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教学目标
了解本文作者及文体特征,积累文言字词,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把握文章的寓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正确认识千里马与伯乐之间的关系,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做有用之才。
第一课时
01
文
体
链
接
作者介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传世。
写
作
背
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写《马说》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读准停顿
xiàn
cáolì
sù
dàn
sì
zhǐ
pián
读懂文章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不经常有。
同“(只)”,只、仅。
马夫、仆役。
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槽。
称赞,称名。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作用。
托物寓意
千里马
人才
伯 乐
赏识人才的人
2、“伯乐”“千里马”分别比喻什么人?
吃一次。
同“现”,表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在外面,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有时。
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同“饲”,喂。
犹,尚且。
等同,一样。
才能和优点
第二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1.“食马者”指什么人?
食马者
不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统治者。
2.“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
一食或尽粟一石。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
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按照。
正确方法。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才能、才干。
面对。
通晓。
表反问,可译为“难道”。
表示惊叹,“唉”。
同“耶”,表反问,译为“吗”。
第三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
1.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平庸浅薄
愚妄无知
不识千里马
2.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它暗示封建时代统治阶级是怎样对待真正的人才的?
封建统治阶级无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现实。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借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比喻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甚至摧残、压抑人才,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第二课时
古文积累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才美不外见
同“饲”,喂
同“现”,显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
其真无马邪
同“才”,才干、才能
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一词多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马之千里者(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代词,它
助词,的
定语后置标志
助词,不译
安求其能千里也( )
其真不知马也( )
其真无马邪( )
策之不以其道( )
其
代词,它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代词,它的
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
以
不以千里称也( )
策之不以其道( )
介词,因为
介词,按照
而
策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而伯乐不常有( )
表转折,但是
表顺承,来
执策而临之( )
策之不以其道( )
鞭子
用鞭子打
虽
食
虽有千里之能( )
故虽有名马( )
即使
虽然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动词,吃
动词,通“饲”,喂
古今异义
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或者。
是马也
古义:这、这样
今义:判断词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装。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词类活用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
一食或尽粟一石( )
策之不以其道( )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之不能尽其材( )
形容词作动词,受屈辱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倒装句
马之千里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定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千里之马者”。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祗于奴隶人之手辱”。
省略句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策之不以其道
“也”前面省略宾语“它”,正常句子为“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它)也”。
省略主语“食马者”,正常句子为“(食马者)策之不以其道”。
文章主旨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乐比喻圣明的统治者,通过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描述,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味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