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三部分七下-第三单元课件(共5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复习-第三部分七下-第三单元课件(共5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6 16:50: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9张PPT)
第三部分 考点攻略
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叙事写人散文阅读之二
目录
01
02
群文阅读训练
单元写法归纳
03
以读导写提升
单元写法归纳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阿长与〈山海经〉》 【中心人物】“阿长”是中心人物,围绕阿长记叙多件琐事。
【作者感情】“我”对阿长的感情态度变化贯穿全文——表达同情愧疚、感激怀念之情。
《老王》 【中心人物】老王是中心人物,围绕老王记叙多个生活片段。
【作者感情】“我”对老王的感情贯穿全文——表达同情尊重、感激愧疚之情。
文章篇目 写法特点
《台阶》 【中心线索】文章以“台阶”为线索展开情节,文章思路为“要造台阶—准备造台阶—造台阶—造台阶后”。
【作者感情】赞美父亲老实本分、吃苦耐劳、坚忍不拔、追求理想生活的农民形象。
群文阅读训练
1. 群文主题——叙事写人散文:本组选文都以散文的笔法叙事、写人、抒情,或细致描写人物,或细致描写场景,或细致叙写事件,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 阅读方法:
(1)勾画描写语句,品味散文的语言。
(2)感知形象特点,概括人物的品质。
(3)把握形象特点,理解文章的中心。
(4)分析详略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
3. 阅读指引: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依据详略,
把握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土地的身影》 运用特写法详写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文章细致描写父亲在自留地劳作时的动作、神态,突出父亲吃苦耐劳的形象,表达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稻谷来到了春天》 运用衬托法详写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主旨:文章详写“我”家救灾的情景,略写“村里大人孩子全都出动”的救灾场景,这样详略安排,点面结合地突出人们积极救灾、不服输的精神。
篇 名 阅读能力训练重点——依据详略,
把握形象,理解文章中心
《樟树下,外婆家》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文章详写“我”在外婆家生活的情景,写出生活的贫困艰苦,与现在脱贫致富的生活做对比,突出怀念外婆、热爱美好生活的中心主题。
1. 详写和略写的特点:
(1)详写是指对直接表现中心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记叙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充分。
(2)略写是指对不是直接表现中心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简略记叙。
2. 详略的安排原则是要有中心意识,根据文章中心确定详略的安排。
运用特写法详写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感情
3. 探讨详写方法一:特写法——把过程放慢、把镜头放大、把感情写细。
(1)回顾《背影》的详写片段,说说详写了什么事情,怎样描写这个过程,体会特写法。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特写法的作用:动作描写细致,尤其是运用连续的动词,写得准确生动,将父亲买橘子的过程拉长,镜头放慢,显得真实而富有深情,表现了父爱的深沉、细腻。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概述详写的内容[父亲劳动时的动作、神态(关注变色词语和语句)]+突出的形象特点(吃苦耐劳)+作者的感情内涵(敬佩、怀念)。
(一)土地的身影(15分)
阎连科
①到今年,我父亲已经离开我们二十五年了。
②二十五个春春秋秋,是那么漫长的一河岁月。在这一河岁月的漂流中,过去许多老旧的事情,无论如何,却总是让我不能忘却。而最使我记忆犹新、不能忘却的,比较起来,还是我的父亲和他在活着时劳作的模样儿。他是农民,劳作是他的本分,唯有日夜的劳作,才使他感到他是活着的和活着的一些生存与意义,是天正地正的一种应该。
③这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④我家的自留地①在几里外一面山上的后坡,地面向阳,然而土质不好,全是褐黄的礓土,俚语说是块料礓地,每一锨、每一镐插进土里,都要遇到无角无棱、不方不圆、无形无状的料礓石。每年犁地,打破犁铧②是常有的事。
⑤为了改造这土地,父亲连续几年冬闲都领着家人,顶着寒风或冒着飞雪到自留地里刨刨翻翻,用镢头挖上一尺深浅,把那些礓石从土里翻拣出来,大块的和细小瘦长的,由我和二姐抱到田头,以备担回家里,堆到房下,积少成多,到有一日翻盖房子时,垒地基或砌山墙所使用。
⑥父亲有一米七多的个头,在现在这年月算不得高个儿,可在几十年前,一米七多在乡村是少有的高个儿。那时候,我看着他把镢头举过头顶,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
⑦因为这一面山上只有我们一家在翻地劳作,四处静得出奇,我听见父亲的镢头钩断云丝那咯咯叭叭的声响。追着那种声音,我看见镢头在半空凝寂了片刻,一瞬间,又暴着力量往下落去,深深地插在了那坚硬的田地里。父亲就这样一镢一镢地刨着,一个
时辰、一个时辰在他的镢下流去和消失,一个冬日、又一个冬日地被他刨碎又重新组合。每天清晨,往山坡上去时,父亲瘦高的身影显得挺拔而有力,像一棵挺直的树。待吃过带去的午饭,那树也就卸了吊着的物件,又重新努力着撑直起来,然而到了日过平南,那棵树也彻底弯下,如挂了两三袋更为沉重的物件,仿佛再也不会直了一般。尽管这样,父亲还是一下一下有力地把镢头举在半空,用力地让镢头落在那块料礓地里,直到日头最终沉将下去。
⑧我说:“爹,日头落了。”
⑨父亲把头举将起来,看着西边,却又问我道:“落了吗 ”
⑩我说:“你看——落了呢。”
每次我这样说完,父亲都似乎不相信日头已真的落山,他要把目光盯着西边看上许久,待认定日头确实落了,黄昏确实来了,才会把镢头狠命地往地上刨一下,总结一样地翻起一大块硬土之后,最终把镢头丢下,将双手拤③在腰上向后用力仰仰,让弯久的累腰响出几下特别舒服的嘎巴嘎巴的声音,再半旋身子,找一块高凸出地面的坷垃仰躺上去,让那坷垃正顶着他的腰骨。他一
边均匀地呼吸,一边用手抓着那湿漉漉的碎土,将它们在手里捏成团儿,再揉成碎末儿,这样反复几下,再起身看看他翻过的土地,迈着匀称的脚步,东西走走,南北行行,丈量一番。父亲那满是黄土的脸上,就有了许多粲然的笑容。
我问:“有多少地 ”
父亲说:“种豆子够咱们一家吃半年豆面,种红薯得再挖一个窑洞。”
然后,父亲就挑起一担我拣出来的料礓石,下山回家去了。那料礓石虽然不似鹅卵石那么沉重,可毕竟也是石头,挑起时
父亲是拄着镢柄才站起来的。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
到了家里,父亲把那一担礓石放在山墙下边,似乎是彻底用完了自己的气力。随着那两筐落地的礓石,他也把自己扔坐在料礓石堆上。如果黄昏不是太深,如果天气不是太冷,他就坐在那儿不再起来,让我的姐姐们把饭碗端出去,直到吃完了夜饭,才会起身回屋。这个时候,我就怀疑回屋倒在床上的父亲,明天是否还能起得床来。然而,来日一早,他又如前一日一样,领着家人,天不亮就上山翻地去了。
.
这样过了三年,我们家的那块土地彻底地被翻拣完了。家里山墙下堆的黄色的料礓石,足够砌三间房的两面山墙,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块地里会有这么多的礓石,我也终于知道那块比原来大了许多的自留地,其实都是从礓石的缝中翻拣出来的。
总之,那块田地对几岁的我来说,犹如一片广场,平整、松软,散发着香甜的土腥,就是在田地里翻筋斗、打滚儿,也不会有一点坚硬划破一丝皮儿。因此,我似乎懂得了一些劳作的意义,懂得了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
(选自《我与父辈》,有删改)
【注释】①自留地:我国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产品归个人所有。②犁铧:和下文的“镢头”一样,都是耕作用具。③拤(qiá):用两手掐住。
1. 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讲述了父亲带领一家人改造自留地的故事,字里行间饱含作者对父亲的敬佩和怀念。
2. 文章第②段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简要概括。(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1)镢刺儿对着天空,晴天时,那刺儿就似乎差一点儿钩着了半空中的日头;阴天时,那刺儿就实实在在钩着了半空的游云。(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点题。②自然引出下文。③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本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了父亲高大的形象,表现了他在劳作时的全情投入。
(2)路上我能看见他的汗一粒粒落在地上,把尘土砸出豆荚窝似的小坑。(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砸”字形象地写出了父亲滴落的汗珠之大、之重,突出了父亲肩上的担子之沉,形象地表现了父亲的劳累。
.
4. 品读文章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结合全文,探究文中“劳作”和“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有着怎样的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劳作的意义:辛勤的“劳作”能改造贫瘠的土地,能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在这个世上生存的意义:①父亲用自己的勤劳让“我们”一家过上更好的日子。②父亲身上的勤劳、负重、坚忍、奉献的品质深深感染了“我”,熏陶了“我”。
探讨详写方法二:衬托法——以绿叶衬红花,让主题更突出。
1. 回顾教材:《邓稼先》一文中写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的事情,为什么要写奥本海默?
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
2. 核心人物和陪衬人物的安排:文章安排了邓稼先(核心人物)和奥本海默(陪衬人物)两个人物。通过写奥本海默的锋芒毕露,反衬出邓稼先忠厚平实、真诚坦白的性格。
运用衬托法详写内容,把握文章中心主旨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详写的内容(“我”家救灾)+略写的内容(乡人救灾)+对比衬托的作用。
(二)稻谷来到了春天(15分)
帕蒂古丽
①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
②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
③“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说。
④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⑤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⑥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⑦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⑧“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暖,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
⑨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
⑩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反射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
爹爹捋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有删改)
1. 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3分)
(1)_________________→ 村民刨稻谷→(2)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大雪埋稻谷
全家焐稻谷
爹爹播稻种
2.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雪地上的羊蹄印比作黑色纽扣,把覆盖大地的雪比作白羊皮袄,把雪渐渐融化比作解开纽扣、慢慢脱去白羊皮袄,生动形象地表现冬去春来的情景,表达了大梁坡人对春天的期待。
(2)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是如何安排详略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父亲的眼睛比作水田,表现父亲对美好未来的殷切期待。
作者详细叙写“我”家的救灾情况,简笔略写村里人一起出动救灾的场景。作用:详略得当、点面结合地突出了人们积极救灾、不服输的精神,表达了对劳动者的赞美和敬佩。
4.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首段用“盗贼、扑、抢夺”等词语,突出雪灾来得突然、凶猛以及造成的危害之大,从侧面表现灾难面前大梁坡人不服输的精神。
B. “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这两处描写突出冬天之冷和救灾之难。
C. 文章除写了冬末村里小女孩的活动外,还通过羊群觅食的情景,呈现了大梁坡的春天气息。
B
D. 文章标题“稻谷来到了春天”既表现了人们对春天已来和丰收在望的喜悦,更是对大梁坡人精神的肯定。
4. B【解析】凉气从直往上拔、父亲说话牙齿打战是因为“我们”睡在湿稻谷上。这样描写突出了“我们”为来年播种所做的努力,并非突出“冬天之冷”。故选B。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探讨方法三:枝干法——分清枝和干,详略自得当。
1. 回顾教材: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围绕阿长写了哪几件事呢?哪件事是重点?为什么要重点突出这件事呢?
运用枝干法详写内容,理解文章思想感情
2. 详略的安排:
文章主要叙述了有关阿长的五件事:①说话切切察察(略)。
②睡觉摆成“大”字形(略)。③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略)。④讲长毛的故事(略)。⑤为“我”买《山海经》(详)。第五件事是重点。详写第五件事,是为了突出作者对阿长深深的怀念与感激,这是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是作者写作的目的。
训练重点 技法归纳
根据详略, 把握中心 详写的内容(外婆煎蛋)+突出强调(贫苦艰苦)+突出思想感情。
(三)樟树下,外婆家(15分)
朝 颜
①一群老樟树,时常绵密地铺进梦境里。顺着它们挥舞的长臂,童年、外婆、乡愁,时间的经纬,无数次重新映现在一座名叫“樟树下”的村庄深处。
②大巴车一路畅行,开进了村委会门前的宽阔停车场,车上走下来一群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家,作为其中一员,你忍不住动情地向众人指认这个村庄在你生命中的特殊意义——外婆家。
③儿时钻进钻出的土房子、泥巴路、猪栏牛舍不见了,取而代
之的,是一排排白墙黛瓦的徽派建筑,还有整洁的水泥路、青砖地。原来供全村人洗衣服的泥堰池塘,如今用片石砌得方方正正,成了荷花池。一口用来汲取饮用水的简易水井不见了,你还记得,井面上垫着一块湿滑的木板,上面长满青苔。
④念书之前,你是外婆家的常客,父母忙得脚不沾地的年月里,一个无人看顾的野孩子多么需要一个随时可以倚靠的温暖怀抱,外婆给了你一张共卧的床铺,还有许多个在鼾声中入梦的夜晚。只是,她和三舅三舅母共同生活的这个家很穷,给不了你像样
的吃食。有一年夏天,三舅母种了一大块地的胡萝卜,于是到
了收获季节,餐桌上便每天都是这一样菜,荤腥就更别提了。你瘦弱,敏感,胆小,食欲总是不佳,又从不敢像表弟表妹那样无所顾忌地吐露愿望。外婆担心你瘦得不成人形,便每天晚上在你饭碗底下悄悄埋一个煎荷包蛋,用眼神暗示你到门口屋坪趁黑吃掉。那时候,鸡蛋是舍不得自己吃,要拿去卖钱的,外婆甘冒婆媳不和之风险,给予你的特殊慈爱,何尝不是那个时代不可言说的心酸。
⑤外婆十几年前已长眠于村后的一座山冈。
⑥那群老樟树还在,它还用宽大的枝叶覆盖一座村庄的日升月
落,炊烟袅袅。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为一个
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
⑦这是一座地道的红军村,村里人念念不忘的,有“一家五兄弟齐革命”的故事,也有“七子参军”的故事。后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欧阳汝明,成家很晚。1928年,当革命的火种在瑞金点燃时,欧阳汝明做好老母亲刘氏的思想工作,又挨个说服儿子们投身革命。他的大儿子欧阳克茂参军时,不到三十岁;他的
.
.
.
.
.
.
.
.
.
.
.
小儿子欧阳克荣随红军北上时,刚满十六岁。悲伤的是,他的七个儿子,全部壮烈牺牲在了长征路上。1934年,这里荣获了“扩红第一村”的旗帜。
⑧几年前,一场前所未有的精准扶贫攻坚战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拉开,短短的时间里,全村环境好了,产业做起来了。三舅承包的脐橙园,一年四季长得郁郁葱葱。后来,他们又加种了柰李、甜柚,还在果园里散养母鸡和花鸭,受了大半辈子穷的三舅和三舅母,笑声一日比一日爽朗。
⑨若是外婆还在人世,该有多欢喜呢?
⑩几声鸟鸣隐入稠密的枝叶,阳光在叶隙间跳荡,你闻到樟树的香气,像闻到一股源自光阴的醇酿。临别时,和同行的文艺家们在大樟树下合影留念,身后是一排红色大字:“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你体味着这座村庄的前世今生,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
(选自《民族文学》,有删改)
1. 本文着力叙写了三件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另外两件。(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樟树下的红色故事。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书前,外婆担心“我”太瘦而为“我”煎荷包蛋。
现在,精准扶贫政策让樟树下产业发达,人民生活富足。
2. 按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五十六棵老樟树,围绕着一个村庄,已经活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了,它们用自己的存在和气息,成为一个村庄的符号,也丰满了几代人的记忆。(从加点词语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村庄的符号”是指老樟树已经成了村庄的标志,村庄名叫“樟树下”。“几代人的记忆” 是指当年樟树下百姓投身革命,参加红军的时代和“我”读书之前外婆家生活艰苦的年代以及如今脱贫致富的年代。
.
.
.
.
.
.
.
.
.
.
.
(2)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樟树,立于时间之中,枝叶婆娑,周身浸透绿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把自己比作樟树,物“我”相融,表明作者与樟树都是村庄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写出了村庄给“我”滋养,给“我”希望。
3. 结合全文分析第⑤段的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容上:交代外婆去世的信息,表达了“我”对外婆去世的遗憾和对外婆的感恩、追念和怀想。结构上:独立成段,起强调作用,是对第④段内容的承接和收束,与第⑨段形成呼应。
4. 结合文章的详略安排,说说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详写了外婆为“我”煎荷包蛋的事情,表现了外婆的慈爱,再现了旧日艰苦的生活,与下文的脱贫致富形成对比,突出“我”对外婆的怀念之情,表达了对村民创造美好富足生活的喜悦之情。
【写作提升】文章详略安排要得当。
【方法指导】如何确定详写和略写:
1. 看文体:
(1)写人的文章:人物的思想品质、成就是写作的重点,对人物的“五大描写”(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要详写。主要人物要详写,次要人物要略写。
(2)记事的文章:事情的经过是重点,事情的发展、变化要详写。叙事时,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进行描述;细节部分要细致描写;感人部分要写具体。
以读导写提升
(3)写景的文章:景物特点是重点,景物特征要详写。要用恰当的语言,如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如朱自清的《春》中关于春花、春雨、春草等景物的描写。
2. 看结构:文章的主体部分要详写,开头、结尾、过渡、照应部分要略写。
3. 看内容的性质:主要内容要详写,次要内容要略写。(1)为主要内容做准备、做铺垫的地方,要略写。(2)和主要内容做对比的地方,要略写。(3)为主要内容作陪衬的地方,要略写。
4. 看表达方式:描写、记叙要详写,抒情、议论要略写。以记事为主的文章,故事的情节应该详写,抒情与议论的内容则要略写;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人物的事迹与言行应当详写,而夹在其中的景物描写等内容就不能喧宾夺主,应当略写。反之,写景状物的文章,对景物应当用墨如泼,抒情的文字则可简笔勾勒。
5. 看文题: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即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这个文题,重点是课余生活,课堂上的事情就不能详写,否则会偏离题目的要求。
【佳作展示】
前行,有时需要放缓脚步
江南的小镇,总是烟雨蒙蒙,含情脉脉。
  青幽的石板映出了幽幽黄晕的月光。江南的一切,都笼罩在这皎洁的月光下,静默无言。
  我却来不及放缓脚步,急匆匆地跑着。焦急的脚步在寂静的巷中响着。来不及了,怎么办!我回头看了看远处的父亲。父亲仍是不紧不慢的样子,悠闲的脚步丝毫没有因为时间流逝而加快。我不禁一阵恼火,都这么晚了,父亲还在这里慢慢吞吞!
  父亲却已说起话来:“敏啊,怎么走得这么急啊,又走错了!”我愣然地回头。的确,我走错了。我向着父亲大喊:“你怎么不告诉我呢?”
  父亲说:“你走得这么急,我怎么告诉你?”我不服气地说:“都快没有时间了,你还走得这么慢!”父亲摇摇头,对我说:“你怎么就那么急躁呢?好不容易来一次江南,就好好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吧!像你,走那么急,却又走错路了,不如慢慢走,辨认一下方向,顺便欣赏沿途的美景。”父亲的话说得有道理。之前我已经几次走错路了,不如就按父亲所说,放慢一下脚步吧。【记叙详写】
我和父亲开始缓步走在水乡的小巷中,脚步印在青石板路上,发出清脆的回声。晚上的江南确实是很美的。月明流云浅弄,湖畔连波光浮骤。河面上闪动着粼粼水光,静静的月影沉在水中,如同玉璧;柳梢轻柔地拂过水面,泛起了层层镏金,一点一点,仿佛在心湖中点了一滴金墨,在水中晕染开来,触碰了柔软的心弦。
  古老的青砖瓦顶,在月光中也变得十分柔和,仿佛在无言地诉说着往事。是否在那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幽静小巷中,发生过无数的青梅竹马、才子佳人的故事?我不禁遐想翩翩。
忽然,父亲说了声“到了”。我从遐想中醒来,果真到了。父亲说:“有时候,人呐,不要走得那么急,要学会放缓脚步,欣赏沿途的美景。总会到的,你说是不是?”我恍然大悟,望向父亲。此刻,父亲的眼神就像一道夕阳,云翳也无法隐藏他的睿智。【描写详写】
  是啊,在人生路上,在前行途中,有时候我们需要学会放缓脚步,欣赏途中美景,因为目的地总会到达的。【议论略写】
  时间匆匆流逝,涤淡旧迹,只留下微漠的平淡与记忆,但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个夜晚。【抒情略写】
【写作点评】文章紧扣“脚步”这个主题词,详细叙写了作者与父亲漫步江南小镇的情景,并由事及理,感悟出人生的道理,视角独特。文章首尾略写,中间详写漫步的情景,重点突出。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