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6张PPT)
第一部分 古诗词精析精练
八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傍晚,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
知该归依何方。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每一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每一座山峰都涂
上落日的余晖。
27
野望 (唐·王绩)
诗歌背诵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牧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大家相对无言、互不相识,我心情郁闷,于是
长声歌唱《诗经》中的“采薇采薇”。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望”字点题,交代时间、地点,以及人物心情。“徙倚”即徘徊,写出人物内心的苦闷和矛盾,“欲何依”化用曹操的诗句,表现诗人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却始终不得志的迷茫和失意情绪。
名句赏析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远景、静态描写,侧重宏观描绘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寓情于景,进一步渲染诗人的孤寂苦闷的心绪。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夕阳下景色的宁谧,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只好向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放声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士。
(1)易错字特训:东____薄____望
____倚欲何依 山山_____落晖
(2)易错字:皋(√)→高(×) 薄(√)→簿(×)
徙(√)→徒(×) 倚(√)→依(×) 依(√)→倚(×)
唯(√)→惟/维(×) 晖(√)→辉(×)
犊(√)→读/渎(×) 禽(√)→擒(×)
顾(√)→故(×) 薇(√)→微(×)
备考提示
皋
暮
徙
唯
(1)《野望》中以动写静,衬托出秋日晚景的安详与宁静,也写出了放牧和打猎的人各自随愿而归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中引用典故,表现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相知的朋友,内心苦闷惆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牧人驱犊返
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仙人已经骑着黄鹤离去,此地只剩下空荡荡的一座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飞走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到天际悠悠的白云。
28
黄鹤楼 (唐·崔颢)
诗歌背诵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晴日下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格外分明,鹦鹉洲上,芳草十分茂盛。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夕阳中远眺,何处才是我的故乡?
一片雾霭笼罩江面,使我愁思无限。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实写登楼所见之明丽景色,使诗人从怀古之思回到现实中来。这两句境界阔大,色彩鲜明,对仗工整,富于音乐美,并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表达出游子思乡心切的情感。
名句赏析
(1)易错字特训:晴川_____ 芳草________
鹦鹉_____ 日_____乡关
(2)易错字:昔(√)→夕(×) 已(√)→己(×)
返(√)→还(×) 悠(√)→幽(×) 历(√)→厉(×)
萋(√)→凄(×) 洲(√)→州(×) 暮(√)→幕(×)乡(√)→相(×)
备考提示
历历
萋萋
洲
暮
(1)《黄鹤楼》中记叙神话传说,抒发诗人对岁月流逝、世事沧桑变化的感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黄鹤楼》中情景交融,道尽诗人无限思乡之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我轻车简从要去慰问边关守军,途中经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像飘飞的蓬草一样飘出了汉地的关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进了北方的天空。
29
使至塞上 (唐·王维)
诗歌背诵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大漠里一缕烽烟笔直向上,圆圆的落日落入长长的黄河中。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在萧关我遇到了出外侦察的骑兵,得知都护还在燕然的边防前线。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诗人以“征蓬”“归雁”自比,既言事,又写景,即景生情,传达出漂泊无定的内心感受。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名句赏析
(1)易错字特训:过居____ 征____ 归____
____关
(2)易错字: 延(√)→廷(×) (√)→篷/逢(×)雁(√)→燕(×) 萧(√)→箫/潇(×)
候(√)→侯(×) 燕(√)→雁(×)
备考提示
延
蓬
雁
萧
(1)《使至塞上》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中表现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暗示战事频繁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我乘船远行,出了荆门,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巴山山峦的尽头,出现了平原,
长江奔流在广阔的原野上。
30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诗歌背诵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云霞飘飞,好似海市蜃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我心里还是爱着那故乡的江水,
万里迢迢一路送我远行。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随”“入”二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前一句描绘了一幅水中映月图,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表现了江水的澄净明澈。后一句描绘了一幅天边云霞图,写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般变幻多姿。
名句赏析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诗人想象故乡水不远万里,依恋不舍地送诗人远别故乡,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
(1)易错字特训:_____远荆门外
山随平野_____
(2)易错字:渡(√)→度(×) 荆(√)→京(×)
从(√)→丛(×) 尽(√)→近(×)
荒流(√)→慌留(×) 镜(√)→境(×)
生(√)→升(×) 怜(√)→恋(×) 舟(√)→州(×)
备考提示
渡
尽
(1)《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的意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渡荆门送别》中抒发诗人思乡深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孤山寺北边,贾公亭西边,春水初涨,水面与湖岸
齐平,浮云低垂,仿佛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了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几只早来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枝头,
不知哪家新飞回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
31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诗歌背诵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让人眼花缭乱,
新长出的嫩草刚刚能没过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爱湖东美景,总也游玩不够,
尤其是绿杨浓荫中的白堤。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颔联写禽鸟的活动。“几处”说明早莺还少,“争暖树”说明尚是乍暖还寒时候,“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可谓描摹细腻。“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名句赏析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颈联写植物的变化。“渐欲”“才能”写出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没马蹄”写出了芳草新生,尚未长高。这两句突出早春景物的特点,表达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1)易错字特训:谁家新_____啄春泥
浅草才能没马_____
(2)易错字:亭(√)→庭/停(×) 脚(√)→角(×)啄(√)→捉(×) 渐(√)→溅(×) 浅(√)→前(×)
阴(√)→荫(×)
备考提示
燕
蹄
(1)《钱塘湖春行》中描写西湖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钱塘湖春行》中直接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庭院里一株佳美、珍贵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春意盎然。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我攀着树枝,摘下了最好看的一束花朵,
想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32
庭中有奇树 (《古诗十九首》)
诗歌背诵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花香充满了我的衣服襟袖之间,可是天遥地远,不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这花有什么珍贵的?只是别离太久,
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首联是环境描写,描绘春意盎然的景色。“庭中”暗示此景不在大自然,而在深闺,是一首表现思妇情思的闺怨诗。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动作上的细节描写。思妇攀枝折花,欲寄行人,这花凝聚着她的哀怨和希望,寄托着她深深的思念。
名句赏析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盈”字将人和花密切融合,让读者感受到女主人公执花在手痴痴久立的无可奈何。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情感逆转,眼前景物不再重要,更令人伤感的是别离时间之久。至此情感升华,全诗千回百折,委婉含蓄。
(1)易错字特训:绿叶发____滋
攀条折其____ 馨香____怀袖
(2)易错字:华(√)→花(×) 折(√)→拆(×)
遗(√)→为(×) 馨(√)→罄(×) 致(√)→至(×)
备考提示
华
荣
盈
(1)《庭中有奇树》中描写叶绿花盛的春日佳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中有奇树》中通过主人公自我宽慰的话,点明全诗主题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庭中有奇树
绿叶发华滋
此物何足贵
但感别经时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
千里;
33
龟虽寿 (汉·曹操)
诗歌背诵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人寿命的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调养好身心,就可以益寿延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世间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新陈代谢是大自然的根本规律。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衰老的骏马,还有奔驰千里的志向;年迈的志士,尚有未曾泯灭的雄心。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意志,表达了诗人为国家统一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
名句赏析
(1)易错字特训:犹有____时 ____蛇____雾
老骥伏____ 养____之福
(2)易错字:竟(√)→竞(×) 腾(√)→螣(×)
骥(√)→翼(×) 枥(√)→厉(×)
暮(√)→墓/幕/慕(×) 已(√)→己/巳(×)
△(广东·2022)直接性默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备考提示
竟
腾
乘
枥
怡
(1)《龟虽寿》中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表达诗人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龟虽寿》中诗人认为人调养好身心,可以长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
啸的狂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
的刚劲!
34
赠从弟(其二) (汉·刘桢)
诗歌背诵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
杆终年端端正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严寒的侵袭?
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亭亭”描写松树傲岸的姿态;“瑟瑟”模拟刺骨的风声。绘影绘声,简洁生动。以“谷中”映衬“山上”,突出松树的傲骨。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用谷中风的迅疾凶猛衬托松树的雄健挺拔,表达对松树傲骨的赞美。
名句赏析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由前两句风势猛烈发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刚劲拓宽为松树一年四季常持端正,越发显出环境的严酷和松树岁寒不凋的特性。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以设问作结。从“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视到松树内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树之所以不畏狂风严寒,是因为有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
(1)易错字特训:______谷中风
冰霜正惨_____ 岂不____凝寒
(2)易错字: 瑟(√)→色(×) 凄(√)→萋(×)罹(√)→离(×)
备考提示
瑟瑟
凄
罹
(1)《赠从弟(其二)》中,描写松树生活环境的严酷和松树岁寒不凋的特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赠从弟(其二)》中,直接描写松柏品格,又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冰霜正惨凄
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
松柏有本性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八方的气候各不相同,千里之内的风雨形态不一。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海边的贫民多么艰苦啊,破旧的草屋是他们的
栖身之地。
35
梁甫行 (三国魏·曹植)
诗歌背诵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妻子儿女像禽兽一样生活,盘桓在险阻的山林里。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简陋的柴门如此冷清,
狐兔在周围自由穿梭毫无顾忌。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开篇写自然现象,突出海边人民生存环境的恶劣,意在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诗人直陈所见所感,如实记录百姓流离失所的困境。后两句是对妻子、孩子整体形象的描写,从中看到海边人民粗陋艰苦的生活方式和与世隔绝的愚钝颓废形象。
名句赏析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通过对狐狸、兔子的侧面描写,反衬海边人民生活环境的荒凉及他们生活的凄苦。
(1)易错字特训:千里_____风雨
妻子_____禽兽 柴门何_____条
(2)易错字:殊(√)→输(×) 象(√)→像(×)
萧(√)→霄/消(×)
备考提示
殊
象
萧
(1)《梁甫行》中借描写自然景象,提醒最高统治者普降恩泽,施惠于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甫行》中通过描写海边人民生存环境的荒凉、恶劣,抒发诗人深切同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八方各异气
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
寄身于草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我在人群聚居之地建了屋舍,门前却没有车马喧闹。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你问我为何能够如此?心灵既远离尘俗,
自然就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
36
饮酒(其五) (晋·陶渊明)
诗歌背诵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屋子东边的篱笆下采一把菊花,远处的南山悠然映入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傍晚的山色是最美好的,鸟儿相伴飞回林中。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
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来表达。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问君何能尔”仿佛在以第三者的好奇心追问下去,颇富情趣。“心远地自偏”以极为精练的语言做出了回答: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自然就会觉得居所偏僻安静。表达了诗人陶醉于自然,恬淡愉悦的心情。
名句赏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悠然”写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说明诗人所见所感,并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这两句浑然天成,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飞鸟自喻,借飞鸟结伴飞返山林,表现出诗人弃官归隐后的自在心境。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写出诗人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真意”即自然之趣,指能够悠闲自在地生活,不在世俗中迷失自我的自然志趣和人生真谛。
(1)易错字特训:而无车马_____
采菊东____下 欲_____已忘言
(2)易错字: 庐(√)→卢/芦(×) 尔(√)→迩(×)
篱(√)→离(×) 然(√)→能(×) 与(√)→以(×)
还(√)→返(×) 辨(√)→辩(×)
△(广东·2018)直接性默写: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备考提示
喧
篱
辨
(1)《饮酒(其五)》中最能表现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往往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只能用心去感受它。这一哲理可以用《饮酒(其五)》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来。
理解性默写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陷落,山河却依旧存在,
春天的长安城满目凄凉,到处草木丛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感伤国事,看到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怅恨家人离别,听到鸟鸣都感到心惊。
37
春望 (唐·杜甫)
诗歌背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连续不断,家书难得,真比得上万两黄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心里焦虑,满头的白发越搔越短,
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破”字写尽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使人触目惊心;“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情状,令人满目凄然,为全诗营造了一种荒凉凄惨的氛围。“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虽是写景,却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名句赏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目,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呢?移情于物,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搔”字是诗人想要排解忧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既展示了诗人悲凉的心情,又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伤时、思家之情。
(1)易错字特训:_____火连三月
白头_____更短 浑欲不胜____
(2)易错字:春(√)→村(×) 溅(√)→贱/渐(×)
烽(√)→锋/逢(×) 抵(√)→袛/坻(×)
搔(√)→骚(×) 浑(√)→混(×) 簪(√)→簮(×)
备考提示
烽
搔
簪
(1)《春望》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面对花鸟之伤恸,表达诗人对国破的沉痛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望》中描写诗人叹息战乱绵长和家书难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望》中通过描写自己的外貌细节,表达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黑云压城城欲摧,
黑云沉沉,敌兵压境,大有破城之势,
甲光向日金鳞开。
守城将士严阵以待,铠甲迎着太阳光,
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38
雁门太守行 (唐·李贺)
诗歌背诵
角声满天秋色里,
号角声声,在满天萧瑟的秋色中回荡,
塞上燕脂凝夜紫。
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
部队半卷着红旗悄悄逼近易水河畔,
霜重鼓寒声不起。
霜重夜寒,战鼓低沉。
报君黄金台上意,
为了报答皇上的恩遇,
提携玉龙为君死。
将士们手提宝剑以死相报。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一词营造了大战开始之前的紧张氛围,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衬托出将士们饱满的情绪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借压城的黑云暗喻敌军气焰嚣张,借向日之甲光显示守城将士雄姿英发,两相比照,色彩鲜明,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名句赏析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角声满天”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从侧面来表现战争的惨烈,将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进行点染,衬托出战地的悲壮之感。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描写阴寒的战地气氛,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做铺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以“半卷红旗”写乘夜奔袭之状,再加上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悲壮的气氛更加浓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燕昭王在黄金台上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了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表达了诗人舍身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怀,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1)易错字特训:甲光向日金____开
半卷红旗______易水
(2)易错字:摧(√)→催/吹(×) 鳞(√)→粼(×)角(√)→脚(×) 燕(√)→胭(×)
凝(√)→疑(×) 临(√)→邻(×)
△(广东·2017)直接默写整首诗。
备考提示
鳞
临
(1)《雁门太守行》中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敌军气焰嚣张和我军将士雄姿英发、严阵以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雁门太守行》中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勾画了一幅凄惨的战斗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
塞上燕脂凝夜紫
(3)《雁门太守行》中引用典故,抒发了将士们舍生忘死,决心报效朝廷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报君黄金台上意
提携玉龙为君死
折戟沉沙铁未销,
折断的铁戟沉埋在沙中,尚未被销蚀,
自将磨洗认前朝。
我把它拿起来磨光洗净后,辨认出是赤壁
之战的遗物。
39
赤壁 (唐·杜牧)
诗歌背诵
东风不与周郎便,
如果当年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从反面落笔,设想周瑜失败的后果,表露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需要机遇,借史事以吐胸中抑郁不平之气,含蓄蕴藉。化用典故,以“二乔”可能遭遇的命运来暗指曹、孙双方的“势”与“运”,感慨自己缺少像周瑜那样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机遇,抒发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名句赏析
(1)易错字特训:折_____沉沙铁未销
东风不与周_____便
(2)易错字:折(√)→拆/析(×)
戟(√)→韩/戬(×) 销(√)→消(×)
郎(√)→朗(×) 乔(√)→桥(×)
备考提示
戟
郎
《赤壁》中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独特见解,并曲折地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天接云涛连晓雾,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
星河欲转千帆舞。
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
梦魂仿佛回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
40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宋·李清照)
诗歌背诵
殷勤问我归何处。
殷勤问:我的归宿在哪里。
我报路长嗟日暮,
我回答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
时不早。
学诗谩有惊人句。
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
九万里风鹏正举。
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
送往蓬莱三岛。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二字化静为动,既生动地描绘了繁星的闪烁流逝,也传神地写出了词人魂魄的昂扬飞动,又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了读者。
名句赏析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词人在梦中来到天帝居住的宫殿,用一个“归”字,好像她本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回到“帝所”听到天帝殷勤的询问,多少心愿终于得到了诉说的机会,自然引出下阕。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学诗谩有惊人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慨叹自己空有才华,但毕竟是个弱女子,难有作为;二是正值战乱年代,国难当头,诗词文章又有何用?表达了词人空有才华却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之情。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借用庄子《逍遥游》中大鹏的形象,以喻腾飞之志。词人以记梦的特殊方式,抒发心中抑郁不平之气,反映了她对现实的厌弃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1)易错字特训:学诗_____有惊人句九万里风______正举_____舟吹取三山去
(2)易错字:涛(√)→滔(×) 嗟(√)→差(×)
谩(√)→漫/慢(×) 蓬(√)→篷(×)
△(广东·2021)直接性默写: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备考提示
谩
鹏
蓬
(1)《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描绘了一幅海天相接的辽阔画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中借用庄子的典故,表达自己理想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
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
填一曲新词,饮一杯美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
暮春时节,天气和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没有什么改变。
夕阳西下几时回?
夕阳西沉,何时还能再回来?
41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晏殊)
诗歌背诵
无可奈何花落去,
春尽花落,总是无可奈何,
似曾相识燕归来。
燕子归来,却好像旧时的相识。
小园香径独徘徊。
我独自徘徊在园中飘香的小径上,不忍离去。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新”“旧”对比,表达了美景依旧而光阴流转、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惆怅。“几时回”三字折射出一种企盼其返而又知其难返的心态。
名句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通过“花落去”与“燕归来”的对比,以及对词人“独徘徊”的形影相吊的情境刻画,表达了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徘徊”运用动作描写,反映了词人的心绪不宁,将词人对春天、年华和美景的依恋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独”字更道出了词人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1)易错字特训:去年天气旧_____台
似曾相识_____归来
(2)易错字:亭(√)→庭(×) 识(√)→似(×)
燕(√)→雁(×) 园(√)→院(×) 径(√)→经(×)
△(广东·2020)直接性默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备考提示
亭
燕
(1)《浣溪沙》中既表现词人的自然得意之情、闲散寻欢之志,又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伤怀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一曲新词酒一杯
去年天气旧亭台
(2)《浣溪沙》中“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以景衬情,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流逝的感伤。同时又蕴含着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消逝,这是无法阻止的客观规律。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
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悦耳笙歌,
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42
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 (宋·欧阳修)
诗歌背诵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
连小船移动都感觉不到。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
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西湖好”是词眼;“短棹”二字委婉地写出了休闲的意味,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春水碧绿,流转绵延。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隐隐”和“处处”都凸显出轻舟的流动感;“处处随”暗示了湖上游人之盛。
名句赏析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动静结合,前两句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后两句由涟漪惊动沙滩上的水鸟,写出了“动”,动静相随,写出了西湖春景的多姿多彩。水鸟的飞翔不但增添了词作的情趣,而且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审美想象空间,也表现了词人追求自由自在、闲情逸致的生活态度。
(1)易错字特训:轻舟短_____西湖好
绿水_____ 隐隐_____歌处处随 微动______
(2)易错字:棹(√)→掉(×) 逶(√)→委(×)
迤(√)→拖(×) 堤(√)→提(×) 笙(√)→声(×)
琉璃(√)→流离(×) 涟漪(√)→连琦(×)
备考提示
棹
逶迤
笙
涟漪
(1)《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西湖春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中写水动鸟飞的动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轻舟短棹西湖好
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
隐隐笙歌处处随
微动涟漪
惊起沙禽掠岸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
南京城上西楼,登楼远眺清秋时节的景色。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43
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 (宋·朱敦儒)
诗歌背诵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
什么时候收复国土?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试请悲风把我的眼泪吹到扬州。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万里大地、滚滚长江是壮阔的,可是夕阳已经垂地,一切很快就要淹没在苍茫之中,给人以好景逝去、不可挽回的感伤。这里的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词人带着浓厚的国破家亡的伤感情绪看眼前景色,用象征手法使人联想到南宋国事如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
名句赏析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抒发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放弃恢复中原的愤慨和抗议。
(1)易错字特训:______散
试_____悲风吹泪过扬______
(2)易错字:陵(√)→凌(×) 倚(√)→椅(×)
缨(√)→樱(×) 倩(√)→请(×)
备考提示
簪缨
倩
州
(1)《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中写词人登楼所见的景色,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因山河破碎而悲凉抑郁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金陵城上西楼
倚清秋
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2)《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寄托亡国之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原乱
簪缨散
几时收
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常记溪亭日暮,
还记得那次在溪边亭中游玩,日色已暮,
沉醉不知归路。
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兴尽晚回舟,
尽兴以后大家乘着夜色掉转船头,
44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李清照)
诗歌背诵
误入藕花深处。
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划进了荷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奋力把船划出去,奋力把船划出去,
叽喳声、惊叫声、划船声惊起了一滩鸥鹭。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溪亭”“日暮”为下句“沉醉”二字点出醉饮的所在和饮罢的时间。溪亭醉饮,不知归路,表示游兴沉酣,展示了词人的倜傥豪放的性格和洒脱的情怀。
名句赏析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尽兴即返,不问出路,自然难免有驾船驶入荷花深处的失误。“误入”一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两个“争渡”,表达了词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全词表现了词人少女时代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1)易错字特训:常记_____亭日暮
惊起一滩________
(2)易错字:尽(√)→近(×) 渡(√)→度(×)
滩(√)→摊(×) 鸥鹭(√)→欧陆(×)
备考提示
溪
鸥鹭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写词人在慌乱之际,被小船捉弄,误闯荷花丛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中描写景色迷人,词人乐不思“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理解性默写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