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端午粽 共2课时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9. 端午粽 共2课时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5 10: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师备课系统──多媒体教案
9 端午粽
教材解析
《端午粽》是一篇散文,它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课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主旨明确。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写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粽子习俗的由来。
读好长句子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在教学中加强对第2、3自然段中长句子朗读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好读长句子的方法。
教学目标
1.认识“端、粽”等13个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两个偏旁;会写“午、节”等7个字;
2.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箬竹叶、糯米、掀开、剥开、裹着”等词语的意思;积累“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读好长句子;通过想象画面、体会心情朗读好课文;
4.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习俗、来历。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师出示一个粽子,问学生:这是什么?我们一般什么时候吃它?
2.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入:看来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以及端午节的美食粽子很了解,我们就让他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粽子的课文——《端午粽》。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师播放课文录音,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汉语拼音自主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1)明确这篇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是一句话,第2自然段和第3自然段分别有三句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端午节、总会、粽子,指名学生认读并相机正音,强调:“端”是三拼音节,“总”和“粽”都是后鼻音,并指导学生用“一到……总会……”练习说话。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糯米、中间、粽叶、真是,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中间”的“间”要读一声,不能读成了四声,“真”是前鼻音,“是”是翘舌音。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十分、红豆、鲜肉、带回,指名学生认读,根据学生认读情况强调,“十”是翘舌音,“鲜”的读音是“xiān”,而不是“xuān”。
(5)指名学生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出示词语卡片:知道、据说、纪念,指名学生认读情况强调,“知”是翘舌音,“念”的声母是鼻音而不是边音。
4.学生再次练习朗读全篇课文,争取读得正确又流利。
5.巩固识字。
(1)师随机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多名学生认读,并根据认读情况再次指正。
(2)独立出示本课中的13个生字,打乱顺序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等。
(3)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并交流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此过程中,师引导学生采用形近字比较法、熟字加偏旁、熟字加熟字、在生活中认字等方法加强生字的记忆,提高学生归类识字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提出读书要求:读完每个自然段后,想一想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2.指名学生朗读第1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时间。
3.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构造及味道。
4.指名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粽子的种类。
5.指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交流读书收获:吃粽子的来历。
6.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生字书写
1.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午、节、叶、米、真、分、豆。
2.指名学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对字义的理解。
3.学生自主观察汉字,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和书写要领,在此过程中,师在给予鼓励肯定的同时适当指导:“真”字的中间是三横,要写紧凑一点;“午”字的一竖上面不能出头。
4.师范写、指导,学生观察、书空。
5.学生自主书写生字,师深入学生中间巡视指导,强调良好的书写习惯。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指导作者每逢端午节都要到外婆家吃粽子。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看看外婆都包了什么样的粽子。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学生认读。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每逢端午节,我们会到外婆家吃粽子。)
3.过渡:既然香香的粽子这么好吃,那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课文去“尝尝”吧!
二、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读完以后想想:你从这一自然段中的“总会”和“盼着”两个词体会到了什么?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从“总会”中可以看出粽子是端午节不可或缺的事物,“盼着”这个词则体现了外婆期望在传统节日中与亲人团聚。
(3)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但表现出了外婆对亲人团聚的期盼,因此要在朗读中把这种感情读出来。
(4)全班齐读第1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2.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分别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
(2)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师适当讲解:第2自然段的三句话分别从眼睛看外形、鼻子闻味道、嘴巴尝口感这三个方面来描写粽子的。同学们在描述一种食物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种顺序来进行。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三句话:
读第一句话时要抓住“青青”“白白”和“红红”这三个词。教师可相机出示粽子的图片。
读第二句话时,要抓住“一……就……”这个关联词语,以及“掀”和“飘”这两个动词,读出句子的连贯性。
读第三句话时,要读好“剥”和“咬”这两个动词以及“又黏又甜”这个词,体会ABAC式的词对粽子美味的准确表达。
(4)全班齐读第2自然段。
3.学习第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第3自然段,读后想一想:文中讲了几种粽子?
(2)文中讲了三种粽子,叙述时作者用了这样一组关联词语:“除了……还有……”,你也来用这个关联词语讲一句话吧。学生自由练习后,举手发言,师生共同点评。
(3)指导学生读好这一自然段中的最后一个长句子,师提示学生在逗号处适当停顿。
4.学习第4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都知道了端午节我们要吃粽子,可大家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吃粽子吗?请你们从第4自然段中找找答案吧。
(2)学生自读第4自然段。
(3)指名学生读最后一段,然后教师出示屈原的图片和资料,跟学生说屈原投江的故事。
三、积累短语,练习提升
1.过渡:这篇课文用了很多表示颜色的叠词来描写粽子,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来后读一读: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2.质疑:如果我们把“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这些词语去掉,同学们发现会有什么不同?
3.指名学生交流,根据学生的交流师适当明确:这些叠词既准确地描述出了箬竹叶、糯米和枣子的颜色,读起来还郎朗上口,非常富有音乐节奏。
4.同学们,你能用这样的叠词来描述生活中的事物吗?(学生小组交流后,师指名回答。)
5.拓展练习。
( )的草地、( )的天空、( )的稻子。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还用“文字”感受了粽子的色、香、味。课后,同学们还可以看看在其他的节日里,我们还经常吃哪些传统食物,并和你的小伙伴一起交流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