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饿坏了那匹马》同步检测(无答案)
一、用“√”选出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残疾(jí jī)忍受(rěn yěn)强制(qiǎng qiáng)一匹(pǐ pī)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并选两个造句
流( )忘( ) 身( )分( ) 溜之( )( )
刻( )铭( ) 不由( )( ) 一( )( )往
三、根据意思写词语
1.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 )
2.处境困难,不好处理。( )
四、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1.用“——”画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2.“一堆”这个词说明什么?
3.文中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
4.这段话写出了事情的( ),我明白了事情的( )。
班超定西域
清代的一位诗人曾写到:“班超投笔气如山,万里封侯出玉关。”
这个班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班超年轻的时候靠替别人抄写文书养家,默默无闻。有一次,伏案抄写疲劳时,他投笔长叹:“大丈夫虽然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也当效仿张骞、傅介子,立功异城,以取封侯,岂能在笔砚间消磨岁月!”不久便投笔从戎了。
班超在战斗中屡立战功,得到了朝廷的赏识,四十岁那年被任命为使者去和西域各国联络,之后二十几年里,班超转战南北,纵横东西,大小十几战,无一败绩,且多以弱胜强,使得中断的丝绸之路得以复通和延伸,西域五十余国都来归附中国。他所建立的卓越功勋是常人所无法企及的。班超六十岁那年,被朝廷封为定远侯。
公元102年,班超七十一岁,长期的戎马生涯已经使他病入膏肓,他那时只想回到自己的祖国,回到故乡。在多方的努力下,年迈的他终于回到了久别三十一年的大都——洛阳。这一年的九月,班超与世长辞了,距离他回到洛阳的时间不到一个月。
班超在西域三十一年,为维护中国边防,保证各族人民的安全,保证丝绸之路的畅通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词语。
(1)投笔从戎:
(2)病入膏肓:
(3)与世长辞:
2.请为文中的2、3、4自然段归纳段意。
3.你认为班超是一个怎样的人?
4.阅读了短文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别饿坏了那匹马》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领会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程序
一、课前预习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残疾(jī jí) 瞥(piē piě)见 挣扎(zhā zhá) 从(cōng cóng)容
2、读读记记下面词语。
流连往返 溜之大吉 忐忑不安 刻骨铭心 十指连心瞥见 尴尬 嗫嚅 拽 攥 怒目圆睁 不由分说 一如既往 叮嘱
枯蔫焦黄
3、多读几遍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一共写了哪些人物?你喜欢其中的哪一个?为什么?
5、读课文,找一找课文中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想一想每次的用意是什么?
6、完成配套练习词语广角和句子长廊。
7、认真读了课文,我还有以下几点疑问:
二、小组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并把你的理解和感受写在空白处并与同学交流。(学法提示:综合运用读、画、读、想、写、议等多种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即:多读几遍课文,画出相关语句,然后用心读一读,想想自己为什么感动,或者是自己从中体会到人物的什么品质。最后把这些心得体会写下来,与同学交流。)
2、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都是那么善良,我们可以从多处描写中体会到他们的美好心灵。读文找出相关句子,抄写在下面。
父亲的善良:
残疾青年的善良:
“我”的善良:
3、认真读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4、大胆想象,学习表达。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根据故事的结尾,请你展开想象,“我”回家后会怎样向父亲诉说?写一段父子俩的对话。
三、延伸拓展
阅读《温暖一生的赠与》
1、请从下面的语句里体会文中人物的内心。
(1)“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当时,母亲的内心:
(2)“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那是因为:
(3)“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因为:
2、你怎样理解画线那句话的意思?
1.完成练习。
温暖一生的赠与
余艳琰
很多年前,我在整理照片时,发现了一张很老的照片,上面有母亲、我和4个妹妹。在母亲的回忆中,当时的情景又仿佛再现我的眼前。
那是1959年的圣诞夜,空气中弥漫着节日的喜庆。当时母亲带着我们姐妹离开父亲已经一个多月了。那个时代单亲母亲是不被社会接受的。周围的人都用歧视的眼光看我们一家。可怜的我们就住在贫困的温尼伯湖小街区里。那段时间夜里警报声不时响起,母亲望着天花板,眼里噙着泪水,几乎彻夜不眠。
圣诞夜,外面下雪,房间里唯一的光亮是圣诞树微弱的灯光,圣诞树扎得很简陋。母亲给了我们每人一件小礼物。她希望能给我们更多的礼物,但是吃饱才是最重要的。忽然她身子微微一抖,搂着我开始大声哭泣。
这时,有人敲门。原来是那个“丑女”。这是母亲对楼上那个女人的称呼,因为她总打扮得很俗很艳。母亲擦干眼泪让她进来。
“女士,”她说,“我知道你的生活很艰难。你因为要照顾孩子而无法去教堂。你现在马上去教堂吧,我会照顾好你的孩子们的。你的大女儿告诉我,你很想去教堂。”
母亲相信了她的话。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结局也并非是母亲沐浴着圣诞之光做完祷告回来。她刚进教堂就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安全,她怪自己为什么相信那个“丑女”。她一点也不了解那个女人。她急急忙忙地跑出教堂,在雪夜里狂奔,心揪得紧紧的。“我为什么这么傻,把孩子们留个一个完全陌生的人!”她想象得出:家里满是身份复杂的各色人物和醉鬼,孩子们哭着叫妈妈,那个丑女狂笑着踱着步。
不一会儿,母亲已跑到楼梯口,她听到孩子们的尖叫声!天哪!她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母亲飞一般奔上去,猛地推开门。她见到了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景象,她首先看到了脸上堆满微笑的我,我就是尖叫的那个,然后是我的妹妹们。当她看到地面。惊呆了:礼物!好大一堆的礼物。堆放在我们那简陋的小房间的地上!母亲愣了,好久说不出话来,“这是怎么……回事?”那个“丑女”什么也不说,只是微微笑着。“我像傻瓜一样误会你……”母亲哭着说。“我只是站在这里说说话。是那些流浪汉、清洁工、乞丐们送礼物给你和孩子们的。你们每人至少有八件礼物。”那个“丑女”仍笑着,但眼里闪烁着泪光。
后来,母亲从他人的口中得知,楼上的那个“丑女”早已跟整个街区打过招呼。哀求人们来帮助我们。她的善心感动了人们,所以人们慷慨地赠与我们礼物。
无数次,母亲讲着讲着,就戛然而止,那故事永远没有结局。她只是意味深长地看着那张照片,仿佛故事的结局就藏在那张照片里。
就在那个大雪纷飞的圣诞夜,我们被礼物的海洋包围着。你可以从我和妹妹们惊喜地尖叫声还有母亲的笑容里知道这些礼物的意义。就是那群身份卑微的人,给了我们一个永生难忘的圣诞节和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那才是我们一辈子的礼物……
课件18张PPT。10 别饿坏了
那匹马自由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每个字,生字随时查字典弄清音形;
2、读好每个词,新词联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读通每句话,有拗口的回头反复读几遍。词语积累刻骨铭心:
毛票:
攥:
一如既往:
瞥见:
尴尬:形容记忆深刻,永远不忘。多用于对别人的感激。口语,就是面值一角的人民币纸币。握。跟过去完全一样。一眼看见。处境困难,不好处理。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内容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我”的马草,让“我”得以继续看书的事。这个故事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速读课文,回答问题“我”父亲书摊主人他的妹妹表达感激之情赞美这个故事中有哪几个主要人物?速读课文,回答问题“我”父亲书摊主人他的妹妹表达感激之情赞美残疾青年他依然宽厚地对我一笑。
我瞥见轮椅上的他正定定地看着我,“坐下慢慢看吧!”他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只小凳子。
“别打孩子!”年轻人竭力想从轮椅上挣扎起来阻止我父亲,“孩子看书不是坏事。”他先是一愣,继而眼睛一亮,笑着对我说:“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他认真地看过马草后,冲里屋叫道:“碧云,你出来一下!”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残疾青年——宽厚、善良、善解人意,用心良苦。“我”我上小学五年级那年,学校不远处的书摊是我放学后流连忘返的地方。可是更多的时候,手无分文的我只能装作选书的样子,偷看几则小故事,然后溜之大吉。
攥着马草换来的毛票,我立即奔向书摊。
“我”——酷爱读书。心理描写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这段话通过两个感叹句、两个问句写出了“我”见到马草后的震惊与感激。拓展训练:小练笔“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 … “我”在这一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父 亲看到父亲怒目圆睁的脸。然后,两巴掌不由分说地抽在我脸上。
父亲夺过我手中的书,匆匆地翻了一下,还给那个年轻人,拽着我走了。……书页中分明多了几张毛票。
“打你不为别的事,都像你这样白看书,人家怎么过日子?搬运队的马车夫需要马草,你可以扯马草换钱。”
父亲——正直诚信,教子严格。碧 云姑娘接过我的马草,提进了里屋。
碧云——善解人意,淳朴善良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探讨问题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
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
第三次是“我”对青年说的话。“我”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 善意的谎言“别饿坏了那匹马” “别饿坏了那匹马”既是课文的题目,也是推动故事发生的关键句。文章用“别饿坏了那匹马”贯穿全文,起到了层层推进的作用。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