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二)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①“修辞立其诚”,是《易传·文言》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是两千年以前讲的,现在仍应加以肯定,仍应承认这是发言著论写文章的一个原则。“立其诚”即是坚持真实性。诚者,实也,真也。现代所谓真,古代儒家谓之为“诚”。
②“立其诚”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
③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一般言辞的内容包括许多命题。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哲学命题与科学命题都可称为理论命题,理论命题符合于客观实际,就是真理的揭示。文学不是表示客观事实或客观规律的,然而也必须对于事物现象的本质有所显示,才能够感动人心。
④言行一致亦即理论与实践一致,思想与行动一致。浅言之,即一个人的言论与他的行为一致;深言之,即学说理论与社会实践一致。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与社会实践相符合的,才能称为真理。
⑤表里一致即心口一致,口中所说的与心中所想的应该一致。如果口说的是一套,心里所想的却是另一套,是谓说假话,是最明显的不诚。“修辞立其诚”,首先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
(节选自张岱年的《修辞立其诚》)
材料二:
①苏格拉底把演讲术归结为“马屁术”,这也许是愤激之言,因为说理和说服不一定是拍马屁,而拍马屁也不一定总是有说服力的。亚里士多德本着务实的精神肯定了演讲术的公共用途与伦理价值。在《政治学》和《伦理学》的开头,他指出,城邦政治和文明的生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人类拥有公民美德和逻辑思考的能力,足以区分是非,区分公正与不公正。这种信念是民主政体的根本基础;如果把人类当作没有头脑的一伙,公民政治就没有必要,和平秩序也就没有前途。
②这样看待说理技艺有其重要的公共生活意义,而且也关乎当公民和做人的道理。在雅典的公民大会上,人们用话语,而不是武力影响别人,解决争端。这时候,用语言说服别人就成为公民责任。只有用话语来维持和维护和平的社会人际关系,非暴力的社会秩序才能长久存在。在雅典,公民争取其他公民的尊敬和赞同,离不开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使用语言的技巧和能力这才成为许多人学习的公共需求。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不仅仅是要变得能说会道,而且还要遵守话语的公共规则。学习说话是一种相对高等的教育,它使人们变得有能力在良好的社会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③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质就是质朴,文就是文饰,史就是虚浮不实。孔子是说,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孔子还说,“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说话不能不借助修辞,但是,过于借助修辞,却会令人生疑,怀疑说话者是否由于说话不能动人以诚,才特别需要依靠技巧;是否因为说话的其他因素(动机、用意、目的)有所欠缺,才特别需要用修辞来掩饰。久而久之,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
④所以,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这也是柏拉图讨厌修辞的原因,他和苏格拉底称善辩的智者是强词夺理、制造假象的魔术师,他们自己要运用的是论辩术,要把论辩纳入真正符合逻辑思维的轨道。柏拉图认为,那些冒充“智者”的诡辩家或蛊惑者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牵住他们的鼻子,使他们盲目服从。亚里士多德的修辞观比柏拉图来得现实,但他仍然非常强调修辞伦理的一面。不劝人做坏事,这便是修辞术和说服行为的伦理底线。亚里士多德写道:“如果目的是好的,那么能言善道便是值得称赞的技艺;如果目的是坏的,那就成为一种伎俩。”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四十讲》)
1.从内容来看,材料二中第③段的内容主要是在分析材料一中“立其诚”的三层含义中的______________这一层含义。(1分)
2.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③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
A.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出什么样的文字,否则就会陷入不切实际的唯技巧论。”
B.著名学者韩儒林曾将范文澜为学的态度概括为: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这是对范文澜治学精神极好的写照。
C.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要求文章摆脱“假大空”,“代之以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影响十分深远。
D.《论语·学而》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钱穆先生解释说,巧言与令色是因为非“真情善意”,所以才少仁。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不是材料二中所言“所以,人们对修辞的戒备不是没有道理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说话者的心态、目的难以确证。
B.学习说话的修辞技巧会变得虚浮。
C.修辞易造成情绪的激动,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
D.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很容易用语言操纵公众,使他们盲目服从。
4.请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二的第③段中“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试分析以下《红楼梦》选段中王熙凤说这段话时的心态和说话技巧。(6分)
附文:在“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回中,为了解决李衙内和张家小姐的纠纷,老尼求王熙凤让贾府出面让守备家退婚,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管这样的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也可以主张了。”凤姐听说笑道:“我也不等银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在老尼答应有报酬之后凤姐又道:“我比不得他们扯篷拉牵的图银子。这三千银子,不过是给打发说去的小厮作盘缠,使他赚几个辛苦钱,我一个钱也不要他的。便是三万两,我此刻也拿的出来。”王熙凤又加上一句:“你瞧瞧我忙的,那一处少了我?既应了你,自然快快的了结。”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回声
李广田
①不怕老祖父的竹戒尺,也还是最喜欢跟着母亲到外祖家去,这原因是为了去听琴。
②外祖父是一个花白胡须的老头子,在他的书房里也有一张横琴,然而我并不喜欢这个。外祖父常像瞌睡似地在他那横琴上,慢慢地拨弄那些琴弦,发出如苍蝇的营营声,苍蝇多么腻人的东西,毫无精神。那简直就如同老祖父硬逼我念古书一般。我与其听这营营声,还不如到外边的篱笆上听一片枯叶的歌子更好些。那是在无意中被我发现的。一日,我从篱下走过,一种奇怪的声音招呼我,那仿佛是一只蚂蚱的振翅声,又好像一只小鸟的剥啄。然而这是冬天,没有蚂蚱,也不见啄木鸟。虽然在想象中我已经看见驾着绿鞍的小虫,和穿着红裙的没尾巴的小鸟。那声音又似在故意逗我,一会唱唱,一会又歇歇。我费了不少时间终于寻到那个发声的机关:是篱笆上一片枯叶,在风中战动,与枯枝磨擦而发出好听的声响,我喜欢极了,我很想告诉外祖父:“放下你的,来听我的吧。”但因为要偷偷藏住这点快乐,终于也不告曾诉别人。
③然而我所最喜欢的还不在此。我还是喜欢听琴——听那张长大无比的琴。
④那时侯我当然还没有一点地理知识。但又不知是从什么人听说过:黄河是从西天边一座深山中流来,黄荡荡如来自天上,一直泻入东边的大海,而中间呢,中间就恰好从外祖家的屋后流过。这是天地间一大奇迹,这奇迹,常常使我用心思索。黄河有多长,河堤也有多长,而外祖家的房舍就紧靠着堤身。堤前提后,均有极整齐的官柳,冬夏四季,都非常好看。而这道河堤,这道从西天边伸到东天边的河堤,便是我最喜欢的一张长琴:堤身即琴身。堤上的电杆木就是琴柱,电杆木上的电线就是琴弦了。
⑤最乐意到外祖家去,而且乐意到外祖家夜宿,就是为了听这张长琴的演奏。
⑥只要有风的日子,就可以听到这长琴的嗡嗡声。那声音颇难比拟,人们说那像老头子哼哼,我心里却甚难佩服。尤其当深夜时候,尤其是在冬天的夜里,睡在外祖母的床上,听着墙外的琴声简直不能入睡。冬夜的黑暗是客易使人想到许多神怪事物的,而在一个小孩子的心里却更容易遐想,这嗡嗡的琴声就作了我遐想的序曲。我从那黄河发源地的深山,缘着琴弦,想到那黄河所倾注的大海。我猜想那山是青的,山里有奇花异草,有珍禽怪兽;我猜想那海水是绿色的,海上满是小小白帆,水中满是翠藻银鳞。而我自己想,仿佛觉得自己很轻,很轻,我就缘着那条琴弦飞行。我看见那条琴弦在月光中发着银光,我可以看到它的两端,却又觉得那琴弦长到无限。我渐渐有些晕眩,在晕眩中我用一个小小的铁锤敲打那琴弦,于是那琴弦就发出嗡嗡的声响。这嗡嗡的琴声就直接传到我的耳里,我仿佛飞行了很远很远,最后才了觉自己仍是躺温暖的被里。
⑦来到外祖家,我总爱一个人跑到河堤上,尤其每次刚刚来到的次日早晨,不曾天气多么冷。也不管河堤上的北风多么凛冽。我总愿偷偷地跑到堤上,紧紧抱住电杆木,用力踢那电杆木,使那嗡嗡声发出一种节奏,心里觉得特别喜欢。
⑧然而北风的寒冷总是难挡的,我的手,我的脚,我的耳朵,其初是疼痛,最后是麻木,回到家里才知道已经成了冻疮。尤以脚趾肿痛得最厉害。因此,我有一整个冬季不能到外祖家去,而且也不能出门,闷在家里,我真是寂寞极了。
⑨“为了不能到外祖家去听琴,便这样忧愁的吗 ”老祖母见我郁郁不快的神色,这样子慰问我。不经慰问倒还无事,这最知心的慰问才唤起我的悲哀。
⑩祖母的慈心总是值得感激的,她曾以种种方法使我快乐,虽然她所用的方法不一定能使我快乐。
她给我说故事,给我唱谣曲,给我说黄河水灾的可怕,说老祖宗兜土为山的传说,并用竹枝草叶为我作种种玩具。亏她想得出:她又把一个小瓶悬在风中叫我听琴,那时候老祖母虽然头发已经苍白,身体却还相当的健康,她不烦劳地为我做着种种事情。
把小瓶拂拭洁净之后,她笑着对我说道:.“你看, 你看,这样吹,这样吹。”同时说着把瓶口对准自己的嘴唇把小瓶吹出呜呜的鸣声。我喜欢极了,当然她是更喜欢。她叫我学吹,我居然也吹得响。于是她又说:“这还不算为奇,我要把它系在高杆上。北风一吹,它也会鸣呜地响。这就是你在河堤上听琴是-一样的了。”
她继续忙着。她向几个针线筐里乱翻,她是要找寻一条麻线。她把麻线系住瓶口,又自己搬一把高大的椅子,放在一根晒衣服的高杆下面。唉,这些事情我记得多么清楚啊!她在椅子上摇摇晃晃的样子,现在叫我想起才觉得心惊。而且那又是在冷风之中,她摇摇晃晃地立在椅子上,伸直了身子,举起了双手,把小白瓶向那晒衣杆上系紧。她把那麻绳缠一匝,又一匝,结一个绝挞,又一个纥挞,惟恐那小瓶被风吹落。她笑着,我也笑着,却不曾言语。我们只等把小瓶系牢之后立刻就听它发出呜呜响声。老粗母把一条长麻线完全结在上边了,她摇摇晃晃地从椅子上下来。我看出她的疲乏,我听出她的喘哮来了。然而,然而那个小瓶,在风中却没有一点声息。
我同老祖母都仰着脸望那风中的瓶儿。两人心中均觉得黯然,然而老祖母却还在安慰我,“好孩子, 不必发愁,今天风太小,几时刮大风,一定可以听到鸣呜响了。"
以后过了许多日子,还刮了好多次老北风,然而那小白瓶还是一一点不动,不发出一点声息。
现在我每逢走过电杆木,听到电杆木发出嗡嗡声时,就很自然地想起这些。现在外祖家已经衰落不堪,只剩下孤儿寡妇,一个舅母和一个表弟,在赤贫中过着困苦日子,我的老祖父和祖母都去世多年了。
(有删节)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我” 不喜欢听外祖父弹奏的古琴之声,只是因为外祖父“瞌睡似的"弹奏毫无精神,那琴声不如自然界的声音吸引我。
B. “我”不愿将“篱下”发现的声音中感受的快乐“告诉别人”,表现了孩子的天真,也表现了我要偷偷藏住这点快乐。
C.黄河大堤这张长琴发出的声音,“我”不赞成“那像老头子哼哼”的说法,因为我不想和外祖父弹古琴的场景联系起来。
D.祖母费力地将瓶子系在高杆上,没有如愿让我听到“呜呜响”,但我感受到了祖母的慈爱,增加了我对那些声响的记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 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中用“仿佛”“好像”介绍篱笆下听到的声音,既突出这种声音的奇怪,也表现孩子思维活跃的天真。
B.为了听到长琴的声音,我来到长堤之上,“紧紧抱住” “ 用力踢”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我作为孩子的幼稚可笑。
C.文章善于通过细节刻画形象,其中描写祖母站在凳子上系瓶子的过程,细节增添了温馨又紧张的气氛。
D.文章从古琴声音,到篱笆下的声音、长琴的声音,直至未曾实现的瓶子的呜鸣声,层层衬托,凸显主题。
8.“ 我”为什么“乐意到外祖家夜宿”“听这张长琴的演奏”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6分)
有人认为老祖母系瓶这个材料中没有“声音”,与标题“回声”不切合,应该删除。你是否同意?请简要 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传》曰“君子大居正”,又曰“王者大一统”。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尧、舜之相传,三代之相代或以至公或以大义皆得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及后世之乱,僭伪兴而盗窃作,由是有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者。周平王之有吴、徐是也;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由是正统之论兴焉。
自汉而下,至于西晋,又推而下之,为宋、齐、梁、陈。自唐而上,至于后魏,又推而上之,则为夷狄。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自周之亡迄于显德,实千有二百一十六年之间,或理或乱,或取或传,或分或合,其理不能一概。大抵其可疑之际有三:周、秦之际也,东晋、后魏之际也,五代之际也。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以东晋承西晋则无终,以隋承后魏则无始,其可疑者二也。五代之所以得国者虽异,然同归于贼乱也,而前世议者独以梁为伪,其可疑者三也。夫论者何?为疑者设也。尧、舜、三代之始终,较然著乎万世而不疑,固不待论而明也。后世之有天下者,帝王之理或舛而始终之际不明,则不可以不疑。故曰由不正与不一,然后正统之论作也。
(节选自欧阳修《正统论》)
材料二:
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
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而名卒不能伤实,故名轻而实重。不以实伤名,故天下不争;名轻而实重,故天下趋于实。
(节选自苏轼《正统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三A代B之C相D代E或F以G至H公I或J以K大L义M皆N得O天P下Q之R正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得,具备的意思,和《荀子·劝学》中“而神明自得”的“得”意思相同。
B. 夷狄,中国古代称东方部族为夷,北方部族为狄,“夷狄”常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 虽,虽然的意思,与“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郦道元《三峡》)中的“虽”意思不同。
D. 卒,最终的意思,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中“卒获有所闻”的“卒”字意思不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欧阳修分别对“正”和“统”进行了解说,认为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是“正”,统一天下还没有统一的是“统”。
B. 欧阳修认为,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的多个政权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大抵存有三处疑问。
C. 欧阳修认为,秦朝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有区别,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
D. 欧阳修认为,正统之争兴起,是因为学者对篡权夺位等不正当的和有正当性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产生疑惑。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合天下于一而不得居其正者,前世谓秦为闰是也。
(2)天下固有无其实而得其名者,圣人于此不得已焉,而不以实伤名。
14. 欧阳修和苏轼评判一个政权是正统的依据分别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5-16题。
听段处士弹琴
方干
几年调弄七条丝,元化分功十指知。
泉迸幽音离石底,松含细韵在霜枝。
窗中顾兔初圆夜,竹上寒蝉尽散时。
唯有此时心更静,声声可作后人师。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全诗紧扣题目“听段处士弹琴”,从演奏古琴的角度切入,以高度评价段处士为结束,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韵味悠长。
B.首联写在演奏开始之前,诗人先介绍一下演奏者,段处士在琴艺上苦心沉潜数年,深谙琴艺,演奏技艺炉火纯青。“元化分工”直接写出段处士琴技高超。
C.颔联“泉迸幽音离石底”是用清泉从石底进发出清远的声音描摹琴声,“迸”““幽”表达精妙,“迸”突出力度,“幽”突出幽远。形象生动地描写琴声的悠远动人,写出了段处士弹琴技艺的高超。
D.颔联写诗人沉浸在音乐中,不觉间,一轮圆月已爬上了窗棂,窗外竹林中的蝉不知何时停止了鸣唱。作为听众,诗人为音乐而沉醉,忘记了时间,当他回过神来时,天色已晚。
16.诗歌如何用文字形象的表现无形的音乐?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陈情表》中,李密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自己辞任洗马后朝廷严厉责备的态度。
(2)《蜀相》中写武侯祠春色宜人却无人欣赏,徒留冷落寂寞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借以吟咏情性,舒展身心,发散出一
种高度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这些借景抒情的诗文常常借用“松”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放风筝、打太极拳……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文化,在场地器材和活动组织等方面没有过高门槛,在内容、形式和观赏性等方面则有着① 的开发途径。如今,推动传统体育项目发展,为群众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供更多选择,可谓 ② 。
让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民健身,要做好“培育文章”。通过群众③ 的形式,推动传统体育项目进家庭、进校园、进课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一些地方,“太极麦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学生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习练, ④ 地传承中华优秀化统文化中的体育精华。
让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民健身,要做好“创新文章”。结合现代体育的特点,融入科技智慧元素,能让传统体育项目的时代感更强,吸引力更大。在内蒙古,不少街道和社区将冰蹴球“踢”进旱地冰雪运动会的比赛现场,对阵双方用陆地仿真冰球代替传统石球、冰球,争相把它踢向场地中央圆心。改造升级,让这项有 300 多年历史的传统的雪项目重新焕发生机。传统体育项目往往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普及程度和受欢迎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要加强系统性搜寻、开发、整理,挖掘更多适宜开展的项目,也深入挖掘传统体育项目的更多内涵。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人恰当的成语。(4 分)
① ② ③ ④
1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多处使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让传统体育项目融人全民健身,要做好“培育文章”。
B.在一些地方“太极拳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
C.让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全民健身,要做好“创新文章”。
D不少街道和社区将冰蹴球“踢”进旱地冰雪运动会的比赛现场。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我们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是一种通过空气和身体传播的混合声音,声音的能量的衰减和音色的变化相对较小;而别人听到的声音,则只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能量会大量衰减, ① 。声音到达别人的耳朵时,要通过外耳、中耳,最后进入内耳,这一过程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
声音可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我们的耳中:一种是通过空气, ② 。听别人说话时,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引发鼓膜震动,再传到耳蜗,从而被大脑接收。而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大部分是先通过骨骼传播的。发声后,声音会通过我们的骨骼传播到大脑,波长更长的声音,也就是所谓低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骨骼到达耳朵。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更有厚度也更丰富,而我们的大脑则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更低沉、更有“磁性”。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录音机捕捉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③ ,而录音机是诚实的。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根据文本内容,使用因果复句概括我们听自己的声音和录音感觉不一样的原因。(3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倡导简约的理念,也有不少人肯定繁复的价值。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表里一致
【解析】依据材料二第三段“说话技巧不可能与说话者的心态和目的分开,而说话者是否能以无私的心态和以利他的目的说话,却是一件很难证实、很难确定的事情。所以,人们对修辞总是既感到需要,又有所提防”“孔子是说,文饰多于质朴,就会流于虚浮,懂得说些漂亮的门面话,甚至引经据典装饰,因而缺乏一份真诚的心意”“修辞便有了巧言令色、诡辩、强词夺理等负面含义,注重技巧,尤其是过分注重技巧的修辞,便成为一种有道德瑕疵的语言行为”可知,这段阐述的是材料一第五段论述的“立其诚”的“表里一致”的含义。
2.D(材料一第③段观点是:名实一致即是言辞或命题与客观实际的一致。A.选项论述了作文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作文要有生活的依据,否则不切实际。符合题干中的观点。B.选项的意思是范文澜写文章的态度是没有一字是没有客观依据的,强调了研究的客观实际性。符合题干中的观点。C.选项的意思是毛泽东要求作文章要与实际的社会和人们的生活相符合,也是强调了要有客观依据。符合题干中的观点。D.选项的意思是花言巧语未必是出自真心实意,与“立其诚”中的第三层含义“表里一致”相符合,故不能作为论证题干观点的选项。)
3.C(“使人们失去思考的能力”强加因果。原文“修辞造成情绪的激动,诉诸情感多于理智。听话的人因被打动而被说服,这种赞同往往与接受真实信息,并认真思考有所不同”可知,选项是修辞导致的结果,并非题干中的对修辞戒备的原因。)
4.第一段先从西方的角度分析演讲术和修辞的学术意义和价值。
第二段从西方古代雅典文明对说理技艺的重视,表明修辞是文明的行为,作用重大。
第三段阐述了修辞的反面,即言不由衷和表里不一。
第四段阐述了人们对修辞的戒备情绪,因为诡辩家用语言操纵公众,让他们失去理智。
5.心态:①表达了在贾府也有“我”才能帮你把事情办理了的自鸣得意。
②在假意推脱时,王熙凤并没有完全拒绝帮忙,暗含的意思是还没有达到王熙凤要求的条件。
③言语之间王熙凤虽是拿人钱财替人服务的事情,又想把自己撇清关系,还想讲究排场和架势。
说话技巧:
王熙凤欲擒故纵、以退为进的话语不仅真的赚到了这门来钱的差事,还维持了自己高尚的外表,显示出她并不是贪财之人,更是在对话中炫耀了自己的能力与在贾府的权力,得到了她贪婪的虚荣心上无限的满足。
6.C(C是因为那声音能够让我联想到自然界的奇异景象。)
7.B(“紧紧抱住” “ 用力踢”等动作生动地表现了孩子气的执着。)
8.①因为那声音更增加了长堤风景的魅力,对我有吸引力;
②那是自然之音,带给我自在的享受,可以消除束缚;
③那声音也是在外祖家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是对亲情生活的记忆。(一点2分,共6分)
9.①祖母系瓶子虽然没有声音,但祖母为让我听到声音的行为,增加了“回声”涵义:除了自然界美好的声音,还指曾经享受的美好的亲情;
②系瓶子这件事表现了祖母对我的慈爱之情,可以引发读者对文章中外祖家生活的更丰富的理解:除了美好的自然还有温馨的人情;
③与文章描写的自然声音之美融合一起,升华了文章的主旨:美好的自然和淳朴的亲情是人类的精神营养。(一点2分,共6分)
10. E I M(句意: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三代之相代”中“相代”意思是相互取代,作谓语,句式完整,之后应断开;“或以至公”“或以大义”句式一致,应单独成句。)
11.D(A.正确。句意: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自然会心智澄明。C.正确。“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的“虽”意思是“即使”。句意: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D.错误。意思相同。句意: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最终获得听到的东西。)
12.C(C.“评论的人不应该贬黜它”错误,依据“秦亲得周而一天下,其迹无异禹、汤,而论者黜之,其可疑者一也”可知,欧阳修只是提出疑问,没有明确对此表示否定。)
13.(1)也有了统一天下却不能够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居其正”,占据正统;“闰”,在古代通常表示与“正”相对的意思,“谓秦为闰”的意思是“认为秦不是正统”。“……者,……也”,判断句。)
(2)天下本来就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固”,本来;“不得已”,没有办法;“伤”,伤害)
14. 欧阳修:①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②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
苏轼:帝王要德才兼备。
【解析】欧阳修:①依据“合天下于一,是以君子不论也,其帝王之理得而始终之分明故也”可知,他认为帝王获得天下要具备帝王相承的义理。
②依据“其帝王之理舛而始终之际不明,由是学者疑焉,而是非又多不公”可知,他认为朝代始末要清楚明白。
苏轼:依据“不幸有天子之实,而无其位;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德。是二人者立于天下,天下何正何一,而正统之论决矣。正统之为言,犹曰有天下云尔。人之得此名,而又有此实也,夫何议”可知,他认为帝王要德才兼备。
附:参考译文:
材料一:
《传》上写“君子大居正”,又写着“王者大一统”。正,就是用来匡正天下那些不正当的;统,就是用来统一天下尚未统一的。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的情况存在,这样之后是不是正统的争论就出现了。尧、舜相传,夏、商、周相互取代,有的因为大公,有的因为大义,天下人都认为是正当的,都统一了天下,所以君子从不讨论他们是否符合正统,这是因为帝王相承的义理具备而且政权始末清楚明白的缘故。到了后世出现混乱,篡权夺位的事有了,伪政权出现了,所以就有了正当却不能统一天下的情况,周平王有吴国和徐国就是这样;也有统一了天下却不能占据正统,前世说秦是非正统就是这种情况。从此,关于正统之争就兴起了。
从汉代往后就是西晋,再往后,是宋、齐、梁、陈。从唐朝往前推是后魏,再往前推,就是夷狄政权。王朝的传承不是顺理成章,始末界限也不分明,因此学者就有了疑惑,而对是非的评判有大多不够公允。从周朝灭亡到显德年间,一千二百一十六年里,或治或乱,或夺取或传承,或分裂或统一,是否符合正统,不可一概而论。可疑之处大概有三点:周、秦的时候,东晋、后魏的时候,五代的时候。秦直接传承周的政权统一天下,其行为和大禹、商汤没什么区别,可是评论的人却贬黜它,这是第一个可疑之处。东晋传承了西晋,可无法再传下去,是无终;隋传承了后魏,可开往前推就找不到源头,是无始,这是第二个可疑之处。五代夺取政权的方式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属于乱臣贼子,可是前代议论的人认为只有梁是伪政权,这是第三个可疑之处。为什么要有争论呢?因为有疑惑。尧、舜、夏商周三代,始末明明白白,千秋万代没有人疑惑,本来不必争论就清楚明白。后世拥有天下的人,王朝的传承有的不是顺理成章,始末不分明,所以不可能不疑惑。所以说,因为有不正当和不统一,这样之后才有是否符合正统的争论。
材料二:
不幸有了天子的德才却没有天子的名位,有天子的名位却没有天子的德才。这样两种人站在天下,天下谁是正当谁统一,用正统的理论可以判断了。正统论所说的,就好比说拥有天下正统不正统罢了。一个人得到了天子的名位,又拥有天子的德才,那还有什么好议论的呢?
天下本来就没有天子的德才却得到天子名位的人,圣人对此也没有办法啊,但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而名位最终也不能伤害德才,所以名位轻而德才重。不用德才来伤害名位,所以天下不会争;名位轻而德才重,所以天下才趋向于德才。
15.A(“诗人用了大量的笔墨直接摹写琴声的高妙”错,全诗并没有把大量笔墨花在摹写琴音的高妙上,而是主要写听者的感受,侧面衬托,令人读来更觉意韵绵长。)
16.①善用修辞。比喻。琴音欢快处,就像流动的泉水碰撞水底的石头发出的叮咚声;那琴音低沉处,像是霜花落在松树枝头上,声音几不可闻。在这一联中,诗人连用两个比喻,赋予无形的音乐以形状,正面写出了琴音的起伏。借代。诗人以“七条丝”代指琴;琴是弹拨乐器,演奏主要用手,所以诗人用“十指”代指演奏者段处士。通过诗人的介绍,用借代描摹了场景,提高了“听众”们的期待。
②侧面描写。颈联侧面写段处士的演奏效果,通过写听众的感受,可以间接写出音乐的高妙。听者沉浸在音乐的境界里,不觉时间流逝,已是圆月爬上窗棂、竹上寒蝉寂寂无声之时。③借助议论。尾联通过对音乐的评价--只有这时候心更静,每一声每一韵都可以作为后人的示范,突出了段处士演奏技艺的高超。(每点2分,共6分)
17.(1)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2)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18.示例:①各种各样 ②适当其时(适逢其时) ③喜闻乐见 ④自然而然(每处1分)
【解析】各种各样:各种不同的类别、样式。照应“在内容、形式和观赏性等方面”和“途径”,可知“各种各样”适用于①处。适当其时(适逢其时):正好碰上那个时机。照应“如今”,可知“适当其时”或“适逢其时”适用于②处。喜闻乐见:喜欢听,乐意看。照应“群众”和“形式”,可知“喜闻乐见”适用于③处。自然而然: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照应“学生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时间习练”,可知“自然而然”适用于④处。
19.示例: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在场地、器材和活动组织等方面没有过高门槛。(每正确修改一处语病得2分)
【解析】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定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合理,“深厚”和“历史文化”不搭配,所以应在“历史文化”后面加“底蕴”;二是中途易辙,“群众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没有相关的谓语,所以应把前一分句修改为“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历史文化底蕴”。
20.B(B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其他项的引号均表示特殊含义。)
21.示例:①音色也会有一定的变化 ②另一种是通过骨骼 ③是我们的大脑骗了自己(每处2分)
【解析】前面明确提到声音的能量和音色,根据“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能量会大量衰减”和“这一过程也会对音色产生影响”,可推出①处所填内容与音色有关。根据“而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大部分是先通过骨骼传播的”,可推出②处的答案。根据“而我们的大脑则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和“而录音机是诚实的”,可推出③处的答案。
22.因为我们发出的声音大部分是通过我们的骨骼传播到大脑的,而波长更长的声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骨骼到达耳朵,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更有厚度也更丰富。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答案需要锁定第二段中的“而我们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大部分是先通过骨骼传播的。发声后,声音会通过我们的骨骼传播到大脑,波长更长的声音,也就是所谓低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骨骼到达耳朵。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更有厚度也更丰富,而我们的大脑则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更低沉、更有'磁性’”等内容,由此分析,可得出原因是“我们发出的声音大部分是通过我们的骨骼传播到大脑的,而波长更长的声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骨骼到达耳朵”,结果是“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更有厚度也更丰富”,然后使用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连接原因和结果即可。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