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张PPT)
14 驿路梨花
彭荆风
任务一:略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知识积累:略读的阅读方法就是观其大略,粗知文章大意,即根据阅读目的,选择性地快速阅读,了解故事梗概。
阅读重点:人物与小茅屋发生的故事,即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什么事。
方法: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快速阅读,对景物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抒情议论等细节进行扫读。
任务一:略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完成下面思维导图!
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发生的事。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
连忙感谢
哈尼小姑娘出现,连忙行礼感谢
解放军战士为什么盖房子
小姑娘说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
哪种写作顺序更好???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
连忙感谢
哈尼小姑娘出现,
连忙行礼感谢
小姑娘说房子是
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战士
为什么盖房子
借住
回报
照管
照料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知识卡片
顺叙:按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的发展过程,行文自然流畅、脉络清晰。
倒叙:把后发生的情节或结局提到前面来叙述,常会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哪种写作顺序更好???
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遇见瑶族老人走进来,
连忙感谢
哈尼小姑娘出现,
连忙行礼感谢
小姑娘说房子是
解放军叔叔盖的
解放军战士
为什么盖房子
借住
回报
照管
照料
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①按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记叙,虽然故事情节条理清楚、脉络分明,但这样的平铺直叙,不吸引人。
②课文从“我”和老余的视角叙述人物与小茅屋之间先后发生的事,其间还通过层层设置悬念、误会来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显然更胜一筹。
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知识积累
悬念是指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它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手法,就文章的内容或人物反常情况设置疑团,目的是吸引读者注意力。如本文中的“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一悬念,就抓住了人们急于想知道“小茅屋的主人是谁”的心理。
任务二: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设置的三次悬念和两次美丽的误会,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悬念一: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才有了后来的巧合碰上了瑶族老人,才有了第一个误会——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
悬念二: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呢?这才有了后来在劳动时的巧合-遇上了梨花姑娘的妹妹,才有了第二个误会——认为这群哈尼小姑娘是主人。
悬念三: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这才揭开了谜底——原来解放军同志淋了一夜的雨,为了方便后来的过路人不再露宿,于是盖了小茅屋,他们是在用实际行动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表达效果:文章始终循着“小屋的主人是谁”的问题推进,中间误会不断,不断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兴趣,最后揭示谜底,使文章一波三折,将一个浅显的故事讲得耐人寻味。
课堂总结
情节
构思
一波三折
引人入胜
悬念误会
推动情节(共11张PPT)
14 驿路梨花
第2课时
任务一: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并练习批注,理解其作用。(3分钟)
【批注】环境描写——以惊叹语气开头,并具体描写了起伏绵延的群山和迷茫的暮色。起笔就渲染了环境气氛,展现了故事发生的广阔背景——“崇山峻岭中”这样一个典型环境。
任务一:细读第1--2自然段,品析小说开头的景物描写,并练习批注,理解其作用。(3分钟)
【批注】此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把读者带入哀牢山南段的群山密林之中,旨在突出小茅屋对“我”和老余的重要,为小茅屋的出现作铺垫。
任务二:细读第7-12段,这一部分作者对大山深处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请一边读,一边勾画对小茅屋的细节描写,并做好批注。
批注:这里从外到里对深山中的小茅屋进行了细致描写,写出了小茅屋“有物无人”的特点。而白木门板上的字、小茅屋里的大竹床、床上铺着的厚厚的稻草、竹筒里的水、墙上的几行字,又从侧面表现了小茅屋的主人热情周到、细心,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任务三:品析梦境在文中的作用,边读边批注。(3分钟)
批注:这里,用“恍惚”一词准确地点出梦境不清楚,犹如蒙上了一层轻纱——是虚写,但意境美妙;“香气四溢”用得好,一语双关,既是梨花香,也是小姑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芳香扑鼻、芳香四溢。
作者是在用梦境展现梨花姑娘的形象,用梦幻的场景歌颂心灵美的姑娘,用梦境表现自己的深深感动。写梦境,能推动情节向纵深发展,使下文产生第二次误会,误认梨花姑娘是小茅屋的主人。
任务四: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开头:初见梨花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中间:又见梨花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再见梨花
任务四: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第3自然段)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
(第4自然段)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第6自然段)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开头:初见梨花
批注:这里描写的是自然界洁白、美丽的梨花林,旨在为故事情节的展开作铺垫,营造美好的意境,给在暮色中行走在大山里的“我”和老余,带去“有人家”的欣喜和希望。
批注:这是实写边疆美丽的夜色月光,晚风,梨花林,花瓣——人在花中走,花伴人夜行;既描绘了优美的意境,又诗意地点题,还能自然地引出小茅屋。
任务四: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第24自然段)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第25自然段)我们这才明白,屋里的米、水、干柴,以及那充满了热情的“请进”二字,都是出自那哈尼小姑娘的手。多好的梨花啊!
(第27自然段)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中间:又见梨花
批注:这里的“梨花”,指的是一个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由此,景物“梨花”和人物“梨花”建立起了关联。多好的梨花啊!直接抒情,表达了“我们”对哈尼小姑娘梨花的感激与赞美之情。
批注:写“我”梦中的梨花,属于虚写,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把梨花林和梨花姑娘融合到一起,人花相映,用自然景色之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赞颂了梨花姑娘的美好品质。
任务四:品读“梨花”,理解精神之美
读精彩片段,勾画描写“梨花”的语句,理解“梨花”的丰富含义及作用,并思考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第37自然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再见梨花
批注:这里的“梨花”,既象征人物群体,又象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从而再次点题、点人——“我”知道小茅屋的来历和主人后,由“望”眼前的人与景(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融为一体),到引用陆游的诗句,这样写是为了以花喻人,以此来赞美小屋的建造者、照料者,以及为小屋做好事的过路行人,展示不断发扬光大的雷锋精神的旺盛生命力,从而升华了文章中心。
思考:再想一想,用“驿路梨花”做标题有什么妙处?
用“驿路梨花”做标题的妙处: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它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助人为乐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
“驿路梨花”是盛开在边疆路上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这既是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是梨花姑娘——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还是雷锋同志助人为乐精神的象征——处处盛开,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更是边疆民族优良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和人物的心灵美,巧妙联系,和谐一体;同时,“驿路梨花”语出陆游的诗,这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韵味。
这便是——
帮助他人时,不求回报;受到帮助时,心怀感激。
人生驿路上,始终盛开着梨花般纯白无暇的初心!
驿路梨花处处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