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9张PPT)
苏武传
苏武传
班 固
导入新课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论语·子路篇》
对于这样的赞语,苏武无疑是当之无愧的。苏武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全节归汉。他崇高的气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中一笔宝贵的财富,一座永恒的丰碑。
6/5/2023
3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少年时就能作文诵诗赋,长大后博览群书。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
班固一生著述颇丰。班彪过世后,班固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
汉和帝永元元年(89年),大将军窦宪率军北伐匈奴,班固随军出征,任中护军,行中郎将,参议军机大事,大败北单于后撰下著名的《封燕然山铭》。后窦宪因擅权被杀,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家庭---- 父亲: 班彪
弟弟: 班超(投笔从戎)
妹妹: 班昭(续写《汉书》)
作品---- 史书: 《汉书》
辞赋: 《两都赋》
诗: 《咏史诗》
6/5/2023
4
《汉书》(《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
《汉书》的体例继承了《史记》,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班固也成为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史学家。
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分工明确,结构统一。
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6/5/2023
5
《汉书》(《前汉书》)
《汉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它上起西汉高祖元年(前206),下终王莽地皇四年(23),共记述了230年的史事。它包括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汉书》的体例继承了《史记》,展现了西汉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各种人物的精神风貌。班固也成为继司马迁之后的又一位杰出史学家。
所不同的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由纪、表、志、传四部分组成,分工明确,结构统一。
断代史,是相对于“通史”而言的,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
史学价值: 作者能尊重客观实际,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赞扬清廉的官吏,流露了对人民的同情。
文学价值: 叙事详明,详赡严密,语言典雅繁复,富于文采,有骈体化倾向,对后世散文发展影响很大。
知识回顾:史书体例
编年体:按年月日有次序地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春秋》(孔子)----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左丘明)
《资治通鉴》(司马光)
国别体:以国家为编排顺序记载史事的史书
例:《国语》----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刘向编订)
文化常识
纪传体: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的史书
例:《史记》(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班固)----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范晔)----纪传体断代史
《史记》: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书
纪传体
《汉书》:本纪 列传 表 志
文化常识
《汉书》 《史记》
体裁
时间跨度
体例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断代史
我国第一部
纪传体通史
3000多年
230年左右
本纪、列传、世家、书、表
纪、表、志、传
《汉书》与《史记》对比《汉书》与《史记》
对比
6/5/2023
8
《汉书》与《史记》之比较
故事梳理
汉匈矛盾,苏武出使(开端)
(1)
因事扣留,卫律劝降(发展)
①(2,3,4)因变被扣
②(5) 卫律逼降
③(6) 北海牧羊
放牧北海,李陵劝降(高潮)
(7,8)
汉匈和亲,白发归来(结局)
(9,10)
研读文本
第一部分(1)出使匈奴
思考:
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3.出使的目的是什么?
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思考: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3.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小题5】请简要概括阿桂是在何种背景下向皇帝上疏在伊犁地区开荒、建城的?
答:军事上:西域刚平定,尚有敌寇隐藏其中,且靠近俄罗斯。
防守上:屯兵需要粮食,而此处水土肥沃,适合屯田。
7.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
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 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
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
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7. 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展开的?请结合内容简要概括。(6分)
答:①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如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
②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贫困 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障制度。
如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
③农村生源减少,学校实行合并措施。
概括社会环境特点
1.找寻人物活动的所有场所,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透过人物活动的场所,弄清小说中人物的人际关系。
3.结合描写的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等理解人物生活的背景。
4概括社会环境最好用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有时可以从文中直接提取,有时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社会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历史背景,生活时代、社会状况,经济发展、政治政策
社会环境描写,是指人物活动、事件发生、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历史条件、地方的风土人情、时代风貌、社会关系、政治、经济等状况的描写,主要是交代人物的生存环境、社会关系等。它包括范围很广,小至房间住所,一街一巷,大至城区地区。它涉及内容很多,可以是室内的布局、陈设住宅内外装饰以及当地风十人情等等。
通读文章,从中筛选出
"最近几年,多政府抓精准扶贫,划拨出专款补贴,鼓励村民自筹资金挪窝”
“学多里建洋房好在,多干部经常来问,又帮他落实贫困户补助金、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生活改善了,心坎压的石头也落地了”
“村上生源少,小学教学点早就撤销,邻近村小学和初中,合井为多九年一貫制学校。方圆二十多公里内的小孩,得走路去多里读书”等社会环境的描写,
根据这些社会环境的写概括小说故事情节展开的社会背景。
如:“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根据“向光棍表叔提供五保供养金、农村低保金”等情节,概括“当前部分农村地区仍有盆困人口,国家实施对贫困人口的生活保制度。
社会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家庭背景。
1、时代背景:有些新闻需交代时代背景,向读者指出与新闻事件相关的人所生活的时代,或相关的事物发生。
2、历史背景:就是事件在什么形势下发生的。事件爆发的环境。
3、文化背景:指沟通主体长期的文化积淀,即沟通主体较稳定的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心理结构的总和。
4、家庭背景:家庭背景一般指父辈的经济实力,政治权利。
社会背景指当时的社会状况,社会的经济构成,阶级构成,经济发展状况,政治发展状款,社会现象和特点。
第一段:武,字子卿。少以父任,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初立,恐汉袭之,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译文:苏武,字子卿。年轻时凭借父亲职位的关系而被任用,兄弟三人都做了皇帝的侍从官。渐渐升到移中既监。当时汉朝接连讨伐匈奴,屡次互派使者窥探观察对方的情况。匈奴扣留了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先后十几批人。匈奴使者来汉朝,汉朝也同样扣留他们以相抵。天汉元年,且鞮侯单于刚刚被立为单于,害怕汉朝攻击,就说:“汉天子是我的长辈。”把路充国等人都放回汉朝。
1.少以父任:汉朝制度,凡职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可以保举子弟一人做郎官。
并,都。郎,官名,汉代专指皇帝的侍从官。
2.稍:渐渐。 中厩,汉有栘园,其中的马厩称“ 中厩”。 监,管事的官员。
栘中厩监:掌管鞍马鹰犬的射猎之官。
3.胡:这里指匈奴。 数:屡次。 通使:互派使者 十余辈:十几批 。
4.相当:相抵。 单于,匈奴的最高首领。
丈人:对长辈的尊称 行:辈。 归:使……回去
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匈奴
汉朝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
使匈奴中郎将,汉官,有时简称中郎将,或匈奴中郎将。
亦称护匈奴中郎将、领中郎将、行中郎将以及北中郎将等。
主要有持节出使、领护或卫护匈奴等职责,亦有监察匈奴动静的任务。
以中郎将出使匈奴,始于西汉武帝时,即以苏武为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就派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持节出使匈奴,护送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赠送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苏武与副中郎将张胜以及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常惠等招募士卒和侦察兵一百多人一同前往。到了匈奴后,置办了一些财物送给单于;单于渐渐倨傲起来,并不是汉朝所期望的。
1.嘉:赞许。 义:做事合乎情理
2.乃……汉者:(定语后置)送留汉者匈奴使 。
以:以…的身份。 旄节,以竹为杆,上缀以牦牛尾,是使者所持的凭证。
答:回报、报答。
3.假吏:临时委任的使臣属官 。 士:士卒。 斥候:侦察兵
4. 置币:备办财物 币:财物。 益:渐渐。
代理、暂任:
假、署、权、摄、守
兼任:
兼、领、行、判(高位兼低职)
既
既然;已经;……之后;全、都;也
就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让(他)持节(出使匈奴),送留汉朝的匈奴使者,趁机送给单于丰厚的礼物,回报他的好意。
【考查知识点】文言翻译
【思路分析与延伸】
乃:于是,就。
第一个“使”可译为“让”,第二个“使”可译为“使者”。
使持节:省略句,正常应为“使(之)持节(使匈奴)”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送留在汉之匈奴使”。
因:趁机。
赂:赠送礼物。
答:回报。
使持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
思考:1.苏武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出使匈奴的?请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
匈奴留汉使郭吉、路充国等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单于初立,恐汉袭之。
2、这样的背景暗示了什么?
苏武出使匈奴的这一背景,表明苏武出使时的严酷历史环境,同时交代了匈奴尽管“尽归汉使路充国等”却只是因为“单于初立,恐汉袭之”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和好。所以当汉武帝派苏武护送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还朝,并“厚赂单于”时,“单于益骄”,这也是后来单于悍然扣留苏武一行的原因。
3.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下列红色字中不是古今异义的是:( )
A、乃曰:“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B、答其善意
C、兄弟并为郎,稍迁至栘中厩监。
D、既至匈奴,置币遗单于
2、下列句子中红色字与例句红色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A、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B、项王然其言。乃赦外黄当坑者。
C、悉令男子年十五已上诣城东,欲坑之。
D、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翻译下列句子: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A
第二部分(2,3,4)因变被扣
阅读第2至第4自然段,思考:
1.请简述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经过。
2.面对此次变故,为何苏武认为自己辱命负国呢?
3.从“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可以看出苏武怎样的品质?
第二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1.会:适逢 没:陷入而不能脱身。
2.将,率领。 阴:暗中 相与:一起
3.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素:向来,平时。
4.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私候:私下拜访。候,拜访
5.怨:恨。 幸:希望 货物:财物
译文:(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回汉朝,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相熟识,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很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把一些财物送给了虞常。
第二段: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王俱降汉,后随浞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1.会:适逢 没:陷入而不能脱身。
2.将,率领。 阴:暗中 相与:一起
3.阏氏,匈奴单于正妻的称号。 匈奴实行一夫多妻制,匈奴人称妻、妾为阏氏,称母亲则为“母阏氏”,匈奴单于的正妻称为“颛渠阏氏”,相当于王后,首位妃嫔称为“大阏氏”,相当于元妃。
译文:(匈奴)正要派遣使者送苏武等人返回汉朝,适逢匈奴国内的缑王与原长水校尉虞常等人密谋反叛。缑王是昆邪王姐姐的儿子,与昆邪王一起投降汉朝,后来又跟随浞野侯陷没在匈奴中。连同卫律所率领的那些被迫投降匈奴的人,暗地里一起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会武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4.素:向来,平时。相知:相熟识,有交情
5.私候:私下拜访。候,拜访
6.怨:恨。 幸:希望 货物:财物
译文:正赶上苏武等来到匈奴。虞常在汉朝的时候,平时与副使张胜相熟识,私下拜访张胜,说:“听说汉朝皇帝非常怨恨卫律,我虞常能为汉朝暗中用弩弓射死他,我母亲和弟弟都在汉,希望能得到朝廷的赏赐。”张胜答应了,把一些财物送给了虞常。
谋反主要人员:
缑王——匈奴的一个亲王。暗中串通了卫律手下的汉朝降兵,策划劫持单于的母亲后归降汉朝。
虞常——原是汉臣。在汉时与副使张胜熟识,私下拜访了张胜,企图刺杀叛汉降敌、当了匈奴大臣的卫律。
张胜——汉使,副中郎将。知道密谋,未向苏武报告,私下支持他们的行动。
(从国家关系上看,张胜的做法损害了汉朝的信义,有悖于两国通好的宗旨,使汉使处于理亏的地位。)
第三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独:只有 发:动手,发动 夜:在夜里 亡:逃跑
2.告之:告发这件事 发:派 生得:被活捉
3.治其事:审理这个案件 发:暴露、泄露
4.状:情况,情状 语:告诉 及:牵连(到)
5.见犯:受到侵犯、侮辱 (被动句) 重:更加
6.引:牵扯。 诸:众、各。 贵人:指贵族大臣。 即:假如。
7.何以:“以何”,用什么。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译文: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于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这个消息,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了苏武。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事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大臣们商议,想要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刑罚呢?应当让他们都投降。”
第三段: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1.独:只有 发:动手,发动 夜:在夜里 亡:逃跑
2.告之:告发这件事 发:派 生得:被活捉
3.治其事:审理这个案件 发:暴露、泄露
4.状:情况,情状 语:告诉
译文:一个多月后,单于出去打猎,只有阏氏和王室的子弟在家。虞常等七十多人想要动手,其中一个人趁夜逃跑,告发了这件事。单于子弟发兵与他们战斗。缑王等人都战死了,虞常被活捉。单于让卫律审理这个案件,张胜听说这个消息,担心以前与虞常的谈话泄露,把情况告诉了苏武。
子弟,子与弟;亦泛指子侄辈。泛指年轻的后辈。又指从军者,兵丁。
①弟弟、儿子、侄子等:职工~。②指年轻的后辈:~兵|农工~。
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訾(zī)曰:“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1.及:牵连(到) 见犯:受到侵犯、侮辱 (被动句)
2.重:更加。 引:牵扯。
3.诸:众、各。 贵人:指贵族大臣。 即:假如。
4.何以:“以何”,用什么。 降:使动用法,使…投降
译文:苏武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这事一定会牵连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后才死,更加对不起国家。”苏武想自杀,张胜、常惠一起制止了他。虞常果然牵扯出了张胜。单于大怒,召集贵族大臣们商议,想要杀掉汉使者。左伊秩訾说:“假如谋杀单于,又该用什么更重的刑罚呢?应当让他们都投降。”
“今日必生致索诺木,不然,虑有他。”阿桂不答,入帐卧。明旦,索诺木自缚诣帐下。
“今天一定活捉索诺木,不然的话可能会有其他的变故。”阿桂没有回答,入帐躺下睡觉。第二天早上,索诺木自己绑住自己来到大帐前。
既
既然;已经;……之后;全、都;也
第四段: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受辞:听取供词。
2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又辜负了使命。 屈、辱:使动, 使……屈身,使……受辱。
2.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以何面目。以:用、拿。一说,来。
3.引:拔出、拿出。 抱持:抱住扶好。 坎:坑。 煴火:没有火焰的微火
4.覆:翻转,使动用法,使……背朝上。
5.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 。一说当作“焰”,熏。
6.复息:又能呼吸。 舆:车,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7.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钦佩。 候问:问候
6.收系:逮捕监禁。 益愈:渐渐痊愈
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去听取供词。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来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着苏武,骑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没有火焰的微火,把苏武放在火坑上(使他脸朝下,背朝上卧在坑上),叩击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本来)已经气绝了,半天才又能呼吸。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回营帐。单于很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钦佩苏武的节操),在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第四段: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1.受辞:听取供词。
2屈节辱命:污损了节操,又辜负了使命。
屈、辱:使动, 使……屈身,使……受辱。
3.何面目以归汉 :宾语前置 以何面目。以:用、拿。一说,来。
4.引:拔出、拿出。 抱持:抱住扶好。
译文: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去听取供词。苏武对常惠等人说:“污损了节操,辜负了使命,即使活着,又有什么面目回到汉朝!”苏武拔出佩刀来自杀。卫律大惊,自己抱着苏武,骑马去找医生。
凿地为坎,置煴(yūn)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
5.坎:坑。 煴火:没有火焰的微火
6.覆:翻转,使动用法,使……背朝上。
7.蹈:同“搯(tāo)”,叩击,拍打 。一说当作“焰”,熏。
8.复息:又能呼吸。 舆:车,用作动词,用车载送。
译文:医生在地上挖了个坑,放进没有火焰的微火,把苏武放在火坑上(使他脸朝下,背朝上卧在坑上),叩击他的背使其出血。苏武(本来)已经气绝了,半天才又能呼吸。常惠等人哭了,用车载送苏武回营帐。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1.壮:意动用法,认为……豪壮,钦佩。
2候问:问候
3.收系:逮捕监禁。
译文:单于很认为苏武的气节豪壮(钦佩苏武的节操),在早晚都派人问候苏武,而将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据此,我们也即可还原当时抢救苏武的具体过程:先在地上挖个大坑,长与人体相等,深七尺,横五尺;再于坑中放上干白羊屎十余石,燃烧时保持有烟无焰的煴火;接着在坑上横放若干木料,以免病人堕入坑内;而后将苏武面向下置于横木上,
使烟能熏到受伤处,同时又在他背上轻轻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使其不致淤积于胸腔之内;如此这般,虽已气绝的苏武终又渐渐恢复了呼吸。这种急救之法,若以现代医学知识来看,亦有一定道理:
第一,在严寒中使用热熏疗法,可以让这个因外伤而大量失血昏迷的病人,迅速恢复和保持体温;这对防止循环衰竭以及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都是十分有利的。
第二,烧白羊屎有止血愈伤之功效,用大量羊屎烧烟热熏,能及时防止继续大出血。
第三,由于胸部受伤,令病人采取俯卧并在背部进行按摩(或轻叩),可以让淤血慢慢从胸部流出,不致引起致命的内窒息;而按摩又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恢复,从而使病人得以恢复呼吸。
1.面对此次变故,为何苏武认为自己辱命负国呢?
失察:副手暗中支持参与谋反,苏武不知,有对属下失察之过。
失职:出使任务不能完成,且有可能引发两国更深的矛盾,是为失职。
2.第三、四段如何刻画苏武的形象?
(1)正面描写苏武的语言、动作、细节。
①“事如此,----重负国”。欲自杀。
②“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③引佩刀自刺。
(2)侧面描写,对比衬托
①卫律惊。②单于:壮其节,候问武;收系张胜。
忠君爱国、视死如归、以死明志、舍生取义、忠贞不渝、以死明志、
宁死不屈、以死殉国、刚烈不屈、捍卫国家尊严、以民族荣辱为重。
3.谋反失败事发后苏武如何应对?可见他怎样的形象?
“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使臣受辱,就是国家受辱。
不是考虑个人的得失,而是立即想到如何才能不辜负国家的重托。
通过苏武以死报国的行动,刻画了他刚烈难犯、义不受辱的坚强个性。
思考:请简述缑王与虞常谋反的经过。
准备:勾结卫律的部属,私下拜访张胜得到支持。
经过:趁单于出猎准备起事。
结果:被人告发,谋反失败。
缑王等人都战死。
单于派卫律审理此案。
虞常被活捉,供出了张胜,被剑斩。
张胜把事情经过告诉苏武后被关押、投降。
第一、二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一词多义
1.使
(1)数通使相窥观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汉者 使(1):出使;使(2):使者。
2.发
(1)方欲发使送武等 发:派遣 。
(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发:发动劫持阏氏归汉的事,起事。
(3)恐前语发 发:泄露。
3.引
(1)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扯。
(2)引佩刀自刺 引:拔。
第一、二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二、古今异义
1.汉亦留之以相当 古义:相抵。 今义:差不多。
2.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古义:对年长者的尊称。 今义:岳父。
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
(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
(3)缑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被动句:
(1)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2)见犯乃死,重负国。
一、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空自苦亡人之地
C.去草实而食之 D.空以身膏草野
A.“畔”同“叛”,反叛。 B.“亡”同“无”,没有。
C.“去”同“弆”,收藏。 D.无通假字。
二、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常果引张胜 (引:牵攀、招供) B.扶辇下除,触柱折辕 (除:殿阶)
C.恐前语发 (发:揭露、暴露) D.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解析:D.“阴谋”错误。应该译为暗地里。句意:(虞常等人)私底下一起图谋劫持单于的母亲阏氏归附汉朝。
D
D
三、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例句: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
A. 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B. 子卿尚复谁为乎
C. 见犯乃死,重负国 D.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
【解析】例句和C项均为被动句。A项,定后。B项,宾前。D项,介宾短语后置句。
四、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在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他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B.“丈人”,古代对老人和长辈的尊称。与今之“岳父”不同,一般译为“您”。
C.“汤镬”,古代的一种酷刑,是把人投入到滚汤中煮死。
D.“以始元六年”中的“始元”是汉武帝的年号,这是帝王年号纪年。
答案:D
解析:D.“是汉武帝的年号”错误,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始元”是汉昭帝的年号。
C
学习任务:
1.研读课文第三、四、五、六部分,积累文言词句。
2.了解苏武事迹,分析人物性格,体会苏武忠贞为国的情怀,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苏武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崇高品质也深深打动了单于,单于希望这样难得的人物能投降匈奴,为匈奴所用。所以他选派了降将卫律进行招降。
为了劝降苏武,卫律用了哪些手段?
研读文本
第三部分(5)卫律逼诱
第五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gào)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1.益愈:渐渐痊愈。 晓:通知。 会:会同。 论:判罪
2.因:趁。 降:使…投降。 当死:判处死罪。 当,判处。
3.相坐:相连坐(治罪)。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4.何谓:说什么。 拟:比画。 负:背叛。 归:投奔 弥:满
5.空:白白地 膏:滋润
译文:苏武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亲近之臣(自指),判处死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说什么连坐治罪?”卫律又举剑比画着要杀苏武,苏武不动。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
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指弃尸草野之中),谁又知道你呢!”苏武不理睬。
第五段: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
1.益愈:渐渐痊愈。 晓:通知。
2.会:会同。 论:判罪
3.因:趁。 降:使…投降。
4.当死:判处死罪。 当,判处。
5.相坐:相连坐(治罪)。
一个人犯了罪,有关的人连同治罪,叫“连坐”或“相坐”。
译文:苏武渐渐痊愈,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会同判定虞常的罪,想趁这个时候让苏武投降。用剑斩杀虞常后,卫律说:“汉朝使者张胜谋杀单于的亲近之臣(自指),判处死罪。单于招募投降的人免罪。”举起剑要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判处有关的人相连坐治罪。”
坐:
①<动>坐。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臂部靠在脚后跟上。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鸿门宴》:“项 王 则 受 璧,置 之 坐 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座”。
《晏子使楚》:“王曰:‘何坐?’曰:‘坐盗。’”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
以手抚膺坐长叹
林逋《易从师山亭》:“西村渡口人烟晚,坐见渔舟两两归。”
③<动>犯罪;因……犯罪;犯……罪。
②<名>座位。
相坐:牵连治罪
④因为;由于。
⑤<副>空;徒然。
⑥<副>恰好。
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gào)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
1.何谓:说什么。 拟:比画。
2.负:背叛。 归:投奔 弥:满
3.空:白白地 膏:滋润
译文:苏武说:“我本来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们的亲属,说什么连坐治罪?”卫律又举剑比画着要杀苏武,苏武不动。卫律说:“苏先生,我先前背叛汉朝归附匈奴,幸而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称王。有几万手下,牛马满山,富贵到这种地步!苏先生今天投降了,明天也会这样。白白拿身体给荒野做肥料,谁又能知道呢!”苏武不理他。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1.因:通过、经由。 为:做,结交为。 今:如果,假如。
2.尚:哪,怎么。 畔:同“叛”,背叛。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状后:于蛮夷为降虏 宾前:“何以见汝为”即,以何见汝为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3.平心持正:主持公正,无所偏倚。斗:使……相斗。 若,你。 明:状语后置
译文: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如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想再见我,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臣子(人君之臣,人父之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决定)人的生死,你不平心处理,持守公正,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从旁观看祸败。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1.因:通过、经由。 为:做,结交为。 今:如果,假如。
2.尚:哪,怎么。 畔:同“叛”,背叛。
2.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
状后:于蛮夷为降虏
宾前:“何以见汝为”即,以何见汝为。 何以……为 何……为
蛮夷,古代指边远地区的民族。
译文:卫律又说:“你通过我投降,我就和你结为兄弟;如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即使想再见我,还能得到这个机会吗?”苏武骂卫律说:“你本是汉朝臣子,不顾恩德道义,背叛主上,背弃双亲,在异族那里做俘虏,要见你干什么?
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译文: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来判定(决定)人的生死,你不平心处理,持守公正,反而想借此使汉天子和单于相斗,从旁观看祸败。你明明知道我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难,就要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1.平心持正:平心处理,持守公正。形容主持公正,无所偏倚。
2.斗:使……相斗。 若,你。 明:状语后置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县:悬挂
宫殿的北门
南越王杀汉使者,结果九郡被平定。宛王杀汉使者,自己头颅被悬挂在宫殿的北门。朝鲜王杀汉使者,随即被讨平。唯独匈奴未受惩罚。
思考:卫律采取哪些手段招降?可见卫律的形象?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可见苏武的形象?
1.卫律的手段:
恐吓威逼:斩虞常,降张胜,吓苏武;副有罪,当相坐,复举剑拟之。
利诱: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
2.卫律形象:
手段卑鄙,态度傲慢,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恬不知耻
3.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
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武不动,武不应,武骂律
4.苏武形象:
立场坚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忠贞不渝、大义凛然
威武不屈,富贵不淫
小结:
在各种人物的对比映衬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丰满立体的苏武,他有清醒的外交意识,待人接物不卑不亢,面对威逼利诱坚贞不二,长达十九年守节的坚韧不拔。苏武的这些性格在那些或屈或降的人物的对比下,更加具有勾魂摄魄的人格魅力,千古流芳!
卫律,苏武对其威逼“不动”,对其利诱则“不应”,表现对其为人的鄙夷。当他说出“与君为兄弟”的话后,苏武终于忍无可忍,“骂律”,表现苏武的品格。
对比映衬的效果分析:
一、张胜与苏武
张胜糊涂地帮助了缑王的谋反,事情败露后又经受不住考验,叛变投降。贪生怕死
苏武清醒地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欲以死息祸;面对匈奴的劝降始终保持着可贵的民族气节。
二、卫律与苏武
卫律卖国求荣,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自我炫耀、不知廉耻、恬不知耻、恼羞成怒
苏武为国效命,忠贞不二,不卑不亢 一身正气,光明磊落。
凛然不惧、岿然不动、生死置之度外、视死如归;
为国效命,忠贞不二,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严词辩驳、一身正气,光明磊落正义凛然,铿锵有力。
剑斩虞常,吓降张胜,威逼利诱苏武
杀鸡儆猴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 “不动”, “不应”动作描写
杀鸡儆猴
第四部分(6)北海牧羊
第六段: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yù)雪。武卧啮(niè)雪,与旃(zhān)毛并咽之,数日不死。
1.不可胁:不可威逼而致屈服。
2.白:告诉,报告。 愈益:同义词联用,更加。
3.幽:囚禁。 绝不饮食: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
4.雨雪:下雪。 雨:下,动词
5. 啮:咬,嚼。 旃:同“毡”,毛织的毡毯
译文: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威逼而致屈服,报告了单于。单于更想让他投降了。于是把苏武囚禁在一个大地窖中,断绝供应,不给他喝的、吃的。天降大雪,苏武躺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去,几天都没有死。
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dī)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jǔ)草实而食之。
3.以为:把……当作。 徙:流放 羝:公羊 乳:生子
4.别: 分开、离析 。 廪食:公家发的公粮
5.去:同“弆”,收藏。 草实,野生果实。
译文:匈奴人视之为神。于是把他转移到北海边上荒无人烟的区域,让他放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他回来。分开他的随从官吏常惠等人,分别囚禁到其他地方。苏武到北海后,匈奴断绝了他的粮食供应(公家发给的粮食不来),他就挖野鼠穴中藏的草实充饥。
愈yù
①<动>通“瘉”,病好了。《狱中杂记》:“伤肤,兼旬愈。”
②<形>贤;胜过。《论语·公冶长》:“女与回也孰愈 ”
③<副>更加;越发。《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益yì
①<动>同“溢”。水漫出来。《察今》:“澭水暴益。”
②<动>增加,与“损”相对。《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名>利益;好处。《伶官传序》:“《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④<副>更加;愈加。《滕王阁序》:“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⑤<副>渐渐地。《黔之驴》:“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第六段: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积五六年,单于弟於靬(wūjiān)王弋射海上。武能网纺缴(zhuó),檠(qíng)弓弩,於靬王爱之,给其衣食。三岁余,王病,赐武马畜、服匿、穹庐。王死后,人众徙去。其冬,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1.杖:名作动,执、拄着。 操持:拿着。 积:过了
2.弋射:用绳系在箭上射猎。
3.网:名作动,结网 。一说,“网”前应有一“结”字。
纺缴: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
4.檠:矫正弓弩的工具,这里用作动词,用檠矫正(弓弩)
5.服匿:盛酒酪的器皿。 穹庐:圆顶大篷帐,犹今之蒙古包。
6.其:这年 穷厄:困顿。
译文:他拄着汉朝的旄节牧羊,寝卧和起身都拿着,旄节上的牦尾全部脱落了。过了五六年,单于的弟弟於靬王到北海打猎。苏武能结网,纺制系在箭尾的丝绳,用檠矫正弓驽,於靬王很喜欢他,供给他衣服、食品。这样过了三年多,於靳王病重,赐给苏武牛马、盛酒酪的器皿、帐篷。於靳王死后,他的手下迁走了。这年冬天,丁令人偷走了苏武的牛羊,苏武又陷入了困顿。
苏武越是不肯投降,单于越想降之!面对不惧威逼,不受利诱的苏武,匈奴又将使出什么手段呢?
折磨肉体
先后以“幽置大窖”和“徙置北海”处置苏武,欲以绝境之苦威逼,然而苏武有着非同一般的绝境生存能力。在大窖中,匈奴“绝不饮食”,苏武却趁“天雨雪”,“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人把他当成神一般的存在。
消磨意志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这就是著名的“苏武牧羊”的故事。北海上环境恶劣,匈奴人断绝了苏武的粮食供应,使其放牧公羊,待公羊生了小羊才能回归。这无疑是刻意的刁难,目的就是消磨其意志,使其自行哀求归降。
意志坚定
内心强大
忠贞自守
贫贱不移
这一段描写了苏武的生存环境,有何特点?有何作用?
(大窖中、天雨雪、无人处、别其官属、廪食不至、食野鼠去草实、人众徙去、丁令盗武牛羊)
环境恶劣,生活艰难,希望渺茫。
渲染悲壮的氛围;
突出表现苏武顽强不屈的生存意志,忠贞爱国的强烈信念。
面对不惧威逼,不受利诱的苏武,匈奴又将使出什么手段呢?体现苏武什么品质?
1.折磨肉体
先后以“幽置大窖”和“徙置北海”处置苏武,欲以绝境之苦威逼,然而苏武有着非同一般的绝境生存能力。在大窖中,匈奴“绝不饮食”,苏武却趁“天雨雪”,“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人把他当成神一般的存在。
2.消磨意志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等。这无疑是刻意的刁难,目的就是消磨其意志,使其自行哀求归降。
意志坚定
内心强大
忠贞自守
贫贱不移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事发时他已经意识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所以要自杀避祸、避辱。在被卫律审讯时,他大义凛然, “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刀自刺,以死明志、为国雪耻。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但活的前提与支柱依然是汉朝使者的身份,所以他“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为尊严而生,为荣誉而生,为使命而生。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4.苏武在被囚禁流放以前两度要自杀,后来又想方设法要活下去。这是否矛盾?
(1)匈奴对苏武等人的劝降实际上是匈奴与汉朝的一次对峙,关乎国家尊严、民族气节。
第一次自杀是身为大汉使者,被审讯是让自己的国家蒙羞。
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的时候,苏武为了表明自己不投降的决心,所以这两次自杀都是素为了维护国家和自己的尊严。
(2)匈奴在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的情况下,便要以摧毁苏武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所以苏武采取的反抗方式也由求死而变成了求生,他要在各种艰难困苦中坚强地活下去,被流放努力求生,就是回应单于折磨自己,让自己投降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大汉使者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是为了国家尊严考虑。
从全文看来,苏武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与利益,以维护国家民族尊严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和行为准则。为尊严而生而死,为荣誉而生而死,为使命而生而死。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他的对抗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思考探究三
苏武在流放之前曾经两度自杀,之后又想方设法的活下来,这样的做法是否矛盾?
明确:第一次自杀是身为大汉使者,被审讯是让自己的国家蒙羞。第二次自杀是在审讯的时候,苏武为了表明自己不投降的决心,所以这两次自杀都是素为了维护国家和自己的尊严。被流放努力求生,就是回应单于折磨自己,让自己投降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大汉使者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这也是为了国家尊严考虑。
第三、四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一、一词多义
1.食
(1)绝不饮食 食:给他吃的。
(2)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 食:吃。
2.为
(1)兄弟并为郎 为:担任。
(2)汝为人臣子 为:作为。
(3)匈奴以为神 为:看作,当做。
(4)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 为:替。
3.因
(1)君因我降 因:通过。
(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因:顺便。
(3)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因:趁。
第三、四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二、古今异义
1.欲因此时降武。 古义:趁这时。 今义:相当于所以。
2.卧起操持 古义:为操和持,两个词,“拿着”的意思 。
今义:料理,办理,筹划。
三、使动用法
1.欲因此时降武 降: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3.反欲斗两主 斗:使……争斗
4.单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第三、四部分文言文知识归纳
四、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何以复加?
2.何以汝见为?
第五部分(7)李陵劝降
第七段: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1.侍中,汉代在其本官职外的加官。 明年:第二年。
2 求:访求。 之:音节助词,不译。
3.因:趁机。 素厚:一向关系很好。
4.虚心:谦诚。 相:偏指一方,你。
译文:当初,苏武与李陵都做皇帝的侍从。苏武出使匈奴的第二年,李陵投降了,不敢访求苏武。过了很久,单于派李陵到北海,李陵为苏武置办酒席,安排歌舞。李陵趁机对苏武说:“单于听说我和您一向关系很好,所以派我来劝说您,单于对您一心向往,想以礼相待(对待您)。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yù)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
4.亡:同“无”。 空自苦亡人之地 省略句。 见:同“现”表现。
信义安所见? 宾语前置。信义所见安乎
5.长君:大哥。 奉车,奉车都尉,皇帝出行时的侍从,掌管皇帝的车驾。
6.辇:皇帝的车子。
除:宫殿的台阶。一说,是门与屏(今所谓照壁)之间的通道。
7.劾:判决。 (②检举、揭发)
译文:您终究不能回国,白白地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受苦,有谁知道您对汉朝的信义呢?(您对汉朝的信义又能在哪里显现呢?)前些时候您的大哥做奉车都尉,跟随皇帝到雍城的棫阳宫去,扶着皇帝的车子下殿阶,撞在柱子上把车辕折断了,被判决为'大不敬',用剑自杀了,皇上赐给二百万钱安葬他。
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gēng)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
1.祠:祭祀。 后土,指地神。
2.宦骑,侍卫皇帝的骑马的宦官。黄门驸马,宫中掌管车辆马匹的官。
3.船:上船。 亡:逃跑。 不幸:对去世的委婉说法。
4.妇:妻子。 更嫁:改嫁。 女弟:妹妹
译文:您的弟弟苏贤跟随皇帝去祭祀河东后土,一个骑马的宦官和黄门驸马抢着上船,把黄门驸马推入河中淹死,宦官骑马逃跑了,皇帝下诏派苏贤去追捕,没有抓到,他因害怕而喝毒药自杀了。我临来时(来的时候),您的母亲已去世,我送葬到阳陵。您的妻子还很年轻,听说已改嫁了。只剰下两个妹妹和你的两个女儿、一个儿子,现在又过去了十多年,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1.自苦:折磨自己。苦:使……受苦
2.始:刚刚。 忽忽:精神恍惚。
3.自痛:痛自, 痛心自己。 宾语前置,
4.系保宫:关押在保宫。系,拘囚。
保宫,汉代囚禁犯罪大臣及其眷属的处所。
5.何以过陵? (宾语前置)
译文:人生如朝露般短暂,为什么要这样久久地折磨自己!我刚投降时,精神恍惚,好像发狂一样,痛心自己对不起汉朝,加上老母被关押在保宫。您不肯投降的心情,怎能超过当时的我?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1.春秋:年纪。 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法令亡常:法令没有定规。 亡:同“无”。
2.夷灭:诛灭,这里指全家杀尽。被动句
3.大臣亡罪夷灭者 定语后置
4.尚:还。 谁为:为谁。宾语前置。 愿:希望。
译文:再说皇上现在年纪老,法令没有定规,大臣无罪而全家被杀的就有几十家,(即便回国也是)安危无法预知,您还为谁守节呢?希望您听我的话,不要再说什么了。”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无复再言!”
1.成就:栽培,提拔。 列将:一般将军的总称。
2.通侯,爵位名。秦代置爵二十级,最高一级叫彻侯。
汉朝继承秦制,后因避汉武帝刘彻讳改为通侯。
3.亲近:皇帝的亲近之臣
4.杀身自效:牺牲自己。 效:贡献、献出。(献、呈现、尽力,交出、授予、给)
5.斧钺汤镬:泛指刑戮。 汤镬,煮着滚水的大锅。古代常作刑具。
6.诚:的确。 甘乐:以之为甘乐。 形容词意动
7.事:侍奉。 亡:同“无”
译文:苏武说:“我们父子没有什么功业德行,全靠皇帝的栽培,官职升到列将,爵位封为通侯,兄弟三人都是皇上的亲近之臣,常常希望以身许国。现在能有机会献出自己的生命,即使被杀,也确实心甘情愿。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孩子侍奉父亲一样,孩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怨恨的,希望您你不要再说了!”
第八段: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fèn)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呼,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1.壹:一定 。 分:料想,断定
2.毕:尽,结束。 欢:欢聚。
3.效死于前:在您面前死去。效死,效力至死(卖力而不顾生命);献死,指自杀。
4.通,达。 因:于是,就。
5.决去:告别离开。决,同“诀”,辞别,告别。
译文:李陵与苏武喝了几天酒,又说:“请您一定听我的话!”苏武说:“我料想自己早已是该死的人了!您如果一定要逼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我就在您面前死去!"李陵见他极其真挚诚恳,感叹道:“唉,义士!我李陵和卫律的罪行严重,无以复加!"于是泪水浸湿了衣襟,与苏武告别离开。......
第五部分(8)李陵劝降
角度 具体表现
目的
角度 具体表现 目的
以情相动
归汉无望,而单于“虚心欲相待”
李陵劝降是从哪几个方面层层推进的?请填写以下任务单。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忠信无人知,否定继续守节的意义
以家事相激
家破人亡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剩下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无亲眷顾念,断其思亲之念
以自身相比
将心比心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感同身受,以情动人
瓦解苏武心理防线
以汉主之过、现实相警
君上寡恩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历数汉主的昏庸、无常、冷酷。
为暴君守节尽忠不值甚至会遭祸
第五部分(8)李陵劝降
角度 具体表现 目的
归汉无 望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 忠信无人知,继续守节无意义
家破人亡 长兄苏嘉(长君),伏剑自刎;弟弟苏贤(孺卿),饮药而死;母亲已死,妻子改嫁,剩下妹妹和儿女生死未卜。 无亲眷顾念,断其思亲之念
将心比心 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瓦解苏武心理防线
君上寡恩 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为暴君守节尽忠不值
1、匈奴派卫律和李陵招降苏武,招降的情形和说辞有什么不同?从中可见他们是怎样的人?
卫律:威逼利诱 软硬兼施 (逼降、诱降)
李陵:故友身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推心置腹,言辞恳切,
为苏武着想,不虚伪,不做作(劝降)
卫律:气焰嚣张、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
李陵: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祖国有忧愤不满,却也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
2.作者态度?
作者对卫律的态度:不齿、不屑、贬抑。
作者对李陵的态度:同情。
3 、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4.苏武为何没有被,李陵打动?
思想境界与苏武不在一个层面。
李陵:考虑私情和个人利益,
苏武:超越个人情感,考虑的是国家民族角度。
通过与李陵的对比映衬,突出表现苏武的忠贞爱国,矢志不渝。
李陵与苏武
李陵 苏武
信义安所见乎?意志不坚 无怨无悔,守节如初
家破人亡,万念俱灰,更重视个人得失 不计个人得失,国家民族利益至上
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矛盾痛苦 内心坚定,忠贞不渝
思考:面对李陵推心置腹,动之以情的两次劝降,苏武又是如何应对的呢?
答:李陵的一番劝降之词,可谓推心置腹。
先以情相动,再以现实相警,以家事相激,以自身相比,以汉主之过相劝,历数汉主的昏庸、无常、冷酷。
这样强大的劝降攻势,依然没有摧垮苏武忠君报国之志,更体现出苏武对理想的坚守之不易。联系前面的“单于壮其节”的情节,我们更能感受到,苏武身上,凝聚了忠于大汉的爱国情操、坚贞不屈的民族大义、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坚忍不拔的强大意志、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
2 、苏武是怎样反驳李陵的?
(1)蒙受国家大恩,愿报恩;
(2)从君臣关系看,也应如此。
5.对于卫律和李陵的招降,苏武的回答在措辞上为什么有不同?有何不同?
二人劝降的方式不同,更重要的是卫律与李陵和苏武的关系不同。
①卫律主动投降,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可耻的叛徒,对于热爱祖国的苏武而言他是敌人,所以不用客气。卫律手段卑鄙,态度傲慢,苏武自始至终都以强硬的姿态抵抗。
氛围:针锋相对,金刚怒目、反唇相讥,紧张激烈。
②李陵则采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文雅方式,苏武和他是亦敌亦友的关系。“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苏武全然不为所动,先自陈心志,晓以大义,后称李陵为“王”,划清二人的关系,表明自己的立场。采用的是绵里藏针、有理有节的方式。
氛围:客气、疏离、悲凉。
对二人不同的回答表现了苏武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大义凛然的品格。
思维拓展: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人们将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如果他变节投降,那么他个人虽安想享富贵,但国家与人民无疑会蒙受屈辱。
其次,古人认为,"曾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那样特定的时代,国君是国家的象征。国家都是天子私人所有的,对国家忠诚就是对天子忠诚。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
思维拓展
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人们将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在那样特定的时代,国君是国家的象征。
卫律:威逼,利诱
——杀鸡儆猴(杀虞常)
——死亡威胁(失败)
——利诱(荣华富贵)
——恼羞成怒离去
李陵:以情动人、
肺腑之言
——汉武帝年高昏庸
——亲身经历、现身说法
——惭愧不已、痛苦而去
傲慢自大、阴险狡诈、卖国求荣的小人。
为一己之私而叛国,懦弱,意志不坚,矛盾,痛苦。
作者对李陵的态度:李陵和卫律不一样,他不是彻底的卖国之人。他对汉朝还有感情,对自己叛国的行为也深感羞愧,但他意志不够坚定,对国家不够忠诚,因为一己之私背叛祖国而投靠匈奴,而后又后悔不已,说明这个人物的懦弱和意志的不坚定。 李广之孙,五千之卒,孤军深入,歼敌过万,因无救援,力竭被俘,投降无奈;投降之后,未为匈奴,真心出力,眷恋故国;后来武帝,误听传言,杀其全家,断其归路。
第二部分(2-8段)小结:
重点记述了苏武被扣留匈奴期间备受艰辛而坚守气节的事迹。这是文章着力描写的部分,以精彩的笔墨描写了苏武反抗匈奴统治者招降的种种斗争情形。
第九段:昭帝即位,数年,匈奴与汉和亲。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教(jiào)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使者大喜,如惠语以让单于。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曰:“武等实在。”……
1.诡言:欺骗说。
2.具自陈道: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
具,完全、详尽。 陈道:陈述说明
2.教:叫;让
上林:即上林苑,皇帝猎游的场所,在长安西,方圆三百里。
3.如:按照 让:责备 实在:确实活着 谢:道歉
译文:汉昭帝即位,过了几年,匈奴与汉朝和亲。汉朝要求放回苏武等人,匈奴则谎称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使者又到匈奴,常惠请求看守他的人同他一起去拜见,得以夜里见到汉朝使者,自己详细地陈说这几年的情况。他让使者对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射猎时,射下一只雁,脚上系着一封用缣(jiān,细密的绢)帛写的信,说苏武等人在某大泽中。使者大喜,按常惠的话去责备单于。单于环顾身边的人,十分惊讶,对汉朝使者道歉说:“苏武等人确实还活着。”......
第十段: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1.召会:召集会见。 官属:随行官员
2.以:同“已”。 物故:死亡
3.以:相当于“于”,在 凡:总共,一共。
4.始:当初。 出:出使
译文:单于召集会见苏武的随行人员,除去以前已投降的和已死去的,跟随苏武回国的共有九人。苏武在始元六年春回到都城长安。……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共十九年,当初以壮年出使,等回国时,胡须和头发都已变白了。
第六部分(9.10)全节归汉
历经磨难,坚执道义,终于守节不辱。
班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来时“百余人俱”,“随武还者”仅九人,留匈奴十九年,“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用了哪些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前后对比,细节描写。
(1)叹惋:一生大好时光都在煎熬中过去,物是人非,凄凉,叹惋。
(2)敬佩:历经磨难,守节不辱,坚韧不拔,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维护了国家尊严,保持了民族气节。
(3)欣慰之感也显而易见:历尽磨难,终于完成了使者的任务,荣归故里。
本文主旨中心通过记叙苏武出使匈奴、守节不辱的经历,并通过对卫律的不齿和对李陵的同情的对比映衬叙述,生动刻画了苏武忠贞爱国、矢志不渝的爱国者形象,抒发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歌颂。
结构小结
苏
武
传
(发展)
心系汉室
忠贞不二
苏武出使
苏武被拘
苏武归汉
背景&原因(开端)
缑王造反(转折)
以死全节
卫律劝降
李陵劝降(高潮)
汉匈和亲,发白而归(结局)
苏武人物形象小结
苏武不仅是汉朝的外交使者,也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他的北海牧羊,忠君爱国,至死不渝的事迹也成为中国爱国历史画卷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苏武当之无愧的成为当今中华坚贞气节的典范。
苏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丰碑,他忠贞不屈的节操,深深地影响和激励着无数炎黄子孙。
苏武的性格特征
忠君爱国
威武不屈
富贵不淫
贫贱不移
忠贞不渝
坚韧不拔
作者用什么手法塑造苏武的形象?
明确:1.正面描写:
①个性语言描写
如: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②动作细节 如:引佩刀自此等。
③外貌描写。
2.环境烘托
① 社会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②自然环境:北海无人处 廪食不至 天气寒冷。
3.人物对比烘托 如卫律 李陵 张胜 单于等人
4.矛盾冲突 如:a.被卷入到匈奴的谋反事件。b.面对受审的生死抉择.c.面对故友的苦心劝降
3.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张胜的贪生怕死
苏武的大义凛然
卫律的卖国求荣
苏武的高风亮节
李陵的计较个人
苏武的忠君报国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苏武的高尚品质源自于何?
苏武的这种英雄气节首先来自于个人气质力量、勇敢、坚毅、视死如归等品格的支持,更重要的是来自于国家和文化力量的强盛所带来的必胜信念。正因为对国家的爱,对文化的自信,才更能坚定信念,排除万难,赢得胜利。
两千多年来,苏武受尽磨难,而终得归汉的传奇经历不知激励了多少中华民族的热血男儿。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坚贞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成为中华民族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理清思路
课文主要记叙苏武出使匈奴,被羁留十九年的艰苦历程后,终得归汉。
文章分为三部分:
一、(1-2段)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二、(3-8段) 三次招降,苏武不屈
三、(9-10段) 汉匈和亲,白发归汉
梳理清人物的关系
主人公:苏武
次要人物:张胜、卫律、单于、
汉使者
本文详写了苏武几件事?
出使匈奴,以求通好
缑王谋反,殃及汉使
张胜语武,恐负国 ,欲自杀
卫律审武,引刀自刺
卫律劝降,威逼利诱,宁死不屈
幽禁窖中,饮雪吞毡
牧羊北海,持节不渝
李陵劝降,忠心表白
汉匈和亲,请还汉使
历尽艰难,白发归汉
写作特色
1、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社会环境:单于和卫律逼降 ,副使张胜的屈降 ,朋友李陵的劝降
自然环境:北海无人处 廪食不至 天气寒冷
2.选取典型的细节,突出苏武的爱国精神。
如苏武自刺一节,周围人的反应是“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
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仗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韧不拔
3.运用对比衬托,突出人物鲜明的个性。
小结: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他们都在匈奴的威势面前丧失了民族气节,唯独苏武大义凛然,为了民族尊严和汉王朝的利益,宁死不屈。
写作特色
4.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出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
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
大义凛然 义正词严 爱憎分明 立场坚定
5、详略得当
详:卫律、李凌劝降,苏武宁死不降,卧雪牧羊等
略:苏武为於(wū)靬(jiān)王赏识及牛羊被盗等
作用:突出苏武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强烈的爱国意识、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
问题探究: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1.以典型环境和细节描写表现人物。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幽禁。在他周围有单于、卫律、张胜、李凌。而冰天雪地廪食不至的北海牧羊,苏武更是被置之死地。这些典型的环境描写,把苏武这个人物推到了矛盾斗争的风口浪尖上,让人物性格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示。
作者又通过一些细节描写,充分表现出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例:武不动 不应 骂
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思维拓展
有人认为真正的忠诚应该是忠诚于国家、人民,而非忠诚于君主。人们将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称之为“愚忠”,那么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参考观点:苏武的忠诚不能说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不能引起汉匈两国的不必要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以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边界的和平、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民族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如一,这种忠诚表面看起来是对汉武帝,但实际上是对国家人民的,因为在那样特定的时代,国君是国家的象征。
国家教育部曾对高中历史教科书的教学大纲进行修改,其中下面一段文字备受争议:“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有正义与非正义的区别,不宜有侵略和反侵略的提法……对于岳飞、文天祥这样的杰出人物,我们虽然也肯定他们在反对民族掠夺和民族压迫当中的作用与地位,但并不称之为民族英雄。” 按照教学大纲的说法,苏武显然也不能称之为民族英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参考观点一:凡是对于民族、国家的独立、解放和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并且具有巨大人格力量的人,都应该称作民族英雄。尤其是民族英雄身上所体现的爱国和献身精神,是构成一个民族灵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的文化传承的关键内容。民族英雄的英雄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甚至敌我双方。因此,有人说称岳飞为民族英雄,不利于民族团结,是脱离具体历史背景的唯心之论,是不可取的。
参考观点二:如果说岳飞、文天祥是民族英雄,他们首先是汉族英雄,在当时反抗外族压迫和掠夺时,其事迹勇气令人敬佩。在当今各民族共处和形成的中华民族,在反抗外敌人入侵时,可以发挥他们的精神。但是,在描述民族冲突和民族融合历史时,有必要了解少数民族的感受,应讲究表述的方式方法。中华民族需要有理性包容的民族主义和民族观,也需要属于各民族的民族英雄。
1.孔子称: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无求生以害仁。使于四方,不辱君命,苏武有之矣。
——汉 班固
2、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唐 温庭筠
3、武所得赏赐,尽以施予昆弟、故人,士未有不廉而能著节者也。 ——清 何 焯
名家评价
传承民族精神
关于气节的名句
1、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
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
3、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4、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禹》)
5、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7、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8、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题画·竹石》)
素材拓展
1.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2.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4.国耳忘家,公耳忘私。——汉·班固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6.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宋·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7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宋·范仲淹
素材拓展
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宋·陆游
9.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病起书怀》
10.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宋·陆游
11.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宋·陆游
12.一寸赤心惟报国。——宋·陆游《江北庄取米》
13.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 乃翁。——宋·陆游《示儿》
苏武面对“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的诱惑,他心志不乱;面对“绝不饮食”的苦难的磨砺,他十九年如一日地“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这是一种坚持,这坚持叫力量,这力量叫精神!
这更是一种气节!宁折不弯!我们的民族自古便有这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仁人志士,共同凝聚为一座精神的长城,护卫起我们民族的一片天。
岳飞抗金;文天祥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坚决不屈服壮烈殉国,“留取丹心照汗青”。杨靖宇在东北寒天雪地中坚持抗日……
民族精神在各个国家的体现,民族精神对一个国家的作用:抗战八年,爱国的精神不倒,终于赶走侵略者。
高考满分作文: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锦帽貂裘,他将其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对大汉最深切的眷顾。一边是高官厚禄,一边是赤胆忠心:站在忘却与铭记之间、站在逸豫与忧劳之间,他选择了忘却富贵,选择了铭记忠心给人性涂上最浓重的一笔。
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长安的歌舞升平,游荡于寒沙裹草;他要用挺直的脊梁,架起横亘天山,沟通中原的飞虹。
哀叹,当汉使谋反事败;正气,当苏武拒绝折节叛敌;惊诧,当单于面对这个宁死不屈,不为富贵所动的铁血男儿;执著,苏武举起羊鞭,选择作高山雪莲那执著而圣洁的守望。
朔风凛冽,他与冷月作(做)伴,北顾中原,将“生是大汉人,死是大汉臣”的高贵铭记在心灵深处。胡茄幽怨,他与孤冢为(舞)伍,怅望大漠飞雪,将“荣华富贵,千金封侯”的许诺忘却得一干二净。地窖冰冷,他将满口毡毛与草皮一块咽下,浑身的热血却沸腾着一个至死不渝的信念———铭记祖国,精忠报国。冰雪飘零,他用至情睥睨佳肴美酒,铮铮傲骨却敲响千秋的绝唱———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忘。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睿智,铭记下对大汗汉忠贞不渝的信念,在漫天风雪中且行且歌,把那光秃秃的旌节升华为一段千古的惊奇,书写了一段铭传千古的悲歌。
好一个永远的苏武;他用勇气,忘却了单于荣华富贵的引诱,在大漠黄沙中渐行渐远,把那群枯瘦的羊群定格为一段不朽的历史,挥洒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血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
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
永远的苏武。
文言文基础积累相关问题
一、与其他实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何久自苦如此
B.王必欲降武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D.单于壮其节
答案:D
解析:
A.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
B.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C.尽归汉使路充国等 归:使……归。
D.单于壮其节 壮:认为……豪壮
只有D是意动用法,其余三项为使动用法。
文言文基础积累相关问题
二、与其他实词用法不同的一项( )
A.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B.太夫人已不幸
C.兄弟亲近
D.皆为陛下所成就
答案:A
解析:
A.丁令盗武牛羊,武复穷厄。 困顿,古今同义。
B.太夫人已不幸 古义:去世。 今义:不希望发生而竟然发生,不幸运,灾祸。
C.兄弟亲近 古义:亲近的侍臣 今义:关系亲密
D.皆为陛下所成就 古义:栽培,提拔。 今义:事业上的成绩。
文言文基础积累相关问题
三、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不同的一项( )
A.信义安所见乎
B.何以过陵
C.子卿尚复谁为乎
D.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答案:D
解析:D为普通疑问句,其他三项都是宾语前置句。
文言文基础积累相关问题
四、固定句式:何以……为?
例:何以汝见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固定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用现代汉语可译为“要(拿、用) ……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
例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还没有消灭掉,要家做什么呢?
学习任务:
1.鉴赏叙事艺术,领略本文“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特点。
2.品味叙事语言,进一步领会苏武守节爱国、坚忍不拔、忠诚勇敢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不发议论,却通过精妙的选材、合理的裁剪、鲜明的对比,“于序事中寓论断”(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表达了对苏武的敬佩、赞美与高度的评价。
叙事艺术1.精妙选材,恰切剪裁 2.对比鲜明 3.于序事中寓论断
1.精妙选材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凡十九年,其间可写事情无数,文章按时间顺序写来,脉络清晰,却并不平铺直叙,而是选取其中一些重要节点事件,详加描绘,表现人物在艰难环境中的人生选择和理想坚守,凸显人物的精神品质;其他无关紧要事情,则一笔带过或略述几句;使得文章摇曳多姿,极富可读性。
两次自杀-两次拒降-北海牧羊
2.恰切剪裁《苏武传》除了开头简要地介绍苏武出使匈奴的原因,以及结尾扼要地交代匈汉和亲、苏武归汉等情况之外,其余都紧紧围绕着“逼降”进行选材,使矛盾冲突越来越尖锐,波澜起伏;而苏武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中心,通过他对待矛盾冲突的态度,展示出他的性格特征。
例:1.匈奴事变 2.会论虞常3.卫律逼降
1.匈奴事变 ——直接把苏武卷入矛盾。 原文: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
短短几句话概括了谋反失败的结果,同时交代多个人物的走向。缑王战死,虞常被活捉,单于派卫律处理此事,张胜害怕,才把之前支持谋反的事情告诉苏武。三言两语就把苏武卷入一场事关生死的矛盾中心。
2.会论虞常 原文: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
虽说是会同判罪,但是判罪过程不费一笔一墨,一句“剑斩虞常已”交代结果后,马上把矛头指向张胜,刚一举剑,张胜已经投降,其贪生怕死的本性显露无疑。更加突出苏武的英勇不屈。虞常和张胜原本就是卫律用来恐吓苏武的棋子,无关紧要之人,作者惜墨如金。
3.卫律逼降: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卫律逼降”一段,是苏武与以卫律为代表的匈奴贵族之间所进行的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阴险、狠毒的卫律精心地策划了这一场逼降。
这哪里像是卫律在审判苏武,分明是苏武代表汉王朝 宣判卫律的罪行。卫律的反应,作者一句也没有写,但其张口结舌、无地自容的狼狈相,以及最 后不得不灰溜溜地逃走的丑态,读者是完全能够想象得出来的。类似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剪裁之精当。
对比鲜明
《苏武传》中人物性格各具特色,他们和苏武形成鲜明对比。
作者通过强烈的对比和反衬,达到侧面烘托的目的。
于序事中寓论断
品味叙事语言:北海牧羊——卫律语言——李陵语言——结尾语言
北海牧羊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苏武“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行文不免有些夸张,但却富于象征意味,作者如此处理,就是想借此表明,正是汉节所代表的国家民族和君主,成为支撑苏武勇敢活下去,并最终迎来回归希望的强大精神力量。
对卫律语言的刻画 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其骄奢无耻之状,跃然纸上。行文多用贬抑之语,可见作者对其不齿,这是作者“于序事中寓论断”之一例。
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苏武忍无可忍,痛骂卫律:你本是汉臣,“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如此不耻之人,我要见你干什么?不顾恩义,畔主背亲,是作者借苏武之口表达自己的正统立场,能看出作者对卫律之流厌恶和唾弃。
对李陵语言的刻画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对李陵语言的描述:一句“不敢求”,道尽李陵内心的羞愧、自责 。从李陵的话语中,我们能够体会其内心的酸涩、忧愤,他对汉虽有不满、怨艾,却也时时感到惭愧。作者对他寄予了同情,并未把他视作十恶不赦的叛臣看待,李陵对苏武的劝说,是推心置腹,动之以情的,而苏武的措辞也不像对卫律那样金刚怒目,而是相对委婉柔和,这又是作者“于序事中寓论断”的例证。
全节归汉 品味叙事语言: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前后对比,物是人非,语含凄凉,作者的叹惋之情溢于言表;然而虽然历经磨难,终于守节不辱,坚执道义,作者对苏武的感佩之情也可以体会。
于序事中寓论断 班固于《苏武传》中虽没有直接发表观点和评价,但通过精妙的剪裁,将苏武传奇般的经历呈现在读者眼前,情节一波三折,波澜壮阔,既有主线叙事,起因、经过、高潮、结局,顺次写来,详略得宜;又有旁枝叙述,兼及周边形势几十年的变化及苏武亲人的坎坷命运,其中一以贯之的主线就是苏武的守节不屈,无论是利诱,还是威逼,甚至是以友情感化,以亲情晓谕,无论是断粮断炊,茹毛饮血,环境多么恶劣,苏武始终持节不失。从情节的安排、材料的剪裁,足以看出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之情和赞扬之意。以及对卫律的不齿和对李陵的同情,彰显岀班固撰《汉书》所坚持的儒家正统的思想观念。
以上就是《苏武传》“于序事中寓论断”的叙事艺术。
张胜与苏武
张胜 苏武
糊涂,忘记身份和出使目的,草率支持谋反,想讨汉天子欢心,私心太重 清醒,清楚认识到使节行为不当会引起两国纷争,牢记出使目的,把国家放在首位
面对卫律恐吓,迅速投降,贪生怕死 不惧卫律的威逼利诱,始终保持可贵的民族气节,绝不投降,宁死不屈
卫律与苏武
卫律 苏武
威逼:剑斩虞常,张胜求降,复举剑拟之;阴险狡诈,气焰嚣张,不可一世 武不动,包含对卫律的蔑视,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利诱: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贪图富贵,不计廉耻的形象跃然纸上 武不应,不爱名利,不慕富贵
无计可施,“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卑鄙无耻,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武骂律,忍无可忍,正义凛然
李陵与苏武
李陵 苏武
信义安所见乎?意志不坚 无怨无悔,守节如初
家破人亡,万念俱灰,更重视个人得失 不计个人得失,国家民族利益至上
忽忽如狂,自痛负汉,矛盾痛苦 内心坚定,忠贞不渝
一、如何看待苏武信奉的“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儒家思想?
苏武信奉的是儒家“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的思想,愿意“杀身自效”,以报答皇帝对他们一家的知遇之恩,“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 当李陵劝降历数汉武帝的冷酷无常之后,不仅不怨,还能保持感恩,其恪守伦理,坚守道义,不惜杀身成仁,在任何时代都是一种值得赞扬的高尚行为;历史地看,苏武故事为后人传颂,客观上也有利于中国人家国观念的形成。
二、苏武两次自杀未遂,却在北海荒芜之地忍辱负重地活了十九年, 二者是否矛盾?
叛变事发时苏武意识到一旦自己作为汉史被审讯,就会给国家带来羞辱,所以想自杀避免受审。被劝止后未施行,也有一番考量,因为未被讯问先行自杀,不加辩驳,无异于自陈其罪,有畏罪自杀的嫌疑;此次当着卫律面自杀,反可显其坦荡无私。
后面在北海忍辱负重艰难活着,与前面求死并不矛盾。首先在北海求生,比求死更难。艰苦的生活,归国的无望,无尽的孤独,没有强大的内心,坚定的信念,每一天都无法坚持。他十九年的艰难生存,与其说是责任,不如说是对“使命”和“气节”更深层的追求。
总而言之,无论是求死还是求生,都是不屈的抗争。都是苏武在匈奴维护国家民族尊严,践行崇高使命,恪守民族气节的表现。
三、《史记》载晏子“进思尽忠,退思补过”,他认为真正的忠诚是忠于国家、人民,而非忠于君主。换句话说,就是要忠于明君(因为明君善治国),而非昏君。那些不分黑白,一味盲目服从君主,为君主作无谓牺牲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愚忠”。从《苏武传》看,你认为苏武的忠诚是愚忠吗?
虽然苏武是古代人,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有着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说苏武对汉朝、对汉武帝的忠诚就是愚忠。
首先,他忠诚的对象是国家和人民。身为汉使,当卷入匈奴的政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汉使身份,为了不引起汉与匈奴的误会和纷争,他甚至愿意牺牲性命来平息祸端,可见他是把国家的和平、利益放在第一位的。
其次,他保持气节十九年,始终忠贞不贰,这种忠诚表面上看起来是对汉武帝的,但实际上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因为汉武帝总体上说也是一个善于治国的明君,忠诚于他就是忠诚于汉武帝治理下的国家。在封建社会里,君王是国家和人民的代表,所以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常常就表现为忠于君王,爱国与忠君密不可分。苏武生活在汉朝,当时的汉朝和汉武帝是国家的象征,而汉武帝所领导的对匈奴的战争,一般来说,是为了捍卫汉朝的利益,所以,对汉朝和汉武帝的忠诚就是爱国的具体表现。反之,李陵投降匈奴,那不只是对汉武帝个人的背叛,更是对整个汉朝的背叛。这正是苏武和李陵的高下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