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第四部分 1+X群文阅读精练
九年级下册
33 鱼我所欲也 《孟子》
目录
01
全文精析精练
02
考点演练
03
群文比较阅读
全文精析精练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 )也;死亦我所恶(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苟且取得。这里是苟且偷生的意思
讨厌,憎恨
( )有所不辟( )也。如使( )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 )贤者有是心( )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 )耳。
祸患,灾难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不仅,不只是
这种心
丧失
舍生取义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文章用“_______”“________”等比喻提出论点,通俗易懂,易于接受。
本段是如何论证论点的?
比喻提出论点——因果推理的道理论证,从________论述——假设推理的道理论证,从________论述。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鱼
熊掌
正面
反面
作者特意交代“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意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文章论点的补充说明,强调了人生来就有羞耻心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 )也。万钟( )则不辩( )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所识穷乏者得
随文注释(解释加点词语)
踩踏
认为不值得,表示轻视而不肯接受
优厚的俸禄
同“辨”,辨别
有什么益处
侍奉
( )我与( )?乡(
)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 )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同“德”,感恩、感激
同“欤”,语气词
同“向”,先前、从前
停止
本性。这里指人的羞恶之心
文章第2段举例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
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对“本心”的理解。(教材母题)
“本心”是指与生俱来的良心、良知,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内核分别为仁、义、礼、智。在本章中侧重
内容精解(理解填空)
指羞恶之心。孟子认为本心“人皆有之”,只是普通人容易丧失,“贤者能勿丧耳”。“本心”是孟子基于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来的重要概念,他认为人类的良知是一种本能的心理状态,不学而有,不教而在。所谓修身,就是要保持“本心”。
本文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斥责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主旨
思维导图
(一)提出论点:舍鱼而取熊掌——舍生取义(类比)
(二)道理论证
正面: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因果推理)
反面: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假设推理)
(三)举例论证
正面:行道之人,乞人弗受(舍生取义)
反面: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见利忘义)
1.《鱼我所欲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背信弃义换来的高官厚禄不值一文。
2.《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演练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人皆有之
贤者能勿丧耳
文言词汇选择题。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苟全性命于乱世
B.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使内外异法也
C.万钟于我何加焉/大王加惠
D.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呼尔而与之
A
1.A【解析】A.苟且;B.假若,假使/让,使;C.益处/给予,施加;D.同“欤”,语气词/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欲有求于我也
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上至,又不得入
D.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吾妻之美我者
A
2.A【解析】A.想;B.祸患,灾难/担忧;C.同“德”,感恩、感激/能够;D.华美/认为……美。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但)我想要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苟且偷生。
假如人们所想要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用来保全生命的,什么(手段)不用呢?
3.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没有礼貌地吆喝着给他,过路的饥民都不会接受。
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它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益处呢!
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现在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一)阅读《鱼我所欲也》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群文比较阅读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节选自《墨子·贵义》)
原文
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珍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珍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
参考译文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必不为 ________________
(2)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________________
(3)予子天下 ________________
(4)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 ________________
一定。
珍贵。
给。
不如,比不上。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予 子 冠 履 而 断 子 之 手 足 子 为 之 乎?
(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珍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珍贵的。
/
/
4.分别简要分析《鱼我所欲也》和本文的论证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鱼我所欲也》运用比喻论证,以“鱼”和“熊掌”来比喻“生”和“义”,用“舍鱼而取熊掌”来阐述舍生取义的观点;本文论证层层深入,首先论证了帽子、鞋子不如手、脚珍贵,其次论证了天下不如生命珍贵,然后论证了生命不如义珍贵,最后强调了“万事莫贵于义”的中心论点。
5.《鱼我所欲也》和本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你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认为今天还有坚持“义”的必要。因为“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因此,坚持“义”十分有必要。
(二)阅读《鱼我所欲也》与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李希烈①僭称帝,使问仪式,对曰:“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遣将辛景臻、安华至其所,积薪于廷曰:“不能屈节,当焚死。”真卿起赴火,景臻等遽止之。希烈使阉奴等害真卿,曰:“有诏。”真卿再拜。奴曰:“宜赐卿死。”曰:“老臣无状,罪当死,然使人何日长安来?”奴曰:“从大梁来。”骂曰:“乃逆贼耳,何诏
原文
云!”遂缢杀之,年七十六。子頵、硕护丧还帝废朝五日赠司徒谥文忠。
(节选自《新唐书·颜真卿传》)
【注释】①李希烈:唐德宗时淮宁节度使,叛唐,公元784年初攻入大梁,称楚帝。
李希烈僭越称皇帝,派人询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李希烈)派将领辛景臻、安华来到他的住处,在院中堆积柴草说:“再不屈服,就烧死你。”颜真卿起身直入火中,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了他。李希烈派阉奴等人谋害颜真卿,说:“有诏书。”颜真卿拜了两拜。阉奴说:
参考译文
“应赐你死。”(颜真卿)说:“老臣失礼,罪应处死,但使者何时从长安来?”阉奴说:“从大梁来。”(颜真卿)骂道:“只是反贼罢了,为何称诏书!”(阉奴)于是勒死了他,(颜真卿)享年七十六岁。儿子颜预、颜硕护送灵柩回朝,皇帝(为他)停止上朝五天,追赠司徒,谧号为文忠。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积薪于廷曰 ________________
(2)真卿再拜 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堆放。
两次。
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帝的礼仪罢了!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子 頵、硕 护 丧 还 帝 废 朝 五 日 赠 司 徒 谥 文 忠。
/
/
/
4.简要概括本文中颜真卿在反贼的威逼面前的做法,并说说他的做法符合《鱼我所欲也》中的哪一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真卿面对反贼的威逼,起身赴火,怒骂叛贼,视死如归,他的做法符合《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观点。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