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八上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华师大版八上第一课两次鸦片战争(共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08 16:08: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5张PPT。温故知新第1课 两次鸦片战争学习目标: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过程及影响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英国企图打开中国市场。
项目英 国中 国背景政治经济对外
政策君主立宪制
(代议制)君主专制工业革命完成自然经济占统
治地位积极开拓海
外市场闭关锁国(2)导火线
虎门销烟。 1839年 林则徐
美术作品 虎门销烟林则徐(中国)出超原因:
①自然经济的影响。(购买力低)
②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交往)。2、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过程:(1)时间:
1840-1842年
资料:1840年6月,英国战舰16艘、武装轮船和运输船32艘,陆战队、海军共六七千人,到达广东海面。
(2)占领中国地点:
浙江 定海
广东 香港岛定海香港岛资料:英军火炮与清军火炮的样式、机制原理大体相同。但是,英国已经有了近代工业冶炼技术保证了铁水提纯,镗床切削使炮膛光洁,加强了射击精度;用先进的工业设备提纯硝、硫、碳等原料,根据化学方程式配比的火药,保证了爆炸性能。英军炮弹有内装火药的,爆炸后杀伤力很大。当时中国的火炮仍用传统工艺制造,冶炼铁水不能提纯,炮身杂质和气孔多,不得不以加厚炮壁防止炸裂,因此形体笨重,机动性能差,有的只能做单向发射;火药配方全凭经验,炮弹又都是实心的,因此,在战斗中英军屡占上风。
思考:上述资料从哪些方面比较了中英军事技术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在哪里?
比较:从铁水提纯、大炮性能、火药配方、炮弹质量等方面进行了比较。
根源:生产方式不同,英国实现了工业化,中国仍沿用手工生产方式。3、结果:《南京条约》 1842年 南京下关主要内容:(识记)
①赔款2100万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 协定关税。
4、影响: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南京条约》后系列条约的签定:(了解)1843年英国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
1844年美国 《望厦条约》
法国 《黄埔条约》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
进一步扩大市场 (扩大侵略)
②直接原因:
英国提出 “修约”遭拒。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过程:
(1)时间:1856-1860年 英、法联军
(2)占领中国地点:
广州
天津
北京(火烧圆明园): 3、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结果:(1)1858年 《天津条约》
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十处通商口岸;
允许外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外国军舰、商船在长江口岸通航。(2)1860年 《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有效;
增开天津为商埠;
割九龙一区给英国。
1842年被迫割让的领土
《中英南京条约》1860年被迫割让的领土
《中英北京条约》香港岛九龙司地方一区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条约》增开的通商口岸(3)俄国强占中国北方大片领土。
(150万平方公里)
《沙俄侵占中国东北示意图》《沙俄侵占中国西北示意图》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加深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过程条约及
内容影 响①根本:打开中国市场。
②借口:虎门销烟。①根本:进一步打开市场。
②直接:“修约”遭拒。1840-1842
占领:定海。香港岛。
进驻:南京下关。1856-1860
占领:广州、天津、北京
(火烧圆明园)《南京条约:
赔款、割香港岛、五口
通商、协定关税。《天津条约》:公使驻京
十处口岸、内地经商、
长江通航。
《北京条约》:天津开埠
割九龙司。开始沦为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程度加深。知识应用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改变对华贸易逆差
B、保护鸦片走私
C、强占市场和掠夺原料
D、割占中国领土
( C )2、中英《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的规定主要反映了列强的哪一要求:
A、鸦片贸易
B、掠夺金银
C、资本输出
D、商品输出
( D )3、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主要是因为:
A、背景相同
B、目的和性质相同
C、方式相同
D、发动战争的国家相同
( B )4、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 C )5、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意图是:
A、割占香港岛
B、协定关税
C、赔款2100万银圆
D、取得领事裁判权
( B )6、“竹枪一杆,打的妻离子散,未闻枪声震地;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廊,不见烟火冲天。”该对联突出反映了:
A、西方列强武装侵华的暴行
B、烟草在中国的兴盛情况
C、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
D、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情况
( C )7、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 A、扩大侵略规模
B、修改不平等条约
C、增加通商口岸
D、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 D )8、《南京条约》的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发动侵略战争意图的是:(1)割香港岛(2)赔款(3)五口通商(4)协定关税
A、(1)(2)
B、(2)(3)
C、(3)(4)
D、(1)(4)
( C )9、《南京条约》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的相同点包括:(1)割地(2)赔款(3)开埠通商(4)禁止中国人民反抗侵略
A、(1)(2)
B、(2)(3)
C、(1)(3)
D、(2)(4)
( B )10.1842年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议定英国住中国之总管大员,与大清大臣无论京内、京外者,有文书来往,用照会字样;英国属员,用申陈字样;大臣批覆用札行字样;两国属员往来,必当平行照会。”该规定
A.表明英国对清政府存在着明显的歧视
B.使中国在外交上享有与英国平等的权力
C.在客观上有利于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反映出《南京条约》是一个屈辱的条约
( )C11、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A12.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更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你认为战胜国“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 ( )
A.外国商品滞销
B.战争赔款太少
C.清政府的抵制
D.鸦片仍然不能输入A13、在18世纪时,英国多次要求扩大中英贸易,清政府认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物以通有无”。此话反映出清朝统治者 ( )
A.坚持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B. 夜郎自大,愚昧无知
C.已感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的威胁
D.认为中国经济水平高于英国B14、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 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 )A15、2009年2月,佳士得拍卖公司在巴黎拍卖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兔首、鼠首。这两件中国文物被掠夺于 ( )
A.鸦片战争时期
B.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
C.甲午战争时期
D.八国联军侵华时期 B16、右图是外国侵略者
在洗劫并焚毁圆明园时
掠夺的文物照片。法国
佳士得公司于2009年2
月25日将这两件文物公
开拍卖,引起中国人民
的愤慨。该文物被掠夺时在位的清朝皇帝是
A、道光帝 B、咸丰帝
C、光绪帝 D、宣统帝
( )B17、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B22、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采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水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而,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不同: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
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
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
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
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
心态。 (2)结台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  
答: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 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采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使准行。 ——摘编自《清实录》等 (3)根据材料二井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答: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
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
锁国政策。 23、阅读一、二次鸦片战争示意图请回答:
⑴依据地理和军事等有关知识,说明两次侵华战争的特点,并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
特点:主要进攻沿海沿江地区,以进攻经
济重心(江南地区)和政治重心
(京津地区)为主要目标。 原因:①英法远道而来,作战主要依靠海
军,沿海沿江地区可以充分发挥
其优势。
②经济和政治重心被攻占,可以产
生巨大的经济政治影响,能够更快
地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其侵华目
的。 ⑵对西方列强的上述战略,清政府采取的对策有何特点?指出这些对策的错误之处及其危害 。
对策:一是被动抵抗,二是妥协退让。
危害:被动抵抗实质是消极防御,造成
被动挨打,并失己之所长,使敌人
的优势得以发挥。妥协退让又加速
了战争的失败,在尚未根本失败的
情况下签订了屈辱的条约。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
答: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
继续和发展。17、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驰,何以肃边威远?
——摘自《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材料二: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 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材料三: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但用旗绿弓箭刀矛抬鸟枪旧法,断不足以制洋人,并不足以灭土寇……凡绿营额兵,疲弱勇营,酌加裁减,其饷即加新练之队。”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材料五:“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回答:
(1)简述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从海权和海防的角度,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关系: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后果:西方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
史实:香港被占,被迫开口通商,中国东
南门户洞开,领海主权遭到严重破
坏。 (2)材料三和材料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你认为谁的意见更合理些?
不同: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
的海防御战略;材料四中吴元炳主
张加强海防建设。
合理:吴元炳的奏议更合理些。 (3)比较材料三、四和五,分析近代中国在发展海军方面与西方列强的差异。
答: 中国发展海军是对外敌海上入侵的
被动反应,单纯防御;西方国家
发展海军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
界市场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