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三单元 期末复习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2、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3、讲述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等史实,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4、列举清朝设置驻藏大臣和平定大小和卓叛乱等史实,了解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5、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6、列举明清文化成就。
复习目标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明清时期的历史,时间跨度从1368年明朝建立到1840年鸦片战争。本单元主题为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明初统治者进行一系列改革,大大强化了皇权。明朝一度出现强盛局面,郑和下西洋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明朝后期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政权最终在农民大起义和东北满洲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朝统一全国后加强君主专制,并对西藏、新疆、台湾及附属岛屿、南海诸岛等进行有效的管辖。面对世界形势的巨变,清朝君臣故步自封,古老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单元概述
时空坐标
思维导图
一.政治方面 (第14课明朝的统治、第20课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二.经济方面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民族关系方面 (第18课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四.对外关系方面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五.文化方面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第21课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
复习向导:
√
√
建立 时间
人物
都城
衰亡 李自成起义 原因
过程
结果
朱元璋(明太祖)
1368年
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根本: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
直接:陕北连年大旱
口号-“均田免赋
政权-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攻破北京城,明朝灭亡
考点1.1:明朝的兴衰
考点梳理
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1)在中央,废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后形成内阁制度; (2)在地方,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 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布政司、按察司、都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 (3)明成祖时改北平为北京,1421年迁都北京,以加强中央对北方的控制 全国的军政大权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思想 文化 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内容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不能发挥自己的见解,文体限于八股文 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聪明才智,知识分子大都成为皇帝忠实的奴仆
监察 (1)明太祖授权侍卫亲军锦衣卫,兼管对臣民的监视、侦查。锦衣卫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成为特务机构; (2)明成祖时,增设特务机构东厂,由皇帝亲信的宦官统领,以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 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一种表现
考点1.2:明朝强化皇权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李自成起义 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1644年,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
明朝灭亡 1644年4月,李自成率军攻进北京城,明崇祯帝自缢,明朝被农民起义推翻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后金建立 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
清朝建立 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
清兵入关 驻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夹击李自成的军队,李自成起义最后失败
考点1.3:明朝的灭亡与清朝的建立
军机处 背景 时间 目的 概况 特点 影响 文化专制政策 目的 措施
影响 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
康熙帝时曾设置南书房
雍正年间
加强君主专制,巩固对全国的统治
设立军机房,后改名为军机处,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①大力提倡尊孔读经
②把认为是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书籍列为禁书,收缴并销毁
军机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拟写成文,军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
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维护集权统治。
大兴文字狱
实行专制政策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1)文字狱造成了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言论,严重阻碍了思想、学术的发展和进步
(2)许多珍贵书籍被查禁和销毁,给传统文化造成巨大损失。
考点1.4: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 原因 明朝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强化,形成了较为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环境
表现 明代引进了原产于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
作用 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城镇手工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
手工业 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盛产青花瓷器的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
商业 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等有名的商帮。
考点2.1 :明朝经济的发展
社 会 经 济 的 发 展 农业 原因 顺治 康熙 雍正 乾隆时期都重视农业生产,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表现 (1)土地:耕地面积不断得到扩大,荒地和边远地区得到开(垦荒政策)
(2)水利兴修:对河流进行治理,修建众多水利工程
(3)庄稼种植: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 甘薯等高产作物
(4)经济作物:品种增加,种植面积扩大
作用 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②推动了城镇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②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比如; 晋商和徽商
考点2.2: 清朝经济的发展
郑成功收复台湾 背景
概况
影响
评价
对台湾的建制 概况
影响
1661年,郑成功率军从金门出发,抵达台湾岛南部
1662年,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巩固了海防,维护了国家统一
(1)明朝末期,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
(2)清初,郑成功在福建沿海坚持抗清,决心收复台湾
(1)郑成功打击了荷兰的殖民侵略,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2)郑成功收复台湾,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被台湾同胞尊称为“开台圣王”
(1)1683年-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的版图
(2)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885年-台湾正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管辖;巩固了祖国的东南海防;台湾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考点3.1:郑成功收复台湾
对西藏地区的管辖 册封
机构设置
制度
法律
对新疆地区的管辖 康熙
乾隆
影响 顺治帝—册封“达赖喇嘛”
康熙帝—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此后,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管辖
雍正—设置驻藏大臣
乾隆—设立噶厦政府,授达赖喇嘛和驻藏大臣管理政教事务
乾隆—金瓶掣签制度
乾隆—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康熙帝三次率军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
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设置哨所
西迁的蒙古族土尔扈特部返回新疆
大大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考点3.2:清朝对西藏和新疆的管辖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方式:册封;机构设置:
和亲等
特点:因地制宜
因俗而治
雅克萨之战
康熙,1689年, 《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
机构 西域都护 安西都护府 宣政院 驻藏大臣 伊犁将军
时间 公元前60年(西汉汉宣帝时期) 安西都护府(唐太宗时期) 元朝 1727年(清雍正帝时期) 清乾隆帝时期
职能 总管西域事务,保护丝绸之路上的商旅 管辖西域的天山以南地区 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监管西藏地方政务 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
作用 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的管辖,有利于民族交往与交融 西藏正式成为中国的行政区域 有效地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巩固了清朝对西北边疆的统治
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边疆主要管理机构
1反抗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明);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之战
2.平定叛乱: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3.设置机构:康熙设置台湾府;雍正设置驻藏大臣;乾隆设置噶厦;设置伊犁将军
4.册封少数民族首领:顺治册封达赖、康熙册封班禅
5.妥善安置少数民族:乾隆安置渥巴锡(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6.颁布法律: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事务章程》
7.签订条约:《尼布楚条约》
2、明清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方式
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 条件
目的
概况
特点
影响
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用中国的货物去换海外的奇珍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大、时间长、次数多(共7次)、航程远、船体大、人数多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15世纪初,明朝经济逐步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
考点4.1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
戚继光抗倭 背景 明朝中期,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倭患猖獗。
著名 战役 1561年,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中台州之战中九战九捷,基本扫除了浙东沿海的倭寇。
结果 消灭福建、广东地区的倭寇,基本平息了东南沿海倭患。
性质 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
胜利 原因 正义之举,符合人民的利益,得到人民的支持;
(2)戚家军军纪严明,英勇善战。
(3)戚家军与其他爱国军民联合作战等。
(4)创造“鸳鸯阵”,使战斗力增强。
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民族英雄
考点4.2 戚继光的抗倭斗争
清代中期以来的腐败现象 表现
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
表现
影响
官僚贪腐;军队退化;贫富分化
社会危机严重,封建统治日益没落
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不需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
清朝统治者担心危及自身统治
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乾隆中期只开放广州一处作为通商口岸,并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外贸。
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到一定的自卫作用,但也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考点4.3 清朝中后期的腐败和闭关锁国
对比唐、宋、明、清的对外政策,谈谈对今天中国发展经济,扩大对外开放的启示。
启示:开放促进繁荣,闭关导致落后(或开放兴,闭关穷);
中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才是强国之路……
唐
宋
明
清
遣唐使来华
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
设立市舶司
海外贸易兴盛
郑和下西洋
闭关锁国
1.科技名著 《本草纲目》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编写,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天工开物》 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被誉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 作者是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是明末的农业科学巨著
考点5.1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2.建筑 明长城 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使长城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北京城 ①营建: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和改造,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
②构成:明朝北京城有宫城(紫禁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③特点:整个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并对称展开,均衡布局
④紫禁城: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
3.小说 《三国演义》 作者是罗贯中,我国章回体小说的开山之作
《水浒传》 作者是施耐庵,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 作者是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小说
4.艺术 明朝时出现了书法名家董其昌、绘画名家徐渭等,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 《红楼梦》 作者
内容
特点
地位
京剧 形成
特点
地位
曹雪芹、高鹗续
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描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
思想性强;艺术性高
中国古代艺术成就最高、影响最深远的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道光年间,徽调吸取昆曲、秦腔、京调、汉调等地方戏优点,并加以改进,逐渐形成新剧种“皮黄戏”。该戏种因带有北京地方特色,逐渐被称为“京戏”或“京剧”
全面和集中地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综合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
全面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是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
《红楼梦》和京剧
原因:
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据统治地位,极大地限制和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日益没落的封建制度抑制了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
③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统治(或大兴“文字狱”),禁锢了思想,不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发展;
④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西方科技文化交流;
⑤中国传统科技自身存在的缺陷,如注重实用忽视理论研究,注重经验、缺少实验等特点,也阻碍了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突破;
⑥西方近代科学的兴起和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在世界科技史上地位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变化:一度领先直至宋元时期达到顶峰,明清时期逐渐落后于世界
合作探究
郑和开始下西洋(1405年)
荷兰侵占我国台湾(1642年)
郑成功收复台湾(1662年)
雍正设立军机处(1729年)
鸦片战争爆发 (1840年)
中外对比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世纪)荷、法、英殖民扩张
(1765年)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1776年)美国独立战争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0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设立广州十三行(1757年)
中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制度
文化
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
废行省,设三司
八股取士
《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文字狱
《红楼梦》;京剧
新疆: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设伊犁将军
民族关系
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戚继光抗倭
1368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1662年
1684年
1727年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405
明朝建立
郑和下西洋
郑成功收复台湾
设台湾府
设驻藏大臣
1912年
溥仪退位
清 朝
明 朝
台湾:设台湾府
设军机处
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
郑成功收复台湾
雅克萨之战
闭关锁国
单元小结
1.《皇明祖训》中记载,朱元璋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目的是
A.强化封建皇权
B.便于传达中央政令
C.监视官民
D.控制国家兵权
当堂训练
A
2.明清时期,君主集权进一步强化。下列属于清朝强化君主集权措施的是
A.废除行中书省
B.废除丞相
C.设置厂卫特务机构
D.设立军机处
D
3.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朝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A.派鉴真东渡日本
B.派郑成功驱逐荷夷
C.派张骞通西域
D.派郑和出使西洋
D
4. 1416年,郑和完成第4次下西洋任务后,出现了亚洲、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派遣使节来华的盛况。这些史事表明郑和下西洋 ( )
A.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 B.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
C.促进了明朝经济发展 D.解除了东南沿海倭患
B
5.维护国家统一,反抗外来侵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史实不属于“反对外来侵略”的是
D
A.戚继光抗倭
B.郑成功收复台湾
C.雅克萨之战
D.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6.直到咸丰年间,清政府依然把外交事务称为“夷务”,称西方国家为“丑类”“逆夷”“夷性犬羊”等。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 ( )
A.严禁对外贸易 B.长期闭关锁国
C.加强封建皇权 D.抵御外敌入侵
B
7.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朝以来,历代中央政府都进行了有效管辖,到清朝时设置的管辖机构是( )
A.西域都护府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伊犁将军
C
8. 明朝人赞美《本草纲目》说:”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如入金谷之园,种色夺目;如登龙君之宫,宝藏悉陈;如对冰壶玉鉴,毛发可指数也。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下列对这部著作评价正确的是( )
A. 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B.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书
C. 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医药学著作
D. 是我国第一部医药学著作
C