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2张PPT。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7~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壮大,封建主义的基础受到猛烈冲击,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统治的束缚,建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治制度,封建专制制度在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中动摇崩溃,被新的进步的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所取代。
欧美的主要国家英国、美国、德国和法国经过艰苦斗争,先后建立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即资产阶级代议制——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并逐步发展和完善。 近代以前,中英两国相隔万水千山,交通阻隔,互不相知。近代以来,英国殖民主义者,用炮舰轰开了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大门。
中国之所以不能与西方列强相抗衡,曾经到过英国的王韬指出,英国的"富强之本",并不在它的"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所向无敌",而是在于它在”光荣革命”之后所确立的君主立宪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摆脱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国家。
在近代历史上,英国之所以能够长期领先世界,它在制度方面的创新是根本的因素。英国的代议制形式是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含义: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国王、皇帝等)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受宪法限制的政治制度,是一种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表现形式.
(代议制:由选民选出代表产生代议机构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历了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的过程.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争取民主 从13世纪开始,英国就有通过议会限制王权的传统。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获得较大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日益强大,在议会中的作用日益增大。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经常侵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他们要求限制王权,同国王展开斗争。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此后,英国一度建立共和国。但由于政局混乱,斯图亚特王朝于1660年复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出现曲折和复杂。在政治斗争趋于尖锐的形势下,政党开始形成,出现了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英国近代政党的起源)。1688年,议会邀请荷兰执政威廉和其妻玛丽继承英国王位,赶走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二世,即“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资产阶级统治确立,知识拓展光荣革命 1685年詹姆斯二世全然不顾国内外的普遍反对,违背以前政府制定的关于禁止天主教徒担任公职的“宣誓条例”,委任天主教徒到军队里任职。此后进而任命更多的天主教徒到政府部门、教会、大学去担任重要职务。1687年4月和1688年4月先后发布两个“宽容宣言”,给予包括天主教徒在内的所有非国教教徒以信教自由,并命令英国国教会的主教在各主教区的教坛上宣读,引起英国国教会主教们的普遍反对。同时詹姆斯二世残酷迫害清教徒。还向英国工商业主要竞争者——法国靠拢,严重危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光荣革命 1688年6月20日,詹姆士得子。其信仰英国国教的女儿玛丽没有希望继承王位。为防止天主教徒承袭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决定推翻詹姆斯二世的统治。由辉格党和托利党的7位名人出面邀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奥兰治亲王威廉来英国,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信奉新教的威廉接受邀请,并于9月30日发布宣言,要求恢复他的妻子玛丽,即詹姆斯二世第一个妻子所生的长女的继承权。
1688年11月1日威廉率领1.5万人在托尔湾登陆。消息传到伦敦,詹姆斯二世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后经威廉同意,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1688年12月威廉兵不血刃进入伦敦。1689年1月在伦敦召开的议会全体会议上,宣布詹姆斯二世逊位,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称威廉三世和玛丽二世。 传统认识,只有轰轰烈烈的革命才值得称道,而1688年政变是英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妥协的产物,是软弱和不彻底的表现,是非革命的,是加引号的光荣革命。
1688年政变是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与旧贵族妥协的结果,但这种妥协是必要的,有分寸的。因为当时詹姆士二世以恢复天主教和新法政策为核心的倒行逆施,已激化了英国的社会矛盾,并且严重危及了资产阶级在革命中所取得的成果,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唯有果断地结束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才能维护革命的基本成果。“光荣革命”迅速地、顺利地结束了詹姆士二世的统治,应该说是一种明智的、可行的选择。从当时的形势看,新的人民革命已在酝酿之中。而英国革命的任务仅仅是扫除发展资本主义的阻碍,一旦出现新的人民革命,虽然可以解决詹姆士二世统治的问题,但将会导致新的社会冲突和动荡,不仅会危及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对其他阶级、阶层包括广大人民群众也都没有什么益处可言。因此,用政变的方式,解决复辟王朝,避免社会动荡,是符合英国国情的明智之举。 从客观上看,“光荣革命”在英国史上开始了一个长期稳定的时期,为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与资本有联系的土地贵族和资产阶级上层掌握政权后,大力促进了手工工场的发展。议会通过圈地法,掀起了空前规模的圈地运动,同时积极开拓了海外殖民地,扩大市场和原料来源。这些政策、措施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为18世纪的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还有,“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的国情。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断的调节中,资产阶级巩固了自己的统治,不断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传统的观点认为“光荣革命”斗争不够激烈,其实,这种认识也不完全正确。革命在英格兰是不流血的,但特别议会把王位奉献给威廉和玛丽,它破坏了严格的世袭继承的顺序,并建立了一种独特的双主政权。它也改变了以后的继承权,并明确禁止天主教徒继承王位。而革命在苏格兰发生了一些战斗,在爱尔兰则发生了一场内战。总之,评价“光荣革命”不能仅看其形式,还要看其客观效果和历史影响。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经历了争取民主---建立民主---完善民主的过程.二、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建立民主
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自由”和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军权。
《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的诞生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国家权力的重心由英王向议会转移,议会以立法权体现国家意志;英国议会与国王实行集体统治,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民主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①形成:18世纪前期,内阁制开始形成。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责任内阁制形成。
②内阁由下院多数党单独组成,内阁大臣必须是下院议员;下院多数党的首领为内阁首相,他负责挑选内阁成员并拥有免职权。
③内阁实行集体负责制,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是对议会负责;阁员对外必须全体一致,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④内阁首相的权力——手握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实际上的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完善民主
(1)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作用:内阁制的建立,使立法机构得以控制行政,有效地调节了立法权和行政权之间的关系。
(2)1832年的议会改革——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迅速壮大,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1832年议会改革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作用增强,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四、特点和作用
特点:
①以代议制为基础,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融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于一体。
②国王作为国家的象征,“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③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作用:
①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②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相对有序的状态中,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
③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或表述为: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意义
(一)国内意义
首先,在政治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结束了英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使英国走上了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在世界上第一个开始了政治现代化的进程。同时,各派可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使其政治斗争保持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使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的制度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国际意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一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其它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的政治体制,也有着巨大的影响。这是英国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近代英国为何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度?(1)英国长期就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君主在安定国家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因素) 1688年英国通过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实现了资产阶级与王权、贵族的政治妥协。近代英国之所以选择君主立宪制度,不是偶然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那时英国整个经济水平仍然处在早期手工工场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当时仍然受到贵族和王权的挤压,力量相对薄弱有限。资产阶级本身倾向于立宪,而不是与贵族势力和王权完全割裂。(经济因素)近代英国为何选择了君主立宪制度?(1)英国长期就是一个君主制国家,君主在安定国家秩序,促进社会发展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因素) (2)英国确立君主立宪是由当时的经济基础决定。那时英国整个经济水平仍然处在早期手工工场发展阶段,资产阶级当时仍然受到贵族和王权的挤压,力量相对薄弱有限。资产阶级本身倾向于立宪,而不是与贵族势力和王权完全割裂。(经济因素)(3)英国的民族心理更愿意接受君主立宪制而不是共和制。到革命后期,英国整个民族认识到,议会掌握无所不包的权力是合法的,也是必须的。同时,一个贤明的善良的君主仍被认为是人民的幸福,这种尊崇王室的心态在英国相当普遍。共和政体既缺少经济基础,又不符合民族心理,极不稳定。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演进体现了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
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保证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课堂巩固练习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这一法案的颁布标志着(??? )
A.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
B.英国近代议会制度开始确立
C.责任内阁制形成???????????????????
D.复辟王朝统治的结束【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英国《权利法案》限制国王权力,确立议会主权,故B正确。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付诸实践是美国1787年宪法,责任内阁制形成是在18世纪中叶,复辟王朝统治的结束是在1688年光荣革命。
【答案】B 【解析】本题用排除法可以很快得出答案。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所以AD错误,而B错在首次,所以选C。
【答案】C英国“光荣革命”最重要的结果是(??? )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首次推翻了波旁王朝统治
C.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
??? D.废除了君主制【解析】本题是对英国政治制度的考查,在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下,国王是国家的象征是国家元首。
【答案】A 2010年3月1日,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向英国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兼外交使团副典礼官马丁递交国书副本。刘大使应该将国书的正式文本递交给英国(??? )
A.国王? ?? ? ? ?? B.首相???? ?
???? C.财政大臣? ? ? ? ?? D.外交大臣【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是首相。
【答案】D英国责任内阁制规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是
(???? )???????????????????
内阁??????????????? B.国王???
C.议会 ??????????????? D. 首相 【解析】考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解。1644年,此时英国正处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此时的主要矛盾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的矛盾,所以结合材料可判断选B。
【答案】B 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1644年)一书中说:“我觉得,我仿佛瞥见它是一头苍鹰,正在振脱着它幼时的健翮,……而这时无数怯懦群居的小鸟,还有那些性喜昏暗时分的鸟类,却正在一片鼓噪,……而众鸟的这种恶毒的叽叽喳喳将预示着未来一年的派派系系。”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英国(??? )
A.大贵族官僚与国王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B.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与封建势力斗争激烈
C.资产阶级与人民群众之间存在一定矛盾
D.自由党与保守党争夺议会权力斗争激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注意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而非一蹴而就,英国王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根据题干“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分析,体现了C项。 其余三项没有体现。【答案】C历史学家巴里·科沃德认为:“(《权利法案》)规定,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但到底几年召开一次,法案并没有做出详细规定,更何况国王依然拥有随意召开和解散议会的权力;国王还拥有制定内外政策的权力,拥有任免各部大臣及官吏的权力。”据其描述,当时英国(??? )
A.实行责任内阁制度?????????????????
B.削弱了议会立法权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行政权?????????
D.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2014·四川泸州一模·10)温斯顿·丘吉尔是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首相,在他的《英语国家史略》一书中记载道:“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数以千计的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当不受法律约束的克伦威尔死后,在许多人心中暗自怀着一种如获释重的轻松感,英国为克伦威尔举行了一次最欢乐的葬礼。”这说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
A.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保护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果实
B.继承了悠久的传统,照顾了人民的心理承受力
C.对国内国外的政治思想和制度产生重大的影响
D.导致统治方式从人治走向法治?【解析】观众发出痛苦的呻吟,反映人民对国王的崇敬及国王被处死的悲痛,长期的君主制使得国王在民众心目中有着特色的地位,克伦威尔举最欢乐的葬礼从反面印证了这一点。后来英国确立英国君主立宪制,也是考虑到了历史传统和民众心理,因此选B项正确;A、C、D项观点虽然正确,但与材料意思无关,故排除。
【答案】B(2014·四川省级重点中学高三12月联考·10)1693年,英王威廉三世选用了4位宠臣担任了政府要职,到1698年又重新任命了新的政府成员。材料说明( )
A.英王仍实行专制统治
B.英王仍有很大的权力
C.英国的政局长期动荡
D.王权还没有受到限制【解析】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但国王仍有较大的行政权,可以领导政府和内阁,任命政府成员,但受到议会制约,故A、D项错误,B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确立了民主制度,政局保持了较长期的稳定,故C项错误。
【答案】B(2014·福建泉州高中毕业班单科质检·16)“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 )
A.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
B.完善了英国的责任内阁制
C.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
D.使首相成为国家权力中心【解析】根据材料情景可以判断材料所说的“我们将以英国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是指《权利法案》,《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A项正确;英国责任内阁制完善是在18世纪,故B项错误;使英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是在责任内阁制完善之后,故C项错误;英国国家权力中心是议会,不是首相,故D项错误。【答案】A(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29)中国近代某思想家曾说:“吾畴昔确信美法之民主共和制,决不适于中国,欲跻国于治安,宜效英之存虚君,而事势之最顺者,似莫如就现皇统而虚存之。”对其思想解读正确的是( )
A.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B.否定了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
C.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
D.体现了其托古改制的特点【解析】该思想家认为美国和法国的共和制不适宜于中国,但没有否定民主共和制度的进步性,故B项错误;中国要安定,“宜效英之存虚君”,保留君主,但君主“统而不治”,推崇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制,故C项正确;君主立宪制属于西方民主政治制度,故A项错误;效仿英国进行政治改革,没有体现托古改制的特点,故D项错误。【答案】C(2014·河南焦作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7)有学者认为:“(光荣革命)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以建立‘平衡宪法’为归宿的政治妥协,而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这里“转折点”指的是( )
A.《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权力
B.国家权力的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
C.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
D.英国君主制度结束【解析】考查光荣革命的作用。关键信息:面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光荣革命前,权力重心在国王,光荣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权力向议会流失,故B项正确;A项“剥夺”说法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C项“平衡”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D项“结束”说法错误,故D项错误。【答案】B(2014·安徽江淮十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18)2013年8月29日英国议会下院投票否决了政府对叙利亚进行军事干预的动议。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国会反对向叙利亚动武,政府将“采取相应的行动”。这表明( )
A.英国首相不再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但依然掌握着国家大权
B.英国议会权力高于首相,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C.如果卡梅伦首相坚持对叙利亚动武,议会也只能同意而不能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D.卡梅伦首相也可以选择解散议会,重新选举,让新议会通过对叙利亚动武的议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掌握。从材料中看到,英国议会下院反对首相为首的政府的动议,结合所学,英国首相是下议院多数党领袖,故A项错误;英国议会权力高于首相,故B项正确;议会可以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故C项错误;首相也可以选择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但不能保证自己是否依旧担任首相和新议会是否通过议案,故D项错误。
【答案】B(2014·湖北孝感一模·18)英国中世纪有一条政治原则,即“国王不能犯错误”。这使得历代君主都可以恣意妄为而不致因“犯错误”而被追究责任。后来的法案对这一原则有了新的解释:“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这一变化( )
A.使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
B.让国王可以继续胡作非为
C.使大臣成为国王犯错的替罪羊
D.保证了国王由能犯错误到不能犯错误 【解析】“国王的错误应由签署该项决定的大臣负责”,使追究国王责任有了法律根据,通过追究签署大臣的责任,王权受到了间接限制,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逐渐“统而不治”,故B项错误;该法案不一定能保证国王不犯错,故D项错误。【答案】A高考试题体验练习(2014·上海单科·36)议会令状?
以下是14世纪英国议会的令状一则:
主教及其他高级教士、郡守、男爵、郡属骑士、市民代表和市民议员、其他辖区的人士:遵照国王陛下的旨意,你们需赶赴议会。国王非常感谢各位前来参会,也希望大家不久便能返回各自的家园,所以诸位要抓紧时间迅速赶来,不得延误。不过主教、郡守、男爵、审判官、法官及其他王室议事会成员如果没有国王的特别指令则不得擅自离会。你们还需要留在议事会行使职责、处理公务。
问题:(12分)
(1)根据材料,当时的议会中国王和各等级的政治地位如何?(6分)
(2)上述政治状况在“光荣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案】
(1)水平1:从材料中提取完整的信息(6分)
·英王在中世纪的议会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士、贵族实际行使议会权力;骑士、市民代表等处于从属地位
水平2:从材料中提取的信息不完整(4-2分)
其他答案:仅复述、摘抄材料中的信息或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
(2)水平1:能结合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进行完整对比(6分)
·光荣革命后,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国王权力进一步受到限制;议会中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力量逐渐上升,成为议会中的主导力量
水平2:所学知识与材料信息的对比不完整(3分)
其他答案:回答与史实不符(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