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猜题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江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猜题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0.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6-05 12:00:30

文档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猜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4分。
1.(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有学者认为“河姆 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
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①②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而且大量种植水稻,证实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因此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
③④河姆渡文化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商朝历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③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2023·浙江模拟)下表为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望空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菅少数民旋事物
大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投化    
A.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制度具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材料主要是秦朝中央九卿官员,但根据主要职能可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也同时处理皇家事务,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信息,排除A;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设立,排除B;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职,并未涉及地方制度,故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的是(  )
A.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
B.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
C.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
D.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道教与佛教都关心社会现实,但不能说明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C符合题意,选择C;
根据材料“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可知,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A;
根据材料“道教……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可知,魏晋时期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B不符合题意,排除B;
根据材料“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可知,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D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发展历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进行分析。
4.(2023·浙江模拟)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丰富多彩 B.反映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C.表明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D.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 ”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家投客所好,设置了不同形式蹴鞠的场所,这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故D正确。
材料仅仅提到蹴鞠一项运动,无法因此得出“丰富多彩”,排除A;
蹴鞠活动不能反映出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B;
材料现象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2022高一上·宜宾期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 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 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等信息可以得出,清朝的治疆政策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B正确;
“因俗治边”的政策早在汉唐时期就曾施行,并非清政府开创,A排除;
先完成对新疆的统一后才有对新疆的统治方略,因果颠倒,排除C;
题干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内容,“华夷观念被打破”更是无从谈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6.(2023·浙江模拟)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
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反映出《海国图志》对中国和东亚地区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地区近代化由启迪作用,故B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海国图志》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并未体现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排除A;
材料并未体现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排除C;
根据材料“师夷长技”“和魂洋才”“东道西器”可知,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未深入文化层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新思想,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2023·浙江模拟)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中①②分别为(  )
A.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轴,故C项符合题意;
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与材料时间轴不符,排除A;
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排除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黄花岗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等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8.(2023·浙江模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此后共计发表相关文章217篇,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
A.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 B.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C.抗击日军生化武器的进攻 D.增强群众防疫抗疫的组织性
【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群众防疫卫生意识,推动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有助于应对日本法西斯野蛮的生化武器进攻,故C正确;
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所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配合敌后战场的军事行动,排除A;
材料主要是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未涉及根据地军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B;
材料未涉及群众在根据地防疫抗疫中组织方面的信息,谈不上增强群众防疫的组织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2023·浙江模拟)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丛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这些书的出版(  )
A.推动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C.宣传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势 D.提升了全体国人的科学素养
【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从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通俗科普图书利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故B正确;
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且材料与推动三大改造没有密切关系,排除A;
这些科普书的内容并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苏联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一部分国人的科学素养,“全体”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从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2023·浙江模拟)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渐放开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个体户也能逐渐进行经济活动,有利于解决民众失业的问题,故A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排除C;
材料涉及所有制改革,并未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星官只是,解答本题根据示意图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2023·东城一模)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依据材料“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位于两流域,④位于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
②位于北非埃及地区,③位于印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结合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的文明成果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2021高一下·长治期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可知《一千零一夜》中融合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说明阿拉伯继承融合世界各地文化,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内容显示是故事的串联,不是历史资料的收集,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的疆域,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的社会生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及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进行分析。
13.(2023·浙江模拟)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橄榄、大麦 B.葡萄、南瓜 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等信息分析可知,橄榄和大麦原产于地中海及西亚地区,属于“旧大陆”引入美洲的植物,符合题意,A正确;
南瓜、玉米、辣椒等原产于美洲,不属于“旧大陆”引入美洲的植物,因此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从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
14.(2023·湖南二模)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8世纪”和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休谟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对传统观念产生冲击,A项正确;
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而且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B项错误;
休谟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是矛盾冲突,C项错误;
材料中休谟的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强调的是其积极作用,D项属于消极影响,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休谟的思想,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2023·浙江模拟)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并行发展 B.前者决定后者
C.交替发生 D.后者引领前者
【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根据“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这从世界范围看,说明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影响世界,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主要体现了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并不是交替的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世界政治革命引领经济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
16.(2023·浙江模拟)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农村生产关系亟待调整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 D.农业集体化运动缺乏认同
【答案】A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 1/3 的农户缺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可知,苏联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力的低下,说明当时分散的小农难以适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行农业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故A正确;
材料主要说的是苏联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力地下,由此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是下降的,排除B项;
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成功之后,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农业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2023·浙江模拟)在许多人看来,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牛津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提出,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一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在下列选项中,与随后世界发展演变相符的有(  )
①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②美国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
③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得到完善 ④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1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而 ① 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早在2001年“9.11”之前就已出现,排除;
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而 ② 美国借此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干涉别国内政, ②正确;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尚需完善,排除 ③ ;
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进一步受到威胁,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④ 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2001年‘9.11’之后”结合所学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展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二、选择题Ⅱ,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8.(2023·浙江模拟)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利于扩大金统治,A项正确;
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
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统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金迁都中都,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9.(2023·浙江模拟)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① 正确;
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③ ;
根据材料“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可知 ③④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解答本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宋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答案】D
【知识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文明区,融入其文明体系,与之相符合的是D项;
ABC错误,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希腊都不属于游牧民族,他们的扩张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人口的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
21.(2023·浙江模拟)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答案】C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一一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结合“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可得出西方国家普遍都推崇殖民扩张,而美西战争是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局势,排除A;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法是主要竞争者,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列强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2023·浙江模拟)学者吕思勉将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时代,并指出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学者周谷城认为,古封建作为一种制度,是与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学者葛志毅提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方式。据此可知(  )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C.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
【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吕思勉、周谷城、葛志毅从不同视角研究古代社会划分及分封制问题,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故B正确;
三位学者史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无法对比谁的观点可信,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的问题,排除C;
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吕思勉、周谷城、葛志毅观点的阅读,
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1分。
23.(2023·浙江模拟)华工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们曾对当地和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康乾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都在迅速增加,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增至8051万余口,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4亿大关。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原本徘徊在维持线上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这些中国人在国外或经商,或从事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昌《华工出国与近代中国历史场域的拓展》
材料二:在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1848年和1851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
——摘编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材料三: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其后果,并从赋税制度改革的角度,简析该时期这一“突出矛盾”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的“新因素”,并概述华人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大战”的名称,并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答案】(1)突出矛盾:人地矛盾(或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后果: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摊丁入亩”(或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原因: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西方殖民者的掳掠。贡献:开采金矿;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只笼统地答“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1)突出矛盾:根据材料“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可知人地矛盾。后果:根据材料“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可知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赋税制度改革,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原因:根据材料“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可知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根据材料“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可知西方殖民者的掳掠。
贡献:根据材料“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开采金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还参与了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同时在于美国人解除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大战”:根据材料“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派遣大量华工援助欧洲战场。意义: 据材料“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可知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可知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根据材料“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知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突出矛盾:人地矛盾(或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后果: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摊丁入亩”(或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 原因: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西方殖民者的掳掠。贡献:开采金矿;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只笼统地答“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 “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一问要结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华工出国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华工援战计划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汉王朝在统一边疆地区的时候,有一些边疆民族脱离其民族主体而迁徙到了内地,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对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材料三:“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立场和经典话语,其内涵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治理才能予以透切把握。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青觉、吴鹏《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基础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认识。
【答案】(1)政策:设置郡县;建立属国;设立专门机构;武力讨伐;怀柔招抚(和亲);因俗而治等。
(2)新问题: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认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 政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并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有设置郡县。根据材料一“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属国。根据材料一“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可知武力讨伐。根据材料一“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可知怀柔招抚 (和亲)。
(2)新问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可知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边疆出现新问题的原因有列强的侵略。根据材料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可知 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 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故答案为:
(1) 政策:设置郡县;建立属国;设立专门机构;武力讨伐;怀柔招抚(和亲);因俗而治等。 (2) 新问题: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 认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一问要结合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问要结合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来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特征来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股份公司经常能确保从本国政府获得种种特权。因此,在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俄国、远东、美洲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都在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被授予了皇家垄断专利权。相对于私人企业和合伙关系而言,股份公司有若干长处。股份公司使无数的个人积蓄可以通过可转让股份的方式征集起来以扶持海外的商业冒险。这意味着,欧洲人在世界偏远地区从事的各种商业活动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其规模将远远超过拥有从事长途贸易知识和技巧的人为冒险投入的资本规模。此外,公司合法的长久存在使其可能制订促进贸易的大规模长远计划。
——摘编自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二:由于建造一家大型工厂并在那里进行生产所需费用低,再加上人们认识到把许多工人集中在一个厂房里工作效率要高的多,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工厂越来越多地最终取代了较小的作坊。到1851年,棉花产品生产行业中受雇的工人中有五分之三是在中型或大型工厂中做工的。织布仍在家庭进行,直至发明了廉价、实用的动力织机后企业主才深信,把这一程序由家庭移到工厂能够省钱。手工织机织工或许是英国工业革命最明显的受害者。他们不愿改行到工厂谋生,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收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按其原有方式劳作一到1830年,每周只有区区6便士。1815年他们有25万人:到1850年,只剩下了4万人:到1860年,只有3万人。
——引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三:企业的规模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组织得很好,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但在企业的外部和企业之间,就缺乏这种组织性了。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把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关系,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好生产,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并简述股份公司的“种种特权”及“若干长处”。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6到19世纪的相关史实,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1)名称:(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贸易垄断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长处: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由材料“在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俄国、远东、美洲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都在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被授予了皇家垄断专利权。”可知贸易垄断权;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特权。长处:根据材料“公司合法的长久存在使其可能制订促进贸易的大规模长远计划。”分析可知,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本题属于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6到19世纪的相关史实。可按题干要求 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为主题 ,结合新航路开辟或者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知识拟定一个命题,并运用相关知识撰写即可。如:选择工厂制度阐述:示例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故答案为:
(1)名称:(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贸易垄断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长处: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来解答;第二问结合所学工厂制度分析;考查了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浙江省新高考2023届高三下学期历史4月猜题卷
一、选择题Ⅰ,本题共1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34分。
1.(2023高三下·杭州月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有学者认为“河姆 渡文化在中华文明中起到奠基作用”。下列关于河姆渡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有(  )
①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②实证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
③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 ④制定了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A.①②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2023·浙江模拟)下表为秦朝九卿的名称和职能一览表。据此可知秦朝(  )
名称 主要职能 名称 主要职能
郎中令 宫中警卫 宗正 负责望空宗族事务
卫尉 宫门警卫 廷尉 负责司法和首都警卫
少府 负责皇家财政及官府手工业 典客 主菅少数民旋事物
大仆 负责宫廷车马 治粟内史 负责租税和国家财政
奉常 负责宗庙、礼仪和投化    
A.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B.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
C.确立了强干弱枝的中央集权制度
D.政治制度具有明显家国同构色彩
3.(2023高一下·泸县开学考)卜宪群在《中国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中谈到: “道教所关心的,是社稷荣衰、战争胜负、命运穷达、人生贫富、寿命长短、前途吉凶、祛病消灾等社会现实问题。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根据材料,下列不能体现的是(  )
A.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
B.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
C.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
D.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
4.(2023·浙江模拟)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这些现象的出现(  )
A.体现了体育运动的丰富多彩 B.反映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
C.表明了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弛 D.说明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
5.(2022高一上·宜宾期中)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政府正式任命明瑞为“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操练营伍,广辟屯田”,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又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据此可知,清朝对新疆的统治方略(  )
A.开创了“因俗治边”政策 B.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C.正式完成了对新疆的统一 D.体现了华夷观念被打破
6.(2023·浙江模拟)魏源主持编撰的《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这可用于说明(  )
A.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
B.《海国图志》启迪了东亚地区的近代化
C.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
D.东亚对西方的学习已经深入文化层面
7.(2023·浙江模拟)某同学对辛亥革命的主要史实通过画时间轴的方式呈现出来,如图中①②分别为(  )
A.湖北军政府成立;中国同盟会成立
B.中国同盟会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C.中国同盟会成立;武昌起义
D.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8.(2023·浙江模拟)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此后共计发表相关文章217篇,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  )
A.配合正面战场的军事行动 B.改善根据地军民的生活水平
C.抗击日军生化武器的进攻 D.增强群众防疫抗疫的组织性
9.(2023·浙江模拟)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丛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这些书的出版(  )
A.推动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
C.宣传了计划经济体制优势 D.提升了全体国人的科学素养
10.(2023·浙江模拟)下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示占比变化(  )
A.有利于民众失业问题的解决
B.体现了城市产业结构的日益完善
C.反映出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D.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11.(2023·东城一模)世界古代文化中有两部著名的史诗,一部被称为“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另一部史诗中“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它们诞生的区域位于图中(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12.(2021高一下·长治期中)《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最有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成为研究阿拉伯帝国的珍贵资料。这反映了阿拉伯帝国(  )
A.重视历史资料收集 B.地跨亚、非、欧三洲
C.继承融合世界文化 D.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13.(2023·浙江模拟)18世纪中后期,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以便重塑北美大陆的植物分布,最终达到改善美国农业经营模式,实现自给自足的目的。下列项中,属于其引入的植物有(  )
A.橄榄、大麦 B.葡萄、南瓜 C.水稻、玉米 D.甘蔗、辣椒
14.(2023·湖南二模)18世纪,西方思想家休谟是怀疑主义的代表,他质疑“因果关系”的真实性和必然性。休谟同时颂扬“现代商业社会模式”,认为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感官、情感和欲望获得了解放,并获得了正当的价值。休谟的这些认识(  )
A.冲击了人们的思想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兴起
C.彼此之间矛盾冲突 D.助长了西方的腐朽堕落
15.(2023·浙江模拟)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材料意在说明从世界范围来看,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  )
A.并行发展 B.前者决定后者
C.交替发生 D.后者引领前者
16.(2023·浙江模拟)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1/3的农户缺乏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这说明当时的苏联(  )
A.农村生产关系亟待调整 B.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涨
C.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严重 D.农业集体化运动缺乏认同
17.(2023·浙江模拟)在许多人看来,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牛津大学的尼尔·弗格森提出,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一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在下列选项中,与随后世界发展演变相符的有(  )
①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 ②美国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
③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得到完善 ④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二、选择题Ⅱ,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5分。
18.(2023·浙江模拟)金海陵王完颜亮扩建燕京城,并在1153年正式迁都于此,定名“中都大兴府”。他下令拆毁上京的旧宫殿、宗庙、诸大族宅第等,并“夷其址而耕种之”,将居于上京的宗室、贵族及其猛安谋克迁入内地,太祖、太宗的陵寝也一并迁至中都郊外。这一举揩(  )
A.使统治中心转到中原地区 B.推动了女真各部走向统一
C.破坏了黄河流域文化发展 D.增强了金朝军队的战斗力
19.(2023·浙江模拟)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但国家为了鼓励农民种植棉花、麻类等工业所需的原料作物,又相对地减少了粮食作物的种植面积。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与计划供应的决议》,简称“统购统销”。“统购统销”政策出台的背景是(  )
①“一五”计划开展,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②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③粮食等供求关系紧张,社会经济生活受到影响
④部分地区遭受自然灾害
A. 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0.有学者认为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相互交往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其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农耕世界向外扩展,把周边的游牧世界纳入其文明体系。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下列史实属于后一种方式的是(  )
A.古代埃及文明向西亚地区的扩展
B.西亚文明从两河流域向周边扩张
C.古希腊人在地中海周边建立城邦
D.日耳曼人进入罗马帝国建立王国
21.(2023·浙江模拟)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这一时期的剧烈变动,用法国政治家的话来说,“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或者用英国首相的话来说,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上述看法反映出(  )
A.美西战争引发欧洲局势的紧张动荡
B.英法成为争夺殖民地的主要竞争者
C.西方大国掀起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
D.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
22.(2023·浙江模拟)学者吕思勉将中国古代社会划分为部落——封建——郡县三个时代,并指出其特定的历史原因;学者周谷城认为,古封建作为一种制度,是与奴隶制时代的历史发展相始终的;学者葛志毅提出周天子分封诸侯是国家形成的基本方式。据此可知(  )
A.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B.不同视角的研究有利于史学的发展
C.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
D.综合多种史料即可得出合理的结论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1分。
23.(2023·浙江模拟)华工的出现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他们曾对当地和中国作出重要的贡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康乾时期当时整个中国的人口都在迅速增加,康熙五十年(1711)全国共计人口7780余万,雍正八年(1730)增至8051万余口,至乾隆六十年(1795)则骤增至近3亿口,道光十五年(1835)更突破4亿大关。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原本徘徊在维持线上的家庭生活更加困难,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这些中国人在国外或经商,或从事农业、手工业,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摘编自赵昌《华工出国与近代中国历史场域的拓展》
材料二:在诸多新因素的影响下,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1807年和1838年,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美洲白人殖民者从东南亚热带种植园的实验中得到证实:契约华工是他们最理想的对象。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1848年和1851年,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
——摘编自陈瀚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材料三: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其结果仍具有重要意义。在大战期间,如此众多的普通中国人与西方社会亲密接触,这在历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当华工回国后,他们给国内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以及变革的理想。随着大战的结束,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其结果是,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著名的五四运动史研究专家周策纵指出,在“五四”时期,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康乾时期出现的“突出矛盾”及其后果,并从赋税制度改革的角度,简析该时期这一“突出矛盾”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中叶后“华工出国出现了一个高潮”的“新因素”,并概述华人为美国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大战”的名称,并简析“华工援战计划”对当时中国的“重要意义”。
24.(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并将郡县制推行到了边疆地区,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诸如东北边疆设立了玄菟郡、辽东郡、辽西郡等。汉王朝在统一边疆地区的时候,有一些边疆民族脱离其民族主体而迁徙到了内地,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国门洞开,从此陷入“三千年未有之变局”。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西北方向,英俄插手甚至侵入对新疆、西藏;东南方向,美国、日本先后企图侵占台湾;西南方向,法国的侵略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
——摘编自但兴悟《“大一统”中国的重新塑造:近代边疆危机与建省改制》
材料三:“人民至上”作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一个根本性立场和经典话语,其内涵需结合中国社会的现实治理才能予以透切把握。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
——摘编自青觉、吴鹏《人民至上: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的制度基础与实践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古代比近代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并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认识。
25.(2023·浙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股份公司经常能确保从本国政府获得种种特权。因此,在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俄国、远东、美洲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都在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被授予了皇家垄断专利权。相对于私人企业和合伙关系而言,股份公司有若干长处。股份公司使无数的个人积蓄可以通过可转让股份的方式征集起来以扶持海外的商业冒险。这意味着,欧洲人在世界偏远地区从事的各种商业活动有可能达到更高的水平,其规模将远远超过拥有从事长途贸易知识和技巧的人为冒险投入的资本规模。此外,公司合法的长久存在使其可能制订促进贸易的大规模长远计划。
——摘编自麦克尼尔《西方文明史纲》
材料二:由于建造一家大型工厂并在那里进行生产所需费用低,再加上人们认识到把许多工人集中在一个厂房里工作效率要高的多,这就意味着较大的工厂越来越多地最终取代了较小的作坊。到1851年,棉花产品生产行业中受雇的工人中有五分之三是在中型或大型工厂中做工的。织布仍在家庭进行,直至发明了廉价、实用的动力织机后企业主才深信,把这一程序由家庭移到工厂能够省钱。手工织机织工或许是英国工业革命最明显的受害者。他们不愿改行到工厂谋生,意味着他们只能在收入越来越少的情况下按其原有方式劳作一到1830年,每周只有区区6便士。1815年他们有25万人:到1850年,只剩下了4万人:到1860年,只有3万人。
——引自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三:企业的规模越大,要求的资本也就越多,于是股份公司这种早已出现的集资经营方式开始得到广泛的发展。随着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与生产迅速地集中了。生产的集中引起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企业的内部组织得很好,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但在企业的外部和企业之间,就缺乏这种组织性了。建立高级形式的垄断组织,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把原有的企业之间的外部关系转化为企业内部关系,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组织好生产,从而达到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垄断组织之垄断市场、垄断价格,势必降低广大居民的生活水平。因此,垄断组织的形成,意味着加强对于劳动人民的掠夺。
——引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近代史》(下)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并简述股份公司的“种种特权”及“若干长处”。
(2)参考材料一二三,自选一个角度,运用16到19世纪的相关史实,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石器时代的人类与文明
【解析】【分析】①②依据所学可知,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 ,而且大量种植水稻,证实了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文明先驱,因此①②正确,故A项正确;
③④河姆渡文化不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商朝历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③④错误,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文化的相关知识,学生灵活迁移所学知识,并正确分析题干信息即可。
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D
【知识点】皇帝制、三公九卿与郡县制
【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材料主要是秦朝中央九卿官员,但根据主要职能可看出郎中令、卫尉、少府、宗正等也同时处理皇家事务,这体现了家国同构的色彩,故D项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信息,排除A;
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是郡县制的设立,排除B;
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职,并未涉及地方制度,故C说法错误,排除C;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朝的政治制度,解答本题根据表格材料和所学三公九卿制度的特点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3.【答案】C
【知识点】儒家、道家与佛教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道教与佛教都关心社会现实,但不能说明儒学未能关注到社会现实,C符合题意,选择C;
根据材料“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关心人们的现世利益”可知,魏晋时期佛教渐趋本土化,A不符合题意,排除A;
根据材料“道教……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僧人们还吸取道家的道术”可知,魏晋时期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共存,B不符合题意,排除B;
根据材料“佛教与人们欲求脱离苦海的愿望产生共鸣”可知,宗教能一定程度缓解人们的精神痛苦,D不符合题意,排除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儒学发展历程,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和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进行分析。
4.【答案】D
【知识点】宋元时期的社会变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北宋时蹴鞠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有人在东京开设了‘蹴球茶坊’,甚至有人在自家小院开设蹴鞠场,‘以娱游客’ ”可以看出,当时的商家投客所好,设置了不同形式蹴鞠的场所,这体现了城市经济发展的特色,故D正确。
材料仅仅提到蹴鞠一项运动,无法因此得出“丰富多彩”,排除A;
蹴鞠活动不能反映出民众生活条件的改善,排除B;
材料现象与政府政策无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宋朝的商业发展,解答本题要求学生结合宋朝商业发展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5.【答案】B
【知识点】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的“延续西汉以来的屯垦戍边传统”、“保留了维吾尔族的社会统治制度——伯克制度,并进行了一定的修正”等信息可以得出,清朝的治疆政策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B正确;
“因俗治边”的政策早在汉唐时期就曾施行,并非清政府开创,A排除;
先完成对新疆的统一后才有对新疆的统治方略,因果颠倒,排除C;
题干材料未涉及“华夷观念”的内容,“华夷观念被打破”更是无从谈起,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中国古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册封、和亲等方式,加强了对边疆的控制和管理,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6.【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中国最早向西方学习的代表人物及表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 “《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反映出《海国图志》对中国和东亚地区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东亚地区近代化由启迪作用,故B正确;
材料主要说明《海国图志》对东亚地区的影响,并未体现东亚已经完全沦为殖民地社会,排除A;
材料并未体现东亚新旧势力之间的妥协合流,排除C;
根据材料“师夷长技”“和魂洋才”“东道西器”可知,主要是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未深入文化层次,排除D。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新思想,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海国图志》出版于1842年以后,在东亚地区流传甚广,其‘师夷长技’的观点不仅催生出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还启发了日本‘和魂洋才’与朝鲜‘东道西器’思想的产生”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中华民国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同盟会成立于1905年,黄花岗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武昌起义发生于1911年10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符合材料中的时间轴,故C项符合题意;
湖北军政府成立于武昌起义后,与材料时间轴不符,排除A;
清帝退位于1912年2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1912年3月,排除B;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于1912年元旦,黄花岗起义时间是1911年4月,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辛亥革命的背景、经过等相关知识,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8.【答案】C
【知识点】抗日战争的敌后战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可知,抗日战争时期,这类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增强群众防疫卫生意识,推动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同时有助于应对日本法西斯野蛮的生化武器进攻,故C正确;
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所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配合敌后战场的军事行动,排除A;
材料主要是健康知识传播活动,未涉及根据地军民生活水平的改善,排除B;
材料未涉及群众在根据地防疫抗疫中组织方面的信息,谈不上增强群众防疫的组织性,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健康知识传播活动,如1941年11月,《解放日报》推出‘卫生专栏’......内容包括传染病预防、妇幼卫生、战时救护、营养保健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从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50年代,中国正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这些通俗科普图书利于中国经济建设发展,故B正确;
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且材料与推动三大改造没有密切关系,排除A;
这些科普书的内容并未涉及计划经济体制,排除C项;
苏联书籍的出版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一部分国人的科学素养,“全体”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中国初期经济建设,解答本题根据材料“1949-1958年,中国集中出版了一批介绍苏联科学技术知识的通俗科普图书,如《苏联大众科学丛书》《苏联大众无线电从书》等,此外还有农业畜牧类、医药卫生类、少年儿童科普类读物等。”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正确获取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10.【答案】A
【知识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逐渐放开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限制,个体户也能逐渐进行经济活动,有利于解决民众失业的问题,故A正确;
材料并未涉及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B;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正式确立,排除C;
材料涉及所有制改革,并未涉及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排除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改革开放的星官只是,解答本题根据示意图中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比重下降,非公有制比重上升并结合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1.【答案】C
【知识点】古代西亚文明;古代希腊文明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依据材料“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古希腊的《荷马史诗》。①位于两流域,④位于古希腊地区,C项正确;
②位于北非埃及地区,③位于印度,与材料信息不符,ABD三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的文明,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写在泥板上的英雄史诗”、“诸神和英雄的故事成为后世西方文学创作的源泉”,结合古代两河流域和古希腊的文明成果解答,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可知《一千零一夜》中融合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说明阿拉伯继承融合世界各地文化,C项正确;
题干所给材料内容显示是故事的串联,不是历史资料的收集,A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涉及阿拉伯的疆域,B项错误;
题干所给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的社会生活,D项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阿拉伯帝国,解答本题需根据材料“它把来自印度、埃及、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几百个故事串联起来”及阿拉伯的文化成就进行分析。
13.【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等信息分析可知,橄榄和大麦原产于地中海及西亚地区,属于“旧大陆”引入美洲的植物,符合题意,A正确;
南瓜、玉米、辣椒等原产于美洲,不属于“旧大陆”引入美洲的植物,因此排除BCD;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交流,答题关键在于对从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美国的开国者们重视引入‘旧大陆’的植物品种”。
14.【答案】A
【知识点】启蒙运动
【解析】【分析】依据材料时间“18世纪”和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休谟是英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他质疑“因果关系”,否定必然性,肯定商业,肯定人的欲望,并将其视为正当权利,这有助于人们打破传统束缚,解放思想,对传统观念产生冲击,A项正确;
近代科学兴起于16世纪,而且近代科学的兴起推动启蒙运动的兴起,B项错误;
休谟质疑因果关系,并非否定一切因果关系,与商业的发展使人们的情感、欲望获得解放的认识有一定的关系,并非是矛盾冲突,C项错误;
材料中休谟的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强调的是其积极作用,D项属于消极影响,错误。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启蒙运动,解题的关键是抓住材料时间,解读材料中休谟的思想,结合启蒙运动的内容和影响分析,侧重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调用所学知识分析的能力。
15.【答案】A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经济革命开始于英国,然后扩展到欧洲大陆和美国,后来再扩展到世界其它地区”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18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根据“政治革命从17世纪的英国开始,随后的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标志其更进一步的发展。然后,它在19世纪时影响了整个欧洲,最后在20世纪席卷了整个世界。”这从世界范围看,说明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影响世界,故A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的关系,排除B项;
材料主要体现了经济革命与政治革命并行发展,并不是交替的关系,排除C;
材料没有世界政治革命引领经济革命的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解答本题需要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相关知识,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知识,难度一般。
16.【答案】A
【知识点】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直到1928年,苏联的农业生产主要以畜力和手工方式进行,大约 1/3 的农户缺进行独立经营所必需的生产资料”可知,苏联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力的低下,说明当时分散的小农难以适应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因此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推行农业集体化以适应工业化建设势在必行,故A正确;
材料主要说的是苏联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生产力地下,由此农民生产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是下降的,排除B项;
苏联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大规模工业化建设成功之后,且材料未涉及,排除C项;
农业集体化运动发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苏联农业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需理解掌握苏联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考生需有扎实的基础,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7.【答案】C
【知识点】人类发展面临的问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我们必须把‘9.11’事件的重要性放在已有的历史趋势中,并进1步分析此后会出现的历史趋势”并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而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而 ① 劳动力呈现出全球范围的自由流动早在2001年“9.11”之前就已出现,排除;
2001年“9.11”之后,美国和世界上的很多国家步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反对恐怖势力,维护世界和平,而 ② 美国借此更热衷于对世界各国施加影响,干涉别国内政, ②正确;
二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全球治理机制与国际协调尚需完善,排除 ③ ;
战后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占主导,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主权进一步受到威胁,南北差距、贫富悬殊进一步严重化, ④ 正确。故C项正确。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解答本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 2001年‘9.11’之后”结合所学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发展特征及趋势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8.【答案】A
【知识点】辽、西夏、金的政权建立与制度建设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金朝将都城迁至燕京,并将原来的都城损毁,将金朝贵族和太祖、太宗的陵墓都迁至内地,这一举措使金朝的政治中心和统治中心转移到中原地区,利于扩大金统治,A项正确;
女真各部走向统一是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后金,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
金将都城迁至黄河流域,并没有破坏中原地区的文化,这种做法便利了少数民族吸收中原地区的文化,排除C项;
迁都与金朝军队的战斗力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统治,解答本题根据材料主旨金迁都中都,联系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即可,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19.【答案】C
【知识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新中国实施“一五计划”,主要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① 正确;
第一届全国人大在1954年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③ ;
根据材料“1953年上半年,我国部分地区小麦遭受冻灾,粮食供应紧张”可知 ③④ 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新中国经济建设,解答本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一五计划特征进行分析,考查了考生调动运用宋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
20.【答案】D
【知识点】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等信息分析可知,材料强调游牧民族进入农耕文明区,融入其文明体系,与之相符合的是D项;
ABC错误,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和古希腊都不属于游牧民族,他们的扩张与材料不相符;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古代人口的流动,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解题关键信息是“一种是游牧民族冲入农耕世界,以定居或建立政权的方式融入其文明体系”。
21.【答案】C
【知识点】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及其原因与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要保持为一个大国或变为一一个大国,你就必须殖民”“殖民扩张是一个国家活力的正常、必要、不可避免和明白无误的象征”结合“短暂的美西战争预示着新的力量在参与建立新的秩序”可得出西方国家普遍都推崇殖民扩张,而美西战争是在19世纪末,这一时期,西方国家已经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故C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欧洲局势,排除A;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英法是主要竞争者,排除B;
材料不能说明维也纳体系取代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列强的殖民扩张,解答本题需要结合列强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来解答,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答案】B
【知识点】分封制、宗法制与礼乐制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学者吕思勉、周谷城、葛志毅从不同视角研究古代社会划分及分封制问题,这有利于史学研究的发展,故B正确;
三位学者史学研究的角度不同,各有利弊,无法对比谁的观点可信,排除A;
材料没有涉及史学研究不必拘泥于传统观点的问题,排除C;
D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答本题关键是对材料吕思勉、周谷城、葛志毅观点的阅读,
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3.【答案】(1)突出矛盾:人地矛盾(或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后果: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摊丁入亩”(或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原因: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西方殖民者的掳掠。贡献:开采金矿;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只笼统地答“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知识点】“一战”的主要战线与进程
【解析】【分析】(1)突出矛盾:根据材料“人口增加速度之快,土地供给出现严重不足,这一突出矛盾使农民走向贫困”可知人地矛盾。后果:根据材料“出洋谋生成为东南沿海百姓的重要出路”可知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地矛盾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初年赋税制度改革,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雍正帝“摊丁入亩”取消人头税,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原因:根据材料“英国先后宣布废除奴隶贸易和奴隶制度,但是美洲各殖民地的劳动力供应却因此更加紧张了”可知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根据材料“所以不惜跑到遥远的东方,争相掠贩,用以接替得到解放的黑奴”及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根据材料“太平天国失败前后,闽、粤劳动人民在清统治者疯狂镇压下,大批逃往香港、澳门,出洋避祸”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根据材料“西方侵略者明目张胆在我国口岸竞相掳掠华工,正是旧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的明显标志”可知西方殖民者的掳掠。
贡献:根据材料“美国和澳大利亚先后发现金矿,几十万华工被掠往新、旧‘金山’”开采金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华工还参与了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同时在于美国人解除交流中,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大战”:根据材料“如果我们把华工援战计划视为中国参战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及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加入协约国一方,派遣大量华工援助欧洲战场。意义: 据材料“留欧华工纷纷返回国内,他们的眼界已经扩大了许多”可知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根据材料“华工愿意在创建世界新秩序和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方面做出他们的贡献”可知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根据材料“那些归国华工在欧洲的经历使他们在上海工会的组织化以及罢工活动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可知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故答案为:
(1) 突出矛盾:人地矛盾(或人口增长与土地不足的矛盾)。后果:东南沿海大量人口出洋谋生;乾隆后期农民起义屡屡爆发。原因:康熙帝规定“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或规定以前一年的丁银作为定额,不再增加)雍正帝“摊丁入亩”(或将丁银分摊到田赋中)导致人口大大增加。
(2) 原因:西方国家在奴隶贸易取消后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在中国招募华工出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劳动人民为逃避清朝统治者的镇压;西方殖民者的掳掠。贡献:开采金矿;修建中央太平洋铁路;(只笼统地答“促进美国经济的发展”)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美国文化发展。 (3) “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意义:有利于推动国内思想的变化;为提高国际地位作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参与创建世界新秩序;促进了五四运动的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跨地域转移、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第一问要结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的特征来解答;第二问要结合华工出国的影响来解答。第三问要结合华工援战计划的特征来解答,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4.【答案】(1)政策:设置郡县;建立属国;设立专门机构;武力讨伐;怀柔招抚(和亲);因俗而治等。
(2)新问题: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认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知识点】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1) 政策: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汉王朝继承了这一制度,在北疆、东北疆、西南地区以及南部边疆地区设立了众多的郡县。”并结合所学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有设置郡县。根据材料一“为了管理这些民族,汉王朝设立了属国,置属国都尉管理。”可知设立专门机构,建立属国。根据材料一“但其内部事务仍然由该内徙民族的酋长负责。”可知因俗而治。根据材料一“唐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边疆民族也采取过武力讨伐的政策。”可知武力讨伐。根据材料一“如自唐太宗时开始的对高句丽的讨伐即持续了数代,但从总体上讲唐王朝的边疆民族政策是以怀柔、招抚为主。”可知怀柔招抚 (和亲)。
(2)新问题: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可知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扩大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边疆地区出现了新的危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边疆出现新问题的原因有列强的侵略。根据材料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中国陷入了严重的全方位的边疆危机,面临被瓜分的威胁。”可知 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 认识: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三“长期以来,中国边疆治理相关议题;一直牵动着国人诸多难以言说的心绪,这种心绪既关乎历史,也直指当代的精神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故答案为:
(1) 政策:设置郡县;建立属国;设立专门机构;武力讨伐;怀柔招抚(和亲);因俗而治等。 (2) 新问题:出现了边疆危机。原因: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经济衰退;军事松弛;外交软弱;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边疆地区人口稀少等。
(3) 认识:切实增进国家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全体国民利益一体和利益一致;需理顺系统与社会等边疆治理行动者关系,保障治理资源充分供给,稳步提升边疆协同治理能力;进一步深化边疆地区改革,扩大开放等。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第一问要结合汉唐时期的边疆政策的特征来分析;第二问要结合中国边疆碰到的新问题来分析;第三问要结合新时代我国边疆治理的特征来分析,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5.【答案】(1)名称:(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贸易垄断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长处: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知识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1)名称:结合所学知识,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由材料“在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俄国、远东、美洲及其他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都在它们各自的势力范围内被授予了皇家垄断专利权。”可知贸易垄断权;结合所学知识,英国东印度公司拥有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特权。长处:根据材料“公司合法的长久存在使其可能制订促进贸易的大规模长远计划。”分析可知,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本题属于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6到19世纪的相关史实。可按题干要求 以“资本主义企业制度”为主题 ,结合新航路开辟或者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等知识拟定一个命题,并运用相关知识撰写即可。如:选择工厂制度阐述:示例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故答案为:
(1)名称:(英国)东印度公司。特权:贸易垄断权;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等。长处:有利于集中资本和制订长远计划进行海外贸易等。
(2)工厂制的“两张面孔”:工厂制度既有其积极影响,也有其局限性。工业革命后,随着工厂的出现,大批工人被工厂主聚集起来,改变了手工作坊零碎分散的生产状态,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带来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巨变,有利于科学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挖掘工人的劳动潜质,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但工厂主通过严格的规章制度迫使工人服从管理以及恶劣的工作环境,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同时也使原来的手工业者大量失业,生活陷入困境。工厂具有“两张面孔”,我们应辩证地看待工厂制度的历史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了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第一问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16世纪期间的英格兰”与远东地区进行贸易的公司名称来解答;第二问结合所学工厂制度分析;考查了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