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课标要求:
列举古代中国中央集权与皇权不断加强的史实,认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之争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问题:导致汉初“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
之后中央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集权? 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高祖刘邦课堂设问 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
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如何? 刘邦大封同
姓王,以为依仗
刘氏“天下一家”
的格局,就能巩
固皇权,稳定天
下,他分封给同
姓诸侯王的土地
面积甚至超过了
中央直辖的土地
面积。结果他死
后不过18年,诸
侯王就发动了叛
乱。 西汉前期形势图课堂设问 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
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
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
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
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都
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原因:(2)解决措施: 汉景帝刘启太尉周亚夫景帝平叛 公元前154年,景帝采
纳晁错建议着手削藩,结果
七个诸侯国发动叛乱。景帝
命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
率军,以轻兵
断绝叛军粮道,
三个月后平定
叛乱。汉武帝加强皇权的措施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
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
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
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
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
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
削弱。同时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各设刺史一名,巡行郡县,“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负责监察地方。1、西汉前期的分权集权1)刘邦建汉后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2)汉景帝采取“削藩”措施根本原因直接原因(1)原因:(2)解决措施: 1)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将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收归中央2)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瓦解诸侯王国,设刺史监察地方。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藩镇割据 尽管唐朝大将郭子仪、
李光弼最后平定了叛乱,但
藩镇割据的局面已经形成。
在唐朝后期一百五十年里,
河北三镇的五十七个节度使
中,真正由朝廷任命的只有
四人。内地许多节度使也效
法三镇,各占一方,形成了
“藩镇割据”的局面。唐朝灭
亡后五代十国局面的出现就
是藩镇割据的结果。(2)五代十国的形成(1)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2、唐中叶后的割据分裂课堂设问 你知道五代十国是哪五代?哪十国吗?五代:
梁唐晋汉周,
前面加个后。十国:
南平吴越吴,
南唐闽和楚,
还有南北汉,
再加前后蜀。(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宋太祖
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
的老槐
树。(2)加强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太祖问:“天下自唐
季以来,数十年间,帝
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
生民涂炭,其故何也?” 赵普回答:“此非他故,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
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
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加强中央集权,避免唐末五代地方割据问题措施:收精兵
削实权 ——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武将的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州郡长官设通判监察——设转运使,州郡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或其他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 ——“守内虚外”、“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制钱谷目的:(2)加强中央集权(1)陈桥兵变,黄袍加身3、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收精兵削实权 制钱谷(3)“三冗”积重难返 宋太祖从“权”“钱”“兵”三方面着手加强中央
集权的措施,有哪些利与弊?课堂设问 利:
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促
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弊:
国家无力,造成“冗官”、“冗兵”、“冗费”以及积贫积弱的后患。一、汉唐时期的地方割据
与集权的斗争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背景:吸取元朝权贵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措施:A、严加控制中书省和丞相权利,大量裁削中书省的官员B、以“胡惟庸案”为由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皇帝亲掌六部3、结果: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皇帝殿阁大学士明朝时期的
中央行政体制 史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2)内阁的设置皇 帝吏
部户
部礼
部兵
部刑
部工
部亲自掌管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位低权轻明成祖:位高权重 内 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取决于皇帝的“批红”。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
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认可与否。 明朝内阁批红清代皇帝的批红明朝内阁设立的过程?论从史出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结论:明朝内阁虽然有类似于宰相的职权,但不能统领百官、指挥诸司。它始终不是法定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仅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
清朝皇权的加强皇权受限南书房皇权得以加强军机处皇权高度发展皇帝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处理日常事务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雍正年间被军机处取代。乾隆56年被撤初仅参与军务,后发展为“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清朝雍正时期的中枢权力机构 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标志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军机处内景 军机大臣由皇帝给予“在军机大臣上行走”或“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之命,官员任命具有临时差遣值班性质,任命后不得私自和官员交往。
军机大臣被召见时只能跪奏笔录,谕旨撰写完毕后迅速将皇帝旨意直接传达给中央或地方各部去执行。
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乾隆朝纂修的《大清会典》所列的官署中无“办理军机处”条目。结论:军机处实质为皇帝的秘书班子。1、明初废丞相,设内阁2、清朝军机处的设立(1)时间:雍正(2)直接目的: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3)地位:品级不高,跪奏笔录、
(4)职能:最初参与军务,后参与机要政务。(5)影响:提高行政效率;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历史延绵不断的国家。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开创中央集权制度,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止,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这期间,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
材料二 明清之际,从英国开始,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小组合作探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1、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造成中国社会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小结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
央
与
地
方皇
权
与
相
权汉:郡国并行唐:安史之乱推恩令藩镇割据宋:加强中央集权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明:废丞相,设内阁,皇权极大加强清:设军机处,皇权专制达到顶峰五代十国秦:设丞相,百官之首唐: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宋:二府三司制,进一步分割元:一省制,相权反弹,回光返照中央与地方问题基本解决秦:郡县制七国之乱景帝平叛合作探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点拨提示:
1、以皇权为核心,权力高度集中;
2、人治高于法制;
3、对官吏的控制和监督逐渐强化;
4、充斥着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的矛盾;
5、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