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性别遗传》 教学设计与案例
摘 要 以五四学制生物学教材“人的性别遗传”一节为例,从如何围绕教学目标,利用自主学习、模拟探究、聚焦社会、资料分析等教学策略,科学、有趣的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五四学制 性别遗传 模拟研究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提出:生物学课程期待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提出问题、获取信息、寻找证据、检验假设、发现规律等过程中习得生物学知识,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1]。结合该思想,本文以鲁五四学制《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第4节“人的性别遗传”为例,采用模拟实验、自主学习等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摸索规律、获取知识,并通过资料分析、聚焦社会等手段帮助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培养科学素养,提高教学有效性。
1 教材内容分析及处理
“人的性别遗传”属于课标的第7个主题“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的内容,课标的要求是“解释人的性别决定”。鲁五四学制的教材包括“男女染色体的差别”和“生男生女机会均等”两部分内容,还设置有“观察与思考”、“模拟探究”、“想一想”等多个活动。性别是一种特殊的性状,对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存在着神秘感,自然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本节内容刚好可以满足学生对这个知识的需求。目前社会上仍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有的家庭因母亲生出女孩而遭到家庭成员的冷落和责备。结合本节教学内容和社会形势,笔者认为应设计一系列学生活动,如情景演绎、观察与思考等丰富学生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展模拟探究帮助学生理解精卵随机结合的原理;以聚焦社会、资料分析等手段启发学生科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
2 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标准并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制订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图片,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通过模拟探究合理解释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因,并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通过聚焦社会、资料分析启发学生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对性别歧视现象作出正确的评价。
3 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喜爱动手探索,对生男生女的奥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个学段也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而教师要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4 教学策略
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和循序渐进的认知发展规律,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利用有趣的视频、模拟实验、双胞胎照片等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主动观察、分析图片,在活动中激发和培养创造性,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学过程
5.1视频激趣,引发思考
教师首先展示一张小婴儿的照片,让学生们猜猜是男孩还是女孩,带着疑问与好奇心进入新课。接着播放经典小品“超生游击队”视频,引导学生仔细聆听小品中的台词,从中获取与本节内容相关的信息,如女主角生了几个孩子?性别是什么?家人的态度是怎样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产生学习兴趣,产生求知的动力。
5.2 自主学习,探寻差别
教师呈现经过整理后的男、女成对染色体排序图(如图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对比,找出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形态的差别,从而得知染色体由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组成,且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根据男、女体细胞中染色体的差别,教师引导学生写出男、女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情况,如男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Y,女性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是22对常染色体+XX。
图1 男女体细胞染色体图
5.3深入分析,引发猜想
教师根据男、女体细胞染色体的组成情况,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思考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精子和卵细胞的结合情况、发育情况等,并请学生板书在黑板上,如图2所示。
图2 男性和女性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及精卵结合的板书
板书的同时引导学生猜测产生两种精子的机会是否均等?比例是怎样的?它们与卵细胞结合的机会如何?学生们在猜测中互相交流,获取信息。
5.4模拟实验,探寻规律
学生根据猜想作出假设:产生两种精子的机会是均等的,它们和卵细胞的结合机会也是均等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利用黑白围棋子和塑料纸巾盒指导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
选用塑料纸巾盒是因为纸巾盒自带抽取口,保证抽取的便捷性;且盒子不透明,能保证抽取的随机性。其中1号盒里放进黑棋和白棋各10枚,2号盒里放进白棋10枚。教师组织学生以4人分组,推选出组长负责记录抽取结果、推断后代性别和汇总结果,其他组员负责抽取棋子。在实验前教师提出问题串供小组讨论交流:①1号盒和2号盒分别代表男性还是女性?黑、白围棋子各代表哪种生殖细胞?②为什么要把棋子放到不透明的盒子里?③实验者从盒子里拿棋子时能不能挑选?为什么?④两位同学分别从盒子里拿出一枚棋子,然后组合在一起,这模拟什么过程?⑤两枚白棋结合代表胎儿的性别是什么?一枚黑棋一枚白棋结合代表胎儿的性别是什么?⑥取出的棋子要否放回原来的盒子里?⑦各组抽取多少次为宜?若使实验结果更科学准确,该怎样处理实验数据?这些问题有效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实验方案,有利于学生理清实验思路,明确实验步骤,发展科学思维。此外教师还设计表格1让各小组记录实验结果,设计表格2汇总实验结果,供全班学生对比参考。
表1 实验结果登记表
抽取次数 棋子组合 后代性别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第6次
第7次
第8次
第9次
第10次
后代个体的数量 男:女=____________
表2 实验结果汇总表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合计
男性
女性
通过模拟实验,学生基本得出由于男性产生两种精子的机会相同,且两种精子与卵细胞是随机结合的,所以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但由于各组只抽取10次,实验结果不一定是男女比例为1:1,因此笔者引导学生统计全班的实验结果,即加大样本数量进行分析。还借助计算机程序,模拟自然出生人口的性别比例情况,如图3。随着分析的逐步深入,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真正理解了实验样本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
图3 理论上的自然出生人口性别比例演示图
5.5聚焦社会,知识迁移
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教师应创设情境,将本课所学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引导学生科学看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减少性别歧视,形成正确的性别观念。教师可提供两则资料分析①2010年第6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男女比例为116.9∶100,广州市的男女比例是109.46:100,海南省更达到了130∶100,远远高出世界公认的103~107∶100的正常比率。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在我国不满20岁的人口中,男性已经比女性多出3000余万人。平均每个年龄男性比女性富余100多万人,我国目前每年多增计划外生育男性人口60多万,“积累效应”已相当可观。②新闻案例:在株洲市三医院妇产科,一位贵州籍妇女在诞下一名女婴4天后,其丈夫却因为嫌弃她生了个女孩而悄悄离开,再也没有露面。值得深思的是,这对夫妇竟然还没有正式登记,就已经生下3个女儿。在丈夫悄悄溜走后,作为母亲的卢星芬甚至也想丢下女儿一走了之。
学生根据资料思考和讨论①为什么人口普查结果男女比例不是1:1,这与人们落后守旧的思想有关吗?②男多女少造成的性别比例失调有什么危害?请从社会稳定、劳动就业、未来人口发展等方面进行思考;③生男孩和生女孩对家庭、对社会是否一样,我们该如何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资料分析和问题讨论紧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与当今社会形势,学生在观察、讨论、分析数据的同时,拓展了思维,主动将知识学以致用,体现生物学科的生活价值,有效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态度,正确地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5.6 课堂小结,拓展应用
课程结束前,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总结和交流,尤其是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如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活动中有何感受 对生男孩或女孩应否一视同仁?这些分享再次促进学生端正态度,减少性别歧视。最后展示几组双胞胎的照片,让学生思考双胞胎的性别是怎样决定的,从而推进知识的深度,加大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6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简单易懂,故笔者牢牢抓住“科学、有趣”的原则来展开教学,具体体现如下:①以精心设计的问题串带动学生思考模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设计实验结果汇总表,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发展理性思维;②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模拟实验的结果,教师利用计算机模拟大数据样本进行演示,科学说明样本越大,男女比例越接近1:1;③用心收集教学素材,如人口普查数据资料、新闻报道和双胞胎的照片。这些素材有利于启发学生乐于观察、热爱生活,而且照片是笔者亲自拍摄的,来自本年级或本校的在读学生,有同卵双胞胎、异卵双胞胎,还有龙凤胎。当学生看到身边亲切、真实的生活例子,学习兴趣持续高涨,提高教学有效性。
男
女
性别
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