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2张PPT。(20世纪60——80年代)第26课 两级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大 棋 局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分化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分裂二战后初期,世界格局呈现出美苏为主导的两极格局。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腾飞、第三世界的崛起和中国的振兴,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趋势不断加强。因此,本课在整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前一课是背景,后一课则是本课的延续。说教材[教材地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史实。理解世界大背景和“多极化”的概念。
2. 理解政治与经济的双向关系。
3. 以史为鉴:从西欧联合、日本崛起的历程和经验,探究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与途径。(二)过程与方法1.以欧洲为重点,讲好欧洲一体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
2.采用课前合作探究,课堂师生讨论相结合。
3.通过图片、漫画、史料、影像资料等加强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对欧共体兴起原因和过程的分析,体会“人类从对抗走向对话,从单赢走向共赢”过程中的智慧。
2.通过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的史实,感受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理解和尊重不同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特殊性。重点、难点 A、重点:欧洲走向联合、日本的崛起
依据:欧共体的建立、日本的崛起,对美国的霸主地位带来极大的挑战,形成了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冲击着两极格局,促使世界格局朝多极化方向发展。
?B、难点:理解新兴力量崛起途径的多样性、过程的曲折性
依据:本课课程标准的要求。此内容在教材中的叙述不充分,学生难以理解。
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而且初中已经涉及,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另外,本课内容与时事联系紧密,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但对世界多极化的总体格局与发展趋势缺乏认识。而且本课涉及知识比较广泛,学生知识整体化把握能力弱,要注意整合教材,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突出主题。
说学情 说教法、学法(一)学法指导:
?
合作探究法、史料研习法、阅读法、列表法
(二)教学方法:
以问题的方式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视频、漫画等形式,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过程中,辅之于教师的点拨与讲授。
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尼克松在1971年说:
“我们在军事上曾经是世界第一位,甚至没有人向我们挑战,因为我们垄断着原子武器。我们那时在经济上也远远处于第一位……现在,美国不再是从经济角度来说的世界头号国家、超群的世界强国,也不再仅仅有两个超级大国,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材料一:
右图为195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实力对比从古代到近代,欧洲多国曾称雄于世界,而如今的欧洲列强都已降为二等国,三等国。
——丘吉尔一、走向联合的欧洲材料二:欧洲各国能力有限,不能保证各国人民享受新时代的繁荣……为此需要建立更大的市场,除非欧洲各国创造一个经济共同体,进而建立一个联邦或一个实体,否则繁荣和社会的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
——让·莫内 材料三: 二战后的西欧,面临来自东方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以及来自西方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
材料四:到中世纪末期欧洲人的自我意识同时得到增强,因而对欧洲以外地区的人有一种“非我族类”的意识和感情。通常所讲的“欧洲观念”指的是这个层面的意义,它在历史上成为“欧洲统一”的精神源泉。
材料五:有人统计,从814年至1945年1100年间 ,法德之间的战争大大小小加起来有73次,这意味着每15年就打一仗。进入20世纪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法德均是直接敌人,给双方带来巨大损失。
(1)原因:
现实原因——二战使西欧丧失
世界政治经济的中心地位
根本原因——恢复经济发展的
需要
政治因素——抗衡苏美,保障安全
思想因素——欧洲同意思想的影响
直接因素——法德和解
目的: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加快经济的发展(2)过程:欧共体
1967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 欧洲经济共同体
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经济实体政治经济实体欧盟
1993特点:(2)影响: 美国与欧共体GDP占世界总额的比重60、70年代美国与欧共体在出口方面的对比对欧洲:
①经济:使欧共体经济实力大增
②政治: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对世界:
冲击两级格局,推动多极化趋势二、日本的崛起经济崛起梦政治大国梦三、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
——不结盟运动 的兴起“二战”后亚洲一些国家独立形势图非洲独立进程图不结盟运动的概况
1、创始人
2、成立标志
3、原则
4、任务:
5、影响中国的振兴新中国建立恢复发展文革挫折改革开放和平崛起中国成为多极化趋势中重要的一极美苏欧洲的联合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中国的振兴本课小结 课后延伸
课后反思(略)
板书设计(略)
了解西欧、日本、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之后,你对咱们国家的发展,或是自身的成长,有怎样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