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讲义
课题 4.3 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4.4 升华和凝华 八年级
教学目标: 1.熔化和凝固定义、现象、图像及解释相关的简单热现象 姓名
2.升华和凝华定义、现象及解释相关的简单热现象 3.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凝固特点,熔点、凝固点
教学内容 一.熔化和凝固 1.熔化和凝固现象 熔化:物质由_______变为_______的现象(____热) 如:冰化水,蜡烛熔化,冰激凌变软等 凝固:物质由_______变为_______的现象(____热) 如:水结冰,蜡烛凝固,铜水铸铜像等 2.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进行实验:把海波(硫代硫酸钠)晶粒和石蜡分别装入两个试 管中,并插入温度计,再把试管按图示装置固定。往烧杯 里倒入水,使水位高于装固体颗粒的那部分试管(“水浴 法”的好处:使物质_______受热,_______熔化过程,便于 观察现象和记录数据)。用两个酒精灯分别给两个烧杯加热, 观察两试管内固体熔化情况, 并每隔 1 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示数,直到 固体完全熔化。 海波熔化时温度、状态随时间变化记录表 时间/min123456789温度/℃44454748484848.54951.5状态固态固液共存液态
1—3min 段海波处于______,吸收热量,温度______; 4—6min 海波处于____________,吸收热量,温度__________; 7—9min 海波处于______,吸收热量,温度______。 课堂笔记
石蜡熔化时温度、状态 随时间变化记录表
时间/min 1 2 3 4 5 6 7 9 9
温度/℃ 58 61 62 63 65 66 69 72 74
状态 固态 粘稠状态 液态
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_______ ,在此过程中,石蜡变_______变 _______,最后熔化为_______。 3.晶体和非晶体
晶体非晶体物质海波、冰、食盐、石英、水 晶、明矾、萘、金属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 蜡 熔点晶体_______时的温度, 叫熔 点,物质从液态_______为晶 体时的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_______ ( “有”或“没 有”)熔点和凝固点熔化 过程_______共存, _______热量, 温度_______吸收热量, 先变软、变稀, 最 后变为液态,温度________ 熔化 图像熔化 条件达到_______,继续______________热量
4.熔化吸热、凝固放热的应用及解释 熔化吸热现象:①夏天屋子里放一些冰块用来降温,②家庭电路中电流 过大时, 保险丝因发热过多温度达到其熔点而熔断, ③用冰袋降温或为 高热病人降温,④夏天喝饮料,加冰块降温,⑤下雪不冷,化雪冷。 凝固放热现象:①冬天菜窖里放一桶水,保护蔬菜不被冻坏,保证水果 蔬菜的新鲜, ②燃烧的蜡烛蜡油滴到手上, 会马上凝固, 释放热量会烫 到手,③炼钢厂,“钢水”冷却变成钢,车间人员很易中暑。 【练习】 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初春,冰雪熔化汇成溪流 B .仲夏,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棍冒“白气” C.深秋,学校操场的小草上有露水 D.严冬,湖水结成冰
(
②冰在
-5
℃时是____态;
④水银在
-
30
℃时是____态;
⑥锡
在
232
℃时是____态;
)2.下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 下列 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3.请判定下列物质的状态 ①温度是 70 ℃的萘是____态; ③铁铜铝在常温下是____态; ⑤酒精在-100 ℃时是____态; ⑦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 精温度计 为什么 4.如下图甲所示, 是探究冰和蜡的熔化过程的实验装置。器材有:冰、蜡、 热水瓶、试管、烧杯、铁架台(带铁夹)、搅棒、停表、温度计、水。 (1)图乙是_____ (填“冰”或“蜡”) 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丙温 度计显示的蜡某时刻的温度是____ ℃。 (2)在冰和蜡熔化过程中,如果将试 管从烧杯中拿出来,冰和蜡停止熔 化。将试管放回烧杯后,冰和蜡又继续熔化。说明固体熔化时需要 ________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冬天下雪后, 当屋顶还覆盖着厚厚的积雪时, 我们常看到屋檐背阴处挂 着一根根粗细不一的冰柱, 这是由于屋顶上向阳处直接受到太阳的照射, 温度达到 1~2℃时,积雪会______;背阴处的温度仍在 0℃以下,沿屋
檐流下的水又______成冰柱。 三.升华和凝华 1.升华和凝华 升华: 物质由____态直接变成____态的现象(____热) 如:白炽灯灯丝变细、固体清香剂、樟脑丸(或卫生球)、晾干冰 冻的衣服、湿书放在冰箱里会被冻干、冬天户外的雪时间久了会 变少或雪人时间久了会变小等 凝华: 物质由____态直接变成____态的现象(____热) 如:雾凇、冰箱中的霜、窗户冰花、白炽灯灯泡发黑等 2.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应用及解释 升华吸热:①人工降雨,干冰升华吸热,达到降温的目的,②舞台上用 干冰制作烟雾效果,干冰升华吸热,空气水蒸气遇冷液化,③④ 白炽灯泡灯丝变细,内壁发黑:灯泡发光时,灯丝温度很高,这样固态 的钨表面就会发生升华现象,变成钨蒸气。关灯后,灯泡的温度降低, 钨蒸气发生凝华现象,变成固态的钨颗粒附着在灯泡的内壁上。这样, 用久了灯泡会变细,灯泡内壁会变黑。 【练习】 1.冬天清晨, 在有人居住的室内窗户上往往会出现冰花, 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 A.出现在窗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2.在生活中热现象的例子常常可见,下列有关热现象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戴眼镜的小明到厨房帮妈妈炒菜,眼镜片立即模糊,这是液化现象 B.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见门前冒“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C.夏天喝饮料,常在杯中加入冰块,一会儿冰块变小,这是熔化现象 D.电冰箱内侧壁会看见附有一层白色的冰晶,这些冰晶是凝华形成的 3.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可以灭火,其主要原因是它遇热____时要_______ 大量的热, 使可燃物周围的温度降低, 不能达到着火点, 同时密度较大
的二氧化碳又隔绝了空气,使可燃物不易燃烧。
课堂练习 1.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冬天,常看见人哈出“白气”,这是汽化现象 B.深秋,有时早晨会看到草木上挂满白霜,这是凝固形成的 C.樟脑丸变小,属于升华现象 D.地而瓷砖回潮冒“冷汗”,属于凝华现象 2. 如图是探究冰熔化特点的装置图,该实验中没有使用酒精灯加热的原因是( ) A.冰在熔化过程中要放出热 B.冰的熔点比实验时的气温低许多,冰从周围空气吸热 C.一部分冰升华放热使其余的冰熔化 D.冰可以在任意温度下熔化 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水结冰时一定要放热B.冰块吸收热量时一定在熔化C.放热的水一定在凝固D.处于 0℃的冰一定在熔化
4. 吃刚从冰箱冷冻室里拿出的冰糕,舌头有时会被冻在冰糕上,这是因为舌头上的水 发生了 ( ) A.熔化 B.凝固 C.蒸发 D.凝华 5. 如图为海波的熔化图象,有关这个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温度达到 48℃时,海波已经熔化完了 B.BC 段海波没有吸收热量,所以温度没有升高 C.BC 段海波在继续吸热,温度不变,完成熔化过程 D.图象上 AB 段为固态, BC 段为液态, CD 段为气态 6. 如下图所示的温度时间图象中,可能表示的是石蜡熔化过程( ) 7. 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以下对生活的观察解释正确的是( )
A.初冬季节,在家里洗澡时发现房间里充满“白气”,这些“白气”是水蒸气 B.在夏季的早晨看到足球场里的草叶上挂满了露珠, 而到了初冬, 露水不见了却看 到薄薄的一层霜,那么霜是由露变成的 C.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时间久了会明显变小,是因为樟脑丸蒸发为气体了 D.把冰箱里的冻豆腐取出, 冰化后, 发现豆腐里有许多小孔, 这是豆腐里的水先遇 冷结冰,后又熔化成水形成的 8. 如图所示是一年四季中的自然现象,属于吸热过程的是( ) A.深秋﹣﹣大雾弥漫 B.冬晨﹣﹣霜打枝头 C.初夏﹣﹣叶生露珠 D.春日﹣﹣冰雪消融 9. 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进行人工降雨的主要过程是:干冰在高空中直接变成气体, 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冰晶,冰晶下落时变成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升华过程 B.干冰直接变成气体是放热过程 C.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晶是凝华过程 D.冰晶下落时变成雨是吸热过程 10.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 A.打开热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或消失的过程 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D.把-10℃的冰放入 0℃的水中,水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 11.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都是吸热的是( ) A.液化、凝固、凝华B.熔化、汽化、C.凝固、汽化、凝华D.升华、熔化、液化
12. 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A.雾的形成 B.露的形成 C.冰的形成 D.霜的形成 13. 如图,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某同学将冰块放人空易拉罐中并加人适量的盐,用筷 子搅拌大约半分钟,测得易拉罐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实验时易拉罐 的底部有白霜生成。对于这一实验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B.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华现象 C.盐使冰的熔点低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D.盐使冰的熔点高于 0℃,白霜的生成是凝固现象
14. (多选)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 述,也与物理知识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与对应的物理知识有误的是( )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成灰泪始干是晶体的熔化 B.“水皆缥碧, 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看到水中游鱼细石是光的反射 形成的虚像 C.“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呈红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红光 D.“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实际是固态,是由水蒸气凝华形成 15. 如图是江西南昌某天天气预报的信息图片,关于图片中信息的解释 正确的是( )A.雪的形成是凝固现象B.全天气温不会高于 2℃C.雨的形成过程中会可能吸收热量D.预报的最低气温读作“摄氏零下 1 度”
16. 在下列几种物态变化现象中,其中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_;属于放热过程的是 ________;属于吸热过程的是________ (均填写序号)。 ①凉在室外的湿衣服变干了; ②夏天,揭开冰棒包装纸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 ③冬天,河面上结了一层冰; ④放在衣柜里的樟脑丸会越来越小,最后“消失”了; ⑤严冬的深夜,教室窗玻璃的内表面上有一层冰花; ⑥铺柏油马路时,将沥青块放在铁锅中加热。 17. 小明把酒精和水的混合液体放入电冰箱的冷冻室(冷冻室的温度可达﹣ 5℃)中,经过 相当长的时间后,从冷冻室取出混合液体时,却发现混合液没有凝固。就这个现象 小明提出水中含有酒精后,混合液体的凝固点________ (选填“升高” 、“降低”或“不 变”)了;在生活中,经常在下雪的路面上撒盐,使雪在寒冷的天气________成雪水, 从而快速清除道路上的积雪,保障交通安全;根据如表所 提供的数据(1标准大气压下),我们可以判断,在我国北方 地区________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选用酒精温度计制成 寒暑表;水沸腾实验中应选用________ (选填“酒精”或“水银”)温度计。 18. 某综合实践活动小组在制作一个医用冷藏盒时,不 知道给药品降温用冰好,还是盐水结成的冰好?他 们动手测量了盐水的凝固点。
(1)在选择温度计时,有量程分别为“-2℃~102℃”和“-20℃~102℃”的温度计,应 选择量程为__________的温度计,这样选择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明和小红分别通过实验得到了盐水的凝固图象如图所示,则小明所测盐水的凝固 点是________。 (2)他们同时发现所测得盐水凝固点并不相同, 于是对比了双方实验过程, 发现烧杯 中装水都是 200mL,小明加了 1 汤匙的盐,而小红加了 3 汤匙的盐,由此作出猜想: 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 记录如表: 盐水浓度(%)03691215182124273036凝固点(℃)0-2-4-6-8-11-15-18-17-1.8-0.40
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增大时,其凝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明由表格数据得到盐水浓度为 21%时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 判断准确吗? ________ (选填“准确”或“不准确”),你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认为给冷藏盒中药品降温最好选用________________ (选填“冰”或“适当浓 度盐水结成的冰”)。 (5)实验后,他们联想到冬天在冰雪覆盖的路面上撒盐便于除雪,原因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9. 如图所示,是某种固体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加热在一个标准大气压 下进行,且每分钟的供热不变,由图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这种物质是________体; (2)这种物质在 AB 段是呈_______态; (3)BC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________过程,熔 点是________ ℃; (4)CD 段这个过程 中________热量 ,温度 ________; (5)DE 段表示这种物质的________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 吸收热量, 温度________;
课后作业 1. 毛泽东诗词“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描绘了冬季中华大地的北国风光图中与“冰” 的形成物态变化相同的是( ) A.湿衣服上出现冰柱B.窗玻璃上的冰花C.春天冰雪消融D.干冰自然变小
2. 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 冻也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3. 为了使冬天路面上的积雪很快熔化,常会在积雪上洒盐,这是因为( ) A.盐水使冰雪的熔点降低 B.盐水使冰雪的熔点升高 C.洒上盐水后,使冰雪变成冰水混合物,温度为 0℃而使冰雪熔化 D.盐水使冰雪的温度升高到 0℃而熔化 4. 某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分析图象可知该物质( ) A.是非晶体B.熔化过程用时 8minC.第 10 min 时处于固态D.熔化过程不吸收热量
5.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的凝固点是 60℃ B.在 BC 段,该物质不吸热 C.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 5min D.在 t=5min 时, 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6. 关于晶体和非晶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和非晶体都有固定的熔点 B.晶体和非晶体吸收热量时都可能变成液体
C.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且温度保持不变 D.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先变软,然后变成粘稠体,最后变成液体 7. 关于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 A.各种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B.晶体在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 C.各种晶体的熔点都相同 D.非晶体在凝固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下降 8. 关于冰山上的积雪,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能熔化成水,流入江河湖海 B.只能升华成水蒸气散布在空中 C.变成水蒸气只能先熔化再汽化 D.既能熔化成水,也能升华成水蒸气 9. 四个情景中,其物态变化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 A.冬天户外的人呼出“白气”B.湿裤子晾干C.冬天窗玻璃上有冰花D.钢水浇铸得到钢件
10. 诗词是我们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诗词还包含着神奇的 物理原理。《汉 ·乐府 ·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诗中,关于露的形 成;《魏 ·曹丕 ·燕歌行》“秋风瑟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诗中,关于霜的 形成。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前者汽化放热,后者凝华放热 B.前者凝华吸热,后者升华吸热 C.前者液化放热,后者凝华放热 D.前者液化吸热,后者凝固放热 11. 下列物理现象及其原因分析错误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熔化现象,这个过程要吸热 B.夏天,常用干冰给食品保鲜,利用了干冰熔化吸热 C.秋天,草木的叶子上有露珠,这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冬天,窗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是水蒸气发生了凝华 12.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 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凇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13. 在“冰城”哈尔滨的冰雪大世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嘴中呼出的“白气”是凝华现象 B.用雪制成的雕塑一段时间会变小,是汽化现象 C.雪的形成过程是放热过程 D.冰放在手中融化了,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升高 14. 以下常见的物态变化实例中,放热的是( ) A.冰雪消融 B.积水干涸 C.草木上的霜 D.冰冻衣服变干 15. 关于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出现的黑斑的形成过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是灯丝熔化后又凝固形成的 B.是灯丝升华后又凝华形成的 C.是灯丝汽化后又凝固形成的 D.是灯丝熔化后再汽化最后凝华形成的 16. 如图所示,将冰块放于单层的不锈钢盆中,并加入适量的盐,用筷子搅拌大约半分 钟,盆中冰与盐水混合物的温度低于 0℃。将装有西瓜汁的小塑料杯放在盆中的冰 块里,几分钟后西瓜汁变成了水果冰棍,这时观察到盆外壁出现白霜。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西瓜汁变成了冰棍,属于凝华 B.西瓜汁变成冰棍的过程,温度降低 C.白霜是盆周围的水蒸气放热形成的 D.吃冰棍感觉凉爽,因为冰棍含有的热量少 17. 如下图甲所示,是小明“探究物质熔化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中通过水对试管加热,而不是直接加热试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中某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该物质此时的温度为______ ℃。 (3)实验中每隔一分钟记录一次物质的温度及对应状态, 并记录数据, 作出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规律图象,如图丙所示。由图象可知: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 度______,该物质是______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8. 沸水也能结冰? 沸水也能结冰吗?在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中的确不可能,但人为改变外界环境因素后 一切皆有可能。科学家将盛有适量水的杯子放置在玻璃罩中密封(如图甲),用抽气 机向外抽气,奇怪的现象发生了:杯子中的水沸腾了,继续抽气,杯子中上层水仍 在沸腾, 下层水开始结冰, 最终水全部结成了冰。原来随着玻璃罩中的空气被抽出, 玻璃杯中水面上方的气体压强越来越小,水的沸点降低,一直降到室温,故杯中的 水沸腾了。研究表明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也与压强有关, 压强越小, 晶体的熔点(或 凝固点)越高,所以当玻璃罩中气体压强减小到足够低时,水的凝固点升高到室温, 故沸腾的水很快结冰了。 (1)由于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具有________,所以地球表面自然环境中, 杯子中上层水 沸腾、下层水结冰的现象________ (可能/不可能)存在; (2)如图乙。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中将一根两端拴有重物的细金属丝, 挂在一个粗大的 冰块上。一段时间后,钢丝穿冰块而过,而冰块完整无缺。使用细金属丝和悬挂重 物的目的都是增大(钢丝对冰块的)压强, 从而使冰的熔点_______,所以细金属丝下 方的冰块_______,由于环境温度较低,熔化而成的水又很快_______,故钢丝穿冰 块而过且不留缝隙; (3)滑冰运动员所穿滑冰鞋都带有冰刀,如图丙所示,在滑冰过程中,冰刀_______ 了对冰面的压强,从而______了冰的熔点,使得冰刀划过的冰面容易熔化,最终就 起到了减小摩擦的作用。
当堂检测(___月___ 日) 姓名:___________ 1. 下列表示晶体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是( ) A. B. C. D. 2. 用久的灯泡壁变黑,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汽化与凝华 B.汽化与凝固 C.升华与凝固 D.升华与凝华 3. 下列关于生活中常见热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 A.在高山上烧水时,水温不到 90℃就沸腾了,是因为水的沸点与大气压有关 B.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夏天剥开雪糕包装纸时,雪糕周围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 D.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一定升高 4. 炎热的夏天,柏油马路会变软,这是因为( ) A.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开始熔化 B.柏油的硬度不够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开始变软 D.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开始变软 5. 在很冷的地区使用酒精温度计而不用水银温度计,其原因是( ) A.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高 B.固态水银比固态酒精的熔点低 C.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高 D.液态水银比液态酒精的凝固点低 6. 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升华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B.冬天玻璃上生成冰花C.晒在太阳下的湿衣服变干D.衣柜中的樟脑球变小
7. 放在柜子里的樟脑丸慢慢地缩小以至消失,这一现象属于( ) A.蒸发现象 B.熔化现象 C.凝华现象 D.升华现象 8. 下列关于自然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是汽化现象 B.夏天的傍晚,草叶上的露珠是熔化形成的 C.秋天,浓雾消散是汽化现象 D.北方的冬天,树枝上的雾凇是凝固形成的
9.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窑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10. 下列四种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华的是( ) A.冰雪消融 B.露珠晶莹 C.浓雾缭绕 D.霜染枝头 11. 在加热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甲、乙、丙三种固态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所 示。可以看出这三种固体都是_______ (晶体/非晶体),这三种物质中, _______可能 是同一种物质,而两者相比, _______物质要少些。 第 11 题 第 12 题 12. 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的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凝固点是_______。 (2)在 BC 段,锡处于_______状态;在 EF 段,锡处于_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_min,它的熔化过程中要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锡的凝固用了_______min,它的凝固过程中要_______热,但温度_______。 13. 在北方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会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为什么? 运用相关物理知识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