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9张PPT)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叙事写人散文阅读之二
目录
01
02
群文阅读训练
单元写法归纳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 【中心人物】“阿长”是中心人物,围绕阿长记叙多件琐事。
【作者感情】“我”对阿长的感情态度变化贯穿全文——表达同情愧疚、感激怀念之情。
《老王》 【中心人物】老王是中心人物,围绕老王记叙多个生活片段。
【作者感情】“我”对老王的感情贯穿全文——表达同情尊重、感激愧疚之情。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台阶》 【中心线索】文章以“台阶”为线索展开情节,文章思路为“要造台阶—准备造台阶—造台阶—造台阶后”。
【作者感情】赞美父亲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生活的农民形象。
群文阅读训练
1. 群文主题——叙事写人散文:本组选文都以散文的笔法叙事、写人、抒情,或细致描写人物,或细致描写场景,或细致叙写事件,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 阅读方法:
(1)勾画描写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
(2)感知形象特点,概括人物的品质。
(3)把握形象特点,理解文章的中心。
(4)分析详略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3. 阅读指引: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依据详略,
把握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土地的身影》 运用特写法详写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文章细致描写父亲在自留地劳作时的动作、神态,突出父亲吃苦耐劳的形象,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稻谷来到了春天》 运用衬托法详写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主旨:文章详写“我”家救灾的情景,略写“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景,这样详略安排,点面结合地突出人们积极救灾、不服输的精神。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依据详略,
把握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樟树下,外婆家》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文章详写“我”在外婆家生活的情景,写出生活的贫困艰苦,与现在脱贫致富的生活做对比,突出怀念外婆、热爱美好生活的中心主题。
1. 详写和略写的特点:
(1)详写是指对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记叙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充分。
(2)略写是指对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简略记叙。
2. 详略的安排原则是要有中心意识,根据文章中心确定详略的安排。
运用特写法详写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
3. 探讨详写方法一:特写法——把过程放慢、把镜头放大、把感情写细。
(1)回顾《背影》的详写片段,说说详写了什么事情,怎样描写这个过程,体会特写法。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特写法的作用:动作描写细致,尤其是运用连续的动词,写得准确生动,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拉长,镜头放慢,显得真实而富有深情,表现了父爱的深沉、细腻。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概述详写的内容[父亲劳动时的动作、神态(关注变色词语和语句)]+突出的形象特点(吃苦耐劳)+作者的感情内涵(敬佩、怀念)。
(一)土地的身影(15分)
阎连科
①到今年,我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
②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无论如何,却总是让我不能忘却。而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比较起来,还是我的父亲和他在活着时劳作的模样儿。他是农民,劳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劳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着的和活着的一些生存与意义,是天正地正的一种应该。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①在几里外一面山上的后坡,地面向阳,然而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俚语说是块料礓地,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②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或冒着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镢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大块的和细小瘦长的,由我和二姐抱到田头,以备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所使用。
⑥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在现在这年月算不得高个儿,可在几十年前,一米七多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那时候,我看着他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因为这一面山上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镢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镢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暴着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镢一镢地刨着,一个
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镢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地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棵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过平南,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镢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镢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却又问我道:“落了吗 ”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才会把镢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总结一样地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最终把镢头丢下,将双手拤③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
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黄土的脸上,就有了许多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拣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了。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
父亲是拄着镢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的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注释】①自留地:我国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产品归个人所有。②犁铧:和下文的“镢头”一样,都是耕作用具。③拤(qiá):用两手掐住。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2. 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点题。②自然引出下文。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了他在劳作时的全情投入。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突出了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
.
4. 品读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作的意义: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忍、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
探讨详写方法二:衬托法——以绿叶衬红花,让主题更突出。
1. 回顾教材:《邓稼先》一文中写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事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2. 核心人物和陪衬人物的安排:文章安排了邓稼先(核心人物)和奥本海默(陪衬人物)两个人物。通过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反衬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
运用衬托法详写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主旨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详写的内容(“我”家救灾)+略写的内容(乡人救灾)+对比衬托的作用。
(二)稻谷来到了春天(15分)
帕蒂古丽
①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
②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
③“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说。
④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⑤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⑥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⑦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⑧“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暖,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
⑨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
⑩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反射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
爹爹捋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有删改)
1. 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
(1)_________________→ 村民刨稻谷→(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埋稻谷
全家焐稻谷
爹爹播稻种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地上的羊蹄印比作黑色纽扣,把覆盖大地的雪比作白羊皮袄,把雪渐渐融化比作解开纽扣、慢慢脱去白羊皮袄,生动形象地表现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了大梁坡人对春天的期待。
(2)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眼睛比作水田,表现父亲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简笔略写村里人一起出动救灾的场景。作用: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地突出了人们积极救灾、不服输的精神,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佩。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首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从侧面表现灾难面前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B. “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C. 文章除写了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的情景,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B
D. 文章标题“稻谷来到了春天”既表现了人们对春天已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更是对大梁坡人精神的肯定。
4. B【解析】凉气从直往上拔、父亲说话牙齿打战是因为“我们”睡在湿稻谷上。这样描写突出了“我们”为来年播种所做的努力,并非突出“冬天之冷”。故选B。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探讨方法三:枝干法——分清枝和干,详略自得当。
1. 回顾教材: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呢?哪件事是重点?为什么要重点突出这件事呢?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2. 详略的安排:
文章主要叙述了有关阿长的五件事:①说话切切察察(略)。
②睡觉摆成“大”字形(略)。③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略)。④讲长毛的故事(略)。⑤为“我”买《山海经》(详)。第五件事是重点。详写第五件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这是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详写的内容(外婆煎蛋)+突出强调(贫苦艰苦)+突出思想感情。
(三)樟树下,外婆家(15分)
朝 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
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之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里,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入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
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
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表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舍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
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为一个
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好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
.
.
.
.
.
.
.
.
.
.
.
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里,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柰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这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有删改)
1.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而为“我”煎荷包蛋。
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为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庄的符号”是指老樟树已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 是指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和“我”读书之前外婆家生活艰苦的年代以及如今脱贫致富的年代。
.
.
.
.
.
.
.
.
.
.
.
(2)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自己比作樟树,物“我”相融,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
3. 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我”对外婆去世的遗憾和对外婆的感恩、追念和怀想。结构上: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与第⑨段形成呼应。
4. 结合文章的详略安排,说说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详写了外婆为“我”煎荷包蛋的事情,表现了外婆的慈爱,再现了旧日艰苦的生活,与下文的脱贫致富形成对比,突出“我”对外婆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村民创造美好富足生活的喜悦之情。
【写作提升】文章详略安排要得当。
【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1. 看文体:
(1)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
(2)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部分要写具体。
以读导写提升
(3)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
2. 看结构:文章的主体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3. 看内容的性质:主要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1)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2)和主要内容做对比的地方,要略写。(3)为主要内容作陪衬的地方,要略写。
4. 看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等内容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5. 看文题: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佳作展示】
前行,有时需要放缓脚步
江南的小镇,总是烟雨蒙蒙,含情脉脉。
青幽的石板映出了幽幽黄晕的月光。江南的一切,都笼罩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静默无言。
我却来不及放缓脚步,急匆匆地跑着。焦急的脚步在寂静的巷中响着。来不及了,怎么办!我回头看了看远处的父亲。父亲仍是不紧不慢的样子,悠闲的脚步丝毫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加快。我不禁一阵恼火,都这么晚了,父亲还在这里慢慢吞吞!
父亲却已说起话来:“敏啊,怎么走得这么急啊,又走错了!”我愣然地回头。的确,我走错了。我向着父亲大喊:“你怎么不告诉我呢?”
父亲说:“你走得这么急,我怎么告诉你?”我不服气地说:“都快没有时间了,你还走得这么慢!”父亲摇摇头,对我说:“你怎么就那么急躁呢?好不容易来一次江南,就好好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吧!像你,走那么急,却又走错路了,不如慢慢走,辨认一下方向,顺便欣赏沿途的美景。”父亲的话说得有道理。之前我已经几次走错路了,不如就按父亲所说,放慢一下脚步吧。【记叙详写】
我和父亲开始缓步走在水乡的小巷中,脚步印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回声。晚上的江南确实是很美的。月明流云浅弄,湖畔连波光浮骤。河面上闪动着粼粼水光,静静的月影沉在水中,如同玉璧;柳梢轻柔地拂过水面,泛起了层层镏金,一点一点,仿佛在心湖中点了一滴金墨,在水中晕染开来,触碰了柔软的心弦。
古老的青砖瓦顶,在月光中也变得十分柔和,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往事。是否在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幽静小巷中,发生过无数的青梅竹马、才子佳人的故事?我不禁遐想翩翩。
忽然,父亲说了声“到了”。我从遐想中醒来,果真到了。父亲说:“有时候,人呐,不要走得那么急,要学会放缓脚步,欣赏沿途的美景。总会到的,你说是不是?”我恍然大悟,望向父亲。此刻,父亲的眼神就像一道夕阳,云翳也无法隐藏他的睿智。【描写详写】
是啊,在人生路上,在前行途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缓脚步,欣赏途中美景,因为目的地总会到达的。【议论略写】
时间匆匆流逝,涤淡旧迹,只留下微漠的平淡与记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个夜晚。【抒情略写】
【写作点评】文章紧扣“脚步”这个主题词,详细叙写了作者与父亲漫步江南小镇的情景,并由事及理,感悟出人生的道理,视角独特。文章首尾略写,中间详写漫步的情景,重点突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