的审美情趣太过丰盛,不仅把山水风光联系到情绪,还又引申到男女。大约是因为面容姣好、身姿窈窕的女子,同五色缤纷的自然一样,可以给人美的感受。“色”,又多了姿色、美色这样的含义。梁惠王召孟子谈心,劈头就是一句“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即把这风流又有些下流的含义,塞进了“色”字里。
看透一切的,还是佛家。佛家说众生是由色、受、想、行、识组合而成的身心,而“色”就是指一切物质的存在。“色”又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是我们所依靠生活的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是我们所感知的外界。
佛家最后凝重地说,色即是空,一切物质的存在都将幻灭,并不值得我们留恋。佛家是出世型的宗教,要求人们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达至心灵的宁静与平和。其实,红尘有红尘的美好,否则,人干嘛要进化出一双可以看到全部色彩的眼睛,倘若如某些生物般只能辨识两色,世界黑白分明,内心岂非更易平静?
所以,既然有了这样幸运的眼睛,不如一同踏上这条逐色之旅,去寻觅这些浅碧轻红、姹紫苍黄在我们的文明中的负担与承载。
(摘编自陈鲁南《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序言》)
材料二:
沉浸在中国的色彩美学里
袁小圆
每个人来到这大千世界,我们的五官会带来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各种不平凡的体验。而眼睛所看到的,除了物体的形状,更迷人的是精彩纷呈的色彩。
我们试图分辨着,更被这些色彩吸引着。中国传统美学所凝萃出的这些色彩,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流传的色彩文化的美好所在。这本书带我们领略了丰富而典雅的中国传统色彩的盛宴,一场视觉的享受。
诚然,许多人对色彩的了解不过是红、黄、蓝、绿这些而已。翻开这本色谱画册,像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对于这些颜色的名字,有些我们很是生疏,例如黄丹,拂紫绵,昌荣,洛神珠;有些又似曾相识:例如桃夭,盈盈,栀子,青鸾,碧落……当它们出现在一幅幅古画中,一件件古代器物中,我们终于仿佛寻觅并且触摸到了它们真正的美。故宫建筑和故宫文物,作为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的连接,使我们更加接近了中国传统色。
说色,其实是说色的名称,或者颜色词。这些表示颜色的名词,构成我们语言和意识中的色彩世界。任何一个颜色词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们都是“象”的表达,初始局限在具象,随后扩展到意象。东汉郑玄说:“性曰采,施曰色。未用谓之采,已用谓之色。”古人眼见的具象,称作“采”;具象经过人的意识加以运用,称作“色”。由此就不难明白明代的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这段话:“霄汉之间云霞异色,阎浮之内花叶殊形。天垂象而圣人则之,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有虞氏岂无所用其心哉?”这就是色的由来。
本书从24节气、72物候、96件手绘故宫文物、384种中国传统色中打捞华夏失落的色彩文化。人们对于颜色的感知度不一,转而用文字描摹出来,便成了文字的艺术。“书承文,美承色”,汉字与色彩的结合,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索。
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色彩数不胜数。“盈盈”,一片桃花映水,辛弃疾说姑娘“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是上元灯会情郎的桃花运使然。“黄栗留”,黄鹂鸟的身影翩翩,杜甫探访武侯祠,正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大好春光。这些美丽季节的色彩,浸染了古风古韵的诗词,为我们增加了无数审美意趣。
那些古文物上的配色,更加丰富地向我们展现了中国传统色的文化之美。如芙蓉石洗中的盈盈、水红,屏风中的苏梅和紫茎,多可以在诗中找到出处。苏梅,出自苏轼《定风波·咏红梅》:“偶作小红桃杏色,娴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苏轼笔下红梅之小红桃杏色,即为苏梅的颜色。
古画、古诗、古物,和这古香古色融为一体,确实是一场不俗的审美体验。人们对于美的东西一向从心底里喜爱。这本色彩之书正可以带着我们去发现,去领略中国古典的美色。伴随着春夏秋冬、花鸟鱼虫、古物字画建筑,我们可以认识更多美妙和不可思议。
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择这样一本书,开启一段奇妙的色彩旅程吧。
(资料来源:豆瓣读书,有删改)
【注】材料二是袁小圆为《中国传统色: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作者:郭浩、李健明)写的书评。
11.根据材料一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中文里,“色”的最初含义指人的脸色,主要指因为情绪变化而产生的面部表情。
B.现在人们说的“色”其实是科学意义上的“色彩”,是人通过视觉对光产生的印象。
C.老子提出了“五色令人目盲”的观点是因为他敏锐地把握到了各种色彩的发生机制。
D.对感官的依赖和沉溺导致智力平平的人无法理解老子的忠告,最终沦为感性的动物。
12.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五官会给人带来各种各样不平凡的体验,但视觉带给人的体验却是最迷人的。
B.中华民族几千年凝萃出来的各种色彩已经足以代表中国传统美学的最精华的部分。
C.故宫建筑和文物连接了古典传统文化和色彩,使人能直接触摸传统色的真正的美。
D.中国传统色系中,与中国古诗词有关的颜色数不胜数,如“盈盈”“黄栗留”等。
1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同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色”的内涵相对单一,主要指色的名称或颜色的词。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色彩的来源是自然,是对五色缤纷的大自然模仿的结果。
C.材料一主张通过古代器物去认知色彩之美,材料二主张拿着三棱镜去感受色彩。
D.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尾都明确呼吁人们通过阅读书籍去体验五彩缤纷的色彩之旅。
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以“色彩”为写作对象,但是侧重点却并不相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15.《满庭芳·国色》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3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创意节目,依托现代视觉艺术,将中国传统色彩的优雅绚烂外化为舞台上的炫酷呈现。请结合材料二和歌词内容,从来源、特点、影响三个角度谈谈你对“传统文化色”的认识。
我骑良马过世间
溜达市井和大川
眼中颜色翻波澜
天地呈现出五官
青白黄赤黑 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 织出山与水
千红万紫顺东风
雨过千峰泼黛浓
青风渡金风玉露
地有盛色天有虹
梅红、鞠衣、松花、丁香
魏尘、绷叶、沧浪、东方亮
胭脂、缙云、福色、苏方、菡萏、黄
伽罗、浅云、月白、绿沉
天缥、黄丹、米汤娇
青金石、琅玕紫、朱颜酡、石绿
半见、魏红、欧碧、无心绿
吉翠、雄黄、玄天、十样锦、朱樱
杨妃、青骊、银朱、松石
霁红、岱赭、凝夜紫、
海天霞、远山黛
色彩有万千
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
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世界文学视野中,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网络文学以青春的姿态奋发向上,展现出成长的蓬勃。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文学网站驻站作者数量多达百万以上,且逐年增长。作品总数已超过2000万部。
在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网络文学创作类型不断细分,创造性发展,持续性改进,用以满足更多读者的多元化需求。网络创作从最先的幻想为主,走向更多分类,目前分类有200余种。在众多的分类当中,孕育了巨大的创造力,成为网络文学旺盛生命力的重要表征。
从网络文学内容生成的发展轨迹看,越来越多的网络作家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更加注重提升创作品质。现实题材创作得到更多重视,更多作者加入现实题材创作中。在理论评论的持续发力下,幻想类、历史类作者在创作中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管网络文学作者素质有高有低,作品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然而随着政府部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网络文学自生成起,自发、自觉地探索,形成了市场化、商业化发展模式。众多文学网站的兴起,汇聚为网络文学行业,并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网络文学从生成之日起,天然具有海外传播的因子。早在2001年,起点中文网的前身“中国玄幻文学协会”开启了中国网络小说海外传播之旅。经过漫长的十几年的探索发展,新时代伊始,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
(摘编自肖惊鸿《网络文学:丰富世界网络文学创造》)
材料二:
“文章”一词在魏晋以前就大量使用,但内涵复杂,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魏晋以后,人们更是广泛地在这个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了。如曹丕《典论·论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文章”专论。据陈书良统计,作为文章学的集大成论著,刘勰的《文心雕龙》共享“文章”一词26处,除了几处表示“典章制度”“德行”意思外,大多表示“文辞、作品的泛称”“文采、声律”,这是在文章学意义上广泛使用“文章”一词了。
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所以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魏晋南北朝文论追求文章艺术,辞采要求漂亮。刘勰《文心雕龙》着书的出发点即探究“为文之用心”(《文心雕龙·序志篇》),即如何写好文章,所以对文章艺术非常重视。刘勰专门设有“丽辞篇”,主张“丽句与深采并流”(《文心雕龙·丽辞篇》),当然这主要是对骈体文的要求。对于其他各式文体,刘勰也强调文采。刘勰又设“章句篇”“练字篇”“附会篇”,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可以说,重视文章艺术是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普遍风气。
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在魏晋以前,《史记》《汉书》等也有不少地方谈及文章,但只是零散的片言只语,不成体系。曹魏以后,出现了专门的文章学论述。曹丕的《典论·论文》可以说是中国文章学史上第一篇专论。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防的《文章缘起》是专门的文章文体学论著。这些专论虽然篇幅不多,但从其所涉内容来看,俨然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至于刘勰的《文心雕龙》更是“体大思精”的文章学巨著,其内容包含文章本体论、文章文体论、文章创作论、文章批评论。哪怕以今天的学术体系标准来衡量,《文心雕龙》也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如果只是曾经出现过,随后销声匿迹,只是昙花一现,那这门学问并没有“立”起来。以《文心雕龙》为代表的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理论,对当时和后世文章创作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宋文章(包括骈体文和散文)的兴盛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文章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分不开。理论上,比如唐宋古文运动讲文道关系,从“文以明道”到“文以载道”,再到“作文害道”,这实际是《文心雕龙》“道术之辨”的延续。清代袁枚说:“唐以前,未有不熟精《文选》理者,不独杜少陵也。韩、柳两家文字,其浓厚处,俱从此出。”(《随园诗话》卷七)刘熙载:“韩文起八代之衰,实集八代之成。”(《艺概·文概》)许涟说:“三唐奥窔,未有不胎息六朝者。”(《六朝文挈原序》)上面三人的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唐代文章成就之所以如此之高,离不开魏晋南北朝文章学的滋养。
(摘编自吴中胜《〈文心雕龙>是中国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网络文学拥有巨大的创造力和潜力,不管是从作者数量还是从作品数量上看,网络文学都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B.中国的网络文学虽然开辟了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但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作者的素质、作品的质量参差不齐等现象。
C.“文章”一词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最初并没有文章学上的意义,就连《文心雕龙》中也依然有“典章制度”等意思。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任昉的《文章缘起》的虽篇幅不多,但从其涉及的内容看,可以算是中国文章学的专门论著。
1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政府部门网络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比如能对其加以管理和引导,还可以进行有关项目扶持。
B.网络文学的发展模式一开始就具有市场化、商业化的特点;网络文学的发展是以文学网站为基础的。
C.文章应当讲求艺术这一观点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受重视,而且在当时是普遍风气。
D.《文心雕龙》体系完整严密,对当时和后世的文章创作影响深远,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
18.下列选项中的“文章”,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的一项是( )
A.青黄杂糅,文章烂兮。(《楚辞·九章·橘颂》)
B.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
C.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陆游)
D.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李白)
19.请结合材料二第二段内容给文章学下定义。
20.网络文学如何才能成为“一门学问”?请结合材料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答案】16.C 17.D 18.A
19.文章学是讲文章艺术的,以探讨如何写好文章为根本目的,研究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的一门学问。
20.①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②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解析】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中”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直到司马迁的《史记》才首次在文章学意义上使用“文章’一词”。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1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是文章学成立的标志”说法不当,文中说的是“是当之无愧的体系完整严密的文章学理论著作”。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文章烂兮”意思是“花纹色彩简直灿若霞辉”,不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其他三项意思是“作品”,属于文章学意义上的“文章”。
故选A。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给重要概念下定义的能力。
结合“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等内容可知文章学是一门学问。
结合第二段中“追求”“根本目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等词语可以提取出关键句“文论追求文章艺术”“文章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探讨如何写好文章”“讲文章艺术是文章学的根本要义”“专门探讨文章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等方面的技巧问题”,据此整合信息,删除重复信息,组成“文章学是一门……的学问”的句子即可。
2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中国的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目前分类有200余种”“相关文学团体发挥了强有力的引领作用,网络文学逐渐向主流化、经典化迈进,并以其广泛的传播,提升了大众阅读指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一门学问如果仅仅是散发式的片言只语,那还是处于不自觉的萌芽阶段,只有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才标志着这门学问真正成立”可知,网络文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类型文学传播创新样式,已经具有了200多种分类,不管是内容还是质量都是可圈可点的,将其上升到自成体系的理论层面,就可能成为“一门学问”。
结合“一门学问的成立,还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可知,一门学问的成立,要看它对当时和后世有没有影响。结合网络文学的特点“截至2018年12月,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4.32亿”“中国网络文学海外传播蔚然成风,以欧美、‘一带一路’国家为代表的落地传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国家对‘文化走出去’项目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可知,目前,网络文学用户规模庞大;并且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网络文学乘新时代的春风,开启了海外传播的新征程,有较大影响力,如果影响力能持续扩大,就可成为“一门学问”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稳稳地立在天问一号着陆器上,打开太阳能帆板,升起摄像头,2021年5月15日视融号火星车开始了自己在火星的第一次工作。脚下的地(火)面干燥而粗粝,一层微微泛红的土黄色浮沙仿佛覆盖了一切,只有直面着陆器强劲喷流的地方露出了些许黑色,此外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散落四周。调高摄像头角度,四下环顾,眼前是一片一望无际的平缓区域,正如地球上科学家预测的一样,降落点位于火星上最大的平原—-乌托邦平原。等等,在视野的尽头,隐隐有两座凸起打破了平滑的天际线,是山峰吗?祝融号尽职尽责地进行着拍摄,把自己所看到的一切都记录下来。彼时它并不知道,在不到一年之后,自己拍摄到的这两座“山丘”将会获得两个中国名字——“窑店”穹丘与“天柱山”环形坑。
②如果这样描述天问一号着陆器的着陆区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巡视区——天问一号在“天柱山”南侧着陆后,祝融号向着“马集”方向开始移动探察,在它西南约15公里处是“周庄”,在它东南约10公里处是“杨柳青”,约20公里处则是“漠河”……你是否会一头雾水,周庄不是我国著名的江南水乡吗?杨柳青不是天津的历史文化名镇吗?怎么都跑到火星上去了?没错,现在几千万公里外的火星上也有了“中国地标”。火星上的地名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会用我国的这些地名在火星上命名?让我们一起来探个究竟。
③正如在地球上我们通过卫星遥感看到的平原,在卫星降低高度、提高拍摄精度后,也会发现它并非完全平坦,有隐隐的起伏、零散的山脉丘陵散布其间,而置身其中后更可能发现局部地形颇为复杂崎岖一样,火星的平原上也隐藏着许多未知的细节。
④为了便于祝融号未来巡视路线的规划以及后续科学研究活动的开展,也为了纪念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我国向国际天文学联合会(l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IAU)提出了对天问一号着陆点附近地理实体(指现实世界中具有空间位置、共同属性的独立自然或人工地物,如一座山、一条河、一个城市等)命名的申请。2022年3月9日,IAU行星系统命名工作组正式批准了22个天问一号着陆区及附近的地理实体命名,这是我国首次自主对火星地理实体的命名。
⑤人类对火星的认识是从望远镜开始的,随着望远镜性能的不断提升,天文学家观测到了火星表面存在着大片或明或暗的区域,并在绘制的地图中为它们取了各式各样富有神秘色彩的名字。这些早期天文学家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后来被IAU正式统称为反照率特征,而包括意大利天文学家乔范尼·斯基亚帕雷利和希腊天文学家欧仁·米歇尔·安东尽亚第在内的几位天文学家,为它们所取的一系列名字也于1958年被IAU正式采用,被称为反照率特征名称,从而奠定了火星地理实体命名的基础。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
⑥随着太空时代的到来,包括水手号和海盗号等火星探测任务拍摄的高清火星影像图向世人展示了火星表面令人赞叹的细节,那些早期天文学家所观测到的大片明暗区域内别有洞天,里面的地形细节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在反照率特征之外,这些更细节的火星地形该怎样命名呢?经过长期的讨论和修订,IAU最终形成了原则性的命名框架。
⑦环形坑是火星上分布最广泛的地形,用什么样的名字对环形坑进行命名取决于其直径大小。直径在50公里以上的环形坑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特别是那些在火星领域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或者是对火星知识传播有贡献的作家或者其他人物。意大利天文学家丰塔纳绘制了人类有据可查的第一幅火星图,于是在火星有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丰塔纳坑。而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则约定以地球上人口小于约10万的居民点的名字来命名,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的地名较少有著名城市的原因。
⑧火星表面还散布有大量蜿蜒曲折的谷。对谷进行命名,同样取决于其规模大小。对于规模较大的谷,用各个国家语言中表示“火星”或“星星”的单词进行命名。长约1700公里的“阿瑞斯谷”,是以希腊语的“火星”命名的。而对于规模较小的谷,则以世界各地古典或现代的河流名称进行命名。除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者之外的地形,则采用一条简单的规则——即沿用附近的反照率特征的名手;若附近不存在反照率特征,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字。这也是为什么火星上有许多不同地形的地理实体具有相同地名的原因。在赫赫有名的奥林波斯山附近,就有奥林波斯峭壁、奥林波斯暗斑与奥林波斯蝶形坑。
⑨在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范化的今天,近些年来的命名活动均是在这一命名框架指引下进行的。我国此次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名,就是我国火星探测任务运行团队集体发起的,是利用天问一号探测器获取的高清火星表面影像数据,基于祝融号火星车科学探测活动规划、科学数据的应用与研究等实际需求而提出的,所以很快获得了IAU的正式批准,并公布于世。那么在火星命名时,我们又该从哪个角度来切入呢?根据火星地理实体命名规则,在此次我国可以自主命名的22个火星地理实体中,16个直径在50公里以下的环形坑可以被赋予新的名称。而另外6个名称则需按照就近的原则,沿用附近环形坑的名称。而命名主题,经过反复思考和讨论,我们决定要与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最终确定了两条命名主线:第一条主线,是从火星“战神”的名字含义想到了我国春秋战国的历史,决定以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名称进行命名。第二条主线,则是在已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中进行选择。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地名是约定俗成的语言符号,是地域文化经过漫长历史之后的凝结,不仅是地理现象,也是典型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而在对火星地理实体进行命名时,在历史长河中通过社会和文化,对地名慢慢打磨的过程消失了,但我们在地名中所寄托的文化底蕴并没有消失。在这自主命名的22个地名中,我们融入了古往今来的历史、四方上下的空间,展现着宇宙级的“中国式浪漫”。
(《中国国家地理·怎样把名字写在火星上—一那些火星上的中国地名》2022年9月)
2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反照率特征”是火星上的大片明暗区域,是火星上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一种地形。
B.“地理实体”是具有实际空间位置的地物,反照率特征、环形坑、谷都属于地理实体。
C.“IAU命名框架”是一个可以不断创新和突破的命名体系,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各国的申请。
D.“就近原则”是IAU命名框架的基本原则,它适用于火星上各种地理实体的命名。
2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火星地理实体的拟命名不符合IAU命名原则的一项是( )
A.阿西莫夫坑——美国科幻小说巨匠艾萨克·阿西莫夫,其作品被誉为“科幻圣经”,有对火星的精彩描摹。
B.临淄坑——“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其都城临淄三千多年前人口就超过了30万。
C.松花江谷——以我国河流命名的“松花江谷”在火星上是一条长340公里左右的小谷。
D.文家市方山——沿用附近的文家市环形坑命名,它旁边的小丘,命名为文家市穹丘。
2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火星地形包括反照率特征、环形坑和谷三种,对环形坑和谷的命名均取决于其规模的大小。
B.最初的128个反照率特征名称在IAU建立的命名体系中构成了火星地名之源、命名之基。
C.中国命名火星22个地理实体的一个主题以及两条主线,充分体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
D.中国对此次22个地理实体的命名,既完全符合IAU命名框架原则,又富有中国文化底蕴。
24.作为科普文,请分析文章开头两段是如何做到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的?
25.文章对IAU原则性命名框架的说明很有特点,请结合⑤一⑧段具体分析。
押题猜想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风雨中忆萧红
丁玲
①本来就没有什么地方可去,一下雨便更觉得闷在窑洞里的日子太长。要是有更大的风雨也好,要是有更汹涌的河水也好,可是仿佛要来一阵骇人的风雨似的,那么一块肮脏的云成天盖在头上,而水声也是不断的哗啦哗啦在耳边响,微微的下着一点看不见的细雨,打湿了地面,那轻柔的柳絮和蒲公英都飘舞不起而沾在泥上了。这会使人有遐想,想到随风而倒的桃李,和在风雨中更迅速迸出的苞芽,即使是很小的风雨和浪潮,都更能显出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
②世界上什么是最可怕的呢,决不是艰难险阻,决不是洪水猛兽,也决不是荒凉寂寞。而难于忍耐的却是阴沉和絮聒;人的伟大也不是能乘风而起,青云直上,也不只是能抵抗横逆之来,而是能在阴霾的气压下,打开局面,指示光明。
③时代已经非复少年时代了,谁还有幽闲的心情在闷人的风雨中煮酒烹茶与琴诗为侣呢?那些天真,那些纯洁,那些无疵的赤子之心,那些轻微的感伤,那些精神上的享受都飞逝了,早已飞逝得找不到影子了。这个飞逝得很好,但现在是什么呢?是听着不断的水的絮聒,看着脏布也似的云块,痛感着阴霾,连寂寞的宁静也没有,然而却需要阿底拉斯的力背负着宇宙的时代所给与的创伤,毫不动摇的存在着,存在便是一种大声疾呼,便是一种骄傲,便是对絮聒以回答。
④然而我决不会麻木的,我的头成天膨胀着要爆炸,它装得太多,需要呕吐。于是我写着,在白天,在夜晚,有关节炎的手臂因为放在桌子上太久而疼痛,有沙眼的眼睛因为在微小的灯光下而模糊。我决不缺乏冷静,而且很富有宽恕,我很愉快,因为我感到我身体内有东西在冲撞;它支持了我的疲倦,它使我会看到将来,它使我跨过现在,它会使我更冷静,它包括了真理和智慧,它是我生命中的力量,比少年的那种无愁的青春更可爱呵!
⑤但我仍会想起天涯的故人的,那些死去的或是正受着难的。前天我想起了雪峰,在我的知友中他是最没有自己的了,他工作着,他受埋怨过,然而他没有感伤过,他对于名誉和地位是那样的无睹,那样不会趋炎附势,装腔作势,投机取巧。昨天我苦苦的想起秋白,在生活中过了那么久,却还不能彻底的变更自己。我常常责怪他申诉的“多余”,然而当我去体味他内心的战斗历史时,却也不能不感动,哪怕那在整体中,是很渺小的。今天我想起了刚逝世不久的萧红,明天,我也许会想到更多的谁,我更不能忘怀于一切了。
⑥萧红和我认识的时候,是在一九三八年春初。初次见她,她的苍白的脸,紧紧闭着的嘴唇,敏捷的动作和神经质的笑声,使我觉得很特别,而唤起许多回忆,但她的说话是很自然而真率的。我很奇怪作为一个作家的她,为什么会那样少于世故,大概女人都容易保有纯洁和幻想吧。
⑦我们相处了一个春天,彼此都很亲切,并不感觉到有什么孤僻的性格。我们尽情地在一块儿唱歌,每夜谈到很晚才睡觉。当然我们在思想上、感情上、性格上不是没有差异。然而彼此都能理解,并不会因为不同意见或不同嗜好而争吵,而揶揄。我们痛饮过,我们也曾在风雨之夕互相倾诉。然而现在想来,我们谈得是多么地少啊!我们似乎从没有谈到过自己,尤其是我。然而我却以为她从没有一句话是失去了自己的,因为我们实在都太真实,太爱在朋友的面前赤裸自己的精神。但我仍会觉得我们是谈得太少的,因为,像这样无妨嫌、无拘束、不须警惕着谈话的人是太少了啊!
⑧抗战开始后,劳累奔波使她迷茫,不知在何处安顿自己的生活。延安虽不够作为一个写作的百年长计之处,然在抗战中,可以使一个人少顾虑于日常琐碎,或者会使她能更健康些。但萧红却南去了。
⑨我们分手后,就没有通过一封信。端木曾来过几次信,在最后的一封信上告诉我,萧红因病始由皇后医院迁出。不知为什么我就有一种预感,觉得有种可怕的东西会来似的。有一次我同白朗说:“萧红决不会长寿的。”当我说这话的时候,我是曾把眼睛扫遍了中国我所认识的或知道的女性朋友,而感到一种无言的寂寞。能够耐苦的,不依赖于别的力量,有才智,有气节而从事于写作的女友,是如此寥寥啊!
⑩不幸的是我的杞忧竟成了现实,当我昂头望着天的那边,或低头细数脚底的泥沙,我都不能压制我丧去一个真实的同伴的叹息。
只要我活着,朋友的噩耗一定将陆续地压住我沉闷的呼吸。尤其是在这风雨的日子里,我会更感到我的重荷,但我一定可以支持下去的。我会压榨我生命所有的余剩,为着你们的安慰和光荣。哪怕就仅仅为着你们也好,因为你们是受苦难的劳动者,你们的理想就是真理。
风雨已停,朦朦的月亮浮在西边的山头上,明天将有一个暗天。我为着明天的胜利而微笑,为着永生而休息。我吹熄了灯,平静地躺到床上。
一九四二年四月二十五日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部分“随风而倒的桃李”“风雨中迅速进出的苞芽”正是“百物的凋谢和生长,丑陋和美丽”的印证。
B.文中谈及死对于作家是莫大的损失。主要原因是生前可能会遭受冤屈,死后作品被歪曲更无人申辩了。
C.作者认为与萧红谈得太少,是因为两人相交太浅、彼此生活方式差异巨大,从而导致谈话时难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
D.倒数第二段中,丁玲表达了对朋友死讯的态度:沉重又充满苦恼,却蕴藏着决不后退的坚强意志。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在情感表达上呈现出强烈的意识流色彩。作者的思绪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没有“空白”,始终是“流动的”。
B.作者在交代自己对萧红的印象,回忆与萧红交往过程,以及谈到对萧红离世感想的内容时,综合运用了细节描写、对比等手法。
C.得知萧红死后,作者在第10段中运用动作描写,写俯仰之间连绵的思绪,表达了她内心深处时刻无法排遣的悲哀。
D.文章通过使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营造始终压抑沉闷的情感氛围,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絮语式的风格特征。
3.文中画线句连用了六个“它”,请简要赏析。
4.文章题目名为《风雨中忆萧红》看似是一篇纪念萧红的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但文章对萧红本人的叙写却较少,于是评论家认为本文出现了“文本内容的断裂”。请结合文章内容对文本断裂进行简要分析,并说明作者使用文本断裂的意图。
【押题解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多选择多选择小说和散文;选文连续文本居多(也有非连续文本);多为中国现当代名家的作品;题型为两选择和两简答,选择综合考核内容和艺术手法,有时会单独命制一道试题考核文章的某一细节;简答题近几年一般是一道概括一道探究,概括一般为文章内容、形象特征、标题含义等,探究多为文章的手法、语言风格、文本的某些特征以及文本体现出的某种思想;如果是双文本,一般是比较异同或用一文的观点解说另一文章的内容。
【考前秘笈】
1. 选择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尤其注意今年可能出现围绕某一点命制选择题或和教材知识联系命制选择题。这两类试题都要注意结合文本解读,不要被专用术语或文学常识知识迷惑。
2. 人物形象类。
欣赏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用一句话总括形象特征,一般为什么时代、具有什么特征、什么阶层的形象。分点答出性格特征,后面列出文中的依据。注意答主要的形象特征,各项之间不要包含。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是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正面描写主要有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侧面描写主要是环境和其它人物的烘托等,散文中主要是引用故事、传说等、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比如对比、烘托、排比等手法塑造,小说有时也用这些手法,注意答出手法还要答出塑造的人物的性格特征。
“我”在文中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的是“我”作为第一人称的作用:是事件的见证人,使文章真实可感,拉近和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表达情感。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一般情况下在结构上“我”是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内容是“我”作为主要人物之外的人物,其具有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人公形成对比,突出主人公的某种性格特征。
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题目首先分析其形象特征,然后分析和主人公的关系,对主人公的命运或性格特征产生什么影响,然后分析对揭示文章的主旨方面产生的作用。
3.文章情节类。
分析场面的描写首先要结合文章的内容概括场面的特征,注意抓住重点词语,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别概括作用,结构上注意和上下文的关系,一般是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内容上主要是暗示人物心理,交代人物生活的环境,进而塑造人物的像个特征,表达自己的情感等。
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的结尾首先明确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心理,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
分析小说的叙事方式注意结合小说的文本特征,首先是事件的叙述方式,主要有倒叙、插叙等,然后注意叙事的视角,以第几人称或谁的视角叙诉,然后是叙事的重点,叙事离不开人物,叙事选择的是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的哪一方面,答题时注意和结合文本分析作用。
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分析小说的构思或材料的组织主要从叙事方式的选用、叙事的人称的选用,文章的线索,结尾的方式,伏笔、照应的运用,情节设置的波澜,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角度进行,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4. 分析环境类。
一般答题思路:运用什么手法(手法判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物(景物特点),对什么人物(情节、主题)起到了什么作用。
社会环境的作用一般的答题思路是环境+人物+情节+主题。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某某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自然环境的作用一般为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或某种心理,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旨,象征或者暗示。
5.标题类。
分析文章题目的意蕴首先要注意标题本身的内容和艺术特色;其次在理解题目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有指代意义和象征意义;再次要注意它在表面含义之外是否有语意双关或文章主旨意义。
分析小说标题的含意一般分析表面意义与真实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
分析文章题目的作用,一般从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设置悬念;贯穿始终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一语双关表达主题等。
6.分析主旨类
分析小说的主旨注意从多个视角进行,从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分析,从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或他对周围的人的影响的角度分析,从文章的次要人物的性格分析,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结合情节的转换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以及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进而分析主旨等,总之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7.探究类。
探究语段是否删除的题目,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从语段的内容、对情节的完整性、人物塑造的丰满性和主旨的表达以及文章结构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不删除,就从以上角度分析这个语段的作用,如果删除,就从其它的语段分析这些作用,还要考虑结尾的含蓄性和直白性。
探究小说的结局,答题时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对文章的情节注意分析伏笔和照应的关系,在前文的情节中或许对文章的结尾有所暗示;然后是人物的性格,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结局;还要考虑文章的主旨,根据作者的情感倾向分析故事的结局;周围的环境也可能对人物的命运造成影响,进而影响事件的结局。
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是否合理,小说的解读注意五位一体的原则,即“主题”“环境”“情节”“人物”“标题“五位要同时解读,分析一种要从其余的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分析情节安排的合理性,首先答情节的内容是相辅相成,还是矛盾的对立,然后这些情节在人物的塑造、环境的再现、主旨的表达以及和标题的照应的角度进行分析。
分析主人公是谁,注意结合此人物和标题、情节、主旨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还要分析其和另一个人物之间的关系。
8.赏析艺术手法和语言特色类。
赏析语句实际就是分析语句的含义和艺术手法,在小说中的含义注意是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手法除一般的手法对比、衬托、抑扬等表现手法和基本的修辞之外还要注意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法,主要是正侧面描写的结合,正面主要是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层面注意是次要人物和环境的烘托渲染等,答题时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语言的风格基本上是两类“通俗”和“典雅”,所谓的通俗就是质朴的文风,口语、俚语引入文章,风格诙谐幽默,富有情趣;所谓的“典雅”就是引经据典,讲究语言的锤炼,辞藻华丽、庄重。有的富有哲理,耐人寻味等。
小说常见的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方面,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节描写、白描等;在语言风格方面,有质朴、含蓄、群众方言、口语化、诗意化语言等;在句式上,短小明快等。
9.文本特征类。
分析文本特征类试题一般在题干中都给出特征,然后作出详细的解释,要求结合文本分析这种特征,因此答题时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重点注意陌生的术语的含义,然后结合文本分析即可。
10.文本对照研读类。
文本对照研读类试题一般要求先概括,概括正确是得分的前提,然后结合概括出的内容分析在另一文本中找到相应的立即评价分析即可。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秦岭记·二十六
贾平凹
之所以叫云盖寺,是云常常就把寺盖了。其实,云来了,不但盖了寺,也盖了整个小镇。
一夜的寂静无声,天亮的时候,偶尔从寺后的河面上吹来一阵风,北街口的那棵娑罗树被云隔成了三截,树根已经清晰了,坐着老和尚。老和尚每日黎明拿竹帚扫寺门口一直到村前的六百二十八级台阶。他扫的不是尘,是云。石板铺成的街道逐渐出现,上面一层冰,冷冷地发光。
深山里的小镇贫瘠得安静,日子就这么堆积着,过去了几个月,又过去了几年,一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了故事,如同中街客栈旁榆树上的老鸹①窝被戳了一扁担,纷乱和嘈吵了一阵。
那天是阴历十月初二,照常的一个早上,云刚刚从街道上散去,秃子推着卖甑糕的独轮车到了豆腐坊门口,前边的路上仰面躺着一个人,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就大声哇哇起来。哑巴的话没有节奏,别人听不懂,但他的意思是你老婆又不让你在炕上睡啦?一抬头,老刘竟从店里出来,问:你说啥?秃子忙停下车子就去扶躺着的人,认得是后巷的任秋针,身上穿着蓝布棉袄、黑棉裤、旧胶鞋,后脑勺一个窟窿,血流出来结了冰,人早就已经死了,变得僵硬。
任秋针五十出头,家里有老母亲还有两个孩子,因为住在后巷,没有门面房开店做买卖,就饲养了十几只羊。小镇上几十年从未发生过非正常死亡,本分老实的任秋针怎么就横死在街头?这事惊慌了整个小镇,议论纷纷。派出所的人很快到了现场,排除了他杀和自杀,经尸检,也排除了心血管疾病导致的猝死。但任秋针的家属不行,太平社会,好端端一个人,说死就死了,真相到底是什么?停着尸不肯埋葬。镇派出所是全县评比中的模范派出所,也有心要给小镇个交代,于是进行详细调查。
据家属讲,头两天任秋针在黑沟放羊时丢失一只羊,回来自己给自己生气,喝了一瓶白干。事发的前一天黄昏,得到消息,黑沟村捡到了那只羊,任秋针就给家人说要去黑沟村呀,出门时还在怀里揣了一盒纸烟。
黑沟村村主任承认黑沟村是捡到了一只羊,也承认任秋针那天黄昏来过黑沟村。黑沟村是个穷村,那天集体在山脚下修水渠。捡到羊,原本想杀了给各家分肉的,羊太小,村里户数多,村主任提议杀羊熬汤吧,让全村老少都能沾上腥,天这么冷驱驱寒。而任秋针到村时羊汤已经在熬,支了三个大筒子锅。任秋针和村人论理,村人说,羊是村人捡的,杀羊也是本分,这就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呀!任秋针论不过,捶胸顿足地哭。村人见他可怜,安慰他,让他也喝羊汤。全村老少是各喝了一碗两碗的,他喝了三碗。天黑后任秋针返回,村主任还把他送到寺后的青莲河滩。
黑沟村人熬了羊汤喝是能说得过去的,并且全村百十多人都喝了汤,能说谁不对呢?任秋针若那天黄昏不去黑沟村或许回来不至于死在街头,可那是任秋针自己去的黑沟村呀!那么,任秋针从河滩到镇上还发生了什么事吗?糍粑店的孙掌柜主动来报告:任秋针脚上的旧胶鞋是他给的。那天晚上,他在店里蒸土豆,因为第二天有人给孩子过满月,订下的糍粑多,夜里两三点了,任秋针就经过门前。那时街道上都是云,店里灯光照出去,只能照出簸箕大一片亮,任秋针经过时在咳嗽,他说:打牌才回呀?任秋针说:我啥时打过牌?就站到了店门口。他是看到了任秋针一只脚上穿着鞋,一只脚竟然光着。他问天这么冷,你光脚?任秋针说是从黑沟村回来,过青莲河上列石时绊了一下,一只鞋被水冲走了。他见任秋针寒碜,就把他的一双胶鞋让任秋针穿,胶鞋是旧的,鞋底都磨成平板了。任秋针穿了鞋,说:明日我还你。
或许,就是这双底磨成平板的旧胶鞋,任秋针穿了在街上石板路上走过时,云大,石板上又结了冰,滑倒了后脑勺着地而死的?可孙掌柜是一片好意,哪能是他的责任呢?再调查石板街道结冰的事,确实是如果石板上不结冰,旧胶鞋再是底子磨成平板也不会滑跤的。但是,小镇上自有了这条主街道,以前住家和以后做门面店铺,大家都习惯着把洗脸水、洗衣洗菜水、淘米水,顺手就泼到街道上。这怎么认定是谁的错呢,有错那是家家户户都错。街道上的人争辩,哪个冬季里街道上不是层冰,是摔过人,可都是跌个屁股蹲儿,他任秋针一摔就死了!
派出所调查之后,结论是任秋针确实死有其因,但又无法认定谁有责任。任秋针家属还是不行,镇政府补助五千元。
任秋针埋葬后,过五七,家人在寺里做了一场焰口②超度。那天晚上依然是云盖了寺也盖了小镇,寺后的河面上没有吹来风,云不是如碌碡滚②,也不是如席筒卷,而是弥漫成糊状,混混沌沌;完全看不见北街口那棵娑罗树,看不见那六百二十八级寺门前的台阶。
(有删改)
[注]①老鸹,北方方言,指乌鸦。②焰口,一种佛教修行仪式。③碌碡滚,即碌碡(陕西发音lǒu zhǒu),中国农业生产用具,是一种用以碾压的畜力农具。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天早上,卖甑糕的哑巴秃子发现一个人躺在地上,他以为是豆腐坊的老刘睡在大街上。
B.本分老实的任秋针讨羊无果,回来时能见度低,石板台阶结冰湿滑,不慎摔破后脑勺而死。
C.任秋针的死打破了小镇的宁静,使小镇“纷乱和暗吵了一阵”,使百姓的生活陷入了恐慌。
D.小说利用排除法,排除了黑沟村人、孙掌柜、在街上泼水的家家户户对任秋针之死的嫌疑。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细致地描写了石板铺成的街道上一层冷冷发光的冰,为下文任秋针的死埋下了伏笔。
B.小说运用了语言、外貌、神态、动作等描写交代了秃子发现横死街头的任秋针的过程。
C.“像雨下到谁家田里那就长谁家的庄稼”运用比喻,将原本无理的逻辑说得看似有道理。
D.“老鸹”“碌碡滚”等方言俗语不事雕琢的使用,突出了小说作者语言运用技能的高超。
3.小说对云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人民文学》对贾平凹的《秦岭记》进行了评价:“(作品)可见山地深处的人生底细和生活况味。”结合文本,谈谈本篇小说是如何体现这一观点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幸福
陈忠实
从外面回来,门上贴着一张小纸条儿:“叔,我爷叫你星期日到我家来。一定要来。”署名是“幸福”。
幸福,是房东家的孩子,我前后两次在小杨村驻队,都住在他家。
周日,我去了小杨村。那幢熟识的砖腿门楼下,搭着席棚,喜庆的气氛洋溢在小院的空气里——是给幸福订媳妇吧?
房东杨大叔跑出来,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说:“咱幸福考上大学[注]咧!”
“叔!”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瞧着爷孙俩快活的神色,我却追寻起记忆中幸福的影子。
四年前,我来到小杨村,队长宝全把我安顿在幸福家。前年,我又来到这里。那天,幸福奶走出来,拍打着衣襟,慈祥地笑着。
“幸福呢?”我问。
“吆车送菜去了。”大婶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
“他怎么会吆车?”我不由一愣。
记得我头一次住进这个家,十五六岁的幸福正读中学,长得细条条个儿,见了我,羞怯地低着头,跑到他住的厦房里去。
我住在厦房南间,和幸福是隔墙邻居,住过半个多月,幸福从来没有跷过我的门槛。
一天,他却破例走进我的房子。顺炕站着,问我:“你过去念过的中学课本还在不在?”
“唔,说不定。”我毫无准备,又怕他失望,“大约还在,不会全的……”
“你礼拜天回去,给我捎来。”他说,“听说老课本深,我想试试。”
我找了几本残存的数理书,带给幸福。之后的夜晚,总看见邻居窗上亮着灯光。
期间,我常常听见村里人说到幸福的聪明,我半信半疑,直到看见一个景象。
是个星期天,队里要分当月的粮食,会计把幸福叫走了。仓库门口,中年会计坐在桌子旁,一手提着笔,一手打算盘。幸福坐在会计旁边,袖着的双手搭在桌沿上。会计念过一户的人数(按五级定量,人数折合后有整有零),就急忙拨拉算盘珠儿。幸福薄薄的嘴唇嚅嗫一下,侧过脸报出一个数字。会计和他算盘珠儿的数字对照,没错,就给过磅的社员大声呼报……
他怎么会赶大车呢?他那细条条个头儿,比姑娘还腼腆、还柔静的样子,说话像蚊子一样的细声,怎样呵斥、驾驶那些活蹦乱跳的骡马二骡子呢?
“这娃野了!谁也管不下!”大婶烦怨地说。
这天晚上开完会,我和宝全队长搭伴走。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朦朦月光洒在街巷里,一股淡淡的香味弥漫在清冷的空气中。宝全蹙蹙鼻子,哈哈笑着转过头,说:“这几个崽娃子,又煮狗肉哩!你闻,多香!走!”
我未必想吃狗肉,却被一种好奇心驱使着,跟着宝全走进一个独庄孤园门。瞧见靠墙的一张方桌上,摆着一只大瓷盆,几个青年围着桌子,撕嚼着狗肉,大声笑着,看见宝全,并不畏怯,嘻嘻笑着:“队长,算你运气好,还有一条腿……”我却一眼瞅见靠墙坐着的幸福,心里一震。
幸福侧身对着我,低着头。我叫了一声,他“嗯”了一下,并不看我。短暂的难堪之后,幸福又伸手撕下一块狗肉,轻狂地笑着。他的眼里,腼腆、羞怯、甚至有点像女孩子般妩媚的神色早已褪净,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这哪是我记忆中的幸福!
我和幸福一路回来。一进门,他懒散地靠在被卷上,很疲惫,很烦厌,似乎希望我快点走开。我偏做出一副下榻的姿式,用时间和忍耐,终于打开了幸福的嘴巴……
幸福,出生在筹办农业社的热火年月里,受了半辈子苦的爷爷,给新生的孙子起了个带着时代色彩的名字——幸福。
幸福在农业社的菜园里长大。及至坐到高中班的教室时,他对数理课发生了难以遏止的兴趣。毕业回到村里,他干活踏实,宝全队长常常指定他负责某一项少数人做的单线活路;更不用说,会计拉他去清理工分账和现金账,电工点名叫他去拉下手,幸福简直成了个小能人。不久,幸福进了科研站,他的心全被蔬菜栽培上严格的技术措施和有趣的生态现象迷住了!
眨眼到了春天,试验站采取新式育苗法取得成功,县里在小杨村召开现场会,却批评说科研站只搞业务,是修正主义的科研路线……
一年一度的大学招生开始,经过繁杂的形式,定下了幸福。但是第二天又传出确凿的消息:不是幸福。
幸福在科研站小小的土围墙里呆不住了,赶大车去了。三挂马车,六个青年,进城送菜拉稀粪,夜晚杀狗聚餐,打拳练武……
杨大叔和大婶只怕孙孙变瞎了,自己劝,把亲戚友人请来劝,全没有效果。
……
一阵胡弦响,我回头,和幸福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走进院子,提着板胡,拿着鞭鼓、梆子。他们看见我,嘻嘻哈哈说:“啊呀,你鼻子真灵!从城里也闻见这儿的香味咧?”
“我闻见狗肉咧!”
“你闻不见了,‘狗肉铺子’关门啰!”
一庭院的男女老少哄笑起来。
鞭鼓急雨般敲打起来,梆子砸出清脆的响声,二胡手在调弦……
好!听小杨村自乐班的乱弹吧!
1979年4月(有删改)
[注]1977年冬,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恢复。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主人公的名字作为小说题目,又插叙了名字的由来,既有助于刻画主人公的形象,也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B.借助“我”的观察视角,展现分粮食时会计和幸福一个紧张一个潇洒的计算姿态,通过对比突出表现幸福的聪明。
C.“半圆的月亮贴在南塬上空灰蓝的天上”是对南塬自然环境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
D.小说结尾聚焦于和幸福一起赶大车、嚼狗肉的几个青年的群像上,预示更多的青年将如幸福一样迎来新的希望。
6.对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神态的描写,下列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瘦长条脸上的每一条皱纹里,都流动着欢悦的浪花”,运用通感手法形象地表达了杨大叔发自内心的无比的喜悦之情。
B.“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是“我”眼前的、也是“我”记忆中幸福的神态,“悄声抱怨”则隐晦地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
C.“喜悦的眼光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难受神色”,看似矛盾的神态描写细腻地反映了杨大婶复杂的内心活动,引出下文。
D.“一股野气在那长长的黑睫毛上浮游”,与“头发蓬乱,衣裤邋遢”的外貌描写相呼应,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
7.回忆是本文最大的叙述特色,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8.陈忠实曾就自己的创作谈到:“这个或欢乐或痛苦的一次又一次过程,铸成不同人物不同的心灵轨迹,自然就会呈现出各个人物的个性来。”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橘子园主人和一个老水手
沈从文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