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第四部分 1+X群文阅读精练
七年级下册
11 爱莲说
周敦颐
目录
01
全文精析精练
02
考点演练
03
群文比较阅读
全文精析精练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 )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
( )清涟( )而不妖( ),中通外直( ),不蔓( )不枝( ),香远益( )清,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多
只
污染(污秽)
洗
水波
艳丽
内部贯通,外部笔直
横生藤蔓
旁生枝茎
更加
亭亭( )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 )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耸立的样子
竖立
亲近而不庄重
叹词,表示感慨
少
应当
第1段对莲高洁的形象进行铺排描绘,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莲: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生长环境写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从体态、香气写莲端庄正直、美名远扬的品质。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
净植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高度概括莲的气质与品格,写出莲庄重而不可轻慢。
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__为主,突出莲的洁净雅致,渗透着作者对莲的无限________之情。
以“_______”字引发议论,揭示文章的象征意义;再以“_______”字引发抒情,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高洁志趣。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描写
赞美
谓
噫
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象征手法:三种花象征不同的人,而“爱莲”即爱________________,这是本文的主旨。
君子之德
本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高洁的品格,从而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厌恶。
主旨
思维导图
1. 文中比喻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爱莲说》表现莲花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 《爱莲说》写莲花的生长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演练
中通外直
不蔓不枝
亭亭净植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
4. 《爱莲说》表现莲花气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中概括莲花品质高贵的句子(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莲
花之君子者也
文言词汇选择题。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中通外直/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
C. 亭亭净植/风烟俱净
D. 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
B
1. B【解析】A. 贯通/通晓;B. 更加;C. 洁净/消失,没有剩余;D. 少/新鲜。
2.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 濯清涟而不妖/水落而石出者
B. 中通外直/岂直五百里哉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且焉置土石
D. 同予者何人/予观夫巴陵胜状
D
2. D【解析】A. 表转折,却/表顺承;B. 笔直/仅,只是;C. 语气词,相当于“啊”/疑问代词,哪里;D. 我。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中、陆地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很多。
我只喜爱莲,它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它洁净地挺立(在水中)。
(人们)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赏玩啊。
5.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
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一)阅读《爱莲说》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群文比较阅读
孔子曰:“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①,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廉而不刿②,行也;折而不挠,勇也;瑕适并见,情③也;扣之其声清扬而远闻其止辍然④辞也。诗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此之谓也。”
(节选自《荀子·法行》)
原文
【注释】①栗而理:坚硬而有纹理。②刿:割伤,刺伤。③情:真诚。④辍然:突然停下来的样子。
孔子说:“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玉)温润而有光泽,好比君子的仁;(它)坚硬而有纹理,好比君子的智慧;(它)刚强而不屈,好比君子的义;(它)有棱角而不伤人,好比君子的品行;(它)即使被折断也不弯曲,好比君子的勇;(它的)美丽与瑕疵一起表现在外面,好比君子的诚实;敲击它,声音清越远扬,戛然而止,好比君子的言辞。《诗经》上说:‘我真想念君子,性情温和得就像宝玉。’说的就是这道理。”
参考译文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君子比德焉/比至陈
B. 温润而泽/学而不思则罔
C. 廉而不刿,行也/三人行
D. 此之谓也/此之谓大丈夫
D
1. D【解析】A. 比拟/等到;B. 表并列/表转折;C. 品行/行走;D. 是。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扣 之 其 声 清 扬 而 远 闻 其 止 辍 然 辞 也。
宝玉,君子用来比拟人的德操。
/
/
/
4. 《爱莲说》和本文都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和本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两文的作者分别借“莲”和“玉”,共同表达了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5. 周敦颐笔下的“君子”和孔子所说的“君子”有哪些相同点?结合两篇文章的相关语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都有正直的品性。《爱莲说》中提到“中通外直”“亭亭净植”;本文提到“坚刚而不屈”“廉而不刿”。②都有美好的声名。《爱莲说》中提到“香远益清”;本文提到“其声清扬而远闻”。
(二)阅读《爱莲说》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①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②然丹者为槁木,黟然③黑者为星星④。奈何⑤以非金石之质⑥,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⑦,亦何恨乎秋声!
(节选自欧阳修《秋声赋》)
原文
【注释】①有时:有固定时限。②渥(wò):红润的脸色。③黟(yī)然:形容黑的样子。④星星:鬓发花白的样子。⑤奈何:为何。⑥非金石之质:指人体不能像金石那样长久。⑦戕(qiāng)贼:残害。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就一定会动摇他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变得鬓发花
参考译文
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1.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物劳其形 ____________________
(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 ________________
使……劳累。
应当。
2.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草 木 无 情 有 时 飘 零 人 为 动 物 惟 物 之 灵。
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
/
/
/
4. 本文和《爱莲说》都借“草木”言志,结合具体内容分别分析两篇文章所言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通过对无情的草木与万物中最有感情、最有灵性的人的对比,阐述了百般的忧虑和万事的操劳必然损伤着人的身心和精力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自己处境的忧思。《爱莲说》通过赞美莲的可贵品质,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希望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的人生态度。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