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共6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选修二第16课亚洲第一共和国(共67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4-09-09 16:31:4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67张PPT。 第16课 
亚洲第一共和国 ■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帝制终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临时”不幸言中
■革命尚未成功一、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创办《新民丛报》时的梁启超 《新民丛报》(封面) 1.论战双方的代表人物及舆论阵地《民报》黄兴与《民报》社员  《民报》第三号号外发表《〈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  南洋革命党人创办的《中兴日报》与《民报》宣传革命主张。  近日《新民丛报》将本年《开明专制论》《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诸篇合刊为《中国存亡一大问题》。本报以为中国存亡诚一大问题,然使如《新民丛报》所云,则可以立亡中国。故自第四期以下,分类辩驳,期与我国民解决此大问题。兹先将辩论之纲领,开列于下,以告读者:
  一 《民报》主共和;《新民丛报》主专制。
  二 《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
  三 《民报》以政府恶劣,故望国民之革命;《新民丛报》以国民恶劣,故望政府以专制。
  四 《民报》望国民以民权立宪,故鼓吹教育与革命,以求达其目的;《新民丛报》望政府以开明专制,不知如何方副其希望。
  五 《民报》主张政治革命,同时主张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主张政府开明专制,同时主张政治革命。
六 《民报》以为国民革命,自颠覆专制而观,则为政治革命,自驱除异族而观,则为种族革命;《新民丛报》以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不能相容。
2.论战的主要内容 七 《民报》以为政治革命必须实力;《新民丛报》以为政治革命只须要求。
  八 《民报》以为革命事业专主实力,不取要求;《新民丛报》以为要求不遂,继以惩警。
  九 《新民丛报》以为惩警长法,在不纳租税与暗杀;《民报》以为不纳租税与暗杀,不过革命实力之一端,革命须有全副事业。
  一○ 《新民丛报》诋毁革命而鼓吹虚无党;《民报》以为凡虚无党皆以革命为宗旨,非仅以刺客为事。
  一一 《民报》以为革命所以求共和;《新民丛报》以为革命反以得专制。
  一二 《民报》鉴于世界前途,知社会问题必须解决,故提倡社会主义;《新民丛报》以为社会主义,不过煽动乞丐流民之具。
  以上十二条,皆辩论之纲领。《民报》第四号刻日出版,其中数条皆已解决。五号以下,接连辟驳,请我国民平心公决之。
  ——《民报》第三号号外发表《〈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议一议:评析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观点。 二、《钦定宪法大纲》的出台 派往欧洲考察宪政的“五大臣”及随员1.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漫画:《考查宪政》 选自1909年上海《时事报》编辑出版的石印画集《戊申全年画报》。该画的寓意是:清政府派官员出洋考查宪政的行动如水中捞月一样可笑。 (1906)……吁恳改行立宪政体,以定人心而惟国势。……以今日之时势言之,立宪之利有最重要者三端:一曰,皇位永固……一曰,外患渐轻……一曰,内乱可弭……立宪之利如此,及时行之,何嫌何疑?而或有谓程度不足者。不知今日宣布立宪,不过明示宗旨为立宪之预备。至于实行之期,原可宽立年限。……惟先宣布立宪明文,树之风声,庶心思可以定一,耳目无或他歧,既有以维系望治之人心,即所以养成受治之人。
——载泽《奏请宣布立宪密折》 1905年7月,慈禧太后召见大臣时表示:“立宪一事,可使我满洲朝基永久确固,而在外革命党亦可因此泯灭……”
——《东方杂志》2.“预备仿行立宪”   1908年6月16日,全国掀起立宪请愿高潮。这是直隶、江苏、安徽、吉林等省立宪派选出的国会请愿代表。 漫画:《禁口不谈天下事》 此图形象地反映了清政府及当时人民对待立宪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家把立宪比作一只温度计,人民群众在温度计下燃火,不断给它升温,而清政府则在旁边不断地摇扇子,企图给它降温。 1908年12月2日,年仅三岁的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即帝位,号宣统。其父任摄政王,代理清廷朝政。这是宫廷为其父子画的像。3.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08 年) 《钦定宪法大纲》“君上大权”的规定:
  一、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永尊戴。
  二、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三、钦定颁行法律及发交议案之权。凡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四、召集、开闭、停展及解散议院之权。解散之时,即令国民重行选举新议员,其被解散之旧员,即与齐民无异,倘有抗违,量其情节以相当之法律处治。
  五、设官制禄及黜陟百司之权。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预。
  六、统率陆海军及编定军制之权。君上调遣全国军队,制定常备兵额,得以全权执行。凡一切军事,皆非议院所得干预。
  ……
  十、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更改。司法之权,操诸君上,审判官本由君上委任,代行司法,不以诏令随时更改者,案件关系至重,故必以已经钦定为准,免涉分歧。    《钦定宪法大纲》“臣民权利义务” 的规定:
一、?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二、??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
事,均准其自由。   三、??臣民非按照法律所定,不加以逮捕、监禁、处罚。   四、??臣民可以请法官审判其呈诉之案件。   五、??臣民应专受法律所定审判衙门之审判。   六、??臣民之财产及居住,无故不加侵扰。   七、??臣民按照法律所定,有纳税、当兵之义务。   八、??臣民现完之赋税,非经新定法律更改,悉仍照旧输纳。   九、??臣民有遵守国家法律之义务。 漫画《依样画葫芦》 该图从两个方面讽刺清政府的“预备立宪”——一方面,清官员张大的嘴里写着“立宪”二字,而胸口的心脏部位却写着“专制”二字;另一方面,画的左上角有两只葫芦,而葫芦是“专制”和“立宪”四字组成的,讽刺《钦定宪法大纲》表面上实行法制,葫芦里卖的却是“专制”的药。 宪法大纲重点虽然是放在获得君上大权上,以保证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永远尊戴。但必须承认,这对于使全国人民信服满清政府历次宣布的诚意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它终究是向前迈进了显著的一步。
—— 摘自费纳克《现代东洋史》4.评价 议一议: 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的预备立宪和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说明了什么? 三、帝制终结  1911年5月,清政府撤销军机处,改设内阁,任庆亲王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那桐、徐世昌为协理大臣,善耆、载泽等为各部大臣。阁员十三人,满族占九人,其中皇族又占七人,军政大权均被皇室和贵族掌握,故称“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 1 .“皇族内阁” 奕劻(1836—1918) 奕劻曾任军机大臣、总理大臣,与李鸿章一起参与签订《辛丑条约》,1911年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民国后避居天津。新军工程营第八营旧址 陆军第八镇工程营旧址位于湖北省武昌城内紫阳湖东岸。1911年10月10日晚8时许,革命士兵抱着“死里求生”的决心,勇敢地打响第一枪,武昌起义首先从这里开始。2.武昌起义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发动,
当夜起义军占领楚望台军械库。清朝官吏纷纷乘火车逃跑。 烈士公墓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口利济北路。墓前立碑,上刻“辛亥首义烈士公墓”八字。墓四围植冬青、石榴、松柏、梧桐。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辛亥首义烈士公墓 湖北军政府成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黎元洪湖北军政府会议大厅 湖北军政府于1911年10月15日创办了《中华民国公报》,并以孙中山名义发布文告,以扩大革命影响。湖北军政府旧址 位于 湖北武昌蛇山南麓,它原是清政府为了玩弄“立宪”骗局而设立的湖北省谘议局旧址。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第二天,湖北革命党人在这里创设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即湖北军政府。 10月31日,南昌光复,成立了江西军政府。 革命联军各地攻克南京,这是革命联军整军入城的历史照片。 11月4日,上海光复,成立沪军都督府,这是沪军都督陈其美与全体都督府人员合影。?11月23日,重庆蜀军政府正式成立。各地相继独立,使清王朝陷入了风雨飘摇的境地。 武昌 北京南京 辛亥革命
1911年 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在轮船上与前来欢迎者的合影。前排左起第三人为胡汉民,第四人为孙中山,第五人为陈少白;前排右起站者第一人为廖仲恺,后排左起第六人为宫崎寅藏。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赴南京就任时,在上海车站与欢送者合影。 1911年12月29日,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西、陕西、福建、云南及直隶、奉天、河南、山东等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是会议代表的合影。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临时大总统府 1912年 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根据革命党人提倡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精神,由临时参政院通过,采用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为国旗。五色即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中华民国的五色旗清朝政府的黄龙旗 1912年1月5日,召开临时政府第一次内阁会议。中坐者孙中山,左三为黄兴,左二为外交总长王宠惠,左一为财政次长王鸿猷,右四为财政总长陈锦涛,右三为教育部长蔡元培,右二为教育次长景耀月。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国务会议 南京参议院 1912年1月28日,由各省代表组成临时参议院。 图为孙中山(左五)、黄兴(左四)等政府成员与参议员合影。 ? 北方和谈代表唐绍仪南方和谈代表伍廷芳任命伍廷芳为南方和谈代表的委任状4.南北议和 “人去堂空”的大堂宝殿 5.清帝退位 清宣统帝溥仪宣布退位的诏书(原件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1912年3月31日,孙中山在演说中说:“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 结合辛亥革命的成果,谈谈你对孙中山的这一观点的认识。 1912年3月,原清政府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6.袁世凯窃权 袁世凯貌似“隐居”,却仍遥控着北洋军。辛亥革命爆发后停泊在长江上的外国军舰增多。 辛亥革命爆发后外国水兵在汉口租界构筑工事。 迎袁使团到北京时合影 “……袁世凯尽管不好,我们要希望他好,要用诚恳的劝告,严密的监视,感动他,鼓励他,使他不可能不好……”
——孙中山 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2年,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与各国使节的合影。 1912年4月1日,孙中山正式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图为临时政府参议院举行大总统解职典礼后合影。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临时大总统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确立了“主权在民”的原则,较为全面地具体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自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第一章 总纲
第一条???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三条???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四条???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二章 人民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一、人民之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
二、人民之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
三、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四、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五、人民有书信秘密之自由。
六、人民有居住迁徙之自由。
七、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第三章 参议院……
第十九条 十一,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
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复议;但参议院对于复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三分之二以上仍执前议时,仍照第二十二条办理。……
第四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四十五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第七条??? 人民有请愿于议会之权。
第八条??? 人民有陈诉于行政官署之权。
第九条??? 人民有诉讼于法院,受其审判之权。
第十条???人民对于官吏违法损害权利之行为,有陈诉于平政院之权。
第十一条???? 人民有应任官考试之权。
第十二条???? 人民有选举及被选举之权。
第十三条???? 人民依法律有纳税之义务。
第十四条???? 人民依法律有服兵之义务。
第十五条???? 本章所载人民之权利,有认为增进公益,维持治安或非
常紧急必要时,得依法律限制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录) 议一议:《临时约法》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有何积极意义? 五、临时“不幸言中” 袁世凯第一任内阁成员
前排右起:内阁总理唐绍仪、代外交总长胡惟德、海军总长刘冠雄、工商次长王正廷、教育总长蔡元培;后排右起:国务院秘书长魏宸组、司法总长王宠惠、陆军总长段祺瑞、交通总长施肇基、农林总长宋教仁。1.责任内阁解散 1913年初,第一届国会开幕典礼的情形。 宋教仁(1882-1913),湖南桃源人。1904年2月参与组织华兴会。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民报》撰述。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法制院总裁,同年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任代理理事长。1913年被袁世凯派人刺杀,死于上海。2.宋教仁被刺 宋教仁 遇刺身亡的宋教仁 孙中山写给他的诔词曰:“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3.袁世凯称帝 袁世凯称帝后在天坛祭天。 蔡锷,湖南邵阳人,早年留日,1904年回国,在江西、湖南等地训练新军;武昌起义时,在昆明与李根源起兵响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总督。1915年12月,他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后任四川督军兼省长。病逝于日本。4.护国运动蔡锷(1882—1916)
立马华山,
推翻帝制;
挥戈燕地,
拥护共和。
  ——护国军成立时昆明城的一副对联
   李烈钧,江苏武宁人,武昌起义时在九江起兵响应,曾被推为安徽都督,后任江西都督。袁世凯称帝时,他率滇军第二军进入两广,使两广独立。李烈钧(1882—1946)六、革命尚未成功 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乃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议一议:上述材料反映的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有何局限性?
20年代的城市街头湖北军政府为百姓剪辫子。 革命虽号成功……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孙中山 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林伯渠《荏苒三十年》 议一议: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失败了,请结合所学谈谈自己的看法。短文赏析:我眼中的辛亥革命胡愈之:辛亥革命与我 茅盾:我所见的辛亥革命 沈从文:辛亥革命的一课 老舍:《茶馆》鲁迅:《风波》1930年代上海华兴书店印行1930年代国外机构印制1930年代国外机构印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