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语文试卷(九)(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语文试卷(九)(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6-05 16:16: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长寿区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模拟(九)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东晋至刘宋,随着奇山异水自然之美逐渐被揭示,之前发展起来的山水作为欢宴之地、仙境、玄思证悟之场的功能,在谢灵运作品中虽还有具体而微的体现,但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谢灵运的山水书写开始将重心放在寻求奇山异水的过程,这种“异”非再是玄想的仙都或神丽之境,而是山水自然本身的神奇灵异之处。如“漾百里之清潭,见千仞之孤石”(《归途赋》),“铜陵映碧涧,石磴泻红泉”(《入华子冈是麻源第三谷》),等等。他不再如张衡、石崇他们那样描写人在山水中的宴嬉和弋钓之娱,也不再如王羲之、庐山诸释子那样将山水强调为遗怀悟道之场,他的山水世界与纷繁喧嚣的欲界相反,主体部分是空、水或水月相映的本真澄净的世界,山水之游包括欣赏动植物的形状样貌和音声,包括各种前人未曾关注到的“细趣密玩”,作者努力将身心融入那个鲜明朗畅的纯净世界。
在昭揭自然中的新奇风景时,谢灵运不但自欣于遇合山水林峦之美,还自得于对这些曾经只能孤芳自赏的林泉景致的发现。
东晋开始发展出的这种欣赏山水本然之美异且以山水知己自居的趋势,在谢灵运诗文中蔚为大观。其《登江中孤屿》诗“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等等,都有从寻异到发现美异过程的描写。这些奇观总是隐藏在牧子渔夫足迹都难至的地方,千古空自峥嵘,现在突然被人赏识,灵奇之域与作者之间的“合欢”之喜可以想见。
《世说新语》记载,六朝山水文艺的一个重要特征,即其时的山水审美主体几乎都是文化精英,朴质的乡野之人虽认为石井方湖赤鳞踊出现象很神奇,却无法将此叙写出来。谢灵运则不然,在慧眼识得山水本真之美后,虽然清醒意识到言不尽意,还是试图用文字尽力将宏阔境域里山水世界的种种细趣密玩叙写出来。以其《山居赋》描绘始宁居所周遭风景的一节文字为例:在北山极顶之处修葺室宇,开门便可望见南山高峰,重叠的山崖尽入眼帘,明净的湖泊就在窗前;山顶馆室位置之高可见流星从上往下疾驶,一旁涌出的泉水在东檐侧缓缓流动,对峙的峭壁耸立于西侧屋檐承溜处;修竹枝叶繁盛,灌木茂密幽深;日月之光从枝柯间投射,风露清气在山湾处弥散。
与之前文学中的山水描写相比,谢灵运的山水世界明显更具体灵动,不仅包括“水石、林竹之美,岩岫、限曲之好”,还包括稀见前人写及的令山水更加幻异多姿的日月风露云霓等现象。尽管有时叙写繁复到令人感觉冗长“塞滞”(钱锺书语)的程度;谢灵运仍一再对自己未能具记山水中的“细趣密玩”表示遗憾。谢灵运叙写山水时总是努力用文字描绘出各种感觉器官所能感知到的美好物象。虽然他的作品在后世褒贬不一,但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揭示与尽力叙写,一直启发着其后的山水文学创作。
(摘编自吴冠文《谢灵运对山水本真之美的发现与叙写》)
材料二:
清代吴淇评谢灵运诗“语多生撰,非注莫解其词,非疏莫通其义”(《选诗定论》卷十四)。论者也大都指责谢诗雕刻骈俪之风和景、情、理不相融合之病。然而,谢诗意境阔大悠远,风格恢宏豪放,深得李白、苏轼、辛弃疾和陆游等人的推崇。
谢灵运在描写山水景色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最常见的是朝夕昏旦等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开拓了诗的意境。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中云“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出谷日尚早,入舟阳已微”,浓缩了一天的盘桓,使气候变化、山水清辉的细节描写都纳入了一个大时空意境之中。
以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入诗,也增加了谢灵运山水诗悠远深厚的境界和情感内涵。如《初去郡》作于景平元年秋,开篇先批评西汉彭宣、薛广德辞官太晚,西汉贡禹辞官不坚决。接着诗人写了量力去就的史官周任,称疾闲居、不慕官爵的司马相如,隐居不仕、好游名山的东汉尚长,养志自修、为官过六百石辄自免去的西汉邴曼容,诗人找到了一种先贤群体的归属感。他在《入东道路》中说:“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很典型地说明谢灵运在山水景色描写中,总是不自觉地进入历史的氛围里,其游赏与山水景色,是历史感与现实感以及眼前山水景色的互相交融,从而使其山水诗意境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艺术特点,并非如后代许多山水诗,只是眼前一时情景融合的意境而已。
谢灵运乃乌衣子弟,性豪奢,行事多逾矩度。他深受玄佛思想影响,加上性乐山水、官场失意,便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对自然山水既细趣密玩,又大手笔勾勒,加上玄思理悟和丰富想象,从而创作出恢宏豪宕、深邃厚重的山水诗。
(摘编自蔡阿聪《谢灵运山水诗中的时空意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谢灵运山水诗大量描写山水自然之美,较少表现其作为欢宴之地、仙境之场等功能。
B.谢灵运发现山水本真之美且以知己自居自得,体现了晋宋山水文学的一种发展趋势。
C.对于谢灵运诗歌恢宏豪放的风格,后世褒贬不一,有人大加推崇,有人则予以指责。
D.“满目皆古事,心赏贵所高”体现了将眼前景与历史感、现实感相交融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两则材料都围绕谢灵运的山水诗展开论述,多用举例论证,但二者的侧重点并不相同。
B.由于时代的原因,六朝山水的审美主体多是文化精英,乡野之人虽有领会却无法表达。
C.谢灵运山水诗因叙写繁复,使得内容上超越了时空,拓展了视野,诗的意境阔大悠远。
D.谢灵运诗中的山水景色给人以恢宏豪宕之感,是因为他出身于贵族,行事多逾矩度。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节往戚不浅,感来念已深。(谢灵运《晚出西射堂》)
B.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矜名道不足,适已物可忽。(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C.朝旦发阳崖,景落憩阴峰。舍舟眺迥渚,停策倚茂松。(谢灵运《经湖中瞻眺》)
D.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谢灵运《东阳溪中赠答》)
4.陶弘景评价谢灵运诗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谢灵运山水诗“奇”在何处。(4分)
5.白居易认为谢诗“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谢灵运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结合材料简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一碗腊八粥要记多少年
黄静泉
(1)三哥提着个大塑料袋,大塑料袋里装着好几个小塑料袋,小塑料袋里装着红豆、绿豆、薏米、莲子、红枣等等。明天要过腊八节了,三哥在自由市场采购了好多食材,他也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三哥提着一大袋食材,刚走到楼门口,就看见一个人迎面冲着他笑。他回头看了看,后面没人。三哥再回过头来,继续看那个人,那个人还在冲他笑。三哥突然说,你是二红眼儿,是二红眼儿吗?那个人说,正是正是,本人正是二红眼儿。
(2)三哥怎么也没有想到,二红眼儿突然会来他家,他们起码有三十多年没见面了,甚至可以说,三哥已经三十多年没有想起二红眼儿了。
(3)小时候,三哥和二红眼儿住一排房,他们一块儿上学,下学也要互相等一等,然后相跟着回家,把书包往家里一扔,马上又跑出来了。玩顶拐拐,玩逮人,要不就是推着钢筋棍儿做的铁圈子,哗啦哗啦满大街跑。可长大后,忙着上班,忙着找对象,忙着成家拉扯孩子……二红眼儿自从调到外地去工作,至少三十多年没回来过了。
(4)二红眼儿提了个大绿兜子,在三哥面前往起提了提,看样子那个兜子挺沉的。二红:眼儿说,走,领我去看看大娘去。三哥知道二红眼儿说的大娘是自己的母亲。三哥垂头丧气地说,我妈走了,已经走了两年了。二红眼儿显出悲伤的表情说,我给大娘买了一兜子八宝粥,心想明天过腊八节的时候,让大娘喝点八宝粥,大娘就用不着一黑夜不睡,一黑夜那么熬红豆粥了。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说,他忘不了大娘给他吃的那碗腊八粥。
(5)那是四五十年前的事情了。那个时候,人们都管樊二胜叫二红眼儿,二红眼儿是樊二胜的外号。过去人们都说,腊八不喝红豆粥,就容易得红眼病,所以每年腊八,家家户户都要熬红豆粥。那个时候人们都穷,就弄出来个腊八节,吃一回多种粮食做的饭,是有一种美好的希望包含在里边的。说到节日,中国的节日好像都跟吃分不开。过年就不说了,正月十五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要吃月饼,就算冬至不是节吧,也还流传着“冬至不吃肉,冻掉脚指头”的说法。清明节是祭奠的节日,但也要吃个煮鸡蛋,说是清明节吃了煮鸡蛋,一年不长疙瘩。
(6)二红眼儿家五个孩子,都是穿得破破烂烂。二红眼儿到三哥家去玩,三哥妈就给二红眼几个馒头,或者给个窝头,二红眼儿就更常去了。有一年刚进腊月,二红眼儿穿着双露出脚指头的灯芯绒单鞋,进了三哥的家。三哥妈看着二红眼儿的脚说,这冰天雪地的,不得把脚指头冻掉了啊?三哥妈说着话,就走到院子里的小房里,过了一会儿,拿回一双三哥穿过的灯芯绒棉鞋来,二红眼儿比三哥小两岁,肯定能穿三哥的鞋。三哥妈还把二红眼儿的脸,扳到眼跟前看了看,说,你妈给你熬腊八粥吗?回去告诉你妈,就说我说的,让她熬腊八粥的时候,不光要放大梅豆和豇豆,还要放红豆和赤小豆,一年才给孩子们吃一回腊八粥,可得好好地吃一回呢。
(7)二红眼儿突然觉得腊八粥是那么重要,又是那么新奇。就在二红眼儿一心一意地盼着腊八节时,二红眼儿的妈出事了。二红眼儿的妈到矸石山上去拾炭,从山止摔下来了,颅脑骨折。二红眼儿的妈,指定是一时半会儿出不了院了,指定是不能回家给孩子们熬腊八粥了。
(8)明天就是腊八节。
(9)家家户户都准备了熬腊八粥的各种食材,有了一点点过节的欢乐气氛。三哥他妈,是个勤谨女人,过什么节,她都要把那个节过得像个样子。腊八节的前一天晚上,三哥妈就把大梅豆和豇豆还有绿豆,当然还有红豆和赤小豆以及小米大红枣,放在一个搪瓷盆子里,洗了又洗,淘了又淘。三哥的妈熬腊八粥,是一黑夜不合一眼的。太困的时候,就拿凉水洗把脸,凉水洗脸也不管用的时候,就用缝衣针扎一下指头肚子,扎上那么几回;困劲儿也就扎没了,天也就亮了,腊八粥也就熬好了。三哥他妈熬的腊八粥,那是有名的,粥熬得稠,没有那样勤搅勤翻不睡觉的辛苦劲儿,是不敢熬那么稠的腊八粥的。只要瞌睡个十分八分,粥就糊了。
(10)腊八节来了,腊八粥也熬好了,一家人也睡好了。三哥妈就很高兴地喊道;腊八粥熬好了,都起来喝粥吧。
(11)三哥起来了,要喝粥了,可三哥妈却跟他说,去,去给二红眼儿家送一盆粥过去。粥盛在一个小钢精盆子里,拍得圆乎乎的,就好像是拍了一小盆豆腐渣。
(12)三哥挺高兴,端着一小盆腊八粥,倔哒倔哒地就往二红眼儿的家去了……
(13)如今,二红眼儿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汉,眼睛也不红了。二红眼儿说,三哥,我真恨不得扇我自己两个耳刮子,我咋就没早一点过来看看大娘呢?我提来这么多八宝粥,给谁喝?有啥用?说着话,二红眼儿把手里提着的绿兜子,哗嚓一下摔到了地上。临走的时候,二红眼儿的眼睛又红了,他红着眼睛说,明年过清明节的时候,我提前给你打电话,你等着我,带我到大娘的坟上去,给大娘烧点纸。
(节选自2022年1月7日《光明日报》)
文本二:
写好短篇,需要好的角度、好的语言、好的技巧、好的切入点。另外,写什么也很重要,这是小说的灵魂。好的短篇小说,不单故事好看,故事背后的东西更耐人寻味。——黄静泉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哥“想像母亲那样熬一锅腊八粥”,既体现了对民间习俗的传承,也寄寓了他对母亲的怀念和对过去生活的美好记忆。
B.小说第(4)段写“二红眼儿眼睛红了”,这一细节准确传达出二红眼儿内心的复杂感情:有感激,有悲伤,有遗憾,有悔恨。
C.第(5)段罗列了一系列中国传统节日并强调这些节日都与吃分不开,意在更强烈地表现二红眼儿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
D.送粥时“倔哒倔哒”一词既写出了三哥欲与伙伴共享美食的急切心理,也借这种负重形象间接表现三哥妈的慷慨大方。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你是二红眼儿,你是二红眼儿吗?”先肯定再发问,真实表达出对重逢的难以置信。
B.第(3)段写童年游戏,凸显了三哥和二红眼儿友情的深厚,为下文送腊八粥做了铺垫。
C.二红眼儿妈在小说中虽不是重要人物,她出事却是小说重要一环,推动了情节发展。
D.小说以二红眼儿来访为明线,以童年经历为暗线,彼此映照、交叉,增强了可读性。
8.文本一第(9)段中用较多笔墨写了三哥妈熬八宝粥的场景,有什么作用?(6分)
9.文本一中“故事背后的东西”有哪些?(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当。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围及季子则果可以兴及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之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以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是?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②,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闹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季A子B贤C使D围E及F季G子H则I果J可K以L兴M及N兄O弟P相Q继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薨”的意思是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去世,古代帝王或皇后之死则称“崩”。
B.“当”的意思是承担,与《种树郭橐驼传》中“名我固当”的“当”意思不相同。
C.“卒”的意思是最终,与《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意思相同。
D.“捐”的意思是舍弃,与成语“细大不捐”的“捐”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饱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14.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田家行
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
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
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
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
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写到农家男女无论声音还是容颜尽显其欢欣与喜悦,使用了互文手法。
B.因为丰收,平日愁怨一洗而空。也不用为了逃避官府盘剥,夫妻再话别离。
C.炎炎夏日,麦浪滚滚。因为丰收,即使天气炎热,也能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于平易中见深刻。感情亦喜亦悲,显出文势跌宕之美。
16.这首诗对残酷的封建剥削作了无情的揭露。丰收之年,农民生活尚不如意,如遇歉收之年,农民可能会有何种遭遇呢?请根据诗歌内容简要概括。(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李密的《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而又具体地写出了作者对祖母的孝谨备至。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叠词和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蜿蜒曲折的山路图。
(3)屈原开创了古典诗歌“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美人”这一意象广泛出现在文人创作中,如 “______ ,________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公平正义是法治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对于社会来说,公平正义就像阳光雨露一样____①____,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保障。公平正义是司法的灵魂和生命,而司法公正是社会公正的基石。司法机关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在亲历的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享受到公平正义。
司法机关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要不断筑牢防止干预司法的防火墙。司法不能受权力干扰,不能受金钱、人情、关系干扰,这是不可逾越的红线。当前,一些干预司法活动出现了新形态,披上了新马甲,这不仅妨碍具体案件的依法公正处理,而且严重损害了司法公信力,必须对此依法依规严肃惩处。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____②____,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更要____③____,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并时刻敲响警钟,树牢法治底线和红线意识,杜绝任何侥幸心理和可以蒙混过关的心态。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可改变原意。(4分)
20.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与文中“防火墙”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B.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C.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D.等这些火种越着越旺,连串起来,就会烧成漫天大火的。
(二)语言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最近网上流传一个说法,刷牙的时候,如果将牙刷抹了牙膏后蘸水,会降低牙膏中摩擦剂的摩擦力,因而不利于牙齿的清洁。此外,用于美白或脱敏等的牙膏如果蘸水,功效会大打折扣。
而实际上, ① ,反而需要水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水和摩擦剂、保湿剂是牙膏的三种主要成分。牙膏如果只有摩擦剂一种成分,其固态颗粒就如一盘散沙,无法发挥预期的清洁作用;或者与牙齿“硬碰硬”, ② 。因此,摩擦剂与液态的水并肩作战,才能一举两得:一则可以“凝聚”摩擦荆颗粒,二则可以缓冲摩擦剂颗粒与牙齿之间的摩擦。值得注意的是,牙膏中的绝大多数摩擦剂都难溶于水,因此水的加入通常不会对摩擦剂的去污能力产生本质影响。而各种功效的牙膏也都有“求”于水。如:美白牙膏漂白牙齿的过氧化钙遇到水,才能分解出能够最终发挥效用的过氧化氢;脱敏牙膏的有效成分可溶性钾盐遇到水,才能解离出能够麻木痛觉神经的钾离子。考虑到健康人口腔中唾液自带的水分,牙膏蘸不蘸水使用都可以。但如果唾液分泌过少,或者牙膏膏体相对黏稠, ③ 。
21.请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语句,使它与上下文语意连贯、内容贴切,整段文字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从第二自然段来看,为什么牙膏蘸水影响刷牙功效的说法是错误的?请使用包含并列关系的句子进行概括,表达要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朱光潜的《谈美》中提到三类不同的人对一颗古树的不同看法。如果是商人,会注重古树的价格与所能获取的利益;如果是植物学家,会测量古树的各种数值,得出标准结论;但如果是艺术家,则会心无旁骛地欣赏其艺术性。三种态度体现了三种不同的人生观,商人看重的是实用,植物学家注重科学,艺术家则更看重审美。
上述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振华中学将举办以“思维·审美·成长”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指责的并非“恢宏豪放的风格”。)
2.A(B“由于时代的原因”于文无据;C强加因果;D“谢灵运诗中的山水景色给人以恢宏豪宕之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3.D(既无“时间词的大量使用”,又无“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
4.①谢灵运寻求山水自然本身的神奇灵异之处,是空、水或水月相映的本真澄净的世界。
②发现山水本真之美,且以山水知己自居自得。(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以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豪纵的气势,尽力将宏阔境域里山水世界的种种细趣密玩叙写出来;
②大量利用朝夕昏旦等时间词,将细节描写纳入大的时空意境之中,融入了完整而悠远的时空意识;
③将超越时空甚至超越现实的人物和传说纳入诗中,与眼前的山水景色相交融,使其山水诗的意境具有超越时空、宏大悠远的特点。(如有其他作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6.C(“意在更强烈地表现二红眼儿家庭经济条件的拮据”错。)
7.D(“小说以二红眼儿来访为明线,以童年经历为暗线”错。)
8.①照应小说题目,粥熬得好才更容易被人记住;
②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三哥妈的“勤谨”;
③升华小说主题,表现了即使在艰苦年代里,人们仍然热爱生活、奉献亲人的乐观精神。(每个要点2分)
9.①守望相助、扶危济困的悲悯情怀;
②懂得感恩、不忘回报的优秀品质;
③寓意美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每个要点2分)
10.C H M(译: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两处及以下或四处及以上均不得分。)
11.C(《孔雀东南飞》中“供养卒大恩”的“卒”是“完成、尽”的意思。)
12.B(“借出使逃避继位”于文无据。)
13.(1)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王!(继嗣,继承王位。当代,应该代替。“继嗣”“当代”各1分,句子大意2分。)
(2)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何以,凭什么。趣,cù音,赶快,急促。“何以”“趣”各1分,句子大意2分。)
14.①不恋权位。季札拒绝吴国王位接近“至公”的境界。②爱惜民力。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殚天下,竭民力”不是天下为公。③博爱无私。鲍白令之批评秦始皇自私,不顾百姓,不能做到天下为公。(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附:参考译文】
吴王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谒;次子叫余祭;三子叫夷昧;少子叫季札,被称为延陵季子,在兄弟中数他最贤能,三个兄长都知道这一点。于是吴王寿梦死后,长子谒要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始终不肯接受。谒便作誓约说:“季子贤能,如果君位传给季子,那么吴国就能兴盛。我们就按照兄弟次序继承王位。”(他)每当吃饭时便祈祷说:“但愿我能早死,把君位传给季子。”谒死后,余祭继位;余祭死后,夷昧继位;夷昧死后,轮到季子继位。这时季子出使在外,不在国内。他的庶兄僚说:“我也是兄长。”就自立为吴王。季子出使回国,侍奉吴王僚跟侍奉从前的吴王一样。谒的儿子公子光说:“按照我父亲的意愿,君位应当归于季子;按照继承王位的礼法,我是嫡子,应当代替他继承君位。僚凭什么做吴王!”于是派专诸刺杀吴王僚,行刺成功后,将王位让给季子。季子说:“你杀死我的国君,我再接受你的国家,那么我就是和你一同篡位的人了。”(他)最终离开吴国去到延陵,终身不再进入吴国。君子认为他不行杀戮是仁慈,不要王位是道义。不将国家作为自身的私产,抛弃诸侯之位不觉得遗憾,放弃尊贵地位没有愤恨,可以说接近“至公”的境界了。
秦始皇吞并了天下之后,便召集群臣商议说:“古代五帝传位让贤,夏、商、周三代之君世袭,哪一种作法对?我将采用对的作法。”七十个博士官没有一人回答。鲍白令之回答说:“天下公有,那么禅让贤人就对;天下私有,那么世袭就对。所以五帝是以天下为公有,三王是以天下为私有。”秦始皇仰天长叹说:“我的国运出自五帝(秦统一中国之后,依照‘五德终始说’,宣扬秦代周是‘水德’代替‘火德’),我将以天下为公有,谁可以在我之后接替君位呢?”鲍白令之回答说:“陛下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却想模仿五帝禅让王位,这不是陛下所能做到的。”秦始皇大怒说:“令之上前来!你凭什么说我做的是桀纣那样的事?赶快说清楚,说不出道理就处死你。”鲍白令之回答说:“请允许我说一说。陛下修筑楼台上接云霄,建造宫殿连亘五里,造重达千石的大钟,铸重达万石的钟鼓架。嫔妃数百,艺人上千。兴建骊山宫室,到(咸阳的)雍门接连不断。为了一己的享乐,耗尽天下的资财,竭尽全国的民力。这样自私自利,而不顾及他人。陛下是所谓的只为自己谋利的君主,怎能与五帝的德行相比,竟然想要以天下为公有呢?”秦始皇默不作声,无言以对,脸上有羞惭的神色。于是放弃了这个打算,再也没有禅让天下的意思了。
15.B(B. “也不用为了逃避官府盘剥,夫妻再话别离”错,本诗第二句“言语别”意为“连话语的音调也与平常不同”。这两句写平日寡欢少乐、愁眉苦脸的男男女女因为收成好而欣喜万分,说话也温和悦人。)
16.示例: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②变卖家资(牛犊),抵交赋税;③无力交税,身陷牢狱。
【解析】“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写麦、茧丰收的结果。麦打成粮,蚕茧织成绢丝,农民却无法自己享受这些劳动成果,而不得不把粮、绢的大部分送给官家缴纳赋税。据此概括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两句,更为沉痛。农民在丰收的年景里,并不指望打下的粮食自己吃,织好的绢自己穿,只指望能免除到城里卖黄犊,以缴纳横敛之灾就行了。据此概括出变卖家资(牛犊),抵交赋税;
最后两句借农民之口,揭露了封建剥削的残酷。农民说自家并不计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认为只要不进县衙门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据此概括出无力交税,身陷牢狱。
17.(1)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3)示例一: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示例二: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8.示例:①不可或缺;②无所遁形;③以身作则
【解析】第一空,从前文“对于社会来说,公平正义就像阳光雨露一样”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公平正义对于社会的重要性,它就像阳光雨露一样是人类社会所不可缺少的,故可以填入“不可或缺”。“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
第二空,从前文“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任何违法违规行为”和后文“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可知,填入成语是形容在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雷霆手段下,违法违规行为一定会被发现,可以填入“无所遁形”。“无所遁形”,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三空,从前文“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更要”和后文“严格守法,公正执法……”可知,所填入成语是和“严格守法,公正执法”相并列表示各级领导干部和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品质的,可以填入“以身作则”。“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实际行动给人做出榜样。
19.示例:司法机关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司法领域的每一个环节,使人民群众在亲历的每宗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残缺,在“以”的前面加上“把”,构成一个把字句来修饰“落实”;二是搭配不当,“享受”与“公平正义”动宾搭配不当,应把“享受”改为“感受”。
20.B(文中“防火墙”所用修辞手法为比喻,将“司法机关”比喻为“防火墙”。A.句子将人比作“留声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B.选项中将一些菜市场丢下的菜叶称作“佳肴”,褒词贬用,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C.选项中将苇垛比喻为长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D.选项中将反对日军的抗日战士比喻为“火种”,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①牙膏不仅不怕水;②对牙齿造成较大损伤;③可能蘸水才是更合适的选择(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也可给分。)
22.一方面,牙膏中的有效成分有水的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牙膏中的摩擦剂大都难溶于水,通常不会影响去污能力。(每一分句2分,意思对即可。不用“一方面……另一方面”,用其他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如“而且”等亦可;不用关联词,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亦可。)
23.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三个人看待古松的方式,对应三种态度。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第一种态度是实用的态度。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有益,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有害,哪些人和物对于我的生活无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向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是实用的态度。在木商看来,事物的意义大都源于“有用”“利益”,能为我所用,我能从中获取多少利益。第二种态度是科学的态度。植物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他更注重客观、理性、抽象的思考,测量古树的各种数值,分析这棵古松与其他松树的异同。第三种态度是审美的态度。画家看古松,他把全部精神都关注在古松本身上面,他把古松当作一幅画去玩味,从而发现它的美,它的艺术性。他不计较实用,也不推求关系,偏重直觉感受。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就“用”字的狭义来说,美是最没有用处的。然而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即为大用。科学家的目的虽在辨别真伪,他所得的结果却可有效用于人类社会。美的事物如诗文、图画、雕刻、音乐等等,从实用的观点看,寒不可以为衣,饥不可以为食。我们为什么还需要美呢?因为人性本是多方的,需求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兼具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种饥渴,精神上的饥渴。
任务要求是写一篇征文,征文主题是“思维 审美 成长”,其中“思维”体现对材料中三种人生态度的看法;“审美”侧重从美的角度看待事物,学会在实用和科学之外具备审美能力;“成长”则是从材料中得到有益的启迪。
需要注意的是,考生在写作时不需要肯定一个否定另外两个,因为三种人生态度只是立场、角度不同,没有高下之分。但是我们主张在实用和科学之外要学会欣赏美,因为懂得美,精神才饱满充实,人格才是健全的。这样的“思维”也正是完成了主题的要求,并且“成长”也体现在知识之外的审美能力的提升。
参考立意:
1.实用和科学固然可贵,审美更需培养。
2.以欣赏美的态度对待生活,才是真的成长。
3.无用之用,即为大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