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诗歌
鉴 赏
第四讲 · 鉴赏古代诗歌手法
TIP
诗歌手法常见考察方向
读懂诗歌离不开对技巧的把握,因为把握了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把握了诗歌的艺术内涵,把握了诗歌景、情、意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关系指材料之间的相互组合和各种手法的搭配使用。主要从4个角度进行把握,即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修辞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
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高考对于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诗(词)句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古诗词常见修辞
手法 效 果
比喻 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烦冗为简洁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比拟 化物为人,或以物写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形象具体鲜明,真实可感
借代 生动活泼,使事物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感 感觉互换,生动形象,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双关 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古诗词常见修辞
手法 效 果
反问 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 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顶真 环环紧扣,引人入胜。议事说理,准确、谨严、周密。抒情写意,格调清新。状物叙事,条理清晰
对偶 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 结构紧凑,语意贯通;增强诗歌的气势,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反复 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叠字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易混淆修辞区别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易混淆修辞区别
1.比喻和比拟
比喻重在喻,强调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作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拟,重在拟,强调将物(或人)写出人(或物)的行为和情态,或者把甲物写出乙物的行为和情态。如“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用“嫌”字将春雪人格化了。
易混淆修辞区别
2.借喻和借代
由于诗歌中的比喻常常只有喻体,不出现本体,这就给区别借喻和借代增加了难度。
借喻重在喻,强调二者的相似性,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浮云”和“日”分别比喻蒙蔽君王的小人和君王自己,这就属于借喻。
借代重在代,强调二者的相关性。如“今夜还先醉,应烦红袖扶”(白居易《对酒吟》)用“红袖”代指美人。
一般情况下,借代侧重强关联性,如特点代对象,部分代整体等,但少有特殊含义;比喻则强调含义,必须有比喻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强相关性,同时必须有比喻修辞使用的必要目的。
易混淆修辞区别
3.设问与反问
设问通常有问有答(极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无须回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用了设问的手法,有问有答。
反问则是无疑而问,一般没有回答,但是答案明确在问题中或行文中。如“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辛弃疾《鹧鸪天·送人》)用了反问的手法,无疑而问。
古诗词修辞手法答题思路
step1:指出修辞手法。
古代诗歌用得较多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夸张、拟人、借代等,而诗句中往往有些词语具有暗示作用,要注意由此出发,来判断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step2:分析手法运用。
结合诗句具体阐释这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step3:赏析表达效果。
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有何效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PXXX《奉和春日幸望春宫应制》
PXXX《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节选)》
表达
表达方式主要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其中在诗歌创作中用到的主要是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尤其是描写和抒情,用得最为普遍。这两种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题干涉及的表达技巧的类型,有的是单一表达方式,有的可能涉及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叙述
叙述顺序:
顺序常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叙述视角:
叙述的视角一般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利于抒情);第三人称(客观真实);
叙述特点:
叙述的方式一般分为客观叙述和夹叙夹议,另外还要注意叙述的线索,如时间、情感等。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正面描写:
就是直接描写对象本身。正面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和白描。
细节描写,可以称为“工笔”,就是精雕细刻。
白描,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文字描摹对象。
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形象点说,如果目标是写“竿”,但作者只写“竿之影”,以收到“睹影知竿”之效,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想象力。
描写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虚实结合: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通常是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动静结合:
天下万物,无非静态和动态两种态势。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诗人往往把动静两种态势的对象安放在同一个意境中,收到动静相衬、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描写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直接抒情:
又称直抒胸臆,是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指的是借助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感情。借景抒情,往往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触景生情:
是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抒情
诗歌常见表达方式
直抒胸臆:
议论在古代诗歌中偶有出现,如2020年全国卷Ⅱ的王安石的《读史》,这种表达方式多是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
点评思考:
在咏史、咏物、言事、题画等诗歌中,作者直接对叙述对象发表个人观点见解,表达作者态度。
议论
古诗词修辞手法答题思路
step1:明技巧。
品读诗歌,明确诗意,结合诗中相关信息,明确所运用的表达技巧。
step2:释运用。
结合具体诗句,说明如何运用表达技巧。
step3:析作用(效果)。
分析表达技巧在形象、意境、结构、同感等方面的作用。
PXXX《白下驿饯唐少府》
PXXX《意难忘·山家》
【注】(1)若题干已明确表达技巧,“第一步”可省略;
(2)作答时“第二步、第三步”可以合并,并且也可以调换顺序。
表现
表现手法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的含义有广狭之分。
广义上等同于表达技巧,狭义上主要包括对比、衬托、渲染、象征、用典、比兴等。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手 法 效 果
衬托或 烘托 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或烘托是为了凸显一方。
对比或 对照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对比或对照是为了凸显两方,这是对比和衬托的区别,也是考生最易出错的地方。
渲染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点染 “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染”就是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渲染出来。
比兴 化深为浅,化抽象为具体,使表达的对象生动,激起阅读的兴趣。
托物言志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诗歌常见表现手法
手法 效 果
象征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
想象 在已有的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联想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典型
用典 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的目的是深化诗词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古诗词修辞手法答题思路
step1:明技巧。
通读整首诗词,把握关键语句,找出这首诗(词)使用的表现手法。
step2:释运用。
结合相关语句分析这个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step3:析作用(效果)。
表现手法往往与作者的情感联系在一起,分析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必须从诗歌的总体出发,扣住诗歌的主旨来作答,分析该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传达了怎样的旨趣及运用该手法的效果。
PXXX《送别》
PXXX《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
结构
诗歌构思立意的精妙往往由篇章结构技巧体现出来。诗歌的篇章结构即诗歌的行文脉络以及情感内容的起伏变化。
具体的构思技巧主要有卒章显志、首尾呼应、以景结情、重章叠句、抑扬结合等。
诗歌常见构思技巧
技 巧 作 用
卒章显志 ①深化诗歌内容,升华主题思想;②总结全诗,使结构完整;③有水到渠成之感,有突出强调之效
首尾呼应 ①重复开头内容,突出中心,深化主题;②使结构完整严谨
以景结情 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重章叠句 ①加深印象,渲染气氛,充分抒发情怀,深化诗歌主题;②回旋反复,便于记忆咏唱,增添韵律感和节奏美
抑扬结合 ①巧作抑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丰满;②能鲜明地表情达意,增强诗歌波澜曲折之美,增强诗歌的可读性和吸引力
构思立意“3关注”“1思考”
1.关注诗歌体裁
特别是律诗的起承转合,词的上片与下片的不同写法,一字领起数句的情况;还要注意伏笔与照应、过渡与承接、开头结尾的方式。
2.关注标志性语句
如在以时间或空间为序的诗词中,要注意寻找那些表示时间转移或空间转移的词语、句子;在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诗词中,注意卒章显志,注意寻找结尾那些抒情议论性的句子。
构思立意“3关注”“1思考”
3.关注行文思路或情感变化
考生要熟悉古代诗歌常见的行文思路,如由景到情、由事及人、写景顺序(时间、地点变化)、抒情顺序(由己及人)等。分析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行文顺序,再结合具体诗句内容分析。
4.思考诗歌内容和结构
常见的结构方面的作用有铺垫呼应、借景抒情、奠定基调、承上启下、总领全篇、卒章显志等。考生要依据上下文的内容变化分析诗歌思路的变化,以此找出诗人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及作用。
PXXX《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节选)》
PXXX《别房太尉墓》
01
《强基手册》P54
补充材料第一板块“古诗词典型性意象”
常见意象
02
03
04
常见诗歌意象内涵
常用诗歌语言风格
常见诗歌手法技巧
常见人物形象概括
常见意境概述
相关补充
05
《强基手册》P54
补充材料第三板块“古诗词常见语言风格”
语言风格
补充材料第四板块“古诗词典型性意象”
谢谢
THANKS FOR WAT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