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8 土地的誓言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8 土地的誓言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15:46: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13张PPT)
8 土地的誓言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 有感情地朗读读文,了解课文内容,深层体会作者的故园情、爱国情。
3. 揣摩优美而富有激情的语句,增强对语言的感受力。
4. 练笔,逐步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将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段路轨炸毁,却反诬中国军队破坏铁路、袭击日本军队。以此为借口,日军随即攻占沈阳,策划并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作品背景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
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20世纪30年代中期“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之一,这一流派都是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及关内各地的一些年轻作家,如萧红、萧军等。他们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第一次在作品中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他的作品有小说《科尔沁旗草原》等。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这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其要点在于“誓言”。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这种表达方式并不是独一无二的。例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其意就是“关于母亲的回忆”而不是“母亲自身的回忆”。况且本文集中笔力写“土地”,将“土地”二字置于最醒目的位置也确实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第1段:“我”常常想起美丽富饶的关东原野,“我”时常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2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结 构
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含义?
讨论探究
泛滥原指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向四下奔流,用“泛滥”一词更多了冲破一切阻碍的力量。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我”昔日的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用“埋葬”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为何使用第二人称“你”?
运用了“呼告”手法,这是一种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
思考交流
抢答
你印象中有关爱国、爱家乡的诗词名句有哪些?
你知道哪些爱国名人?
你记得哪些爱国主题的名言?
写作亮点:修辞
排比——连用“当我……”把各种有意味的事物组成一个个画面,展现关东大地的丰饶美丽,造成一种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比喻、拟人——形象、生动,使“关东大地”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可以像人一样召唤我,激励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使感情愈发强烈。
呼告——“她”转为“你”的人称转换,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情感从平稳到激动,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者强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作者失去的是美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决心与豪情……
1. 以《家乡》为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
用上:
“当我……当我……当我……”
“我想起……我看见……我听见……”
作业布置
2. 把今天上课的感想写在日记里。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