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豆科
豌豆属
豌豆
1.1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
授课人:XXX
时间:2023年X月X日
1822年7月20日-1884年1月6日
奥地利帝国生物学家。
出生于奥地利帝国,在布隆 (今捷克的布尔诺)的修道院担任神父,是遗传学的奠基人,被誉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通过豌豆实验,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别为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
格雷戈尔 · 孟德尔
01
自花传粉、闭花授粉,自然状态下是纯种。
一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异花传粉
自花传粉
这种类型的花自然状态下很难保证子代是纯种。
02
花较大,易于进行人工授粉。
一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用人工方法把植物花粉传送到柱头上以提高坐果率的技术措施,也是有目的地选择亲本进行植物杂交育种的必要手段,是植物优生优育的一项重要技术。
山柳菊 豌豆
1. 去雄:先除去成熟花的全部雄蕊,然后套上纸袋。
2. 待去雄花的雌蕊成熟时,采集另一植株的花粉。
3. 将采集到的花粉涂到去雄花的雌蕊的柱头上,再套上纸袋。
杂交获得的种子
子代植株
思考:两次套袋的作用是什么?
03
豌豆具有多对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一 豌豆用作遗传实验材料的优点
易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
豌豆七对相对性状
小试牛刀
下列几组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人的双眼皮和大眼睛
B 豌豆的黄粒和皱粒
C 棉花的掌状叶和鸡脚叶
D 豌豆的高茎和蚕豆的矮茎
C
相对性状:同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
二 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子一代为什么全是高茎?矮茎植株去哪了?
为什么子二代矮茎又出现了?
子二代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是偶然的吗?
融合遗传
融合遗传是1868年由达尔文提出的。它主张两亲代的相对性状在杂种后代中融合而成为新的性状而出现,也即子代的性状是亲代性状的平均结果,且杂合子后代中没有一定的分离比例。
颗粒遗传
孟德尔提出了遗传因子概念,并且他认为这些遗传因子互不融合,互不干扰,独立分离,自由组合,具有颗粒性,因此称为颗粒遗传。
思考
按照上面两种观点,当紫花和白花豌豆杂交后,子二代的豌豆是什么颜色的?实验结果还会是3:1的比例吗?
孟德尔还对豌豆的其他六对性状进行了杂交实验,实验结果如下:
三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这些因子就像一个个独立的颗粒,既不会相互融合,也不会在传递中消失。
在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
生物体在形成生殖细胞一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人不同的配子中。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
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DD
dd
Dd
P
F1
Dd
DD
Dd
Dd
dd
F2
D d
D d
配子
1 : 2 : 1
高茎:矮茎=?
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孟德尔巧妙地设计了测交实验,让F1与隐性纯合子杂交。以F1高茎豌豆(Dd)与隐性纯合子矮茎豌豆(dd)杂交为例,孟德尔根据假说,推出测交后代中高茎与矮茎植株的数量比应为
______________
1:1
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象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推出预测的结果,再通过实验来检验。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测相符,就可以认为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可以认为假说是错误的。这是现代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叫作假说一演绎法。
这种方法与传统的归纳法有什么不同
假说一演绎法
四 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
假说一演绎法
归纳法
过程:根据已知的实验现象。结果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除了完全归纳推理,结论都超出了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结论不是绝对可靠的,因为归纳出来的规律有可能存在例外情况,需要进一步验证
过程:观察和分析→提出问题→推理和想象→提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检验
结论没有超出前提所断定的知识范围。
演绎法在逻辑上是可靠的,只要前提正确,结论就是正确的
五 分离定律——孟德尔第一定律
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分离定律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普遍性。例如,小麦的高秆和矮秆、家鸡的羽腿和光腿等相对性状的遗传均遵循分离定律。两只白色绵羊生出黑色的小羊,父母正常而其子女患白化病等性状分离现象,也是控制相关性状的遗传因子遵循分离定律遗传的结果。
感谢聆听
安庆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
生物科学
授课人:XXX
时间:2023年6月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