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01张PPT。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现代史)发展线索19491956196619761978过渡时期 曲折发展十年
(全面建设十年)十年文革两年徘徊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
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 折新时期—— 党的 十四大
“南方谈话”1992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改革开放步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好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
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
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
高潮,建设高潮。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你相信吗?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土豆120万斤你相信吗?《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新中国的成立;
②追歼残敌,全国领土基本解放;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③土地改革(1949-1952),新解放区3亿农民获得土地;
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1953)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条件(1)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的巩固⑤镇压反革命(1950-1951)
⑥三反五反运动:(在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中开展“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在私营工商业者中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条件(1)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的巩固(2)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措施:①接管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②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③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④大力恢复工农业生产。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条件(1)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的巩固(2)经济基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A、措施:
B 、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基础。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条件(1)政治前提:新中国的成立及政权的巩固 巩 固 政 权恢
复
经
济a.新中国的成立
b 全国领土基本解放
c.抗美援朝
d.土地改革
e.镇压反革命
f.三反五反运动a.接管外国..没收官僚资本, 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b.稳定物价 ,统一财经
c.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d.大力恢复生产前提条件 物质基础准备了条件为开始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建国初期的时代特征 人民政权巩固了,国家经济也根本好转了,
那么,接下来中国要做什么呢?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2、过程:
1)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历史条件:何谓过渡时期过渡时期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时期。过渡时期
从时间上看,是指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历史阶段
从任务上看,前三年是政权巩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后四年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其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从性质上看,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2、过程:
1)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实质:内容:特点:过渡时期(1949-1956) 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变革和生产力发展同时进行时间: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概括就是“一化三改造”。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①基本任务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2、过程:1)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2)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②特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经济建设中优先发展重工业。③“一五计划”内涵a、发展生产力。开展工业化建设,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b、变革生产关系。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材料一:
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的比较根据材料和史实回答:
“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讨论:
材料二:毛泽东也说,现在我们能制造什么?能制造椅子、茶碗茶壶…… 但是,一辆汽车、坦克、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重工业
(1)我国重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2)打破帝国主义的威胁封锁,巩固国防的需要
(3)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3)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制定:
?内容:?特点: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大体现了……原则和……原则
代表了……的意志④意义:(性质)是第一部……
是……革命胜利的总结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国家性质、根本政治制度、人民的权利和义务4)一五计划经济建设指标超额完成表现:
a.工业建设:
b.农业生产:
c.交通运输:
d.人民生活水平:建起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精密仪器等
近六百个重要项目,如:鞍钢、一汽比历史最高产量大幅度增加建成宝成、鹰厦铁路、武汉长江
大桥、康藏、青藏、新藏等公路进一步提高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难蜀道,难于上青天。水调歌头 游泳
1956年6月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我国长期是一个“万国汽车的展览馆”,先后进口和使用过130多种品牌的汽车。而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结束了我国自己不能生产汽车的历史是在(??? )
A.土地改革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改革开放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①改造的含义:即变革生产关系。把私有制等改造成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使公有制成为我国社会的惟一经济基础。5)三大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决定适应路人甲
我们来到了东北的象牙山村 。村里的农民在土改中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但因为原来生产基础差,李家有地没牛,陆家有牛没青壮年劳动力,冯家有地但一件农具都没有,黄家分得的地地势较高,使农田无法得到灌溉,而且村子没有水利灌溉设施。单家独户的小生产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更难以抵挡重大的自然灾害,种种原因导致了这个村虽然人人有地,但是生产效率低下。现在你们开个会,看看如何发展你们村的农业生产。
请你支招集体合作,团结就是力量!②三大改造的内容a、对农业,走集体合作社的道路农业改造1、必要性3、形式积极发展,稳步前进
自愿互利
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生产力发展,不能满足经济建设需要。 2、政策农业互助组“不让入社,挤也要挤进去”②三大改造的内容a、对农业,走集体合作社的道路
b、对手工业,走集体生产合作社的道路 1. 方针、原则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2. 步骤和形式 到1956年底,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万多个,占总数近 92%,基本上实现了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手工业合作化的实现②三大改造的内容a、对农业,走集体合作社的道路
b、对手工业,走集体生产合作社的道路c、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走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2、政策(特点):和平赎买(伟大创举)1、必要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赎买政策 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取20%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核定后归国家所有,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年息百分之五的股息,共领10年。 概念解释 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和平过渡,
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 初级国家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统购包销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2、政策(特点):和平赎买(伟大创举)3、过程:1、必要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相比,是落后的成份。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无产阶级专政下的国家资本主义,资本家利润占全部利润四分之一左右,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而生产的。国家资本主义 公私合营——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 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上海工商界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前排左一为荣毅仁,左二胡厥文,左三盛丕华。上海一家绸布商店庆祝公私合营上海装订生产合作社发给社员刘兔生的股金证荣毅仁与邓小平荣毅仁与江泽民荣毅仁与胡锦涛荣毅仁
1916年5月生,江苏无锡人。
1937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历史系。
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儿子:荣智健
1、中国现代民族工商业者的杰出代表,
2、卓越的国家领导人,
3、伟大的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战士,
4、中华人民共和国原副主席
7、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原董事长
……(荣毅仁)说: “我们企业的流动资金当时已经枯竭,解放后又受到美国和国民党的封锁和轰炸,这个时期厂子能够维持生产,全部依靠爱护民族工商业的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贷款、加工和收购……生产因此得到发展。纱锭的生产率提高了40%以上,从1951年起盈利逐年增加,1953年的盈利就达资本总额的25% 以上,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就是我们企业完全摆脱了解放初期的窘迫局面。而我弟弟在泰国办的工厂却破产了”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公有制经济资本主义工商业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个体农民私有制个体手工业私有制改造后性质改造前性质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生产合
作社公私
合营 ④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中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材料一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二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 … …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材料一、二反映什么问题?三大改造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不足: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 等缺点,
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⑤三大改造中的不足:急于求成、工作过粗、行政命令过多而违背了部分人意愿。助长党内的急噪冒进情绪。 探究:为什么说从1956年到1966年的十年是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曲折发展的十 年?发 展?曲 折?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的决策1、大跃进
2、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1)时间:1956年4月
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①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②苏共二十大后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2)背景:(一)成功的探索(3)内容: (5)意义:实际上提出了开辟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是探索的开端。(4)目的: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时间、地点:1956年9月 北京(2)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明确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2)内容: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 的农业国
变成先进的工业国。先进的社会制度
落后的社会生产力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 ②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③提出了全党全国人民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④明确了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3)历史意义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是一次成功的探索。(2)内容: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二)曲折和失误
———三面红旗 2、“大跃进” 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3、人民公社化运动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二)曲折和失误
———三面红旗1、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二)曲折和失误
———三面红旗 2、“大跃进” 运动[“大跃进”运动] 1957年11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在15年左右赶上英国。这年12月,刘少奇代表党中央正式宣布了这个口号。1958年1月,中央又提出,我们要在15年的时间内,在钢铁和其他主要工业品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在这以后,准备再用20年到30年的时间在经济上赶上并且超过美国,以便逐步地由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同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其基本点。会议完全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认为这标志着我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全国各条战线迅速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同年8月,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号召1年之内建成中、小转炉200座,以增加年产1000万吨钢的能力;建成1.3万座小高炉,以增加年产2000万吨生铁的能力。全国大约出动9000万人,由各地党委第一书记挂帅,大搞“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炼铁)、群(群众运动)”。小土炉、小高炉遍地开花,9月份已达60多万座。在“以钢为纲”口号的推动下,全民大炼钢铁运动在全国掀起。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 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天津东郊区新立人民公社用所谓“移秧并田”的方法,虚报亩产12万斤,并说稻上可以坐人,供人参观。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工业领域大跃进运动的原因分析:“又是大国又是穷国,不跃进行吗?落后二百年,不跃进行吗!”——毛泽东毛泽东在一九五八年宣布的“三年基本超过英国,十年超过美国,有充分把握” 材料显示开展大跃进运动是在何种心态下进行的?①缺乏实践经验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
③对国情认识不足戴花要戴大红花,骑马要骑千里马,
唱歌要唱跃进歌,听话要听党的话。
——《戴花要戴大红花》歌词口号 “赶英超美”!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严重失误 1958大跃进语录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
稻堆堆得圆又圆,社员堆稻上了天。撕片白云揩揩汗,凑上太阳吸袋烟。 月宫装上电话机,嫦娥悄声问织女:“听说人间大跃进,你可有心下凡去?”织女含笑把话提:“我和牛郎早商议,我进纱厂当女工,他去学开拖拉机。”
河水急,江水慢,还得我们说了算,叫水走,水就走,叫水站,水就站,叫它高来不敢低,叫它发电就发电。
肥猪赛大象,就是鼻子短。
全社杀一口,足够吃半年。 “大跃进”运动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①其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
②具体表现为经济建设中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的泛滥。
③结果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二)曲折和失误
———三面红旗3、人民公社化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大跃进”中发展起来的。1957年冬和1958年春,一些地方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时进行了超社界、乡界甚至县界的生产协作。1958年3月在成都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此表示赞赏,认为小社并大社,人多力量大,并通过了《关于把小型的农业社适当地合并为大社的意见》。会后各地出现了小社并大社的热潮。1958年8月在北戴河举行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指出:“在目前形势下,建立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互相结合的人民公社,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并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所必须采取的基本方针。”决议公布后,农村人民公社化的高潮在全国迅速掀起。 2、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就是公社的规模大,基本上是一乡一社,少数地方是一县一社,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所谓“公”,就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公有化程度高。
毛泽东等领导人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⑵实际上违反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人民公社化运动⑶结果严重挫伤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鼓足干劲抓生产放开肚皮吃饱饭空山吃坐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风”梦想与现实的距离必修二 ·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请思考:“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我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使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广大人民生活状况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三年经济困难(59-61)干不干,都吃饭
干不干,都吃一样饭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共产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严重的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造成生产力的加大破坏。 由于燃料不足,只好上山伐林,把一座又一座青山砍得光光,引发日后的天灾留下荒山秃岭 材料一: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而农业下降22.8%。……工业内部各部门,钢铁工业生产挤占大量的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在山西省故县“小土群”的一角农民大炼土钢时运送矿石------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感悟历史】“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了其生产积极性;
④破坏自然环境、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⑤国民经济破坏、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时间:从1960年冬开始2、措施:
⑴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⑵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国民经济调整初露成效 1960 调整国民经济各方面的比例关系,主要是调整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巩固,指国民经济发展中所取得的经济成果…… 。充实,指以少量的投资来充实一些部门的生产能力…… 。提高,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3、结果: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1、工业方面:
①建成武汉、包头钢铁基地;
②形成了冶金、采矿、电站、石化等工业设备;
③飞机、汽车、工程机械制造等十几个基础行业;
2、 交通方面:
①新建铁路约8000公里;
②全国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③福建、宁夏、青海、新疆第一次通了火车;
3、能源方面:
石油实现了自給,中国人靠“洋油”过日子的时代宣告结束 (四)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王进喜;雷锋;焦裕禄;向秀丽大庆油田人工合成结晶牛胰素岛
包头钢铁基地武汉钢铁基地成功试验第一颗原子弹兰新铁路包兰铁路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2、国民经济复苏:(1)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1年)①背景:②措施:③结果: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2、国民经济复苏:(1)周恩来中央日常主持工作(1971年)①背景:②措施:③结果:(2)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1975年)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1、国民经济陷入混乱: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2、1973、1975年经济复苏:3、“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①给经济建设造成极大破坏,直接损失5000亿元
②更为严重的是20世纪70年代使中国失去了一次极
其宝贵的发展机会,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了文革中经济的曲折发展197119731975 1966—1971年:国民经济由于“文革”动乱,造成严重破坏。 1971—1973年:周恩来主持工作,进行调整和整顿,国民经济有了起色。 19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经济开始了复苏和发展。“文革”是完全错误的,“文革”时期取得一定的经济成就主要是因为广大干部、群众对“左”倾错误的抵制,以及周恩来、邓小平对经济进行调整。危害:
“文革” 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使正常的生产和社会秩序出现严重混乱;
“文革”使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危害与教训教训: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健全民主法制,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及时抓住发展机遇。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大跃进”
1958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国民经济的调整
1960年《论十大关系》文化大革命
1966-1976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一: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启示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一五计划,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由此起步;为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共八大,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八字方针”,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下图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是什么?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第一阶段:经济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
第二阶段: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第三阶段:“动乱”的十年(1966--1976年)曲折的历程 艰难的探索 总结:50-70年代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1. 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2.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 坚持改革开放4.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5.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检测题(09苏州模拟)右图是一幅绘于1958年的壁画。画中的文字 是“稻子玉米搭彩门,悟空说是南天门,社员高坐哈哈笑,‘这是俺社幸福门’”。下列表述中不能体现壁画所包含的信息是: ( )
A.当时处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B.当时处于大跃进运动时期
C.说明当时党内“左”倾错误发展
D.说明当时农业科技取得重大突破答案:D答案:A(09淮安市四模)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出现上表所反映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答案:B(09泰州市一模)“对发展经济来说,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这是因为( )
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首位
B.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C.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D.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