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张PPT)
农耕时代:从生存到生活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进步推动古代社会发展
CONTENTS
一、
教学内容分析
二、
教学目标分析
三、
学情分析
四、
教学过程分析
五、
教学评价分析
说课流程
目录
一、教学内容分析
提出依据
课时主题
提出依据
课标依据
课标要求:
了解劳动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以及历史上劳动工具和主要劳作方式的变化;
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以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提出依据
教材依据
农业工具的变化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劳作方式的发展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本课教材没有专门设置子目介绍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
本课涉及的生产工具繁多,其中西方生产工具所占的篇幅非常少。
提出依据
学术依据
(元)王祯:《农书》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童书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校订本)》,中华书局2005年版
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高德步、王珏:《世界经济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古人著述
今人研究
提出依据
学术依据
社会进步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原因:生产力的推动、需要和利益的驱动、人的能动性创造活动。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主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生产工具是人类为了生存和不断改善生存状况的产物,是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产物,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社会不断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的一个缩影。人类从制造第一件生产工具开始,从而从动物界真正地脱离了出来。从此以后,生存成了人类面临的最根本的、第一的问题。同时不断地努力改善生存状况,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叫生存得更美好,成了人们的本能,成了人们最根本的需要。
——白云翔:《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教学主题
劳动者
生产工具进步
生存、美好生活的需要
积累劳动经验
劳作方式发展
生产力发展
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
生存需求
发展需要
物质文明
精神文明
农耕时代最初要解决人类生存问题。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物质需求得到满足。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同时进一步解放了人力,推动了社会分工,随之手工业等其他行业得到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日益丰富,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是能力的体现,解决生存到生活的问题是目标与动力,平衡两者的战略就是与生产力相适应的劳作方式。基于此,本课的教学主题定为:
农耕时代:从生存到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进步推动古代社会发展
课时大概念
技术赋能生产进步
生产进步助推美好生活
原因与结果
延续与变迁
时序与地域
原理概括
农耕时代:从生存到生活
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方式变革,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史实概念
专题
铁犁铧、翻车、圈厩等农业工具;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进步
生产工具
劳作方式
农业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
唯物
史观
大
概
念
纺车、支钉、水排等手工业工具
手工业家庭式劳作、作坊式劳作
二、学情分析
必修相关内容 选择性必修
教材课时设置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第15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交流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二、学情分析
通过对《中外历史纲要》的学习,学生已了解古代一些有代表性的劳动工具(如曲辕犁)、耕作方式(如铁犁牛耕)和劳作方式(如家庭式劳作、庄园式劳作),初步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但缺乏对劳动工具发展演进的全面理解和对劳动意义的认识。
《中外历史纲要》必修侧重了解某一时期经济发展的整体面貌和突出表现,认识该时期经济发展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间的横向互动关系。
选择性必修以整个古代为长时段时间单位,纵向聚焦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演变,以及生产方式变革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文明演进的影响。
三、教学目标分析
课时核心目标
核心价值
必备知识
关键能力
课时核心目标
通过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分析古代生产工具改进带来劳作方式的变化,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通过探究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意义,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课时目标分解
必备知识
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发展
生产工具
劳作方式
农业工具
手工业工具
农业劳作方式
手工业劳作方式
人的发展
社会进步
从生存到生活
课时目标分解
关键能力
(1)获取历史信息能力:能够自主搜集和整理历史资料,梳理古代中西方生产工具的变化;能够提取实物(模型)、图像、文献史料中的历史信息,认识不同劳作方式的特点。
(2)历史思维能力:通过观察、体验劳动工具模型,能够推测其功能、使用时期,提升形象思维能力;通过对小农经济的形成原因与影响的分析,能够辩证地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
(3)历史阐释能力:能够借助思维导图等工具描述古代中西方生产工具的变化;能够从材质、动力、结构等角度概括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能够从动因和条件两方面阐释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原因;能够从背景、特点、影响角度比较阐释中西方庄园式劳作的异同。
(4)历史探究能力:能够运用史料探究生产方式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革命性意义。
课时目标分解
核心价值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理解劳动人民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养成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优良品质。
四、教学过程分析
学习任务 关键问题
任务一 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进步 古代中西方的主要生产工具是怎样演进的?
呈现出什么特点?
为什么古代先民不断发明和改进生产工具?
任务二 了解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认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古代有哪些主要的劳作方式?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任务三 认识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 生产方式的变革有何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