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1997年2月19日,邓小平逝世。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中央军委发布《告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书》,指出邓小平是我党我军我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外电吊唁
1、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国际社会,他将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和生机勃勃的经济发展的主要设计师而受到人们的怀念。”2、美国总统克林顿:“邓小平是过去20年里世界舞台上的杰出人物。”3、俄罗斯总统叶利钦说:“他是使伟大而古老的国家面貌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改革的宣告者和设计师。”4、法国总统希拉克称邓小平是“他的国家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英国首相梅杰发表讲话,其中强调“一国两制”的构想充满想象力”。小平已逝,但他开创的事业永存!课程标准:
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三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新阶段计划经济:
又称指令型经济,是一种经济体制,而这种体系下,国家在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各方面,都是由政府或财团事先进行计划。
市场经济:
其基本特征是:通过市场供需强弱变化来影响商品价格和企业生产;它要求商品和投资市场是开放的、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是自主的;企业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企业的发 展归宿是优胜劣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不同
——资源配置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资源配置方式特点行政手段配置市场配置行政手段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比较两种经济体制的不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最大的不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前提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两者完美结合,形成互补的关系。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入改革开放时代;2、十二大: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3、十二届三中全会: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并进一步提出要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4、十三大: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里,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党的上述一系列决策反映了怎样的特点?始终在探索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步子不大,不能跨越计划为主的框架。改革第一阶段(1978-1992)一、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1、背景:材料:1989年世界政治大地震 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事件以1991年苏联解体告终,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重创。材料:1989年世界政治大地震问题:世界在变,中国会不会变?!要不要变?!我们能否独善其身。 88岁老人“变”与“不变”的思考给予我们的启示一、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南巡讲话读懂小平:强烈的责任感、崇高的使命感。艰巨性、严重性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打击; 80年代末,社会上掀起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自由化分子宣传资产阶级的民主和自由,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此影响下, 1989年4月初,北京一些高校的青年学生针对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形成学潮。……极少数人自由化分子却利用这个机,……进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活动。在他们的煽动下,首都及地方一些高校的学生大批涌上街头举行游行活动,西安、长沙等地的一些不法分子趁机进行了打、砸、抢、烧,学潮迅速发展成为动乱。……这场政治风波破坏了我国正常的社会秩序,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建设进程,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中共党史上的80件大事一、历史性的跨越1、背景(1)国际风云变幻: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到严重打击;(2)国内政治经济低谷:信仰危机、外商撤资、改革停滞。(3)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一、历史性的跨越2、标志(1)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春,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讲话。
内 容:
①关于党的基本路线 ②关于改革开放的步伐③关于判断实践的标准④关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关系⑤关于社会主义本质⑥关于发展问题(1)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2)判断实践的标准综合国力人民生活生产力社会主义本质(4)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四项基本原则(3)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判断标准有否三个有利于?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社会主义方向想一想,邓小平南巡讲话
在当时起怎样的作用?2.标志:(1)邓小平的南方谈话1992意 义: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用“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准,冲破了长期把计划经济看做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把市场经济看做属于资本主义的“左”的思想束缚,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必然要求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为“十四大”的召开准备了思想条件。这对于处在关键时期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对推进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意义。(2)中共十四大①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③提出了90年代改革和建设的主要任务内容:3、意义: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的标志是什么?一、历史性的跨越2、标志时间:1992年10月④形成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①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②措施: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1)内容:过程:2、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11):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内容:(2)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过程:3、中共十五大 (1997、9)②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指导思想:③经济结构: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⑴内容: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中共十五大 (1997、9)②经济制度:④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①指导思想:③经济结构:⑴内容: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意义:是中共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①确立了以公有制这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②初步形成了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4、建立成果:(1)改革开放3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2、十四届三中全会
3、中共十五大(2)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4、建立成果:(1)改革开放3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2、十四届三中全会
3、中共十五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1)中共十四大召开:明确提出2)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勾画出基本框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完善理论4)21世纪初:初步建立5)2002年中共十六大:进一步完善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2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中共十四大召开1993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7中共十五大召开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的过程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1、1949—1956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2、1956—1978年: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3、1978—1992年: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4、十四大后,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5、 21世纪初,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材料一:河北省邯郸钢铁总厂是1958年建设的老厂。1990年,邯钢与其他钢铁企业一样,面临内部成本上升、外部市场疲软的双重压力,经济效益大面积滑坡,当时生产的28个品种有26个亏损,总厂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状况。材料二:(1991-1995)5年来,邯钢坚持走集约化经营的道路,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进入了低投入高产出的良性循环。1991年到1995年的5年间,产品销售收入由10.2亿元增加到50亿元;上缴税款由1.6亿元增加到4.3亿元;实现利润由0.5亿元增加到7亿元,平均年递增率达93.4%。1、邯钢的巨变得益于什么?2、结合课文说明今天的邯钢具有怎样的经营机制?【案例分析】各种经济成分结构变化【知识延伸 】 在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我们需要怎样的忧患意识?提示:
①清醒面对“中国奇迹”
②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社会公正的矛盾。
③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
④经济发展与道德观念进步并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一、历史性的跨越---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新的阶段1、背景国际国内2、标志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过程1、十二届三中全会2、邓小平南巡讲话3、十四大4、十四届三中全会5、十五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指出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指出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提出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走向未来。
——《走进新时代》请阅读《走进新时代》部分歌词,回答有关问题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走向未来。(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是什么意思?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建立新中国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什么意思?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下,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请阅读《走进新时代》部分歌词,回答有关问题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高举旗帜走向未来。(1)“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是什么意思?(2)“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是什么意思?(3)“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向新时代”,这里的领导人指的是谁?“新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开创未来”是何意?指的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新时代”是指改革开放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开创未来”是指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4)“改革开放富起来”,中共是在哪次会议作出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20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5)“高举旗帜”是指什么旗帜?邓小平理论(6)“走进新时代”、“开创未来”的根本政治保证是什么?根本政治保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特别是共产党的领导结合身边的生活实际,谈谈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建立对你或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1.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
C.在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解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根据邓小平的论述,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性突破。
答案: A2.(2011·泰安统考)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的这一论述说明( )A.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没有本质的区别
B.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融合是最好的经济发展模式
C.计划和市场只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是区别意识形态的标准
D.资本主义应当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应当实行市场经济解析: 本题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主题,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目标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结合题干材料分析,A、D两项的表述错误。B项没有认识到国家宏观调控与计划经济的区别。邓小平的本意是要借鉴西方市场经济体制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答案: C3.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解析: 材料说明的是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终于有了明确目标和方向,这是因为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答案: B4.(2011·杭州模拟) 在改革开放中,经过三次思想解放,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的关键事件是 A.中共“十三大”
B.中共“十四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六大”解析: 十四大作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崇拜,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题流程:
答案: B5.(2011·莆田模拟)20世纪90年代,外电评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这一时期,世界看到中国( )
A.已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B.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国策
C.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析: 确立了改革开放是1978年底;完成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1956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2020年左右;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是在1992年十四大上提出的。
答案: A6.(2011·宁波模拟)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首次将延续了五十多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表述改为“规划”。发生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行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改革从农村到城市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计划纲要》的变化,体现了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答案: C7.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
①明确了党在新时期的工作重心 ②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③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问题 ④解决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问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十五大的主要内容。①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解决的,②是在中共十四大上解决的。十五大在③④等问题上提出的论断,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认识深化。
答案: B①强调走自己的路,学习外国,不照搬外国。
②明确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主要目标,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
④强调社会主义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根本保证)
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分三部走的战略。
⑥坚持对外开放;一国两制;和平发展。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部分内容: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的主题词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